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高职高专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17-03-09李全星
李全星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医学类高职高专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实践探索
——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李全星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毕节 551700)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针对学校层次和职业教育特色,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四有原则”——有度原则、有序原则、有别原则和有效原则,以及在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
医学类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6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23万所,年招生930.78万人,在校生2 680.21万人,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使上亿人受益。职业院校共开设近千个专业、近十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是教育领域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1]。但是,与之极不相称的是,职业教育在整个社会领域的认同度很低,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学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自信心缺乏、行为自律能力差等问题,给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为培养能工作于生产第一线,具有较强职业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改变这一现状,尤其是医学类院校,因为其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护人员的重任。那么,高职高专院校应如何消除教育教学中这些不和谐、不相称现象呢?笔者认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在这类院校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且保留在中华民族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层面的丰富内容[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因此,深入挖掘和合理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自律、尚进取,讲仁爱、尚和谐,讲诚信、尚正义”等文化要素,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办学具有极强的职业性特点。为突出其职业性,高职高专院校往往会尽可能删减人文类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课时,从而导致在课堂上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时间较少。于是,这类院校将目光转向校园文化建设,希望以此弥补课堂教学缺乏人文教育的不足,因此,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很多高职高专院校日益重视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学校硬件建设;另一方面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方面的科学研究,并已取得较为可喜的成果。在已取得的成果中,关于高职高专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现状与不足(如高昆、康仕林的《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意义(如魏战刚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思考》)、途径(如王凌晨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探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已经相当详尽了,本文不再赘述,但这些成果都属于一般性研究,没有与学校的职业性特点相结合。因此,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针对性,笔者以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毕节医专)为例,对医学类高职高专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原则与途径进行实践研究,以期为该类院校人才培养和学校内涵建设服务。
1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原则
1.1 有度原则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必须把握适度原则,既不可不足,也不可太过。“贵和尚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对于中国人为人、做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即整体的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中”指中道,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亦无不及,是实现目标的根本途径。所谓“贵和尚中”,就是我们为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以此赢得和谐稳定的局面。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完全适用于校园传统文化建设。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后,《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出台,号召各高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响应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各高校纷纷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此期间,有的学校开展得很成功,有的则相反。关于后者,其不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有违有度原则,不是不及,而是做得太过。以毕节医专为例,“太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化宣传疏密失当。例如学校楼道、教室前廊柱四周布满了写有格言警句、医学名人名言的匾额,非但没有装饰点缀之美感,反倒像步入了文化展览厅。(2)文化活动太过频繁。学校为加强校园传统文化教育,举办了朗诵、演讲、辩论、作文、汉字创意等一系列比赛活动,学生为了应付这些活动,牺牲了大量学习时间,结果这些活动只是走走过场,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可见,学校在开展这些教育活动时须牢记有度原则。
1.2 有序原则
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群体和谐、稳定和有序,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目的则是使校园和谐、稳定和有序。怎样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稳定和有序的校园?笔者认为,在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中需考虑文化建设项目[1]的时间性、空间性和逻辑性。具体而言,就是时间特征较强的文化项目,例如传统节日、节气、风俗类专题讲座,应适时开展,做到“勿夺其时”;对于地域特征较强场所,例如教室、食堂、图书馆、寝室、校园休憩长廊,应根据其功能特点实施不同主题教育,不可千篇一律;对于其他文化项目,应探讨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据此进行合理布局,例如教室前廊柱上的格言匾额,是随意布置还是按照不同主题分楼、分层布置呢?显然后者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体现文化建设的有序性,另一方面便于学生掌握格言思想内容。许多学校在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中一般能充分考虑时间、空间因素,但对逻辑因素往往有所忽略。以毕节医专为例,每学期初,校团委和各教学系会制订本学期的文化活动计划,在计划中列出本学期将开展的活动,但一般不涉及各项活动的主题,这就导致活动与活动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杂乱无序,影响教育效果。因此,学校应重视文化活动开展的顶层设计,坚持有序原则,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和逻辑性。
