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诺卡氏菌引起的皮肤慢性感染1例
2017-03-09邱波
邱 波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00)
・病例报告・
外伤后诺卡氏菌引起的皮肤慢性感染1例
邱 波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内江 64100)
Nocardia是一种常见的环境腐生菌,存在于土壤、有机物、水和空气。该菌为需氧型细菌,部分抗酸染色阳性,丝状革兰氏阳性杆菌[1]。
环境腐生菌;需氧型细菌;抗酸染色;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1岁,工人,7年前不慎被钉子刺伤左背部,伤后行局部简单消毒处理后未行其他治疗。伤后3天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无畏寒、发热等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给予静脉输入头孢类抗生素及局部脓肿切开引流后逐渐好转。6年前,原受伤部位皮肤再次出现一直径约0.5cm破裂口、流脓。在某医院行局部切开引流后换药2月、口服抗生素后逐渐愈合。此后每隔半年到一年反复发作,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并行局部活检均未见癌细胞。入院前1+年,再次破溃经治疗后遗留一豌豆大小破裂口,间断有脓性分泌物流出,无咳嗽、咯痰,无潮热、盗汗等不适。患者间断口服抗生素、局部换药等处理均未见好转。入院前10+月,局部破裂口逐渐增大,渗液、分泌物增多。既往健康。否认结核病史。查体:T36.5℃ 左肩胛区可见一6 cm×8 cm创腔,深达肌层,有大量坏死组织及灰褐色脓性分泌物流出。血常规:WBC5.19×109/L、NEUT%72%、LYMPH% 19.1%;ESR 12mm/h;病理活检:灶区内见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聚集、浸润,六胺银、PAS、抗酸染色均未检测到病原体;结核qPCR未见结核杆菌DNA片段,组织形态学提示细菌感染(葡萄状菌?放线菌))。细菌涂片:未查见真菌;细菌培养:诺卡氏菌属菌。入院后在全麻行扩创术,术后口服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盐酸米诺环素胶囊,扩创术后安置VAC持续模式治疗5天后再次更换VAC,经再次经VAC间断模式治疗5天后行肉芽创面游离植皮术,术后一周痊愈出院。
2 讨 论
诺卡氏菌感染是相当罕见,每年只有500~1000例报道在美国[2]。其是免疫功能抑制宿主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的致病菌之一,主要引起局部或全身的亚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此菌属分13种[3]。但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根据感染部位,人类诺卡菌病临床上可分为诺卡氏菌病、肺、肺、中枢神经系统、皮肤或皮下诺卡氏菌病,临床上统计,70%是以肺部感染常见[4]。通常是由于呼吸道吸人孢子或断裂的菌丝片段导致感染。而皮肤诺卡菌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足菌肿、皮肤淋巴管型诺卡菌病、局限性皮肤诺卡菌病。诺卡氏菌引起皮肤感染是一种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疾病[5]。有外伤史是皮肤诺卡氏菌感染的主要因素,皮肤感染后无特异性表现,其中疼痛性皮下结节伴有窦道形成较为常见。诺卡氏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培养结果。鉴于诺卡氏菌生长较缓、检出率较低等特点,多次的标本采集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加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常见于细胞免疫受损的患者,如那些有潜在恶性血液病、免疫抑制移植、艾滋病或长期类固醇治疗,警惕诺卡氏菌感染可能性。
诺卡氏菌病的治疗主要依赖化学药物治疗。 临床治疗上首选磺胺制剂,如复方磺胺甲噁唑(SMZ-TMP),此外米诺环素、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利奈唑胺也有良好疗效。其次考虑头孢氨苄、亚胺培南、加替沙星等。但已有多人报道诺卡菌对磺胺甲恶唑耐药 。诺卡氏菌通常对β一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利福平耐药。因此,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尽可能留取标本以获得细菌学证据,按照药敏结果选择相应治疗药物。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可能因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和骨髓抑制可能需要停止和使用替代治疗[6]。
在国内皮肤诺卡氏菌感染的文献报道不足50例。对于不明原因的皮肤感染,经常规治疗无效且患者存在影响免疫功能的基础疾病时,应考虑皮肤诺卡菌病的可能,积极寻找病原学依据,早期治疗,避免播散型诺卡菌病的发生可能性。
[1] 李文均,张永光.拟诺卡氏菌属放线菌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05):1123-1135.
[2] Beaman BL,Burnside J,Edwards B, et al. Nocardial inf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1972–1974.J Infect Dis 1976;134:286–9.
[3] 吴本权,张天托,朱家馨,等.免疫抑制宿主肺诺卡菌病二例并文献复习[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593-597.
[4], Lauremt F,Mick V,Boiron P.Nocardla infect:Clinical and bio.1ogical aspects.[J]A nn Biol Clin(Paris),1999;57(4):545-554.
[5] 温 海,陈江汉,徐 红,等.小范围发生皮肤诺卡菌病23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05):364-365.
[6] 杨兆勇,孙 薇,杨 隽,等.诺卡氏菌属菌株04-5195发酵产物Amicoumacin B对BMP-2基因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04)268-271.
本文编辑:李 豆
R751
B
ISSN.2095-8242.2017.13.25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