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策略
——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例

2017-03-09张清涛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康复

张清涛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单县 274300)

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策略
——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例

张清涛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单县 274300)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职与高职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到,中职与高职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评估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此,结合本院实际情况,以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策略。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

1 中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层次不清

中职康复技术专业和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其根本都是培养学生康复治疗的基本技能,其培养目标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群的行业标准进行划分,再具体细化到不同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要求上。其区别主要在于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程度要求不同,从而反映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层次的区别。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与康复技术专业中职教育比较,知识面更宽,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换句话说,中职教育应为准备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储备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和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而高职教育是在中职教育层次基础上的延伸与提升;高职毕业生相对于中职毕业生,应具有更宽的知识面、更熟练的技能、更系统完整的理论知识。而从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来看,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一定相似性,即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一定的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社会养老和福利机构等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目标没有体现层次性。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模糊导致专业课程重复开设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属于同一类型、同一专业教育中的两种层次的教育,培养目标的雷同决定了专业课程结构的雷同,也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重复。一是科目重复开设,即所开出的课程重复或雷同。二是课程内容重复。在对一些中高职院校名称相同的课程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内容重复率30%~60%。调查中发现,中高职衔接大多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缺乏系统教材,尤其是专业课教材。由于中高职各自挑选教材,部分科目没有明确的层级分类,导致教材内容出现严重的重复现象,甚至中高职采用同一本教材,造成了严重的学习资源浪费,且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对部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中职与高职教师的授课方式并没有太大变化,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还没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的问题。

在课程教学模式上,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特点和要求,高职阶段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广泛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训练、网络自主学习等符合认知规律和技能培养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由于各层面的原因,中高职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不多,导致中高职在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上出现沟通不畅、信息互通欠佳等现象。在学校层面,中高职办学大多重点考虑自身建设和发展,而很少将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及职业教育下人才培养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问题纳入学校的常规发展计划中予以重视。中职学校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容易忽略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持续性发展。高职院校也没有把中职教育看作高职发展的基础,对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的学生开设同样的课程,实施同样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中职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特点。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各种原因,供中高职学校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并不多,因此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堵塞、沟通不畅等问题。

1.4 专业课程评估制度不完善

现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中职学生升读高职院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对口统考,二是参加单招考试。其评估标准主要检测学生学科知识水平,这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中职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容易因为学科知识水平不如普高学生而未能被高职院校录取。评估指标体系缺乏多元化评价体系已成为中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障碍。评估指标体系是“进行教育评价与测量的工具”,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导向性作用。而目前的专业课程评估制度不完善,不利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

2 中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策略

鉴于以上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的种种问题,因此,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关键和前提,也只有如此,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才能有效衔接。

2.1 确定岗位群、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前提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既有相似又有区分,两者的培养目标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合适的应用型人才,但从中高职衔接的角度上看,两者还应有明显的层次区分。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基础教育,侧重培养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其主要教学功能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或进入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学习打下基础,体现基础性、技术性、实用性、操作性和工具性。

此外,中职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向高职院校输送合格人才。中职教育的目标是打好文化基础,培养专业兴趣,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岗位应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则是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专业操作能力,使之具备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体现对于人才专业性、职业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其偏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强化应用能力、沟通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培养较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

由此可见,中高职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既有一致性,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因两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因此两者又有层次上的差别,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制订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必须充分反映两个层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都具有技能性、职业性及实用性的特点,必须根据各行业的岗位需求及其相关规范确定培养目标。中职的人才培养不能完全服务于高职,它有自己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企业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实用人才。根据专业调研结果,确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充分考虑课程的目标、内容与组织的关系,构建课程结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升学方向的课程或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既保持了中职教育的独立性,也考虑了学生的升学需要。

2.2 制订统一的专业课程标准,解决中高职专业课程重复设置问题

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而课程标准的制订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标准是对某一门具体课程的目标、内容、组织和教材编写与实施要求等的规定,其立足点在于完整的课程本身,包括课程性质和定位、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实施过程等。制订并出台国家层面的专业课程标准,是应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困难和挑战,推进职业教育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的必然选择。它不仅有助于解决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协调发展中的问题,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中还发挥着导向、诊断、基准等作用,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和纽带[1]。

中职与高职院校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下,依据中高职教育的关联性,设置中高职衔接课程,共同商讨制订中高职衔接课程标准,制订教学计划。具体做法是,在第三学年的教学安排中,以中高职衔接课程替代原有的专业技能方向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教材选用、内容衔接上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连贯有序的有机整体,可以较好地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