1.3 有别原则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个性中有共性,共性中有个性。医学类高职高专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应“共性中有个性”,即一方面作为普通高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应具有医学类高职高专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个性特征。(1)校园传统文化教育要体现医学特色。具体而言,医学类院校一方面应开展一般性的孝亲敬长、明礼诚信、刚健有为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还应具有医学特点。众所周知,医学的基本人文精神是仁爱、奉献,其中奉献是爱心的表现,即医学人文精神以“爱”为核心,因此在校园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要注重“爱”这一主题。(2)校园传统文化教育要体现学校层次——高职高专。因材施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此,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把握好教学难易度,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有效运用教育手段,绝对不能简单地将普通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直接套用了事。(3)针对不同专业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毕节医专有6个专业群:临床医学专业群、中医专业群、护理专业群、药学专业群、医学技术专业群、健康促进专业群,其中中医专业群具有中医特色。因此,在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时,学校应把中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区分开来,例如对中医专业学生进行有关中医传统药物、名人名言等的文化宣教,多安排中医专业学生参加中医文化学术讲座。
1.4 有效原则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要注重有效原则。一般来说,对于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学校有明确的目标,或陶冶情操,或磨练意志,或培养美德,等等,不一而足。倘若达不到预期目标,即缺乏实效,也就失去了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意义。当前,许多学校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幢幢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拔地而起,校园文化活动一个接一个,令人应接不暇,可是最终教育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一方面建筑物高大雄伟,可缺少文化底蕴,达不到环境育人的效果,也体现不出学校职业特色;另一方面开展活动多,学生疲于应付,导致教育效果差。那么,学校怎样建设校园文化才能有实效呢?笔者认为,学校需恪守以上3个原则——有度原则、有序原则、有别原则。
当然恪守以上3个原则还不能保证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即刻取得实效,还必须有以下措施作保障:(1)以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为核心,建立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搭建学校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平台。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我们要加以取舍,即使是精华,也要根据时代特点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3]。(2)在学校层面,成立校园传统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让各项教育活动有度、有序、有别地开展。(3)建立监评机制,以保证各项教育活动如期、有效开展。学校可设立一个专门的监评机构,或者由校园传统文化领导小组行使监评职权,其职责一方面是监督各项教育活动是否按计划执行;另一方面对学校教育活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成绩,又指出不足,为后期整改和发展指明方向[4]。
2 校园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校园文化是指第一课堂以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活动。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亚系统,其具备作为文化的3个组成要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本文仅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个层面,介绍毕节医专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2.1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彰显职业特色
校园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主要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校园环境[5],它是校园文化的形象化和实物化,也是最为直观的内容。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振奋精神,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使其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还能彰显医学类院校的特色。
2.1.1 构建环境文化,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毕节医专的环境文化建设以人文环境建设为主,通过校园内陈设彰显人文精神、艺术精神。(1)将校训“厚德博爱,笃学弘医”8个大字镌刻于大石之上,立于学校大门入口醒目处,以此作为全校师生行为指南;(2)各教学系设计了富有文化内涵与专业特色的系徽,还提炼出各自的系训,将它们张贴或书写在系部宣传栏醒目处,并诠释其文化内涵;(3)学校结合建校历史、传统文化,对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宿舍、道路等重新命名,并诠释其内涵,以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增添历史厚重感;(4)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张贴在教室内外的柱子上;(5)在校园橱窗宣传“感动毕节医专人物”,以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不仅改变了毕节医专迁入新校址后空有新楼的现状,还使校园充满人文气息,富有人文底蕴。
2.1.2 引入医学元素,体现学校职教特色 传统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体现学校职教特色,毕节医专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还引入传统医学元素。目前,我校在此方面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在大石上镌刻校训“弘医”;二是海德路的命名;三是中医中药系在系部宣传栏上的五行图案、系徽中中草药、教学楼廊柱上医学名言的展示。由于校园环境中缺乏传统医学元素,因此学校职教特色不明显。
为丰富校园文化底蕴,使其更好地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同时彰显医学类院校的特色,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在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方面,可在校园合适的地方放置孔子雕像,因为孔子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宗,又是万世师表;(2)在引入传统医学元素方面,可模仿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做法,以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仁爱”为主题,在校门前或校园醒目处放置“爱”字雕像,以及关心人民疾苦的古代著名医药专家的雕像等。当然,以上建议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我们探索。
2.2 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理想人格
