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对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改革的影响
2017-03-09胡芳
胡 芳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基础部,湖北 荆州 434020)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对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改革的影响
胡 芳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基础部,湖北 荆州 434020)
本文将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分析为依据,着重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科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使思想政治课成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要特点与表现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速度飞速提升,随着飞速的发展,当今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更多新的使命,这也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在国家发展新时期应有的重要作用。从总体情况上看,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时刻关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经常通过各种平台、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和媒体去获取大量信息;同时当今时代的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学习上是务实的,在课堂上完成自己理论课业要求的同时已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曾经“象牙塔”中的学子现在懂得用更多的时间去拓展自己知识面,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竞争。但是随着国内外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多年来高校教育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们在生活方式、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上已经开始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体观念淡化,以自我为中心。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深受上一辈人的影响,主流思想得以继续传承,如热爱祖国、关心集体,涉及国家根本利益、民族尊严以及民族大义,国家社会发展时能坚定的站在国家利益层面,对祖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与希望;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加强,大学生的独立意识、个人意识也不断增强,造成他们一方面思想活跃,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与新观念、乐于包容新潮流与新看法,同时善于通过各种渠道与方式获取新信息,对新事物的认识与看法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个人意识,注重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思想也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缺乏团队精神,在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时,往往表现出以个人为中心,价值取向功利化。
2.自主能力较差,自我控制力弱。由于大学生长期以来受中学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学习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与思维发散能力,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失去原有中学填鸭式教育和托管式管理,大学生往往缺乏持久的自我约束力和控制力,面对大学广阔的平台与各方面蜂拥而至的信息,学生在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极易受到诸多外界事物的干扰与诱惑,当外界干扰因素强烈时,很容易动摇信念,打击意志,这势必会影响到自身的自主学生能力,一旦遭受到小的失败与挫折,就会较多的进行自我否定,从而丧失自信,加之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尽管他们有独立意识,思想活跃,但普遍吃苦精神较差,缺乏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对自我要求不能十分严格,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差,当进入大学校园,失去明确的学习目标时,就会出现遇到困难容易退缩的情况。
3.崇尚实用主义,物质欲望强烈,造成信仰偏离与缺失。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新时期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社会背景下下,在这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多数家庭和社会都给予他们相当有利的物质条件、衣食无忧,这样的物质条件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喜爱互相攀比,不愿意多吃苦,不愿意多奉献,个性特征强,看中物质,思想肤浅,尽管大学生在生理年龄上已成年,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受中学教育管理的影响,很少接触社会,加之他们刚成年,即使有稳定的价值观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物质条件的丰富也使大学生对信仰的选择较为功利,以大学生入党这个问题为例,虽然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崇高的个人理想与精神追求的学生仍然居多,但依然存在一部分学生把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如学生会职务,实践就业等功利性的实现作为入党的目的,这种“功利性”的驱使必然会使一部分大学生唯利是图,不顾团队与集团利益,一切以个人利益至上,弃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以及共产主义信仰于不顾,造成信仰的缺失与偏离。
4.心理健康问题增多,抗压能力差。当代大学生由于个性特征较强,心高气傲,情感脆弱,难免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缺少勇气和信心,抗压能力差,采取逃避的方法,高校每年因适应能力差,情感脆弱等原因退学、休学的大学生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往往无法正常学习,甚至走上不可挽回的地步,近年来,大学生轻生的现象在高校也时有发生,这给国家、学校、家庭和个人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形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确实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过于形式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脱节。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定位为“理论教学”,从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多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没有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进行整合,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学与实际相脱节,许多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存在教育观念的偏差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够重视,相当多的学校在思政教育上敷衍了事,不愿意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更谈不上在教学过程中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与主导作用,没有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整体,经常使教育教学过于被动。
2.考核形式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大多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教学方式较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实践性不强,大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也导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进了教室却没有进大脑,应试教育通常用考试的方法对学生是否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进行了解,只考核理论课的知识要点,而并不在意学生对政治理论理解,实践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这样的考核形式只能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理论知识,而根本无法体会到学习本该有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3.教学形式单一化。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仍然以教师授课为主,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以我讲你听为主,长此以往使得在学生的意识中思政课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辅助手段,没有自身教育形成的独立价值,同时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本身也流于形式化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和想象力,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生众多的大公共课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同时许多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因思政课是大课的形式而无法普遍性的正常运行,同时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施与教学条件相对落后,难以实现多元化教学与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与开展,无法科学的实践现代化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减弱,另外,部分教师对先进设施的运用还停留在代替传统板书的阶段,课上仍旧是机械化传统化的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这也同样制约了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体会,更不谈合理的加以实践和运用了。
