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书院制双院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17-03-09张哲
张 哲
(南京审计大学 学务委员会,南京 211815)
0 引言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始进行书院制改革探索,如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书院制是在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基础上,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实施一种新型以宿舍为平台的社区管理体制。书院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让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书院相对较小的环境里,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与沟通,从而开阔视野、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提升综合素质等。在书院制探索过程中,书院作为一种嵌入型组织架构,能否和学院协同育人是书院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当前,在双院协同育人过程中,还面临着书院和学院的职能分工不明确、辅导员和导师的分工不明确、老师和学生对书院的认知不够、教师不愿意进书院、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下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能很好地衔接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些探讨。
1 书院制改革与全人教育
1.1 书院制改革是对全人教育的有益探索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实现全人教育。世界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先生认为:“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因此,教育必须是绝对的‘全人教育’。”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道德品质、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健全人格等各个方面。而传统的二级学院模式在人才培养中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传统二级学院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学院模式把学生局限在本学科的专业领域里,造成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体系的分割,限制学生知识的拓展。而书院制模式更强调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强化跨学科、跨专业的沟通交流和资源共享。其次,传统二级学院教育模式下理论与实践容易脱离。学院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忽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而书院制模式为学生提供应用实践的学习交流平台,积极发挥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注重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最后,传统二级学院教育模式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国内学者季诚钧认为:“由于片面的专业教育,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养成,往往造成学生素质上的缺陷、个性发展的畸形,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冷漠,甚至异化为所谓‘科技奴隶’和‘智能强盗’”[1]。而书院教育注重学生个性拓展、沟通能力、人文精神和优秀品质的塑造。书院制改革从学生全人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全面发展。
1.2 书院与学院的协同是实现全人教育的重要保证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全人教育所追求的是青年大学生在此阶段所能达到的最佳境界和状态。因而,可以说全人教育是较素质教育更高质、更全面的教育”[2]。学院的专业教育,其视野具有局限性,不能统筹全校的资源。而书院的通识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大学本科生的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能够尽国家公民职责的非专业性非功利性教育”,“通识教育是培养‘全人’的教育”[3]。通识教育是书院育人的核心,书院与学院共同协作,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书院与学院分工合作、协同育人,由学院的教师担任书院通识教育导师,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领域知识体系,为书院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哲学基础、法律法规、军事理论、科技创新、艺术熏陶、文化经典等,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公共课、选修课、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沟通协作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由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课下自主地探索科学的真理,增强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增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书院与学院协同育人、携手并进,促进学生全人发展。
2 双院协同育人的问题表现
2.1 教师和学生对书院的认知度不够
就目前来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书院的认知度不够。对于教师而言,许多教师不知道书院是什么,也不明确自己在书院的职责定位,以为完成自己份内的课堂教学任务即可,忽视了教师在书院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许多教师习惯了传统学院体制下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应自己书院身份的角色转换。甚至有些教师感觉书院制改革后,学生的管理都在书院,影响了教师对学生专业教育的指导。对于学生而言,缺乏对书院的认知度。“学生对这种现代书院的认知与学校的初衷存在较大差距。学生仍然视书院为具备更多生活功能的物理空间而不是文化空间”[4]。学生上课是专业班级,课下是书院班级,导致许多学生对专业班同学不认识,对书院班同学不熟悉,自己变成一个孤独的个体,缺乏对书院的认知度和归属感。
2.2 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管理机制不健全
很多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目前是以学生宿舍为平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每个书院配备了院长、书记、辅导员,学生在书院进行除课堂以外的学习和生活,但在管理机制在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双院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书院的书记、院长忙书院,学院的书记、院长忙学院,缺乏健全的双院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来更好地统筹和管理书院与学院的育人工作。其次,书院与学院的职能分工不明确。许多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没有明确地细化书院和学院各自的工作内容和职能分工,导致学院只负责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书院只负责学生管理和通识教育,没有厘清“双院协同”的任务清单,这背离了书院制改革的初衷。再有,书院与学院之间的沟通机制不完善。许多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缺乏及时、高效、顺畅、全面的双院沟通交流平台,导致学生在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2.3 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导师是书院制改革的魂,是衔接书院与学院之间的纽带,然而目前书院导师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导师的人事关系、管理权、考核权均在学院,而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却在书院,导师的双重身份造成了管理上的困难。