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为校园大多数学生所认可遵循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生活信念”[5]。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停留在表层,但是精神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因此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社科[2014]3号)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教育为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与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为此,毕节医专结合本校实际,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开展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2.2.1 诵读文化经典,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心雕龙·宗经》中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说文解字·丌部》中说:“五帝之书也……庄都说,典,大册也。”综合二者可得出,经典是历史流传下来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王余光教授认为,经典是必备的知识,现代人文素质的培养就应该从阅读传统经典开始[6]。
毕节医专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视为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为此,学校特组织人员编写了《四书选读》《五经选读》《百家选读》《中医选读》系列读本,并组织学生在早自习期间加以诵读。此项工作从2015年9月开始实施,同时,为了检验学生诵读效果,学校团委还举办了“中华经典朗诵大赛”。学生通过诵读比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增强民族情感,提升人文素质。虽然学校在经典诵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如何将经典诵读由浅阅读引入深阅读,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网络、QQ、微信、微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等,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2.2.2 聆听学术讲座,全面、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加上经典常以文言写就,晦涩难懂,学生仅凭诵读很难深入理解和掌握。而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学术讲座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帮助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某些文化专题内容。
毕节医专鼓励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由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因此学校对主讲人提出以下要求:所讲内容必须通俗易懂,保证参加讲座的大多数学生可以听懂。近3年,学校举办了许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讲座,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普及类讲座,例如“传承文化,爱我中华”“中国饮食文化浅谈”“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印记”;另一类是思想启发、行为引导类讲座,例如“《道德经》的文化智慧解读”“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族精神内核”“滋养传统文化,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今后,我们还将举办传统礼仪、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或者配合经典诵读,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导读性质的讲座。通过聆听系列讲座,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吸收传统文化精华,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2.3 投身竞赛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每个学期都会举办竞赛活动,以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结合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开展了汉字文化创意大赛、“孝心在我心中”计算机作文比赛、中华经典朗诵大赛、“大医精诚,德艺双馨”辩论大赛、红歌传唱大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接受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公共美德、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多方面能力。今后,我们还将结合学生专业,积极探讨如何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问题。
2.2.4 利用“微公益”活动,培养学生仁爱精神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关于“仁”,《论语·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孟子将“仁”作进一步诠释,《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后来,仁爱思想成为传统道德伦理的基础。我国传统医学受儒家思想影响巨大,提出医学是仁爱之术。《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医者,是乃仁术也。”即医生是一个需要爱心的职业。在医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校可开展一些“微公益”活动,培养其医学仁爱精神。“微公益”包括两种含义:一种是普通公众从身边的小事、善事做起,强调微爱、微事、微行动,旨在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另一种是某些慈善组织或个人借助于微博平台发起和参与的公益活动,例如一些网络名人倡导的“免费大米”“铅笔换校舍”“免费午餐”等活动[7]。本文的“微公益”指的是前者。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我校团委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包括向贫困地区、受灾地区或其他深陷困境的地区和个人捐款。2016年3月,大方县大山乡12岁的司林波因发烧引起全身红肿、皮肤溃烂却无钱医治,当月24日,毕节医专组织了以“爱心医专,祝司林波早日康复”为主题的募捐活动,学生踊跃捐款,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场面甚为感人。
2.2.5 重视医学生宣誓仪式,培养德艺双馨的医护人才 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医学生宣誓仪式,将其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活动。在学生入校伊始和即将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际,学校分别组织所有学生庄严宣读《医学生誓言》《毕节医专医学生毕业誓言》。另外,护理专业学生还要进行有关南丁格尔誓言的宣誓活动。通过庄严肃穆的宣誓气氛、精彩的宣誓内容和充满激情的宣誓活动,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明确肩负的社会责任以及从事本职业必备的仁爱精神和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益于培养德艺双馨的医护人才。3结语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对医学类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众所周知,大多数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是由中专升级而来的,因而在校园传统文化建设上缺乏经验。那么,这些升级后的学校应该如何开展校园传统文化建设呢?笔者认为,一方面可向别的学校取经;另一方面自力更生,加大资金投入,注重科研,探索一条适合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的路径。只有这样,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职业教育从“大”到“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1]。
[1]胡解旺.从“大”到“强”,职业教育如何走[N].光明日报,2017-06-19(11).
[2]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4-07-09(15).
[4]丁建范,张磊.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J].煤炭高等教育,2016(5):51-52.
[5]葛金国.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60.
[6]王余光.传统经典阅读的当今意义[J].中国图书评论,2004(6):4-7.
[7]张银锋,侯佳伟.中国微公益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41.
G40-055
A
1671-1246(2017)19-0013-04
注:本文系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Z C070)之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