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抒情散文文本写作的美学策略

2017-03-09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抒情散文

夏 玲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创意抒情散文文本写作的美学策略

夏 玲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武汉 430205)

创意抒情散文是指以抒情体或以抒情体为主的散体文章,以情感抒发为主,凭借一定的物象(人、事、景、物等)抒情,具有主观色彩。所谓抒情性是抒情散文在处理社会生活及客观物象的心灵化、情意化。抒情性既是抒情散文的外在特征,也是其内在特征。因此,感物而兴,感兴而情,主体经过客观生活和物象观感,兴会(感知)感悟而生情思意蕴。感情又通过一定的意象抒发出来,形成抒情散文抒情意蕴。抒情散文从情感表现方式看有两种抒情策略方式:即直抒情意和借物抒情。

创意抒情散文; 文本写作; 美学策略;感情抒发; 物我交融

抒情散文是指以抒情体或以抒情体为主的散体文章,抒情散文,不像记叙散文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以情代事,以情感抒发为主,凭借一定的物象(人、事、景、物等)抒情,具有主观色彩。

所谓抒情性是抒情散文在处理社会生活及客观物象的心灵化、情意化。抒情性既是抒情散文的外在特征,也是其内在特征。因此,感物而兴,感兴而情,主体经过客观生活和物象观感,兴会(感知)感悟而生情思意蕴。感情又通过一定的意象抒发出来,形成抒情散文抒情意蕴。

抒情散文从情感表现方式看有两种抒情方式:即直抒情意和借物抒情(即古人所称的物感)

直抒情意是抒情主体直接表现胸中的各种情思、情感。直接展示情感态度:“以前你太痴,我太傻,以致错种情根,弄得今日人去楼空。……我怀念你,怀念我们在家乡的那一段生活,永远,永远,但我却不愿再见你。”

有时可以直接描述情景,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描绘感情的种种情景。“我痴痴地看着她的信,一遍又一遍,她的音容笑貌又出现在字间,犹如轻雾与飞烟,飘来又飘去。”

有时在描写中,倾情于文辞的感情色彩。如“‘伤心恨我,薄命怜卿’。我想起了一位哲人和他的话语。我的嘴唇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像笑又像哭,笑中有泪,哭中有笑。”

借物抒情是借助于物象来抒情。这物可以是自然物象、建筑物、饰物等。这些“物”与人的生活、情感有各种联系,在特定的环境里,那物可引发人们相应的某种情思。

抒情散文重要的是观察好物象,体验到物的个性,才能把握物与主体的交融关系。同时,广泛的知识与生活储备,能使咏物联想时产生活跃机制,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深文本主旨深度广度。当然,对于“物象”的本义、寓意、象征义都可挖掘,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达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目的。

一、创意抒情散文的构思策略

抒情散文的构思开始时往往是一缕情思,一个偶然的感悟,或者是新颖的思绪,要使之活现开来,便需要借助于最佳艺术形象,将抽象感情或思想化为活生生的审美意象,化虚为实、借物载情。充分调动主体想象力量,运用富有象征性的景、物,托物言志,抒情写意,酝酿成篇。

抒情散文重在记叙或描绘感情,认识社会、天地的波澜变化。它主要运用情感结构,其格局是遵循人的感情发展变化规律,以心灵图像的不同层次谋篇布局。应当讲究形式美和情韵美的和谐。结构比较灵活,散而有序,散中有凝聚,以认识或作者感情为主线较多。

苏叶的散文是那些满怀温馨、亦略带感伤的忆旧之作,重在记叙或描绘感情,认识社会和人性。《总是难忘》、《告别老屋》、《能不忆江南——常熟印象》、《梦断潇湘——故乡行之一》等。在这类作品中,苏叶以女性特有的对细节的敏感和超常记忆,着力于对人性美的呈现与礼赞。那些纯真年代的勃勃生机以及艰难岁月的相亲相爱,是她回望过去时的光芒。