第二,导师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由于导师的课堂教学和学术科研等方面任务较繁重,导致许多导师不愿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到书院去,也不愿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甚至许多导师不愿和学生进行深度的沟通交流,对于书院的导师工作敷衍了事,缺乏积极性和热情度。第三,导师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师在书院指导学生的时间、形式、效果、考评、工作量等应纳入教师的年底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奖评优,所占比重应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并重。应建立完善的导师制考核管理办法和奖励政策,激励导师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书院指导和服务学生。第四,缺乏有效的导师培训机制。应加强对书院导师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教师素养的培训,使书院导师成为富有活力、素质优良、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教师团队,更好地为书院学生提供指导和引领。
2.4 辅导员的学生日常管理难度加大
实施书院制改革后,改变了传统二级学院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格局。一是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加大。比如二级学院模式下的辅导员所带的班级为大一学生,他便只关注目前大一年级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即可,而书院制模式下,辅导员所带的学生是从大一至大四,这就要关注所有年级和所有专业的评奖评优、活动细则、学习辅导等,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二是由于书院宿舍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混合入住的模式,出现了学生宿舍关系不和谐的现象。许多低年级的同学,学习压力不大,喜欢在宿舍熬夜上网、打游戏等,这就影响了学习任务繁重的高年级同学的休息,会出现一些宿舍矛盾。三是书院班集体凝聚力差。书院班级是由几个宿舍组成的班集体,由于同学之间的专业不同,这就会导致大家的审美、观念、见解不同,所以很难形成团结向上的集体凝聚力。四是辅导员专业背景弱化。面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问题、考研辅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要求辅导员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五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弱化。二级学院模式下专业班级学生有固定的教室上晚自习,可以共同探讨交流学业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书院制模式下,由于书院班级同学之间彼此专业的差异,晚自习也很难有专业学术的交流,学生的一些学习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解答,这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
3 双院协同育人困境解析
3.1 现有大学评价导向的偏颇
对大学层面而言,科研产出决定着大学的排名。“对比QS、THE、ARWU大学排名的依据,都一致地将大学的学术声誉作为影响世界大学排名最重要的依据,三大权威排名机构都赋予科研成果及论文引用量60%以上的权重”[5]。“很少有大学不在乎自己的社会声誉,而世界大学排名将科研声誉作为第一考量要素,无形中使世界各国大学都将提高科研成果产量和质量作为首要目标”[6]。对教师层面而言,“大学为争取好的社会声誉,要求教师做科研,而教师为争取自己的利益也必须进行科研”[6]。科研项目和科研获奖数量决定教师的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和经济收入。因此,大学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从事科研,从而减少了教学工作的投入。书院制改革的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希望大学教师能够进入书院,通过师生互动、激荡思想、科学研讨,指导、引领、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当今科研至上的大学评价导向与书院制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
3.2 高度集中的科层制管理模式
中国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的科层制管理模式,而国外住宿学院的管理体制核心是“学生自治”。“我国目前的书院制改革仍停留在方案和目标上的哗众取宠,认为只要改革是以参照国外经验实现通识教育即可,而并未真正考虑实践过程中所实现的教育、服务和学生发展的效果”[7]。国外住宿学院实施扁平化管理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平台,让学生参与到住宿学院的制度制定、管理和服务中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而国内实施书院制改革的高校很难摆脱这种权利高度集中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更容易产生行政壁垒,不利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真实的言论、想法、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对书院产生消极的看法,不愿参与书院的活动,这给双院协同带来诸多困难。
3.3 根深蒂固的专业化教育理念
“我国高校长期存在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与国外书院制以学生专才和通识为主的宿舍管理理念产生矛盾,大学未合理处理好两种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7]。中国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实施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学院的组织结构、教师团队、课程设计、管理模式、教育理念都根深蒂固,专业化教育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才”,而书院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书院的通识教育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通才”。在我国书院制探索过程中,传统二级学院模式的专业化教育理念阻碍了书院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对于书院这个新组织架构,学院模式的专业化教育理念对书院制改革容易产生排斥,比如时间上的冲突和资源的争夺等。这种根深蒂固的专业化教育理念对通识教育理念的冲击,给双院协同育人带来诸多障碍。
4 双院协同育人路径探索
4.1 统筹设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课堂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理论文化知识,方式单一,主要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注重学生智商的培养。第二课堂是通过书院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拓宽视野、文理交融、提升能力,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优化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的两个育人阵地,书院制改革促进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通。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习的书本知识在书院第二课堂的活动与探索中得以实践和巩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通过书院第二课堂的活动激活学院第一课堂的教学,将书院第二课堂的应用实践和科学创新融入到学院的第一课堂,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教学。探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应考虑统筹学院的第一课堂与书院的第二课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双向对接与双向互动,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融合的发展。将书院的第二课堂融学习和生活于一体,开展以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为主导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书院第二课堂的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我、提升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4.2 建立双院协同管理机构,完善双院沟通机制
