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简法则:组合与聚合

2017-03-09沈红宇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态度情感教学

沈红宇

(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简法则:组合与聚合

沈红宇

(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组合与聚合是高中语文的教学最简法则。高中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和内容体系,都体现了组合与聚合的规则;两者的关系是组合决定聚合,聚合指导组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两个法则时应做到“组合要恰当,聚合有度量”。

组合;聚合;高中语文;三维目标;新课标

一、语言学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是语言学中的两种基本关系,最早由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他认为,“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分为两类关系,即“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1]170-171。“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即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

根据索绪尔的观点,组合关系就是言语链上相邻两个或多个语言单位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语言具有线条性特点,符号与符号是依次挨个出现的,而不可能同时出现,因而具有时间性,不具有空间性。正因为如此,语言符号孰先孰后,两个直接成分组合起来相互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等等,就显示出意义的差异性来。如“雪白”与“白雪”,“天热”与“热天”,语法关系不同,意义也不同。又如“很漂亮”与“*很天”,一个是常规的表达,另一个是不符合汉语组合规则的表达。可见,语言单位需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则组合才能表达意义,并非任意两个语言单位就能构成组合关系。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在现场的”结构规则要求,其要素为线性、规则和在现场。

聚合关系就是言语链上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短语)之间的关系。聚合关系是“不在现场的”,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在言语链上,“任何一个词都可以在人们的记忆里唤起一切可能跟它有这种或那种联系的词。”[1]175联想的产生,是基于彼此间有一定类似性,或是形式,或是意义,或二者兼有的相似性。比如,“我看书”这个线条组合中,可以由“我”联想到其他人称代词“你”“他”,替换生成“你/他看书”;“看”可联想到“背”“抄”“写”等其他动词,替换生成“我背/抄/写书”;“书”也可以联想替换成“杂志”“报纸”“小说”等词语。聚合的要素为空间、类似和不在现场。语言单位可以按照不同的层级、不同的特征聚合成群,不同的群在功能上有不同的表现。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是组成语言系统的一个纲,是我们观察、分析、归纳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的一把总钥匙。”[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如同数学中的横轴和纵轴,不同层次、不同特征的组合与聚合交织,就形成疏密各异的网格。语言学中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认为,组合与聚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简法则。需要说明的是,教学中的组合与聚合规则,具有可控性,并不等同于语言学中有“聚合关系”而没有“聚合规则”[3]。

二、高中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组合与聚合的目标

《新课标》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以往,我们常常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别看作各维度的两个点或两条平行线。我们认为,这三个维度目标,可以从组合与聚合的角度,予以更新更深的诠释。我们说,教就是为了让学生能举一反三,逐步达到不教。实际上就是通过在现场的知识的组合,实现不在现场的能力的聚合;通过在现场的学习过程的体验,实现不在现场的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的聚合;通过在现场的文本的情感、态度的体验,实现不在现场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的聚合。

(一)知识的组合与能力的聚合

课堂上教什么,不教什么,怎么教(以什么为重点,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就是在现场的知识的组合,符合组合的线性、规则和在现场的要素特征,体现执教者的谋篇布局。被选入教材的作品,大多是古今中外的佳作名篇,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执教者在现场的教学,要以教材的经典作品为载体,以教材知识点为切入口,但又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点,还应以点带面,挖掘其深刻而广阔的内涵,培育学生知识的拓展与迁移能力,增加课堂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丰富的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获得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的发展;通过经典作品的反复、类似的模仿学习,实现学生模仿能力到创造能力的飞跃提升,逐渐形成教材外的不在现场的能力的聚合,符合聚合的空间、类似、不在现场的要素特征。如,小说单元的教学,对于人物形象这一知识点,若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里人物的性格形象,其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掌握从情节发展,典型环境,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多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形象典型意义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对于教材外的小说,学生分析鉴赏其中人物,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可谓题在课外,功在课内。课内是教学的现场的知识的组合,课外是教学的不在现场的能力的聚合。

