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戈尔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的成因

2017-03-09刘石平葛佳韵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泰戈尔民族主义印度

刘石平,葛佳韵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205;2.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泰戈尔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的成因

刘石平1,葛佳韵2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205;2.长沙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

泰戈尔在作品中和行为上均批评西方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对印度的狭隘民族主义也保持警惕,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思想。他的思想带有鲜明的世界意识和理想色彩,这既是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潮双重影响的结果,也与家庭熏陶、个人学养和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泰戈尔;文化影响;民族主义;人道主义

作为一名殖民地国家的作家,反抗殖民统治、抒发爱国主义情怀、思考民族出路成了泰戈尔一生创作的重大主题。19世纪是西方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到了20世纪,民族主义风潮几乎蔓延到了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然而,泰戈尔一方面批判西方民族主义,同时又对印度的狭隘民族主义也保持警惕。他认为在必要的民族主义之上,还有更重要的人道主义,因此,泰戈尔在他的创作和论著中表达的是一种人道主义民族主义观。纵观前人有关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的研究,其主要关注点在于阐述泰戈尔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和表现,相对而言,还没有人完整而细致地厘清泰戈尔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的文化成因。本文力求在这方面有所拓进。

一、印度传统文化的熏陶

印度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摇篮之一,它拥有渊远流长绵延不断的文化,它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一条不断之链,过去与现在已经融为一体。泰戈尔是这种历史文化的有力传承者。

印度古典文明始于公元前1500年入侵印巴次大陆的雅利安人创造的吠陀文明。史学家把公元前1500—公元前600年称为吠陀时代。所谓吠陀,指的是精纯神圣、超越俗世的学问,是婆罗门教的教旨。吠陀文献有四种作品,即:本集(包括《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泰戈尔认为,吠陀颂诗体现了一个民族健旺天真的想象力,它在文化曙光中领悟到了无穷神秘的生活内涵。“奥义书”意为“师徒坐在一起私下传授”,它“致力于对存在之法则和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1]《奥义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人,认为世间没有比人更重要的存在,因而此书被西方哲学家称为最高人类智慧的产物。《奥义书》认为,无所不在的最高实体是“梵”,而物质世界乃是它的幻象。个人应以自身的灵魂与其合一。“宇宙即梵,梵即自我。”只要认识到梵的本性并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就能超出轮回,摆脱生死,达到解脱。在此,“印度正宗思想的中心命题则被表述为:梵我为一。”[2]

泰戈尔的父亲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诵读《奥义书》,整个家庭慢慢地形成了大家都来钻研《奥义书》的氛围。泰戈尔说他孩童时代,几乎每天都以纯正的发音朗读《奥义书》的诗行。他非常喜欢《奥义书》时代那种通过自由探讨形成各种思想体系的精神。时间长了,《奥义书》自然就对泰戈尔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他认为在《奥义书》中就已经可以找到东西文明汇合的理论源头,因为《奥义书》中有经咒说:“这里需要科学”以及“这里需要哲学”。他认为,像《奥义书》那样严肃地给予团结思想的教导,在别的国家的经典著作中,很难见到。《奥义书》中说:“个人的灵魂与最高的灵魂相结合则无所不在。”泰戈尔主张人生的基本原理是和谐与协调,主张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

印度两大史诗《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其它梵文古典文学作品,同样给予泰戈尔很深的启示。在《罗摩衍那》中,罗摩神和世俗的密切关系,使他看到了神非常接近人的生活的印度教传统理论的美好表现,在这里,神是人格化的神,神和人建立了一种亲密的、融洽的关系。在《摩呵婆罗多》中,他受到了《薄伽梵歌》①的启发,接受了“法”是国家社会和整个世界的秩序,同时也是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的思想。史诗中神人合一的思想,告诫人们依从正法、恪守道德的思想,及其颂扬的以坚战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等等,都对他产生了影响。从著名梵语戏剧家迦梨陀娑的戏剧《沙恭达罗》中,他理解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从长诗《鸠摩罗出世》中,他接受了真善美必然融为一体的真理。

