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吕本中“活法”对杜甫立意观的接受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活法杜甫诗歌

殷 洁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1331)

论吕本中“活法”对杜甫立意观的接受

殷 洁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 ,重庆 401331)

宋代“江西诗派”奉杜甫为“诗祖”,模仿其诗歌,学习其诗法。“江西诗派”后期领袖吕本中综合前人经验,提出了诗歌创作的“活法”理论。吕本中“活法”诗论继承了杜甫“以意为主”的创作观,将杜甫“以意为主”的重心从“意”转移到“新”,既继承了“意”的理论,又发挥了“新”的创作,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活法”诗论。

杜甫;吕本中;活法;立意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众多,诗歌题材涉及田园、战乱、山水等多方面内容,不仅数量斐然,质量更为上乘。在诗歌创作方面,杜甫也独具新材,很有见解。他的很多诗歌都直接表达出诗歌创作的见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行诸直如笔,用意崎岖外”、“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等等,都是杜甫在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创新得来。其中“诗清立意新”是其重要的立意观,也是“以意为主”审美追求重要的一部分。宋代“江西诗派”将杜甫视为“诗祖”,吕本中更是全方面学习杜甫,以杜甫的诗歌理论为自己“活法”诗论成长的一个土壤,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立意”观。

一、“以意为主”诗学观理论渊源

“以意为主”的观念,早在杜甫之前就已出现,但明确提出“以意为主”概念的是北宋刘攽,他在《中山诗话》中提出:“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1]在明确指出这个概念之前,评论者多用“意”、“文意”、“托意”、“志意”等概念表达。

“以意为主”的形成诗歌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先秦、魏晋、唐代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一个高峰。先秦时期,《周易》最早出现有关“意”的探索: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2]“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总结了“书”、“言”、“意”的关系。书可以记录文字,记录话语,但是不能涵括全部,语言可以表达内心的想法,但也有局限。通俗的来说是“意”的外延大于“文”。先秦两汉时期,对“文”和“意”的关系,只处于萌芽状态,到了魏晋南北朝,随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开始,主“意”的观念得到了发展,文人多在诗文评中,表现对“意”的看法。

曹丕提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一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典论·论文》)承认作品的价值是无穷的,作品是创作者思想的载体。

陆机的《文赋》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3]陆机所表达的和《周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意思相近,认为“意”大于“文”,表示“文”的表达是有局限的,不能完全表现创作者的思想。

刘勰《文心雕龙》比较系统的阐释了“意”的内涵,《文心雕龙》中的“意”有“意思”的含义,如: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4]

也有 “意蕴”含义,如:

夫裁文匠笔,篇有大小;离章合句,调有缓急;随变适会,莫见定准。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章总一义,须意穷而成体。[4]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刘勰是将“隐”和“意”结合在一起:

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4]

夫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4]

刘勰认为“隐”是作文的重要要旨,到达“隐”的途径是“意”,遗憾的是刘勰没有进一步指出如何做到“意”。

钟嵘的《诗品》也有涉及“意”的阐述: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1]

钟嵘将“意”与创作手法“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是“兴”实现的效果,它的要求是能够到达有深远的“意味”。

以上对“意”的论述,大多是点到为止,雾里看花式的论述,而南朝的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一文中就说的比较明白:

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5]

范晔将儒家传统的“诗言志”和“意”联系起来,认为“意”是“情志”表达的重要部分。

到了唐代,“以意为主”的观念得到进一步重视和阐释,不仅是诗评家,诗人也表达了对“意”的重视。如王昌龄“夫作文章,但多立意。”(《诗格》);杜牧“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景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等等,都将“意”作为创作诗歌的要旨。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代,还将“意”作为评判诗歌的标准,这就将“意”从创作层面提升到了理论层面。如:

善为古语,指事殷勤,雅意深笃,得诗人激刺之旨。[6]

齐高帝诗,词藻意深,无所云少。张景云虽谢文体,颇有古意。[6]

唐代孟棨的《本事诗一卷》也提到:

年既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以托意,曰:“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坊里东南角,尽日无人属阿谁?”[6]