成立书院-学院“双院”协同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对接各书院与学院的联络工作,制定双院协同育人的总体顶层设计方案,明确各书院与学院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如学院主要承担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科竞赛、课题设计、毕业论文、学术研究、科研创新、考试与评阅等,书院主要负责学生课下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思政教育、德育培养、人格塑造、心理教育、党团建设、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勤工助学等,避免出现“书院管不着,学院卸责任”的现象。建立书院与学院的沟通交流机制,邀请书院领导、学院领导、学院教学秘书、导师代表、书院辅导员定期召开双院联系会议,及时解决在双院协同育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引入学生管理大数据信息平台,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宿舍内务、评奖评优、活动信息、事务办理、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就业管理、资助管理等都纳入该信息系统,为书院与学院提供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双院联动作用,促进双院协同育人。此外,在双院协同组织管理机构中设置相互考核机制,即在书院工作人员的考核中加入学院和教务处对其的考核,在学院教师和教务秘书的考核中加入书院和学生处对其的考核,以激励双院工作人员更好地联动和配合彼此的工作,形成顺畅有效的工作机制。
4.3 推进书院导师制度,构筑师生共同体
“导师制源起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的住宿式学院,创立之初是希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纠谬辩难能力和诱发新思维为重要目的”[8]。导师制是书院建设的灵魂。“导师不仅能够在知识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学生通过跟导师的交流接触,可以感悟教师的学识为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对学生教育和引导作用”[9]。推进书院导师制度,构筑师生共同体。一是书院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导师通过讲座、沙龙、班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素养、人文情怀、行为习惯等进行教育和感染,塑造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二是书院导师为学生的课业学习提供专业的指导。导师根据自己的学术专长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考研考证、学术研究和毕业论文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三是书院导师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要求导师加强新生入学的职业启蒙、社会实践、求职引导等工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并做好学生的创业指导工作。四是书院导师指导书院的特色文化活动。导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文明礼仪、儒家专题、诗歌诵读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精神家园”。导师制建立起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师生共享的共同空间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个人自我的辩论与质疑,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能力”[9]。导师制是架起书院与学院的桥梁,形成相互补充、无缝对接的管理模式。
4.4 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化发展
书院辅导员队伍是由原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组成,他们是书院和学院的纽带和关键连接点,在双院协同育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双院制”模式下,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发生了转变。“各书院按照‘学生统筹管理、工作专项侧重、突出一项专长’的原则,合理安排书院辅导员工作任务”[10]。在目前书院制管理模式下,辅导员不仅肩负着学生的教育管理、学习支持、勤工助学、班级建设、党员发展、社团指导和社会实践等工作,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就业辅导、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这些工作能否顺利高效地开展取决于书院辅导员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以,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书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双院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加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开展辅导员的研究性学习。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理论、管理学的学习,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增设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课题的申报、研究、实践、探析和论述,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其次,加强辅导员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专业系统地专题讲座、经验交流、高级研修等一系列岗位技能培训,提升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不断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再次,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素养。加强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思想品格、道德信仰、人格魅力的塑造,树立辅导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举办系列辅导员文化活动。通过开展论文征文大赛、知识能力竞赛、特长才艺展示和辅导员沙龙等活动,搭建辅导员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的平台,不断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1] 季诚钧.试论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2(3):48-50.
[2] 张勇军.论全人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及其借鉴意义[J].职教论坛, 2011(3):31-33.
[3] 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的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 2008(4):20-23.
[4] 张应强,方华梁.从生活空间到文化空间:现代大学书院制如何可能[J].高等教育研究, 2016(3):56-61.
[5] 搜狐新闻.世界大学排名权威机构哪个更靠谱?[EB/OL].[2017-01-14].http://mt.sohu.com/20160929/n469410608.shtml.
[6] 刘燕,徐颖.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协调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17(3):70-73.
[7] 孟彦,洪成文.我国大学书院制发展之思考[J].高教探索, 2017(3):13-17.
[8] 吴薇,杨艳红.立德树人:书院制下师范生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 2016(5):7-11.
[9] 刘虹,张端鸿.中美综合性大学住宿学院制度比较研究——以耶鲁大学和复旦大学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9-112.
[10] 武立勋,冯文全,董卓宁.书院:“教”与“育”结合的新载体[J].北京教育:高教, 2015(6):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