三、改进思政课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加强教学内容的创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非常重视,在这样的形式下,思政课教师也要主动与时俱进,学会从各个方面不断充实思政教育的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以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充实丰富贴近大学生发展实际的内容,教育内容要能使学生真感兴趣,乐于参与,增强服务意识,针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兴趣与爱好,搭建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让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认识中国国情,加深对国家政治理念的理解,增长才干,在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的同时,懂得回馈奉献社会,加大对当代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正面理解与广泛传播。
2.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演讲比赛、实践活动等多种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改变教师上课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辛苦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增加实事政事,提高学生思想敏锐性,引入真实案例,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尊重大学生在教育中的核心主体性,通过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深入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适时引入讨论、提问、案例分析等方法,多渠道给予学生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刺激课堂上的有效交流,形成良性互动。
3.引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大学生内在需要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对话,改变过去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育理念,通过高校辅导员的作用,课上课下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除了课上教师要尊重大学生的表达权和选择权,课下辅导员老师也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活动,教师和辅导员思想上不能远离自己学生,课上课下都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动向,教师既要在课上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课下也要保持思想交流,同时与辅导员保持一致性,现实中和学生加强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多选取社会聚焦热点问题,以弘扬主旋律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辅导员老师也要与教师形成一条线,自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渗透进大学生的生活中,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表现及心理状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点滴小事之中,当学生遇到困惑需要解答时应主动帮助其分析,并帮忙解决,这样,在师生之间将形成一种更加融洽的关系,使当代大学生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与教师和辅导员联系,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抗压能力。
4.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网络作为当代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体,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积极运用互联网的传播特点,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困境和课堂时间限制,互联网拓宽了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空间和实践,作为当今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更应该掌握这样的利器,使其适时地服务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工作当中,利用当今时代下的新媒体形式如短信、QQ空间、QQ讨论群、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建立多方位的课堂渠道,既方便学生及时遇到问题和老师取得联系,老师也通过这些媒介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的平台上的,而互联网正好为师生之间的代沟与鸿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品台,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自由、开放、共享”的特点,这些特点恰好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网络文化本是极其多元化的,当代大学生许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都是通过网络形成的,思想政治课程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平台带来的正面作用,为教学提供诸多手段的同时,寻求积极有效的模式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传统“面对面”到互联网的“键对键”。微博、微信、校园BBS都是当代大学生获取公共信息的集散地,思政课应突破传统的局限,在基于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博大的信息资源库,广泛传播,及时共享给学生,为线上线下传播主流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媒介,拓宽了思政课程教育的渠道。
总之,当代大学生他们既处在中国社会经济政治逐步完善发展,知识更替的时代,同时又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发展。高校必须积极面对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坚持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在新时期适应市场和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加强学生开拓进取、团队精神的教育以及适应社会能力,引导大学生走向基层工作、乐于奉献、开展多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社会活动等,使学生积极参与,既有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人文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同时积极努力推进改革,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模式,对正确地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论教师还是辅导员都应明确自己的职责,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积极努力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改进思想政治课程教育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开展到第二课堂,深入开展教育工作,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祖国真正的栋梁之材。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3-12-24.
[2]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13-07-15.
[3]王双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4):50-53.
[4]沈壮海. 把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力点[N].光明日报,2013-01-05(1).
[5]刘云山.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2.
[6]唐昆雄,杨斌.大众传媒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问题浅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8,(1).
[7]吴慈仁.高校德育工作初探[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8]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9]谢廷平.德性培育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3).
责任编辑:陈君丹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HU Fang
(Department of Fundamental Teaching, Hubei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 Jingzhou 434020, China)
This paper gives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s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ith emphasis of improving innovation mode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s and facilitate college students’ correct core values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ollege student; core val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2017-05-01
湖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15JT028);湖北中医高专校级课题(XYB201501);湖北中医高专2016年暑期党建和思政教育社会调研课题(XYB201614)
胡 芳(1981-),女,湖北潜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344X(2017)9-00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