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自然、民族文化资源与广西儿童文学创作

2017-03-09邓琴温存超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壮族儿童文学童话

邓琴,温存超

(1.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2. 文学与传媒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财富,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保留本土文化则是维系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自主权与独立权的关键。从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无论是宗教还是艺术,无不打上特定的地域环境的印记。自然、地域条件,无疑是形成独特文化与独特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铸造着特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养育着特定的民族心态和民族精神,也塑造出丰富的地域性文学和艺术[1]9。地处南疆边陲的广西地貌复杂奇特,海岸线蜿蜒曲折,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山脉连绵不绝,喀斯特溶岩地貌蔚为壮观,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又为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域,民族风情色彩斑斓。奇特的自然地貌和动植物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为广西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养料,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的文学艺术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备有异于其他省份和地区文学的特质,用评论家们的话说,即充满了“巫气灵气鬼气水气”[2],呈现出奇特而神秘的光环。

就广西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发展的情况来看,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新时期以来的创作,无不展现广西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底蕴及独特的艺术特征。纵观广西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其对本土地域民族民间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取材于民族民间故事,改编成适合儿童阅读的童话和寓言故事;二是以富有南方色彩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创作出具有南国乡村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三是描绘富有地域色彩的自然风光,以本土动植物资源为对象,创作儿童小说故事、寓言和科普读物。

一、立足本土,从民间文学、地域文化中寻找资源

广西当代儿童文学首先是在本土民族民间文学的基质上生根、萌芽、成长起来的,这与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文学创作的队伍构成相关联。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西作家队伍以少数民族作家居多,他们从小生长在壮乡、苗岭、瑶寨,耳濡目染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民间文学题材和形式成为众多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源泉。他们凭着对本民族无限热爱的质朴情感进行创作,他们植根于民族沃土,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土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在民族文化的宝库中吸收养料,迅速成长与崛起,以鲜明的民族特色活跃在中国文坛,并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文坛中独树一帜,取得一席之地。其中,不少民族文学作家同时也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们的创作考虑到了少年儿童读者的需要。代表作家如肖甘牛、韦其麟、莎红、侬易天、肖丁山等,他们的创作不仅面对成年读者,同时也面对广大的各族少年儿童。从民间故事入手进行加工和提升,吸取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学的营养,形成具有童话性质的叙述模式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的特点。

如被誉为“中国神笔”的著名作家肖甘牛的代表作品《一幅壮锦》,讲述的是壮族母亲妲布和她三个儿子勒墨、勒堆厄和勒惹的故事。妲布怀着美好的愿望,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耗尽心血织出了一副美丽的壮锦,但却被一阵大风卷走。勒墨和勒堆厄先后去寻壮锦,都因为害怕艰险而贪图金钱半途废,结果把金子花完后沦为叫花子,靠讨乞过活。而小儿子勒惹不畏艰险,勇敢机智,终于寻回壮锦,获得美满的人生幸福。此作品集壮族民间传说、神话和童话元素为一体,用经典童话的“三段式叙事”以及形象与性格的对比手法[3],突出地展现出壮族人民勤劳勇敢、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寄寓了壮族先民们对生命的朴素理解和美好愿望,富有教育意义和民族特色。《一幅壮锦》艺术地诠释了中国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并与《白雪公主》《磨坊主的儿子》等欧洲经典童话作品的叙述结构和情感主题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尤其是童话往往是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学叙事,也是最初的儿童文学的艺术标本[4]。《一幅壮锦》后来由作者改编为电影剧本,获得全国电影优秀剧本奖。肖甘牛享有盛誉的《灯花》,也是一部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作品。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林由于得到灯花幻变的姑娘的帮助,逐渐富裕了起来,可他自己却变得懒散和狡猾,以致于善良美丽的姑娘离他而去。都林偶然发现姑娘留下的两幅描绘勤劳与和谐的家庭生活的绣花,深有感触,开始变得勤快起来后姑娘回到他身边,夫妻俩在勤奋的劳作中编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作品通过借助魔法的力量展开奇异的故事情节,梦幻的童话和浪漫诗意水乳交融,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幻想性,富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同样受到广大少年读者的喜爱。《灯花》传至日本后,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再如韦其麟的《百鸟衣》和《寻找太阳的母亲》,大体上也属于这种情况。《百鸟衣》根据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创作。贫苦壮族青年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强行抢去,古卡按照妻子依娌的嘱咐制作了弓箭,进入深山射百鸟,他历尽艰辛,终于用羽毛制成了百鸟神衣,并如约在百天期满之时赶到州府,借献百鸟衣的机会杀死土司,夺取了骏马后夫妻俩奔驰而去。该故事集中表现了壮族人民反抗强暴,争取自由的坚强意志;根据壮族民间故事创作的长诗《寻找太阳的母亲》以古老的传说《妈勒访天边》作为题材,叙写了母亲寻找太阳的艰辛经历,揭示了母亲所代表的壮族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为追求光明而表现出来的献身精神。作品富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生活气息,获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百鸟衣》和《寻找太阳的母亲》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也成为深受少年儿童广泛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除此之外,侬易天的《蛤蟆皇帝》,莎红根据广西民间动物故事改编的儿童诗《公鸡和鸭子》,肖丁山的《金芦笙》等作品也对少年儿童读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肖甘牛等一批儿童文学作家立足本土,从民间文学中吸取丰富的题材和灵感,开启了广西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新时代,表现了广西本土儿童文学追求原创的艺术自觉,在广西儿童文学创作史上书写了色彩斑斓的一笔。