唐代皎然有《诗式》,所谓诗式,即作诗之法式。其书标举论诗宗旨,并品评具体作品,主张诗体有“贞、忠、节、志、德、诚、忠、怨、意、高、逸、气、情、思,闲、达、力、静、远”等十九字,将“意”作为评判诗歌的标准,指出 “立言曰意”[1],这也是“诗言志”与“意”的结合。

到了宋代,宋诗话中有一大批诗话都标举“以意为主”,如:黄庭坚《黄山谷诗话》、陈师道《后山诗话》、杨万里《诚斋诗话》、葛立方《韵语阳秋》、韩驹《陵阳室中语》等等,本文不加以赘述。

二、杜甫“立意”观——“诗清立意新”

唐代及唐以前关于“意”的论述,重点是说明“意”的重要性,认为“意”是构成一篇好的文章的重要因素,杜甫对“意”的理解是有生长土壤的,同时杜甫认为“意”是有法门的。在杜甫诗歌中,涉及诗学观念的诗歌60余首,有关“以意为主”的观念的诗歌有《信行远修水筒》、《别张十三建封》、《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等十几首。而“诗清立意新”是其有关“意”观念的总要。杜甫在《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一诗中这样提到“意”:

汲黯匡君切,廉颇出将频。直词才不世,雄略动如神。

政简移风速,诗清立意新。层城临暇景,绝域望馀春。

旗尾蛟龙会,楼头燕雀驯。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

帝念深分阃,军须远算缗。花罗封蛱蝶,瑞锦送麒麟。

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征南多兴绪,事业闇相亲。[7]

若单从诗句理解“诗清立意新”,则包含作诗的两个途径和一个审美追求,诗法是“立新”、“立意”,审美效果是“清”。“清”是杜甫在诗文中经常提到的诗歌审美效果,也是杜甫标榜诗歌应达到的审美境界。

“立意”是杜甫明明白白确定的诗歌创造方法之一,结合杜甫诗文,杜甫的“意”在内涵包括“意绪”、“意度”、“意气”三个层面。“意绪”是诗人创作的灵感,是一种情绪,杜甫认为,有了“意绪”才能成诗,诗是由众多繁杂的“意绪”为由头,经过创造得来,如果没有“意绪”,没有感悟的情绪,诗不能成,当“意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情感积满时,让这种情绪迸发的途径就是作诗。

海内文章伯,湖边意绪多。玉尊移晚兴,桂楫带酣歌。

春日繁鱼鸟,江天足芰荷。郑庄宾客地,衰白远来过。[7]

“意绪”是诗人面对人或物流露出的情态,是作诗前的情感积累,没有“意绪”就谈不上“意度”和“意气”,所以“意绪”是“意”的基础。

“意度”是诗歌的高度,诗歌的境界要开阔,还要达到“意”的高度。

避暑云安县,秋风早下来。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

猿鸟千崖窄,江湖万里开。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

行李千金赠,衣冠八尺身。飞腾知有策,意度不无神。

班秩兼通贵,公侯出异人。玄成负文彩,世业岂沉沦。[7]

在杜甫看来,诗歌要有“神韵”,也要“神妙”,这就是对诗歌高度的要求。杜甫诗歌中常将作画与作诗一起论述,通过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发现,杜甫认为作画与作诗是相同的,因而两人的艺术取向也是相似的,都要有“意度”,要“神妙”。

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

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长人。佳此志气远,岂惟粉墨新。

万里不以力,群游森会神。威迟白凤态,非是仓庚邻。

高堂未倾覆,常得慰嘉宾。曝露墙壁外,终嗟风雨频。

赤霄有真骨,耻饮洿池津。冥冥任所往,脱略谁能驯。[7]

“意气”是杜甫重点阐述的内容,是“意”的重点,“意气”是“意味”和“气蕴”的结合体,他要求诗歌到达一种不可言传,具有余味的审美境界,在诗歌中杜甫已将“意气”的审美效果点出:“意纵横”、“意无穷”、“用意崎岖”等等,初步可以认为杜甫的“意气”不仅是对诗人的要求,更是对诗歌的要求。