苏叶的“过去”总是由一个个极具故事性的片断构成。每个片断皆具有独立性,各个片断在一条线索下连缀起来,便成为一个又一个回忆镜头。可以说,故事性和镜头感是苏叶忆旧散文给读者的直接感受。故事性主要表现在几乎每个构成苏叶散文篇章的片断都是“有声有色”的。《总是难忘》中,那群无忧无虑的少女所有“疯疯癫癫”的活动都充满了声色、动感。《告别老屋》中,刚搬进老屋时,“母亲憔悴的脸上有一丝惊喜欲哭的神色”,母亲扶着失明的父亲,“慢慢地走,一样一样地摸”,她不断告诉父亲:“苏夫子,呢,这是窗;这是门;出这个门是阳台,好大一个院子噢!”父亲则随母亲的指点摸索一阵,安详而喜悦地问:“志南,我们如今有个家了!是吧?”这些描述集中于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等,因此具有很强的情节性和立体感。苏叶散文的故事性就此产生。一个又一个“有声有色”的故事片断在其散文中顺承下来,一段漫长的属于回忆的自然时间经由作者心理时间的重新组合,有历史长度的记忆就被容纳在有限的篇幅内。从苏叶忆旧散文故事的生动与感情的饱满细腻中,能见到她女性的关注日常生活、留意细节、善于感动等特点。

抒情散文讲究优美动人的意境。这种审美特征,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素质和水平的高低,是散文写作的重点和关键。

在意境创造中,感情是最活泼的因素,情境交融是散文首选的基本方法。情,不仅是感情,且含有作者的感受、认识;景,不仅指物,还指生活中的形象。关键是融,以情来融,以情为主线,以情来点化。如《羞女山》中的意境创造:

传说中的羞女原是一个美丽的村姑,贪色的财主得见,顿生邪念。作为弱女子的村姑,眼前只有一条路,逃!奔至江边,无路。财主赶上来扯落了她的衣裳,她纵身往江中一跳,“轰”地化成了石山。财主也变成了一块哈蟆石,被江水远远地冲到了下游。

我不相信这后人杜撰的传说。大凡传说中的女子,对于强暴,只有消极抵抗的份,除了投江、上吊、变成石头,大概再没有其它法子了。可眼前的羞女明明不是这样的弱女子呢!她那样安闲自若,那样姿态恣肆地躺着。哪象一个投江自尽的村姑?她那拥抱苍天,纵览宇宙的气魄与超凡脱俗的气质表明:她完完全全是一个狂放不羁、乐知天命的强者。

传统的观念积淀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对羞女山的感觉是耳热心跳、羞不可言。作者没有因循旧说,独特的现代女性意识使她激动地提示了千百年来那些别有用心的道学家和作茧自缚的凡夫俗子强加在羞女身上的阴翳。我们在散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不仅高扬了女性不屈的精神,更张扬了女性充满创造之伟力的肉体生命自我。作品的最后一句:“你醒来吧,羞女!”发人深醒。作者表面上写山,实则以山喻人,呼吁人们要张扬新的女性观,正确对待女性形体之美,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理直气壮地维护女性意识和生命意识。

散文始终回避着这个私密性话题。散文都一律集中在务实的具体事件或务虚的精神漫游上。叶梦将女性的生理——心理体验引入散文领域,以女性独特的经验世界开始了“认识自已”的生命之旅。以《羞女山》为开端,《不能破译的密码》、《月之吻》、《潮》、《今夜,我是你的新娘》、《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等,是叶梦关注女性自身、表达女性意识的散文越发深入与自觉。

散文意境创造方法可以用移情、借境的方式。移情是借助想象,把抽象的情绪寄寓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状思象之无形于有形”之中。借境是化用古典诗词中的格调、氛围、韵律、色彩,并将此艺术倩影融入主体的创造之中。《羞女山》还自然景观以符合自然形貌的本义命名并生发出富含女性意识的新的意义,在叶梦眼中,“羞女山”是创造之神——女娲的化身,其“羞”则是人类蓬勃的生命力的腹地。她将“羞女山”作为“一位博大宽宏的母亲”的象征,激情赞美女性的肉体之美,嘲讽了以道统为女性行为规范的男权社会。成为 “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作。随后,叶梦由借自然山水表达女性意识转为深入自我生活呈现女性的经验与感受世界。她第一次以女人自己说自己的方式写下了关于初潮的《不能破译的密码》、关于青春期恐惧男女交往的《不要碰我》、关于初吻的《月之吻》,以及有关性爱体验的《蜜月之轮》、《生命的辉煌时刻》和有关生育经验的《月亮·女人》等。一个女人的生理、心理成长历程在叶梦的笔下一一展现。经过“虚化”的处理,叶梦将那些有可能落到实处的描写化作了表达感受的意象,从而将对女性躯体感受的描述和审视变为了可能。

