APP下载

医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及实现的途径研究

2017-03-09方小英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功利医德医学院校

方小英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1)

医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及实现的途径研究

方小英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1)

医德教育有效性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就医德教育中在教育理念、目标、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从调整价值取向、培养自我道德能力和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医德教育方面探讨实现医德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医德教育;有效性;教育途径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重任,能否培养出既有精湛医技,又有高尚医德的医学生,对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甚至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医德教育是医疗卫生行业和医学院校依据医德的原则与规范,对医务人员和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同时在医疗卫生服务实践中施加优良医德医风的影响,使医德的原则和规范转化为医务人员与医学生内在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医德行为。本文的医德教育是指医学院校所实施的教育活动。医德教育有效性缺失是医学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它是指实施医德教育者依据医德的原则和规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而出现教育结果与教育者主观所期望的不一致、不协调以及失衡的情景和态势。

1 医德教育有效性缺失原因分析

1.1 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功利与道德的矛盾

功利即利益与功效,其广义指眼前和长远的种种功勋及事业所带来的利益,其狭义指眼前的物质上的功效与利益。道德和功利二者并不矛盾,道德始终离不开功利,功利问题是道德理论与实践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医德范畴的功利是指医务人员在履行道德义务时所涉及的功劳和利益。社会主义医德提倡医务人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但并不否定其必要的、合理的功利。长期以来,受传统医学人道主义影响,医学院校一直把人道主义作为医德教育宗旨,基本上排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医学生一方面接受着人道主义教育,一方面受社会影响,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造成价值心理的失衡和价值取向的紊乱,从而对医德教育效果产生很强的消解作用,导致医德教育的无力感[1]。

1.2 医德教育目标:重理论理解轻实践认知

医德教育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医德理论指导的医德实践是盲目的,不能适应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脱离医德实践的医德理论是空洞的说教。长期以来,医德教育的目标设计过于单一化、理想化和统一化,仅仅把它作为一门公共政治课,并没有考虑医学生的思想状况与个体要求,在医德教育中共性教育多、个性教育少,缺乏层次性。有些医学院校没有将医德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得这些规劝显得单调、空洞,缺乏感染力,其效果可想而知。

1.3 教育过程和方法:知情分离与知行断裂

医德情感是医务人员对医疗卫生事业及病人所产生的爱恨、喜恶态度以及履行其医德要求的内心体验。医德情感的形成,需要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作用。内因是医务人员个体自身的情感体验,外因是医德教育的激发作用。医德情感是医德品质的重要因素,一旦形成,就会对医德行为起到比较持久而强有力的作用。在医德教育中,医学院校长期忽视对医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澄清能力的培养,忽视医德教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转化。在医德教育中,教师较少考虑医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差异性和心理发展规律,过多地向医学生单方灌输,造成医德教育与医学生人格塑造的分离,使得一些医学生虽在道德上认识超前,但行为滞后,知行分离。

2 医德教育有效性实现的途径

2.1 调整价值导向,回归现实生活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受经济基础制约。经济基础不同,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也就不同,经济基础一旦发生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医德作为医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必须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医德教育既要考虑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的优秀医德思想,又要考虑西方医德规范、价值观念对我们的渗透;既要考虑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核心要求,也要考虑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拜金主义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归根到底,医德教育要回归现实社会,立足于人的实践性[2],使医学生正确处理道德与功利的关系,在现实教育中加深对医德的认识与理解,并转化为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

2.2 适应心理规律,培养自我道德能力

当代医学生是医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医德教育应该根据医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遵循心理规律,充分发挥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参与其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以实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在医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提高医德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医德意志、树立医德信念、养成良好医德行为习惯等方面来培养医学生的自我道德能力。既要注重理论教育,又要在实践中强化医学生的医德情感培养,鼓励医学生参加医学实践,如深入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知识和陪护服务,或到社区参加义务服务工作。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医学生医德情感,使其将医德认识升华为稳定的医德信念,并转化为坚定的医德意志,形成良好的医德行为习惯。

2.3 重视全面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要医技精湛,更要医德高尚。医学院校在医德教育中,要注重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以往只注重定量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忽视定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现象。因此,要增强医德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重视定性的人本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一是为每一位医学生建立医德档案,改变以学分和分数作为主要衡量医学生医德高尚与否的标准的现象,重视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采用多维评价体系,形成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注意阶段性考核。二是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把医学生的医德素养与各种奖助学金以及评优选先挂钩,对于医德高尚者给予奖励,反之实施惩罚,通过奖惩使其医德行为得以强化。

2.4 实现“校内校外一体”医德教育,优化教育环境

2.4.1 对在校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在校医学生可塑性强。在医德教育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理念,完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讲授不同内容。比如,针对低年级医学生,采取案例分析、电影辅导、角色扮演等不同教学手段,提高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系统讲授医德理论;针对高年级医学生,重点讲授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医德案例、医患沟通技巧等内容,使医学生准确认识医德和自我,把医德理论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2.4.2 对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病人、参与临床实践的开始,因此这一时期加强医德教育尤为重要。学校与实习医院要高度重视并力保实习生接受良好的医德熏陶,形成全方位医德教育体系。实习医院应把医德教育纳入实习计划,选择医德高尚、医技精湛和责任心强的优秀医生担任带教教师,并强化带教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学校则有专门人员负责深入实习医院,了解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李寒梅,孙家明.论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体系有效性缺失与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42-45.

[2]杨晓梅,哈斯也提·艾力.关于建构医学院医德教育新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156.

G416

A

1671-1246(2017)19-0041-02

猜你喜欢

功利医德医学院校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论医德考评中的自律导向*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