(二)过程的组合与方法方式的聚合

新思路的开辟,新方法的掌握,是科学获得飞跃发展的法宝。而新思路、新方法的形成,离不开曲折的探索过程。探索与过程,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过去的教学中,探索与过程被忽视,被重视的是结论和结果,所以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满堂灌”,教材的“客观真理”,学生毫无置疑的权力,课堂风平浪静、古板无趣。奇思妙想、崎岖探求被视为浪费时间,扰乱课堂;倒背如流、埋头笔记被贴上勤奋好学的标签。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扼杀了学生的思考,摧残了学生的个性,为此,我们也付出了培养出众多高分低能学生的惨痛代价。

现在我们开始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的发展为重,重在发展的过程,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所进行的在现场的科学探索。教师由浅入深,精心设问,循循善诱;学生层层深入,追问探索,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最优组合,符合组合的线性、规则和在现场的要素特征。在此过程中会有挫败,有曲折、“误入歧途”,然而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过程,本身是生动有趣的,它们又是学生成长中宝贵的经验积累,形成学生成长链中的组合成分。学生从多次、多样、类似的感性探索中,获得可贵的理性感悟,学会自觉规避错误的方法,逐渐构建学习方式方法的聚合,获得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三)情感态度的组合与价值观的聚合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对于受教育个体而言,情感不仅包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包括对其他人、事的爱与恨、快乐与忧伤、审美情趣等内心体验。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所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状态或人格倾向,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三部分[4]。普遍意义的态度教育,便是以引导受教育个体对社会存在持有正确的认知、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它不仅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世界关于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头脑中有关价值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问题的所持对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既各有独立的特点,又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相互影响。态度源于情感,情感决定态度,价值的取向又往往取决于情感和态度,有什么样的情感和态度常常就会有相应的价值取向。反过来,抽象的持久的价值观又会影响甚至决定具体的、易变的情感和态度,并需通过情感、态度去体现。因此,某种意义上,情感态度是人格的在现场的具体组合,价值观是人格的不在现场的抽象聚合,属于高层次范围。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文道合一的人的教育。基于其人文性的特点,语文教学不单实现知识的线性传播,还是塑造学生人格的良好平台。它生动而不死板,塑灵魂于无痕中。中学阶段又正是人格的黄金塑造期。学生可以从《逍遥游》中感受精神的绝对自由,从《归去来兮辞》中感受回归田园的乐趣,从《滕王阁序》中感受怀才不遇的悲情和穷且益坚的坚定,从《陈情表》中感受悲恻动人的亲情。学习这些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文章中的真、善、美,体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情感脉搏,与作者共鸣,丰富情感,修炼正确的态度、高尚的情操,这是情感态度的组合过程。某种情感态度在单一的文本中容易体验,而世界观、价值观则需要更加丰富的文本,从更深的层面、更广阔的视域中去领悟。中学语文教材及课外书籍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颇具情感性的美文,展示了自然之美、道德之美、人性之美、艺术之美等等。它们是作者情感的由衷表达,是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中学语文教师利用众多经典作品对学生进行的各种情感教育、态度引导,正是学生逐渐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聚合过程。

学习既是一个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成败、获得方法的过程,还是一个体验情感、建构人格的过程。知识与能力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目标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目标的进一步升华。三维目标的组合与聚合相辅相成,使课程目标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高中语文的内容体系是组合与聚合的体系

高中语文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为达到既定的这五个目标,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五册共五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各部分有不同的主题或单元,各单元或主题有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文本又有不同的知识点。从知识点到文本、单元、部分、模块,对应语言单位的语素、词、短语、句子和段落篇章,构成了多层级的组合与聚合的内容体系。

以人教版第五册第一单元小说单元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学生应该重点把握的知识点包括林冲风雪夜山神庙复仇情节的发展脉络及细节安排的妙处,主要人物林冲的思想性格变化、命运归宿及其社会意义,风雪景物描写的作用等。《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则在于把握别里科夫婚事风波事件的发展,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社会意义,夸张讽刺的艺术手法。这些知识点是这两个文本的教学的主要组合。两篇小说虽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的作品,作品的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固不相同,作者的意图、作品的主题亦各有差异,艺术手法各有特色,但它们有着相似的教学组合(人物、情节、环境等),从而形成一个小说单元聚合。其他单元也是组合与聚合的统一体。小说单元又与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单元一起,构成阅读鉴赏部分的组合成分。虽然各单元的文体和人文内涵不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也都不同,但都是重在通过对文本的阅读、鉴赏来实现三维目标,从而形成阅读鉴赏聚合。阅读鉴赏部分又与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部分一起,构成第五册模块的组合成分。