创意抒情散文的语言十分强调情韵感、情意化、个性色调。

二、创意抒情散文赋形的核心:感情抒发

抒情散文的感情抒发是写作的关键。抒情散文对材料有特殊要求,它描述的意象画面必须经作者感情的浸染和点化、客体主观化。借助于人、事、景、物作为主体抒情的载体,并构成散文的主体形象。

捕捉主体形象。这是要从主体感受的情感切入,让情感融入对象客体之中,作者对客体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感受,触动了这些具体的生活物象,才能与主体心灵融为一体,使作者心中抒情形象、意象画面情意化。所以,选材的过程,其实也是抒情审美意象的情化过程,情包孕着散文意象和主体形象,所谓“情至而文生”、“意新则异常”,就是这种濡染客体生活物象,产生富有创意、新奇的抒情作品。

抒情散文的情感抒发方式: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接抒情即古人所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借助于景、物、事来抒情。

(一)抒情散文的直接抒情

作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觉、语言、动作、表情来直接抒发主体情感,它直接坦陈肺腑,无需凭借外物,直接披露内心感受体验。

一则是以语言披露感情体验,对客观物象,表达对它的感受、体验、态度。

在“生育系列”散文里,叶梦作为女人的快乐和自得之情溢于笔端,其一贯的轻盈的诗性情怀。在《陌生的儿子》里,她的喜悦和骄傲不能自制:

“我的儿哟!”我差不多要用京腔京韵道出这么一句来的。点着小家伙的鼻子:“这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哩!”我居然说出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女人说过的一句老话。于是,我与人世间所有的已为人母的女人殊途同归地有了同样的感觉。

韩小惠《欢喜佛境界》中有段文字直接表现我观“佛像”的情趣和心灵震动。

“就这样全然没有一丁点儿思想准备,眼前的这尊欢喜佛,却美丽得逼人!但见这两位紧紧拥在一起的、已地老天荒一般浑然一体不可分的男佛女佛,通体上下洋溢着一种令人热泪盈眶的爱恋之情:男佛怜惜地把爱人捧在胸前,柔和的眼光久久地落在她的脸庞上,里面满是爱慕;女佛则热烈地依附着他,一对美目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他,回递着更深的爱意;四目相对,两两传情,使爱情达到了神圣的、经典的境界。这哪儿是供人跪叩膜拜的佛国神像,分明是一对现世男女的热恋雕塑!”

作者面对欢喜佛的描绘,展示男佛与女佛的两情相依恋的情,叙中含情,融情于物,接着又以直抒心意抒情,展示内心欢喜佛的艺术美深深打动自己。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上眼眶,但觉喉咙发紧,心更紧得喘不上气来。这种超凡入圣的大美境界,要说世间还有可比性的话,也就只有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可媲美了。简直是太美好了,真没想到......

我像傻子一样定在那里,有一种天旋地转的幸福感——爱情,人间最美的感情,连神仙都要来分享,并且借助神条天律“规定”下来,让人顶礼膜拜。威严的神啊,在这个意义上,你想得多么周到,你变得多么可亲近。”

二则直接抒情还可以展示主体情动于身的动态抒情。

展示人物的动态也是直接抒情的方式为内心抒情找到直接现实,为虚写心理外态化。内心的个性、情感、气质与动作的细微与粗犷、开放与拘促、快与慢相关,有一定的感情倾向。[1]