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而言,可根据其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对中高职开设的课程进行重新分配安排,特别是对重复开设的课程,如临床康复、言语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等。中高职课程的整合,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中高职教学资源优势,有效实现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另一方面,能避免中高职课程的过度重复或脱节,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阶段,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学习,关键在于缺乏对已修专业课程的认同机制。如中职生修完与高职续接专业的某些课程,并考试合格甚至有的已获得了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缺乏认定、认同机制,到了高职这些已学过的专业课程的学分得不到承认,还得重新修读。因此,制订学分或课程认同机制,建立相同课程免修制和未修课程选修替换制,将能有效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问题[2]。

2.3 重组专业课程结构,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结构主要是指某一专业课程的内在组织结构,即专业课程实施的组织方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而该体系是若干课程单元的组合。按照“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和“职业能力主线”的思路,通过调研,确定中高职一体化衔接的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然后将其按实际工作要求分解为若干能力要素,最后按能力要素设置相应课程。另外,课程模块以某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这种课程结构的本质强调课程工作化与工作课程化的双向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它符合职业教育强调的“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看,它以工作过程(或任务)作为组织课程的载体,根据工作任务的难度、复杂程度等,将其设计成课程学习的不同情境,各情境之间都是关联递进、交叉融合的,构成一个系统集成的整体。一般来说,情境一较低级、浅易、简单,比较容易完成,它起入门作用,更多的是熟悉和了解整个工作过程和步骤的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境二为中等难度,但一定是能培养学生核心关键能力的项目,即有了这个项目完成的经验和能力,学生就基本上能够完成行业领域的一般工作任务,达到企业职业岗位一般的规格要求。情境三则是综合性、复杂性更强的情境。到了情境N,就是综合程度更高的创新情境或迁移拓展情境,它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一般来说,中职阶段只要完成前两个情境的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就可以了,后面的情境或综合性项目,留到高职再进一步深化学习。

2.4 统一教材编写标准,整合创新教材内容

教材是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质量的高低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颇大。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材要进行统筹整合,在选择拟订教材时要注意梯度性,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对接更加顺畅。因此,一方面,教师在教材选用上要注意知识衔接,知识的衔接有递进性、系统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环环相扣,呈阶梯式发展;另一方面,编写层次清晰的中高职课程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环节。中高职院校可以相互合作,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开发和编写出切合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具有不同层次针对性的校本教材。做好这一工作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中高职教材编写应依据国家统筹协调制订的具有对接属性的课程标准编写。这样从源头上把握各自的编写尺度,明确内容要求,编写的教材就会定位明确,区分度高,避免内容上的交叉、重复、混乱。第二,中高职教材编写要打破学科化的编写体例,按照项目化或模块化的体例编写。项目化或模块化教材是中高职教材改革的趋势,其特点是根据项目或模块重构教材体系,它以项目或模块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内容的先后顺序,以项目或模块为逻辑纽带,重组或链接完成项目所需要的“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当前一个项目介绍过的知识在后一项目再次出现时,就可以不必再次编写。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内容重复,使教材更加凝炼、紧凑。此外,要注意区分项目或模块的难易、大小、简繁等,将相对容易的、简单的、量小的项目编入中职教材,而将难度大的、综合性强的、复杂程度高的项目编入高职教材,这样既有区分,又相互衔接。第三,要重视教材内容的整合创新。“剔除艰深的,摒弃无用的,归并重复的,删减多余的,更新过时的,整合相近的,增补先进的,压缩烦琐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3]。第四,要高度重视并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市场机制下的整合创编教材是开放的、竞争的、百花齐放的,创编的教材也必然有优劣的差异,这就需要由政府主导,启动示范教材遴选工作。将真正衔接配套的、优质上乘的教材遴选出来,推荐使用,这样才能避免教材使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混乱状况,真正起到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2.5 注重专业实践课程的衔接,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

积极开展康复模拟实训课程,加强康复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专业竞争能力。对于涉外企业而言,更偏向于聘请工作适应周期短、工作效率高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这对于中高职学校而言,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中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实训教学体系,并利用校企合作契机,与行业企业一起建设模拟实训室,开展校内实训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岗位认知度。实训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明确岗位工作程序以及各部门的不同职责,在不同阶段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来开展实训项目,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这样才能有效挖掘学生潜力,着力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

中高职院校应把阶段性实践教学活动放在课程教学的重要位置,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阶段性见习和实习,了解企业工作的整体流程,以便增强学生对岗位的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短期社会实践或者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使其了解职业岗位的相关要求和行业规范,从而检查自身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掌握程度,进而更有目标地加强专业学习,同时也为进入职场积累工作经验。因此,中高职学校及行业企业应进行通力合作,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甚至订单班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拟订,并由行业导师和在校教师共同合作完成课程教学工作,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1]徐思成,李德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与沟通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5(18):25-28.

[2]袁和平.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215-216.

[3]陆国民,王玉欣.中高职衔接中的课程开发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4(6):56-59.■

G40-03

A

1671-1246(2017)10-0024-0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体系康复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