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慕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7-03-09黄川锋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院校教学模式

黄川锋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3)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慕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黄川锋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03)

慕课时代已经到来,慕课具有的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的独特优势引领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生力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模式亟待改革,以迎接慕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慕课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还未建立,慕课平台所需的软、硬件条件还不完善,高水平的慕课团队少之又少,校内外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优质慕课资源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慕课教学的需要。各高职高专院校需高度重视慕课教学,从顶层设计、教育教学理念、师资建设和慕课联盟建设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改革,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慕课;高职高专院校;教育信息化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理念是将全球大学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在线教育让学生共享。2013年慕课进入中国,2014年清华大学推出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同年中国大学MOOC上线,开启了中国高校慕课时代。教育信息化是必然趋势,教育部专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慕课是教育信息化的最佳载体,对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现内涵式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1]。当前,基于慕课教学理念的教学改革已在全国各高校中展开,有力推动着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相对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的慕课教育理念、师资和硬件条件还比较落后,慕课教学资源有限。各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内建外联,着力构建基于慕课的新型教学模式,做好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是立足之本。

1 慕课的优势和局限性

慕课的优势在于基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在线教学形式和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网络即可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问,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课程内容碎片化和学习完成率低是其主要缺点[3]。

1.1 慕课的优势

(1)慕课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慕课将课程讲授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大数据深度融合,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虚拟的课堂里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自由学习。这种在线教育形式集中体现了“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改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慕课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开放性和网络性,便于学生自学和交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其优势在于“微课程”“在线测验”和“实时交互”这3个方面。“微课程”是慕课的核心,每个“微课程”教学视频大约10分钟左右,由课程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和视频制作,主题突出,内容精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微课程”教学视频中包含“小测验”,答对了才能继续观看视频,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测验包括每章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系统能够自动判断正误和评分。慕课的“实时交互”可实现教师在视频中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正确方可继续学习,学生有问题也可随时向教师请教,这种“一对一”的互动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不可能实现。除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交流讨论。每门慕课都有开课和结课时间,便于学生选课和按时完成课程学习。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学生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教师可通过云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堂上给予有效辅导,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掌握所学知识。慕课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5]。

(2)优质资源共享,让学生学得更好。慕课是一种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同的教师授课水平不一样,而优秀师资数量有限,不能使每个班级的学生都能获得最优秀的教学资源,这种差异化教学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一致。慕课的授课视频一般是由课程团队进行设计制作,课程内容主要采用模块化结构,对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并突出课程特色,大部分视频由名校名师或骨干教师主讲,产出的是精品化的教学资源。任何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水平选择性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如果遇到问题,还能够随时进行讨论和在线交流。慕课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向名校名师学习与交流。目前,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优质慕课资源还很少,专业课慕课资源更少,但各所学校都十分重视慕课资源建设,在硬件和师资培训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高职高专院校慕课资源建设除了要引进优质的慕课资源,还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色,通过团队合作,制作适合自身教学要求的精品慕课,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1.2 慕课的局限

(1)慕课对课程团队素质和资金投入有很高的要求。慕课打破了传统由一位教师备课和授课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其设计制作和线上运行需要一流的课程团队和大量的资金投入。课程团队既要对课程体系进行集体研究,又要分工合作,对慕课进行精细化设计、制作和完善,确保语言表达、内容衔接、动画技术配合恰到好处。还需依托大数据、学习分析和云平台的支撑,这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人力维护,对许多高职高专院校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2)慕课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是一个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教师进行教学组织,而慕课更多的是学生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因而对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要求很高。然而,正是因为慕课缺乏传统的课堂学习氛围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使学生在线课程完成率很低[6]。文献显示,多数学生两星期左右就会失去持续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靠自我约束难以完成慕课学习。慕课知识碎片化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每门慕课一般制成许多“微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但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和总体把握。另外,慕课缺乏针对专业或社会需要构建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慕课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通过线上学习完成,课堂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对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每一门课程都适合慕课教学,例如实践性强的课程。

2 高职高专院校慕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教育信息化打破长期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命性影响[7]。虽然各高校普遍重视慕课建设,但多数高职高专院校的慕课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且面临经费不足和教师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难题,往往是说的多而做的少,导致慕课建设有很大的盲目性[8]。这类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以慕课为契机提高教学质量,将课堂教学与慕课相融合。开放的慕课课程,主要定位于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等优质课程。充分利用名校的资源优势,建立共享平台和合作联盟,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制订规范的管理办法、科学的工作流程和完善的资金保障机制。将慕课教学加入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开发和应用慕课进行教学。

2.2 多元化的慕课建设模式

高职高专院校面临课程结构有待优化、学生数量多、教师相对缺乏以及信息化教学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可先借助第三方慕课平台创建课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爱慕课”等,以公共课程和素质拓展选修课程为试点推行慕课教学模式。选配校内指导教师,培训慕课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同时,通过课程招标建设方式,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校本慕课资源。积极和兄弟院校合作,创建慕课共享联盟。每所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课程,组建优秀课程团队,以专业课为重点,合作学校分别建设不同的精品慕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弥补师资短缺以及优势课程不足等问题。通过多种慕课建设模式,使更多的课程实现慕课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3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9]。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教学与在线学习的课时之比不低于1∶1,以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这种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的,学生先在网上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完成课程视频观看、问答互动和习题测试等;“吸收内化”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吸收。为避免慕课知识的碎片化,各章节的“微课程”要有编号和标题,便于学生系统学习。慕课教学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包括在线讨论、测验考试、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课程学习。

慕课目前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毕竟校园文化、课堂氛围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加上高职高专院校自身条件限制,慕课建设只能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面对慕课时代的到来,高职高专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大力加强慕课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1]汪琼.慕课运动对高等教育的渗透性影响[J].开放教育研究,2016,22(3):37-43.

[2]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4):25-30.

[3]Fisher A,Anderson G B,Peng R,et al.A randomized trial in a 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 shows people don't know what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looks like,but they can learn[J].Peer J,2014(2):672.

[4]李普华,薛宏丽,赵玉涛.多主体视域下MOOC的混合式学习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6):88-92.

[5]汪卫芳,樊祎斌.MOOCS时代高职教学模式改革路径选择[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3(2):7-10.

[6]令狐新荣.慕课背景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探讨[J].经济管理,2015,29(10):101.

[7]Waldrop M M.Online learning:Campus 2.0[J].Nature,2013(40):160-163.

[8]方璇璇,余国江.面对“慕课”: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2):53-57.

[9]Hill P.Online educational delivery models:a descriptive view[J].Educause Review,2012,47(6):84-86.■

G40-03

A

1671-1246(2017)10-0021-02

2015年河南省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Wjlx2015109)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院校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