张洁的“大雁系列”散文借助童年视角,以童心的小小快乐和微微感伤征服了读者。《挖荠菜》、《拣麦穗》、《盯梢》等散文里,那个在饥俄、孤独中渴望关爱的“大雁”,独立于那些被抚慰的灵魂之外,向读者绽开了羞涩、无邪、甜美的微笑。重温远距离的童年旧梦,在那些温情的追忆和想象里,以女性独到的、深挚的关怀与感念,引导散文不再抚摸“伤痕”,开辟了散文的新风。“你将格外地不幸,因为你是女人”,是其《方舟》的题记,也是张洁心灵的隐痛。虽然她的笔锋没有直接指向男人与女人在社会上的不平等,但在深感作为女人的艰难的时候,在《过不去的夏天》、《一扇关闭的门》等作品中,轻盈的心便负载起对沉重现实的批判。

杨佳有篇《怀念》的抒情散文以冷静的行动描写外婆在与外公道别时的悲伤之情:

“外婆既不像我以为的那样颓然瘫倒,也不失声痛哭,只是以最原始、最封建的“唱”来抒发她对外公的怀念。虽然我听不太懂唱的内容,但我近乎崩溃地从外婆脸上看见了悲哀、无助的思念——和温暖!幸福有依靠的温暖。那是外婆的爱人才能给她的,即便他已经老了,去了,没有温度了,不能陪伴她了……”[2]

王英琦的作品多诉说身为女人、尤其是单身女人的艰难孤寂,虽也有《乡关何处》这种不疾不徐、有款款女儿情怀的温情之作,但多数作品感情强烈、判断直捷、大喜大悲、大叫大跳,因此而显粗犷、豪放的倾向。在《写不出自传的人》、《永远的女游子》、《被“造成”的女人》、《女性的天空是高远的》等作品中,她或坦率地陈述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或对男权社会对女人的规约直接表示蔑视,或呼吁女性“更理性更美丽地活出女性的滋味来”。在《重返外婆的家园》中,她说:“以男子为中心的千年一贯制发展到今天,虽然在形式上有了巨大变化,但在本质上,女人仍是从属附庸地位。”在《那有形的和无形的……》中,看到徽州的贞节牌坊,她“感到一种大愤怒”,评价说:“将一个女人的全部真诚,全部情感,献给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这种道德,是多么地不道德啊!”赞美女性、同情女性、为女性抱不平几乎是王英琦散文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是,当她以母亲的身份创作,这个曾经对男性中心世界嫉恶如仇的“女游子”却写下了《七月的馈赠》、《准母亲》、《诞生》等创造生命、“成为母亲”的系列散文。在这一系列散文中,因身为女人的艰难而变得粗砺,并时常愤怒的王英琦不厌其烦地表达出身为女人的喜悦和满足。在《被造成的女人》中,她宣称:“儿子的命是我给的,我成为一个母亲的角色,却是儿子给的。儿子诞生了我。” 着眼于以上几位女作家创作的起始与转向,不难发现:她们殊途而同归。表面看来,叶梦所表达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与唐敏、王英琦诉说的作为女人的艰难呈现出对峙状态,但在本质上,这两种态度都是基于女性要在男性中心的世界里自我确认的需要,而做出的寻求女性平等位置的努力。

三、物我交融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咏物言志,是抒情散文的最高境界。刘勰于《物色》篇中讲到抒情的产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感的物化是凭借客观事物产生的,这样抒情描写时间接抒情,它与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直陈内心情思的抒情不同,咏物抒情,它是借物的媒介“人化自然”的发酵二次完成的。正像王国维所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3]这样,客观的物象,一经主体心灵化,就融入了写作主体的个性感情色彩。

咏物之物是多方面的生活现象、事实,包括景物位置、个别之物、事件的断面,总之它是客观自然与社会生活内容。

咏物抒情可以因物而各有侧重,因主客融入状态而有别。一种是托于物(事、景、物)的抒情,二是寄寓于物(事、景、物)的抒情。

1.托物抒情

抒情散文中依托于物的抒情是依客体之物来抒情,一切物的捕捉、选择,有赖于情的传达,切合情的传达。无论是凭借景或物或事物为中介,都不能凭空直呼抒情,而要达到情与景物相融,物为情而用,情因景物而生。