印度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教特性,除了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对于泰戈尔的影响也很大。“在现代,印度宗教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当推今天依然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泰戈尔。”[3]印度的宗教崇拜始于非常久远的年代。公元前20—公元前15世纪左右,吠陀教作为印度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宗教出现了,后来的婆罗门教就是由吠陀教演变而来的。此后,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大陆上还出现了佛教、印度教、曹那教、锡克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拜火教等等宗教。其中佛教是在公元前6世纪作为婆罗门教的反对派而产生的,它一直处在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的斗争之中。泰戈尔从佛陀身上看到了大慈大悲。佛陀不仅有博大的同情心,更具有伟大的理性和大智慧;不仅有救苦救难的慈悲之心,更有坚定的意志和追求宁静寂灭的境界。佛教一方面宣扬自我克制,另一方面宣扬对万物慈悲为怀的修养和献身于爱这一无限真理。泰戈尔被这种博爱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他对佛陀充满了崇高的敬意。泰戈尔认为只有在佛陀的博爱精神的推动下,人与人之间才能消除隔阂。泰戈尔说:“奥义书的诗句和佛陀的教导己经永远成为我灵魂的东西。我曾经将它们运用于我自己的生活和我的说教中。”他认为,佛教和基督教重视世界获救问题,它们代表人类最高的希望。他认为佛的形像弥勒——慈爱的佛陀象征着和平的到来。他说“世尊佛陀友好地观察了全人类的一切。”[4]375

除此之外,泰戈尔对试图把印度教教义和伊斯兰教教义统合起来,以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和睦相处的锡克教首任祖师那纳克也很钦佩。他从锡克教徒身上看到了印度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他的叙事诗集《故事诗》中很多诗都取材于印度历史传说中的锡克教故事。比如《被俘的英雄》描写的就是17世纪锡克教徒起义的故事,它表现了民族英雄伟大的献身精神,诗中写道:“英雄屹立着死去——不曾发出一声痛苦的叹息!”

中世纪(13-17世纪),印度教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虔诚运动。新的虔诚宗教并未破坏印度教原有的社会结构,但孕育出了在神灵前人人友爱平等的理念。印度教中的毗湿奴②派影响了孟加拉虔诚派宗教。阁多尼耶发起一场遍及孟加拉的宗教运动,摒弃一切种姓差别,促进了平等友爱在孟加拉生活中的渗透和扎根。这次宗教改革运动主张抛弃繁琐的宗教仪式,通过内心的虔诚和爱实现和神的结合。这一时期毗湿奴的化身“黑天”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以表现对神的虔诚为主题的诗歌。这些诗被后人称之为毗湿奴派诗歌,它们以牧女罗陀和牧区妇女对牧童黑天的爱情来表达对神的爱,形成了神秘而又世俗化的爱情诗。泰戈尔深受毗湿奴虔诚诗歌的影响,他年青的时候热爱并模仿这些诗歌,并在后来的诗歌创作中继承了这一派诗歌的传统。泰戈尔还被毗湿奴教派神人结合的主张所吸引,他说:“己经成为印度流行的宗教的毗湿奴教派,传递着相同的信息:上帝的爱在人类的爱里找到它的定论。”[4]242

总而言之,印度传统文化浓郁的宗教色彩、亲密的人神关系、轮回转生观念以及和谐的自然美等方面的特质对泰戈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泰戈尔的思想和创作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种力量将他引向安宁,同时也使他产生了浓烈的民族情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西方人文主义的影响

泰戈尔出生在一个印度婆罗门种姓家庭,家人给他取名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罗宾”指的是初升的太阳的意思。他的家族是孟加拉最早受到西方影响的家族之一。他的祖父是个精明能干的商人,同时也是一个享有崇高荣誉的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这个出色的企业家使得泰戈尔家族达到了富裕昌盛的顶点,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印度启蒙运动创始人之一罗姆·摩罕·罗易③的好朋友。他曾积极参与协助罗易于1828年建立“梵社”的活动。