“立新”虽然在杜甫诗歌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出现时往往与“立意”相结合,如《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中的“涣然立新意”,我们可以认为,“新”与“意”都是创作诗歌的方法,是并列存在的。但当“意”作为追求的艺术取向时,外延是大于“新”的,也就是“意”包含“新”,要求诗歌的“意”新,作诗的方法新。

三、“诗清立意新”的实现途径

杜甫不仅提出“诗清立意新”这种“以意为主”的创作思想,也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种创作思想的途径。他也明确表达过诗是有“法”的,是可以学习的。

叹息高生老,新诗日又多。美名人不及,佳句法如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骚人噬不见,汉道盛于斯。前辈 飞腾入,余波绮丽为。

后贤兼旧例,历代各清规。法自儒家有,心从弱岁疲。[7]

杜甫认为“法”是可以传授和继承的,“即是将法度的学习和运用确定为诗人从事创作的最基本的条件”。[8]对于实现“意”,杜甫认为最重要是学识的累积和诗句的频改,这两个要求一个是积累的作用,一个是技巧的使用。杜甫认为学识的积累,是作诗的基础,他说“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胸中有足够的知识后,意绪自然而然的就会生成。学识的累积一个是打好文学的基础,还有一个是书中有规律,杜甫认为在熟读众多书目后,自然会积累一些经验,他说“示我百篇文,诗家一标准。”寻找到作诗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诗的法则就熟练于胸,自然能够顺畅下笔。

小子何时见,高秋此日生。自从都邑语,已伴老夫名。

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倾。[7]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7]

杜甫强调积累,一个是学识的积累,一个是通过多读多看,总结前人作诗的经验,学习前人的长处,但因杜甫也强调“立新”,所以要在模仿前人的基础上,要苦思,要频改。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7]

在学识积累的基础上,学习前人的诗法、诗学,融会贯通,然后经过自己的苦思、词句的频改,实现创新,这些是杜甫“诗清立意新”的实现途径。

四、吕本中“活法”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以来诗坛对杜甫的推崇达到了顶峰,尤其是“江西诗派”,奉杜甫为“师祖”,将其作为诗学典范,学习他的诗学传统、风格特征、创作技法,同时总结出杜甫的创作思想,比如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诗法就是在杜甫提出的“苦思”基础上创新而来。“江西诗派”后期领袖吕本中多次提到对杜甫诗歌的评价:

杜诗自然雕琢均到极致。[9]

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诸诗。[9]

在评价、学习杜甫诗歌的基础上,吕本中更重要的是对杜甫诗学思想的继承,如对“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创作思想的继承,尤其是“诗清立意新”创作思想。吕本中强调“意”,一方面是杜甫的影响,一方面是宋一代诗坛风气的影响。在宋代诗坛,苏轼强调“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文也”。黄庭坚提出:“凡始学诗须要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长篇须曲折三致意,乃能成章。”吕本中自己也提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吕本中强调“意”,但也更偏向接受杜甫的“立意新”。吕本中说:

老杜诗云:“诗清立意新”,最是作诗用力处,盖不可循习陈言,只规摹旧作也……近诗人学老杜多矣,左规右矩,不能稍出新意,终成屋下架屋,无所取长。[9]

吕本中这段评论杜甫的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肯定杜甫“诗清立意新”的创作思想,并表示要学习这种思想,但是吕本中的偏重点在于“新”而不是在于“意”,虽然吕本中也强调“意”的重要性,但是他从杜甫那对于“新”的接受更多。第二层含义就是与吕本中同时代的人在学习杜甫的时候,没能学出新的东西,只是在规矩内,不能冲出规矩,没有新意。

以吕本中的观点,重点要放在“立意新”上,即既要立意,更要新。吕本中认为诗文不能强作,要先立意,要做有用文字,吕本中强调文要说尽事情:

文章须要说尽事情,如韩非诸书大略可见,至一唱三叹有遗音,非有所养不能也。[9]

同时也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与“文章要说尽事情”看似矛盾,实则是一致的,吕本中强调的文章要说尽事情,并非是全部要用文字表达,他所追求的效果是“一唱三叹”,也就是“意无穷”的审美效果,所以,这两种观点的诉求是一致的,都是对“意”的强调。