其一,托“景”抒情

这是依托于景象来表现主体的情感。景为情客,情为客主。托景抒情的方式有两种:即情景分述和情景互宅 。所谓情景分述是指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所谓情景互宅是情景互相融合。

陕西作家京夫《不敢认同的家》托西安城之景抒情:

“眼前是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楼宇的森林让我恐怖,怎么也唤不起在故乡松树坡上的心灵慰藉;马路宽了,车水马龙,但也唤不起到山乡坎坷小路的温馨;商店气派了,琳琅满目,挥金如土,却无论如何没有乡里乡亲借一勺盐,共用一方石磨或是杈把扫帚那样温情和谐。匆匆的脚步,陌生的面孔,似乎都是过客,在奔下一个去处,而不是故乡人世代生息,叶落归根。故乡是人生中凝固了的乐园,而城市只是一个嘈杂的心路上的驿站。”[4]

这是一段都市之景,在描绘景中表达了对城市的虚假、冷漠之情,又表达了对乡村的淳朴、真诚的依恋之情。

接下来七、八自然段作者以情景互寄,情景交融的方式抒情,一切景语都融合着作者所抒发的情思。

入住(路遥君住所)……原屋主乃脱尘之人,魂入九天,身获自由,到旧居短暂勾留,易如心想。但此公恐不愿怀旧,只愿前瞻。枕上清梦多多,尽是幼年稚事与故乡山水人物,却不见路遥君飘摇而至,谈文论艺,总不免让我遗憾。想来此公在世之日,不以居室为念。看来他也把此作为心路上的驿站,既已奔赴下一个里程,何须回首当年。[4]

其二是托“物”抒情

托物之“物”要与情在品性、精神、风貌上有相似或相近之处,或有相喻之意。朱自清《绿》第四段: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物我交融,以景喻人,情景交融是游记散文的最高境界。物之形与人之神交融在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有生动传神的描绘。文章写到泰山之松,写出了物与人、情与景融合在一起的,如何写泰山之松,是展示泰山的精神的重要内容。文中从泰山松的顽强、热情、独立诸品性和气质来描绘其特征的:

(登泰山能够)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的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杈叶,象是和狂风乌云去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山的山峡飘来飘去,天色眼看黑将下来。

文本中描绘的松树既是自然之松树,也是硬汉形象的写照.泰山松树的特征首先是具有奋发有为的意志,它不畏山高,扎根于绝壁悬崖,展枝于半空,和狂风乌云争天夺日,和青风白云游戏,它具有顽强而坚韧的生命力,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抗争。当然泰山松树也是自然意识较强的主人,热情好客,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它却毫不吝惜,表现了特有的慷慨之情。它不时撑开绿伞,张望着游客的光临,泰山松树的这些优良品格尽情的展示出来了。泰山松树又是品性独特、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它生存在自己的土地上,既不仰仗于上天的恩赐,也不依附于的施舍;它自我创造生命与生存空间自我完善自我形象、人格魅力、乃至个性气质,让泰山松树永远以美的形象留给人间。从这里可以看出,文中的松树,其实是人格化的松树,是泰山天然的主人的化身,是泰山人的崇高境界的写照。因此,作者在处理景物与人的关系时候,是以物我相融、主客一体的传统美学原则来展示自然,这样自然也烙上了人的性情。这样,文本的抒情含蕴就深厚得多,文本描写的形象也更具有人性化,审美化的特质。

2.寄物抒情

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寓情于事的方式抒情,是指把主体情思寄寓于人事、物景之中,以比拟、象征、隐喻的方式传达出来。

其一,寄景抒情。

寄景抒情是把抽象的情感寄托给所描写的景物,以达到拟人化、寓意化的效果。

台湾青年龙子《山林小语》

“森林不常是洒满阳光的,但在那斑驳的树影下,您拥抱着大地之子一切的爱情和悲愁。山风会轻轻掀飞您整叶的圆裙,就如同夏日拨弄它的海波以及萨克斯风的旋律。流浪的风将轻轻抚着你,如同轻抚着每一个夜晚的迷离。山里的草香更会蛊惑熏诱着你,以那股令人震颤的芬芳;它会轻巧地沁入你每一个毛孔,一丝丝地渗入你的沉醉之中。”[5]