泰戈尔的祖父的某些特点被他父亲德温德拉纳特·泰戈尔继承了下来,而他的父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有趣的是,和他的祖父不同,德温德拉纳特·泰戈尔对社交和娱乐一点兴趣都没有。他生来性格内省慎思,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对哲学和宗教著作的研究上。所以,德温德拉纳特·泰戈尔被世人看做是真正的圣人。这位圣人兼有三种不同的气质——对宗教的浓厚感情、对艺术的敏感性和对实际工作的精明善断。第一种气质反映在对唯心主义和对神灵的感悟力上;第二种气质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中,反映在他充满着优美诗意的写作和谈话中;第三种气质体现在对梵社的组织工作和对家业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面[5]。他积极致力于宗教改革运动,并于1839年创立了“知梵协会”,1843年,该协会与罗易创办的“梵社”合并。德温德拉纳特·泰戈尔继任了“梵社”的领导人,并创办哲学杂志,开展一系列社会改革活动。

泰戈尔的父亲富有自由的思想,对子女们的态度也非常开明。他给孩子们自由,让他们享受美好的生活,同时又对他们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培养他们虔诚的宗教情感。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小就爱好自由和幻想,却不愿接受有很多规矩的正规学校教育。他14岁时摆脱了学校教育的樊笼。家里给罗宾请了两位家庭教师,分别是梵语老师拉姆沙尔瓦梭先生和孟加拉语老师巴达恰利亚先生。泰戈尔无法忍受学校里英印混杂的环境和老师们陈旧僵化的教学方法,但两位家庭教师摸索到了制服他的办法,那就是与他一起研读名著。梵语老师和他一起读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而不只是单纯的讲授语法。孟加拉语老师和泰戈尔一起读莎士比亚的名剧《麦克白》,并用孟加拉语讲解。老师每讲完一二幕戏之后,把泰戈尔关在屋子里,直到他把这几幕戏译成孟加拉诗文才放学。就这样,泰戈尔把全剧都译成了孟加拉诗文。这种方式对泰戈尔来说是有效的,通过翻译不仅提高了他的英语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孟加拉语运用能力;而阅读名著则使他体会到古典文学的博大深厚和领悟到莎士比亚戏剧的奥妙。

从这时候起,泰戈尔开始广泛阅读梵文、孟加拉语和英语书籍,他的阅读量很大,内容涉及文学、文化、历史、宗教诸方面,也包括但丁、歌德、拜伦、雪莱、济慈等欧洲名家的作品。泰戈尔还非常喜欢读一些新出版的杂志。由于此时正值印度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时期,多种报刊杂志纷纷出现,新的思想、新的形式、新的文学、新的艺术都通过这些报刊杂志进行传播。少年泰戈尔像一只小蜜蜂一样,在书丛中飞来飞去,贪婪地吸吮着精神的花汁。

正规教育不能造就泰戈尔,是自由的学习开启了他的智慧之门。除此之外,他还能从各种各样的良师益友那儿获得教益。在这方面,泰戈尔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当时加尔各答正处于孟加拉“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而泰戈尔家又是这个中心的中心。泰戈尔家里汇集着著名的诗人、学者、音乐家、戏剧家、画家,甚至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还有经常来访的社会各界名流。泰戈尔小时候,他们家经常演戏,幼小的泰戈尔经常看他们的排练。泰戈尔的堂兄迦南德拉是著名戏剧家塔卡拉特那(1822—1886)的朋友,这位堂兄经常拿他新写的剧本到家里来演出。在经常出入泰戈尔家的学者和诗人中,有两位对泰戈尔的影响较大,一个是诗人比哈尔拉尔,另一个是他五哥乔提的同学阿克塞·乔杜李。乔杜李是文学硕士,精通英国文学,也喜欢孟加拉语文学。他才华横溢,在抒情诗和歌曲创作方面有卓越天才,但对诗人名誉却非常淡漠。他有一种文学欣赏的热情,泰戈尔经常把他拉进自己的书房,听他欢天喜地地讲解英国诗歌。他们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欣赏和讨论。有时泰戈尔为他朗诵自己的作品,他总是报以慷慨的称颂。

