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率中的应用
2017-05-17何晓兰周雪玲
何晓兰,周雪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率中的应用
何晓兰,周雪玲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目的 了解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肠内营养输注安全性、降低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自行设计肠内营养输注及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统计既往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率,根据调查结果成立质量持续改善小组,用5M选题法确定“降低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率”为研究课题,并运用PDCA循环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检验效果以及巩固等。结果 护士的肠内营养相关知识知晓率由52.00%上升到89.26%,误吸发生率由10.41%下降到3.33%。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质量持续改善小组;肠内营养;品管圈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至关重要,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患者全身营养状况,维持肠黏膜结构与屏障功能完整,具有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的优点。误吸是肠内营养最严重和致命的并发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0%~43%[1],其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发热及心率加快,胸部X线可见肺叶斑片状阴影或浸润影,严重者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一旦形成ARDS,病死率为40%~50%[2]。因此,预防误吸在肠内营养护理中极为重要。QC小组亦称质量持续改善小组[3],是由本系统工作人员在自愿原则下组成,通过定期开会,由组员讨论、提出本科室急需解决的问题。我科护士以“一切为患者健康,提高肠内营养安全性”为宗旨,从2015年开始,运用品管圈步骤(包括主题选定、拟定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4]),分析解决肠内营养误吸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男29例,女19例,年龄45~86岁,平均62.0岁。其中,胃癌16例,肠癌28例,胰十二指肠肿瘤4例,均行消化道肿瘤切除术。术后均选用荷兰复尔凯鼻肠管为肠内营养途径,采用荷兰纽迪希亚生产的营养液输注泵和肠内营养滴注管使营养液匀速按时输入,肠内营养4d以上,住院9~16d,平均10.2d。输注时遵循先慢后快原则,观察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及时处理。
1.2 方法
1.2.1 组建QC小组 胃肠外科于2015年5月成立QC小组,由11名护士组成,设小组督导两名,负责指导、检查工作;组长一名,负责组织活动、分析调查结果;记录员两名,负责记录每次活动的内容;小组成员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小组每周活动1~2次,每次1.0~1.5h。此外,还邀请胃肠外科及营养科专家作为本次活动的学术指导。
1.2.2 选题 通过专家及小组讨论,以“降低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率”为此次活动的主题,符合QC活动的5M选题法要求[5],即力所能及(Manageable)、有效可查(Measure-able)、需时适中(ModerateDuration)、公司赏识(ManagementAppreciation)、圈员自豪(MembersPride),并申报护理部备案,于2015年10月结题,历时5个月。
表1 降低肠内营养误吸发生率的对策
1.2.3 现状调查 向本科护士发放自制的“肠内营养输注及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23份,回收23份,回收率100.00%。调查结果显示,护士肠内营养输注及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为52.00%。本科室2015年1—6月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48例,发生误吸5例,误吸发生率为10.42%。对引起肠内营养误吸的全部原因进行罗列,最终将体位不当、输注方法不正确、培训不到位作为改善重点。
1.2.4 目标及可行性分析(1)目标:将护士对肠内营养输注及健康教育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到75.04%,误吸发生率降至5.41%。(2)改善重点:体位不当、输注方法不正确、培训不到位占80.00%。(3)可行性分析:拟定QC能力为60.00%,按QC方法给出的公式计算目标值[6]。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QC能力)。
1.2.5 原因分析 圈员对调查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现场询问、头脑风暴,对引起肠内营养误吸的原因从方法、管理、材料、设备、人员5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1.2.6 对策拟定 只有针对根本原因采取对策,才能预防因同种原因导致的肠内营养误吸现象再次发生。圈员采用循证法和头脑风暴法针对根本原因制定了详细的对策,见表1。
1.2.7 制定对策并实施(1)强化培训,提高业务水平。①邀请胃肠外科医生及营养科主任为护士讲解肠内营养的相关知识,由胃肠外科高年资副主任护师讲授肠内营养误吸的原因和预防措施。②制定标准的肠内营养输注流程。查阅资料,确定肠内营养输注流程,与胃肠外科医生共同探讨输注方法是否合理与适用。③制定预防肠内营养误吸的工作流程及发生误吸的应急预案。④编制统一的宣教资料。根据工作指引及文献资料,编制肠内营养宣教手册,并指导患者及家属阅读。
(2)保证体位正确。翻身、拍背及体位排痰应在肠内营养前进行,以免因体位改变、吸痰及其他刺激引起反流及呕吐造成误吸。因此,肠内营养时,应使用多功能床,床头可摇起或用枕头等垫高,标记床头抬高30°的位置,把床头抬高30~40°或取半坐卧位。输注完毕,维持体位30~60min,防止因体位过低食物逆流发生误吸。如果必须放低床头,应停止喂养30~60min。在进行胸肺物理治疗或床上浴等需要变换体位时,应暂停肠内营养输注。
(3)正确输注。妥善固定鼻肠管,检查鼻肠管是否在肠内。持续肠内营养的患者每4~8h检测一次胃内残余量,间断鼻饲患者每次肠内营养前要进行检测,若超过200ml,应停止滴注,密切观察,每两小时抽吸一次,直到胃内残余量少于200ml,再继续滴注。当胃内残余量达200ml时,证明胃肠未蠕动,应禁食、使用促胃动力药。输注营养液时,起始速度为30~50ml/h,待患者适应2~3d再改为70~80ml/h。采用营养泵持续输注,同时将电子加温器放在靠近鼻肠管端,使温度保持在37℃~40℃,避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引起误吸。
1.2.8 效果评价 向本科护士发放“肠内营养输注及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了解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肠内营养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知晓率由52.00%上升到89.26%。对2015年7—10月行肠内营养的30名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误吸发生率由10.41%下降到3.33%。
2 讨论
2.1 品管圈活动能促进护理人员成长
品管圈活动采取头脑风暴形式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护士通过认真观察、学习,找出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并发表意见,将品管圈方法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提高责任心、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品管圈活动不但有利于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统筹管理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护理质量及护理科研水平的提高。
2.2 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护理质量
品管圈活动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杜绝问题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尤其是对标准化后的对策执行情况进行常规检查,使护理工作保持在检讨与改进环节,圈员对改善过程进行反省或评价,明确遗留问题或发现新问题,再进一步解决,提高护理质量。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对肠内营养及预防误吸的认识,保证了肠内营养输注安全性,提高了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
[1]赵晋瑞,刘成象.应用循证护理预防常规留置鼻肠管鼻饲液反流及误吸[J].护理研究,2008,22(6):1466-1468.
[2]方荣,施荣,欧阳洋,等.老年吸入性肺炎的诊治策略[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2):126-129.
[3]唐永明,李红梅.开展QC活动,提高眼科门诊病人保健知识的水平[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4):219.
[4]郑丽华,刘火根,林少平,等.危重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过程的护理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13,11(9A):2379-2380.
[5]陈秋芳,刘沛珍.QC小组活动在提高术前健康教育效果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9):702-703.
[6]岑爱丽.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护士职业暴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8):92-94.
R459.3
B
1671-1246(2017)09-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