寄情于对森林的描绘赞美之中,文中极力铺写山林风情草香的美妙,同时也是寓含着阳光青年对人生美好追求对理想的向往、思索。一切景语皆情语。

其二,咏物抒情。

咏物抒情是以物的特征与人的特征融合起来,进而用物的特点去隐喻、象征人的精神风貌,并间接地表现抒情主体的情思。古人托物抒情就是这种抒情方法。

吴伯萧《天涯》写到天涯海角的石林奇观:

“在岸上,椰林凌霄;看海里,巨浪排空。“波青海面阔,沙白磊石圆”,又是郭老的诗写出了这一带的壮丽景色。天然啸聚踞,姿态万千。有的更象金水桥边的石狮子,坐镇南天门,气势雄伟,万钧巨力也难撼摇它一根毫毛。在一尊独立的圆锥形高大的岩石上,不知什么年代刻有“南天柱”四个遒劲大字,看上去真有点象独支苍穹的样子。想到共工氏“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圻,地维绝”的远古年代,“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级”,这可就是那时的遗物么?不禁令人追慕宇宙洪荒世纪,原始巨人开天辟地业绩的宏伟了。”

赞美石林奇观,是隐喻着抒发对华夏民族英雄开天辟地伟业的赞美,抒发了对人民创造历史的钦佩自豪之情。

其三,寄情于事。

在抒情文中有一种抒情则是叙事即抒情,抒情又叙事。阿景《一面》叙作者见鲁迅一面的事件过程,也是作者对这位父辈由胆怯到惊异,到敬仰的情感变化。

施圣杨《没有用过的蓝头巾》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熔铸于母亲的往事中。“这年寒假,我回到了家里,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妈妈又架起了古老的织布机,她把织成的一匹又一匹土布让父亲送到海边卖给靠海岸的渔民做帆篷,又把换来的辛苦钱供我上学的伙食费。妈妈的眼窝比以前深了,嘴角瘪了,手指细了,衣服显得宽了,她老了。我瞧着妈妈的头上依然是那块破头巾,但在她脸上却显出一种满足感,或者是一种胜利感吧!因我毕竟是上了半年大学了,人家不开证明,刁难我们,奚落我们,有啥了不起的。我瞧着妈妈的头上依然是那块破头巾,我一定要为她买一块崭新的蓝头巾、蓝头巾。

……

二十年岁月转瞬即逝,母亲微弱的生命之光被残酷的死神吹灭了,她在下地时,中风倒在绿茵茵的棉花地里。当我接到噩耗,赶回到她的身旁,妈妈的眼睛早已静静地闭上了。我还能对她说什么呢?像我妈妈这一代农村妇女在咱们国家何止千千万万、在经济落后的别的国度也不知有多少。她们只知干活,不知歇息,只懂吃苦,不懂享乐,她们就这样抱着一部朴素的人生哲学,在世界上走完了短暂的人生历程。在整理妈妈的遗物时,那条蓝头巾被我从箱子底下翻了出来,它依旧完好无损,连商标纸签儿都没动过,一滴又一滴的泪水打湿了蓝头巾,我捧着它向妈妈磕了三个头,然后吻了吻,虔诚地把它包在妈妈的头上,裹住了稀疏的银发,银发仿佛变成了满头青丝,这才使我发现,妈妈是年轻的、美丽的、神圣的、伟大的。”

