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措施探析

2017-03-09韩红柳王飞通许璐璐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医患医学生培育

韩红柳,王飞通,许璐璐

(1.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3.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措施探析

韩红柳1,王飞通2*,许璐璐3

(1.徐州医学院麻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3.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在医患关系紧张背景下,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客观需要。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探寻适合的措施,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患关系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医患矛盾不断激化,暴力伤医案件频发,这对医患双方、整个医疗执业环境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如何在时代背景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生教育,是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和来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质上就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在医患关系紧张状况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制度保障不可或缺,但医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也至关重要。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能够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正确处理复杂医患关系的必然要求。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实现医生社会价值的内在需要。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生社会价值的实现,要求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不仅充当医院管理者,还扮演患者沟通者、保护者、教育者、知识普及者和心灵安慰者等角色,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崇高的职业道德,除却专业技术,其他素质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医生的社会价值,就必须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因素

2.1 医疗环境的影响

第一,伤医事件频发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恶性伤医事件频发,将本应站在同一立场的医生和患者人为地划分为对立的两面,医患关系愈发紧张,导致医学生用戒备心理、对立的立场处理医患关系,影响其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及心理健康,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职业素养的提高。

第二,媒体不实报道的负面作用。一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目光,大肆报道未经调查核实的所谓的医疗事件。这些不实信息的发布和传递会影响医学生对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和医德现状的认知,对于他们的学习态度、职业选择具有负面引导作用。

第三,医疗制度不完善的负面效应。一方面,大多数患者不愿意到基层医院就医,大医院人满为患,有限的医疗资源不能满足民众需求;国家“以药养医”政策的引导,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淡化;大医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较低,患者自付的医疗费用较高,看病难、看病贵。患者将这些问题都归因到医院和医生身上,从而引发医患纠纷。另一方面,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加之医患纠纷多,其身心健康受到很大威胁,医生过劳死事件频发,导致医学生对自身选择的职业认可度降低。

2.2 医学专业特点的影响

一方面,医学专业比其他专业课业繁重,医学生人文知识相对匮乏,社会实践经历和阅历较少,有的学生甚至成了只了解专业知识的“文盲”;另一方面,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但由于目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患者和医生都不愿给实习生动手机会,临床实践操作用一些模拟人代替,这样虽可解决部分问题,却不能完成医学临床教学任务,可能导致医学生入职后加剧医患矛盾,形成恶性循环。此外,医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一部分医学生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一部分医学生本科毕业后因大医院门槛较高而无法进入,又不愿意去基层医院工作,从而选择从事其他不对口的职业。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医学生对学医的价值和读书的意义产生怀疑,价值观也会发生偏差。

3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措施

从医学的本质来看,“科学求真,人文讲善,艺术要美,而医学则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好的结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因此医学弘扬真、善、美”[1]。对医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完成医学培养目标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要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2]。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3.1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

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过程、规律等的理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医学生与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及个性特点,构建符合医学生思想特点的培育体系。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是一切研究的终点,将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指导医学生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 优化校园环境,倡导文化引领

(1)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通过校园文化载体,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提高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医学教育既需要培养医学生科学精神,又需要培养人文精神,还需要教导其关怀和尊重患者。学校可通过医学名家语录的宣传、先进事迹的介绍,让医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体会人文精神的重要性;通过理论宣传、课堂教育、名家讲坛等途径,向医学生宣传以患者为本、尊重患者人格思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创新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为医学献身的精神。(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专业知识讲座、人文知识讲座、学科竞赛、公益活动等,在活动中提升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医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3 加强队伍建设,保障培育师资

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医学院校应该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成为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力军。

人文社科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医学院校应优化人文社科师资力量,采取优胜劣汰方式,充分调动授课教师积极性;定期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党校培训和教育教学方法研讨会,了解党政工作要点以及医学生的思想特点;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方式,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医学院校应着力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在注重科研成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课堂教学的考核,要求授课教师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授课,传递医学正能量;定期在专业课教师间开展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和政治素质;选派政治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并用自身学习经历、工作经验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对待医学。

3.4 明确专业特点,丰富培育方式

医学教育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并要求他们能在医疗活动中付诸实践。实践性是医学专业的最大特点,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要求高度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既要靠灌输、教育,更要靠实践、体验,要以培养人做“有理想的人”为前提[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符合医学生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育目的。医学院校应根据医学专业特色,组织医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改变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水平较低现状,使其通过社会实践了解我国国情和医疗卫生现状,提高对医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坚定职业选择;带领医学生参观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烈士纪念馆等,使其了解我国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3.5 依托新兴媒体,拓宽培育平台

新媒体以其数字的传播形态、交互的传播方式、即时的传播速度、个性的传播资源等优势,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和追捧,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5]。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普及,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充斥着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低头族”。医学院校要趋利避害,在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同时建立学校各级组织的官方新媒体平台,如学校、二级学院、各类学生组织的官方微信、微博等,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宣传优秀医务人员的先进事迹,对医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建立新媒体监管机制,明确信息发布的基本原则,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及规章制度,实行专人监管和逐级审核制度,确保发布内容积极向上,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做好医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从社会教化、学校教育、医学生自身内省等方面,培养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其网络安全意识,提高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能力,汲取新媒体中优秀、先进文化,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进而达到培育目的。

[1]巴德年.我的医学教育观[N].解放日报,2010-07-16(1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教育部.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通知[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4/content_2658616.htm,2014-04-14.

[4]本刊记者.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3(2):6-10.

[5]徐徐.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4):76-79.

(*通讯作者:王飞通)

G412

A

1671-1246(2017)09-0001-03

2015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5SJB421)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66)

猜你喜欢

医患医学生培育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