1878年9月,泰戈尔遵从父兄意愿远渡重洋,随二哥到英国学习法律。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成为律师,一方面是因为他留学的时间只有17个月,而真正学习的时间更短;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感兴趣的其实是文学。在英国他学了拉丁文,在伦敦大学听了三个月英国文学课。这段留学生活,他最大的收获是体验到了另外一种文化,就像他说的,“我对外国的知识差不多全是靠同人们的接触得来的。……一面了解文学,一面又接触了人心。”西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改变了他早期对于英国社会的嘲讽和批判的眼光,并开始真诚地赞美自由社会中的优秀文化。此后,泰戈尔多次到世界各地旅行,并且享受这种经历,他说:“漂洋过海到其他国家去吸取新文明的崭新理想无疑有助于我们摆脱思想禁锢。”“无论教典用多么强硬的语言进行限制和威胁,孟加拉人一定会扬帆出海,他们将作出毕生努力,与全世界所有踏上征途的人们携手共进。”[6]194从1878年17岁赴英留学开始,直到1932年最后一次出访波斯,泰戈尔一生几乎与旅行世界有不解之缘。他与旅行世界的这种不解之缘正说明了他内心渴望了解全人类各种不同的文明,并与之交流融合。

15世纪达·伽马发现从欧洲绕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殖民势力入侵南亚的序幕便揭开了。英国人的到来使得印度局面迥异,他们把印度改造为现代典型殖民地,使它在漫长的历史里首次成为附庸国。英国人的到来,使得泰戈尔的出生地加尔各答面临着各种思想上的舶来品的冲击,同时也被种种印度本土的观念所激荡。在多种思想观念的相互作用的进程中,加尔各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富于创造活力的中心,这特别表现在艺术领域、思想理论和自然科学上。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在杰出人物的领导下,孟加拉出现了三大运动,即宗教改革运动、文学革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正如泰戈尔自己所说:“我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正当我出生时,三大运动的潮流己在我国的生活中汇合了。”[6]6泰戈尔家的成员对这三大运动都很热心,三大运动汇合在泰戈尔的家中,构成了泰戈尔成长的外部土壤,对泰戈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印度宗教改革运动实际上就是罗易等发起的印度启蒙运动。这一运动的重要标志就是“梵社”的建立。梵社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对传统印度教进行改革。孟加拉文学革命运动唱响了印度近现代文学革命的序曲,孟加拉语文学领风气之先,改变了过去印度文学陈旧、没有生气的状态。般吉姆·钱德拉·查特吉(1838-1894)是这一文学革命的旗手。这一时期的作家们一方面借鉴西方的创造方法改革孟加拉文学,同时又站在爱国主义的立场上,用作品来反对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第三大运动是民族独立运动。19世纪中叶以后,印度人民的反抗运动已经不再是盲目地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同时也带有变革固有的印度社会的意思。这一运动中掺入了建立现代印度的内涵,使民族运动进入了现代阶段。视野开阔的仁人志士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同时,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印度自身和西方文化及其影响。泰戈尔对前人尊崇备至:“他们都具有一种天生的博大胸怀,他们的生活中看不到东西方互相对立的迹象。东西方之间的结合在他们当中得到充分体现。”[7]在这些杰出的前人当中,被誉为“现代印度之父”的罗易对泰戈尔的影响尤为显著。罗易强调需要在民族自由的基础上团结全人类,需要世界所有国家的文化的统一。泰戈尔认为“罗易用印度的声音,宣告了人类团结的信息。”罗易之所以敢于接受西方思想,乃是他未被西方思想所俘虏,“他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吸收外来的东西。”[6]147

可以说泰戈尔出生的时代恰好是印度社会步入新时代的一个转折时期,泰戈尔在良好的家庭氛围的熏陶下,通过个人苦读,再加上时代气息的浸染,他吸收了不同文化中的有益的养分,构建了自己完备、和谐的精神家园。泰戈尔最完美地体现了兼采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文化之长的特点。印度传统文化使泰戈尔追求人与神的和谐统一,形成“泛神论”的宗教哲学观。另一方面,他又吸收西方近代人道主义思想和博爱主张,形成“泛爱”思想。“泛神论”对否定当时阻碍民族解放运动的教派偏见和反对不合理的种姓制度有积极意义。“泛爱”则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民族压迫的反对。民主与爱国,“泛神”与“泛爱”的结合成为泰戈尔世界观的丰富内容。正是因为这种丰富的世界观,使得泰戈尔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那就是,在民族斗争之上,有更重要的人道主义。正如文章开头所讲的,泰戈尔坚持的是一种人道主义民族主义。

结语

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进程中,泰戈尔始终怀着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虽然带有诗人的感性色彩,但他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品格,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推进印度民族解放贡献自己的力量。一开始,他为力量并不强大的激进派写歌曲,以鼓舞他们的斗志:

如果他们不响应你的号召自己走开了,

如果他们害怕,无言地畏缩着面对着墙,

呵,不幸的你,敞开心怀独自发言吧。

如果他们在穿过旷野时自己走开,背弃了你,

呵,不幸的你,

把荆棘踩在脚底,沿着血迹独自前进吧。[8]

1919年4月13日,英军制造了令人震惊的阿姆利则惨案。泰戈尔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赶往加尔各答,准备联络政界领袖,举行公众集会抗议。紧接着,他决定放弃1915年英国女王授予他的男爵爵位,以示抗议。他还把之前发表的歌曲《人民的意志》重新译成英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忠心和对殖民压迫的抗议。

然而,泰戈尔不赞成焚烧英货,也不赞成暴力,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发展民族工商业,消除贫困愚昧等。他通过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表明自己的观点,即民族独立的过程也应该是“人”的觉醒的过程,不做盲目的激进的民族主义分子,而应在充分的理解、思索与觉醒之后再以更加理智的方式投身于民族建设。

同时,泰戈尔不提倡甘地的不合作运动。他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提升印度的科技水平,才是独立之道,并且在题为《文明的汇合》的演讲中大谈自己的东西合作的理想和主张,这在当时显然有些不合时宜。简单地说,甘地认为“独立”要先,泰戈尔认为“建设”要先。很明显,甘地和泰戈尔的思想与个性有着鲜明的差异。甘地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国家独立是他不遗余力的事业。而泰戈尔具有诗人的理想性,在思想上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和西方性。

泰戈尔不仅仅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在思考民族主义问题时,他总是从全人类的高度,讲协调,重仁爱。他不仅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也对印度反殖民的民族主义提出批评。泰戈尔无法支持偏激和残暴,即便是为了国家利益。他呼吁以理性的人文主义代替狭隘的民族主义,化解冲突。他的这种民族主义观可称为人道主义民族主义。

泰戈尔之所以形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民族主义观,正如前文所分析的,这是印度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双重影响的结果,当然,也离不开他的家庭环境和时代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浸润,使他得以超越狭隘的民族意识,具有了国际主义精神。同时,双重浸润也使他成为一个协调和包容的人,一个追求崇高真理的人,他的身上体现了“《奥义书》中高尚的理想主义,佛陀的慈悲与智慧,西方思想的理论性,毗湿奴教义中的慈爱,耶稣的人道主义,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神秘主义大诗人的深沉。”[9]

注释:

①《摩呵婆罗多》的一部分。

②印度教崇拜的三大神之一,另外两大神为梵天和湿婆。

③印度哲学家、宗教改革家,1828年建立“梵社”。

[1]魏庆征.古代印度神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6.

[2]欧东明.印度古代哲学的基本特质[J].南亚研究季刊, 1998(3):25.

[3]欧东明.泰戈尔《吉檀迎利》宗教思想试析[J].南亚研究季刊,2001(4):69.

[4]泰戈尔.泰戈尔全集:第22卷[M].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5]唐仁虎.泰戈尔文学作品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3:6.

[6]泰戈尔.泰戈尔全集:第20卷[M].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泰戈尔.泰戈尔全集:第23卷[M].刘安武,倪培耕,白开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6.

[8]《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泰戈尔,你属于谁[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07.

[9]维希瓦纳特·S·纳拉万.泰戈尔评传[M].刘文哲,何文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12.

On the Causes of Tagore’s Humanitarian Nationalism

LIU Shi-ping1,GE Jia-yun2

(1.Library of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2.Literature and Law school,changsha Univer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

Tagore criticized the aggressive Western nationalism both in his works and his behavior and was alert about the narrow nationalism of India at the same time,which shows his unique concept about nationalism.World consciousness and idealism can be found in Tagore's humanitarian nationalism,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influence from traditional Indian culture and modern western humanism,and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his family influence,his personal knowledge and the change of time.

Tagore;cultural influence;nationalism;humanitarian

I106

A

1674-831X(2017)03-0103-05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6-12-25

2016年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科研项目(XYS16S02)

刘石平(1983-),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葛佳韵(1997-),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学生。

猜你喜欢

泰戈尔民族主义印度
金色花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如此理解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泰戈尔作品在日本的译介情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