3.寄理于事

优秀的描写散文,抒情散文能够巧妙地将理寓于景物事件之中,将道理寓于叙述之中。描写或抒情散文中往往将人生哲理寄存在景物的观赏中,以及事件的叙述中。

唐敏《女孩子的花》写于“三八”妇女节。这样一个写作时间本身就可以生发出诸多意义。在生男生女的占卜中,唐敏反复申明自己渴望生个男孩并非出于对女孩子的轻视。对女孩子未来命运的担忧才是她不忍让女孩子来到这世界上的缘由。这是唐敏不愿生女孩的根源所在。但是,当用来占卜的“女孩子的花”意外被蜡烛烧毁时,她蓦然惊觉拒绝创造女孩子的想法恰恰是对女孩子的伤害,为此,她说:“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既是她说给自己的痛悔,也是她给予男性中心社会的提示。唐敏笔下流淌的是女性对女性的理解和疼惜之情,它如泣如诉,既是女性敏感脆弱心灵的自我怜惜,又是对男性世界给予女性的伤害的温和抗辩。

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一文中巧妙地将理托物于盘道攀登之中。文中娓娓叙述登山是乐趣、也是苦趣的苦乐相伴相生之理。文中叙述登山是苦事,既苦又危险。登山中坡之陡令人生畏,尤其是十八盘,坡陡如天梯,登山之坡之长,世所罕有,那盘道之陡坡竟达七里之长;登山之阶窄,让踏脚的石级窄得放不下整只脚来,让人感到有立不稳之危;登山之无凭无依,只能抓住铁扶手按级而上;登山之险,左右边,后面三方都是万丈绝壁,左顾右盼皆可将人吓得心惊肉跳,可谓登泰山之大苦。然而登上高峰之后也就苦尽欢乐尤生了。这就是文本领悟和揭示的有苦才有乐,先苦而后乐,大苦才大乐的至理。

这样不但叙了苦乐互化之理,还叙述了生命如登山,本领如登山历练得的道理。文本中写到人生就如登山,“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作者从登山中领悟了人生哲理,比“大苦才大乐“更深入一层,也更有普遍意义。同时他又领悟到本领的修炼来自锻炼,文中从侧面叙述老大爷老大娘登山的情景暗示人生之理。比我们年纪大的人能穿花一般,稳稳当当行走在盘道上,而且超过作者。这是由于他们长期以来进香练就了斜着身子等方法,登山如此长本领,那么其他世事也情同此理,文本叙述到这里就进入到世事的领悟层面,因此它更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由此可见,抒情散文的特征,体现在情感内容上的是真情挚意,体现在形式上的是抒情言志。

真情挚意就是发自内心的本心、真心、真情,“为情而文”不是“为文而情”。真情既是人类普泛之情,又是自我个体之情。人类普泛之情,是抒人民之情、祖国之情、人性之情,是“大我”之真;自我之情是展示个体的、独到的真情。因此当一篇抒情散文将自我、个性的真情融入到人类、人民祖国的大我之真情中,才会有了真情的广阔胸怀,摒弃自我的偏狭、自私、非仁之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抒真情是写作者处理主体与现实独到审美关系、感情关系、感情的评价,并且这种关系和评价是受每个人的阶层地位,文化哲学观念、宗教信仰等影响的,绝对没有真空中的情感真挚、真诚。

[1]散文选刊,1998,(8).

[2]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B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3]王国维.人间词话[C]∥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74.

[4]美文,1998,(4).

[5]台湾大学生散文[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68-69.

责任编辑:彭雷生

Aesthetic Strategies of Writing Creative Lyric Prose

XIA Ling

(School of Chinese English and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Creative lyric prose is the prose written in a lyric style. Lyric prose is mainly expressed by emotion, assisted with certain images (people, things, scenes, things, etc.) which are quite subjective. Lyricism is the spiritualization and sentimentalization of lyric prose in dealing with social issues and objective images. Lyricism is not only the external feature of lyric prose, but also its internal characteristic. Hence, emotion and connotation come from the feeling of subject who has been through life and images. Feelings are expressed through certain images and lyric prose is produced. There are two ways to express emotion, direct expression and expression with other objects.

creative lyric prose; text writing; aesthetic strategy; emotional expression; mingling between articles and people

2017-08-10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北方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项目

夏 玲(1974-),女,湖北黄冈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文学写作。

I04

A

1674-344X(2017)9-0018-07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抒情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春 日
会抒情的灰绿
借物抒情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
『双阳』抒情十八大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