吕本中认为“意”是基础,是创作必不可少的因素,在有“意”的前提下,更要突出“新”的位置。“新”是对诗人更高的要求,吕本中强调“出新意于法度外”。只学习前人的方法,在方法内创作不能称为“新”,而是将方法融通之后,在规矩外创作。所以在杜甫提出了“法”的基础上,吕本中提出了“活”。

如何实现“立意新”,吕本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吕本中认为,想要“言有尽而意无穷”,首先要“为文养气”,要学“学古人妙处”

大概(学)诗,须以三百篇、楚辞及汉、魏间人诗为主,方见古人妙处,自无齐梁间绮靡气味也。[9]

学古人重要,但是学习古人要有标准要有范围,不能一概而论,吕本中将秦汉诗歌作为学习的标准,同时要求读古诗和曹诗:

读古诗十九首及曹子建诗,如“明月入我牗,流光正徘徊”之类,诗皆思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学者当以此等诗常自涵养,自然下笔不同。[9]

吕本中的此类想法和杜甫强调学识积累是一致的,也是对杜甫诗法的继承。其次,吕本中强调“文宜频改”。

老杜云“新诗改罢自长吟”。文字频改,工夫自出。[9]

这也是吕本中对杜甫诗法的继承,吕本中认为文章要字字斟酌,找到最能表达“意”的词句,文章、诗句不在多,而在精,有时只要一句话,语意便尽。“文字频改”的途径是“字字当活”。吕本中强调诗中要有响字:

“所谓响者,致力处也。”予窃以为字字当活,活则字字自响。[9]

这就是吕本中在接受杜甫“诗清立意新”的基础上创新而来,是对其“立意”观的发展。杜甫提出“法”,吕本中强调在“法”的基础上要“活”,要有规矩,又要出于规矩外。

至此可以初步判断,杜甫在前人“意义为主”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诗清立意新”的创作思想,强调“意”的重要性,经过宋代文人的接受、解释,吕本中接受到了杜甫此类创作思想,并加以创新,认为“意”是基础,但“新”更为重要。吕本中通过自己的解读和理解,将杜甫“诗清立意新”的创作法则,上升到追求“活”的境界,既接受又发展了杜甫的“立意观”。

[1]何文焕. 历代诗话[M] . 北京:中华书局,1981:285.

[2]陈戍国点校. 四书五经[M] .长沙:岳麓书社,1991:200.

[3]陆机.文赋集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

[4]王运熙,周锋译注. 文心雕龙[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3.

[5]沈约. 宋书[M] . 北京:中华书局,1974.

[6]丁福保. 历代诗话续编[M] . 北京:中华书局,1983:11.

[7]钱谦益笺注. 钱注杜诗[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02.

[8]钱志熙. 杜甫诗法论探微[J].文学遗产,2001,(4):56-68.

[9]郭绍虞. 宋诗话辑佚[M] . 北京:中华书局,1980:586.

责任编辑:彭雷生

Acceptance of Du Fu’s Idea of Conception of “Huofa” in Lv Benzhong

YIN Jie

(School of Literatur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In the Song dynasty, “Jiangxi Poetry Sect” served Du fu as the father of poetry, imitating learning his poems. Lv Benzhong, the late leading person of “Jiangxi Poetry Sect”, integrated predecessors’ experience and put forward the poetry theory of “Huofa”. Lv Benzhong’s poetic philosophy of “Huofa” inherited Du fu’s creation philosophy of putting idea at first, and shifted the focal point from “meaning” to “new”, which not only inherited the theory of “idea”, but gave play to “new”, forming the “Huofa” poetics with hi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Du Fu; Lv Benzhong; “Huofa”; conception

2017-08-10

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KC17033)

殷 洁(1988-),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I206.2

A

1674-344X(2017)9-0030-05

猜你喜欢

活法杜甫诗歌
诗歌不除外
换一种活法活吧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活法
杜甫改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把孤独变成一种活法(组诗)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换个想法,换个活法——评《人生是拆不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