所以,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体系,如同语言系统一样,单位可以按照不同的层级、不同的特征聚合成群,不同的群在功能上有不同的表现。

四、组合与聚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简法则

综上所论,组合与聚合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根本法则,也是教学的最简法则。掌握这条法则,老师就能纲举目张地把握内容体系,游刃有余地掌控课堂教学,得心应手地实现三维目标。不过,运用好这个最简法则,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组合要恰当:组合决定聚合

语言表达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用词、句式、语气等等方面),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组合元素不同,聚合内涵也就不同。

设想一下教师对某个学生迟到行为的几种现场表达:

(1)你迟到了。(陈述,平静)

(2)你怎么迟到了?(疑问)

(3)你怎么又迟到了?(反问,恼怒于不止一次的迟到)

(4)怎么又是你迟到?(反问,恼怒于迟到的是同一个人)

(5)怎么又是你?(反问,恼怒于发生包括迟到等多种不满意行为的是同一个人)

(6)你迟到去。(不合规则)

(7)你吃饭了吗?(不合语境)

在“你迟到”这个意义聚合中,例(1)-(5)各句都或隐或显地包含了“你”“迟到”这两个核心组合元素,但通过“怎么”“又”“了”等词的隐现、不同句式、不同语气等次要组合元素的变换,取得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其聚合内涵也大不相同。例(6)句因为“迟到”和“去”两个元素不能组合,所以句子不合法,不能进入“你迟到”这个意义的句聚合中。例(7)句因为不包含“迟到”这个核心元素,所以句子虽然合法,但不符合语境,会让听话人摸不着头脑。这说明了组合决定聚合的道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一规则。

1.组合要素要恰当

这里的组合要素是指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包括教师对课文知识点的挖掘、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情感态度教育要点的把握。教学内容是否安排得当,是否紧扣教学目标,是组合的规则性的体现。不同文体的课文,应当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要组合要素有不同。如小说单元,除了文学常识外,主要解决的就是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古代抒情散文,主要解决的是文体风格、语言韵味和感情表达。如果语文课堂上避开这些主要问题不谈或少谈,而将其他问题过于展开,弄错了重点,组合要素不恰当,就如同词语搭配不当,不符合组合规则,组成病句,或与语境不相符一样,必定导致教学偏离既定目标。

另外,语言表达中,句子过长、过于复杂,组合成分过多,使人难以抓住句子的核心意义;句子过短,组合成分过少,内涵不够丰富,意义情感难以完整表达。和语言表达一样,语文教学的组合要素在数量上也要恰到好处。一堂课的教学信息量要适中,不可过多或过少。内容过多,使人眼花缭乱,找不到要点;解决某个问题只能是蜻蜓点水,挖掘不到深处。内容过少,课堂单一,完不成既定目标。

2.组合要素排列要合理

组合要素排列要合理,指课堂教学要讲究逻辑性,是组合的线性和规则性的表现。课堂上如何让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精心策划。比如,我们要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形象,可以先理清文章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上从外貌、语言、动作上来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初步概括出他是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然后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进行深层探讨: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有哪些“套子”?他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到底指什么?他的这些“套子”还套住了哪些人?为什么他能套住这些人?别里科夫“差点结了婚”,结婚是不是表现了别里科夫对生活的某种希望?如果他结婚了,他能否走出自己的套子?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他的死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又为什么“一个礼拜没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有什么深刻含义?由情节到人物,由人物到主旨,层层追问,问题解析才能透彻明白,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获得明显提升。如果不注意组合的线性和规则性,就会使得问题突兀或断裂,无法取得预设的教学效果。组合严密周到,聚合自然得以加强。

3.组合方式追求创意

前面两项是教学组合的基本要求,创意则是教学组合的艺术追求。组合创意,如同一套突破常规搭配别具一格的衣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相同文体和相似人文内涵的课文,因为组合要素基本相同,可以建立一定的教学组合模式,使三维目标得到强化,但僵化的教学组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组合元素没创意,聚合群就无法扩展。既然主要的组合元素有定,那么课堂组织中,可以变换次要的组合元素,如别开生面的课堂组织形式、别出心裁的导语、匠心独具的提问、独到新颖的评价,意味深长的结语,都是创意的组合,“旧元素,新组合”,必定能使聚合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聚合有度量:聚合指导组合

教学的长远目标是通过在现场的知识、过程和情感态度的教学组合,实现受教育体的能力、方法和价值观的素质聚合。素质聚合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须分阶段分层次长期积累方能实现。所以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学习层次而言,聚合预期应该有大小高低之别,教学组合应当以相应的聚合预期为导向,为聚合服务。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是高中文言文基本能力的聚合预期。那么在教学中,组合应以此为指导,并为之服务。

比如,人教版高中第五册《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课文注释为:“指当时正是深秋九月。维,句中语气词。序,时序(春夏秋冬)。三秋,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教材对于“属”字音义没有加以注释,很容易误导学生按常音去读,按现代汉语常用义去理解,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也是这么教的。因为“属”字后面接的是名词性成分,所以,如果将它读为shǔ,理解为动词“是,属于”,在语法和意义上是可通的。但根据骈文讲究对仗的特点,“维”当与“属”相对,词性应该相同。将它理解为动词“是,属于”,则与虚词“维”词性不同,不合对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疑点,并排比诸如以下文献材料,来探求“属”字的确切含义。

(1)《左传·成公二年》:“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杜预注:“属,适也。”

(2)《国语·鲁语上》:“匠师庆言于公曰:‘……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公曰:‘吾属欲美之。’”韦昭注:“属,适也。”

(3)唐代郑畋有诗名曰《五月一日紫宸候对时属禁直穿内而行因书六韵》,是诗人在紫宸殿等候帝王召对时,恰逢宫廷中的值班人员从翰苑穿行入中书而作诗。属,恰逢。

(4)唐代杜甫《王录事许修草堂赀不到聊小诘》:“昨属愁春雨,能忘欲漏时。”

(5)唐代严维《秋夜船行》:“扁舟时属暝,月上有馀辉。”

(6)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例(1)(2)(4)句中“属”字后接动词性成分“当”“欲”“愁”,例(5)(6)句后接形容词性成分“暝”“休明”,例(3)句后接主谓结构。“属”字后所接都不是名词性成分,而是谓词性成分,所以不能理解为“是,属于”,而且《左传》《国语》注文也已经告诉我们,句中“属”有“正,正值”的意思,为时间副词。

例(3)(5)是很好的参照,“时属”之“时”,指过去的某个时候,“序属”与“时属”同类,其“属”字应当理解为时间副词,“正,正值”,读为zhǔ。“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是两个名词谓语句,副词修饰名词谓语,是完全合规则的。

在高中文言文基本能力的聚合预期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展开对“属”字词义的探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句含义,还可以积累常见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用法,悄然渐成文言语感,获得训诂的方法。如此,比起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或对课文注释毫无置疑来,收获要多得多。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明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0 -171.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4.

[3]胡勇.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不对称——兼论“聚合规则”作为术语的不合理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2):102-110.

[4]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17.

The Simplest Rule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High School:Syntagmatic Rule and Paradigmatic Rule

SHEN Hong-yu

(Literature and History College,Hunan University ofArtsand Science,Changde,Hunan 415000)

Syntagmatic relation and paradigmatic relation are two simplest rules in Chinese teaching of high schools.The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and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ls represent the syntagmatic rule and paradigmatic rule.Syntagmatic rule determines paradigmatic rule.In turn,paradigmatic rule guides syntagmatic rule.The proper use of syntagmatic rule under corresponding paradigmatic expectations is the simplest rule of teaching.

syntagmatic relation;paradigmatic relation;Chinese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l;three-dimensional obje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G633

A

1674-831X(2017)03-0059-05

[责任编辑:葛春蕃]

2017-02-17

沈红宇(197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文理学院讲师,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史和汉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态度情感教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失落的情感
情感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