二、独特的乡土童年书写

广西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对本土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还表现为以富有南方色彩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反映当代广西儿童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创作出具有南国乡村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

如曾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的柳林,创作出版了《豆豆》《沙滩上的孩子》等一批反映当代儿童的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而李肇隆的儿童小说《一对好朋友》、侬易天的童话长诗《小石匠的幻想》也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情调瑰丽浪漫。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儿童文学创作领军人物的常海军,他的作品以书写农村儿童生活为主,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作品善于制造悬念和讲述故事,情节曲折传奇,场景描写生动传神,充满儿童情趣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作品曾获第17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和第四届广西文艺创作政府奖“铜鼓奖”。常海军的儿童文学创作取得如此成就,与其重视本土乡村生活背景的展示不无关系。

近年来,博白籍女作家王勇英十分引人瞩目,其作品登上了全国开卷畅销童书排行榜,在当下原创中国儿童文学领域里迅速刮起了一股旋风,被称为“王勇英现象”。王勇英是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第六届鲁迅文学院儿童文学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广西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已出版《巴澎的城》《青碟》《巫师的传人》《雾里青花泥》等作品几十部,曾获第25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2015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2012年、2015年全国冰心图书奖等奖项。

考察“王勇英现象”可以发现,王勇英的儿童文学创作经历了一个从满足于作品畅销转向社会责任承载,从校园走向乡村,从都市转向乡土,回归自然、体味纯真的“转身”过程,其“弄泥的童年风景”系列作品,蕴含其故乡客家文化与民俗的元素,散发出桂东大地的泥土芳香,实现了审美风格的“华丽转身”[5]。

时至今日,广西儿童文学创作已经初步构建起以南宁为中心的儿童文学创作格局,即东有玉林的黄中武,南有北海的陆刚夫和陈丽虹,北有桂林的朱叶葵和宋安玲,中有南宁的常海军和王勇英,以此带动全区儿童文学群体,形成富有广西特色的“东西南北中”创作阵营,并趁势提出了要努力挖掘广西本土文化资源,打造桂北阵营的“山之魂”,“泛北”阵营的“海之魄”,桂东阵营的“客家乡土”,桂中西阵营的“壮乡风情”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

三、自然资源与广西儿童文学的南国色彩

广西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对本土地域资源挖掘与利用的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以通俗而优美的笔调描绘富有地域色彩的自然风光,以本土动植物为对象,创作儿童小说、故事、寓言和科普读物。

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有一些广西儿童文学作家自觉地挖掘和利用本土自然资源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也因此具有鲜明的南国地域色彩。如科普作家莫克,在教学之余从事科普研究和文学创作,其作品将趣味性、幻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巧妙地把科学知识融化为艺术形象,故事性、科学性强而形象生动,趣味盎然,被誉为“奇妙迷人的科学文艺之花”。莫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了《叶香的草》《有趣的动物》《蔗田的卫兵》《南方的动物》等四部作品集,可谓成果丰硕。

壮族作家李春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其代表作《仙境彩霞》以广西大明山为背景,描述3个少先队员为了破除迷信,历经艰难险阻进入玉簪河谷深处寻奇探险的经历,反映了壮族少年热爱科学、不辞辛苦探寻真理的精神。作品中壮族少年古露、特稼和小珊巴在老师的帮助下,终于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敢,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发现了水源,解决了家乡几千年来遭遇的干旱难题。作者以小说的形式,设置情节,深入浅出地将石灰岩的成因、性状等的科学知识呈现在读者眼前,将儿童的好奇心理和惊险的情节叙述相结合,融秀丽风光的描绘和地质知识介绍为一炉,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以童话写作见长的杉松,从1954年开始文学创作,其所写的童话作品曾得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好评。称其童话创作风格“味清隽永,犹如那好茶碧螺春,而不是浓烈的白兰地和威士忌酒”[7]4。杉松很注重风景描写,善于描绘地域风光,塑造神奇的动植物形象,作品富于神奇的幻想色彩,意境深远绵长。他先后出版有《金色的小蜜蜂》《一群小金鱼儿》《魔珠》《小蝴蝶》等童话集,他的童话作品入选《中国当代优秀童话选》《童话佳作选》和《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名作》(童话卷)这样的型童话作品集。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谈庆麟发表了不少的儿童科普文学作品。其儿童文学作品集《瑰丽的珊瑚花》和《小小的海猎手》即挖掘和利用了北海的地域自然资源,其中《瑰丽的珊瑚花》曾获得广西科普优秀作品奖。

以描写动物故事见长的壮族作家方冠琴,其作品在艺术上以拟人化、讲故事、塑形象、寓深意为特点,先后出版了寓言故事集《小壁虎疼尾巴》和《系铜铃的猫》,其中《小壁虎疼尾巴》获第二届壮族文学奖。黄中武擅长写科学童话和科幻小说,先后出版了《星际风云》《迷谷狼孩》《化石山的秘密》等三部长篇科幻小说和长篇科学童话《超级疯牛病》。其作品在介绍知识的同时注意融入现代科学精神,故事情节惊险奇特,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

而陆刚夫则以独特的视角开辟了广西儿童文学创作的新天地,他选择了科普与寓言、童话相结合的创作之路,创造性地将鲸鲨、海牛、章鱼、小丑鱼、裂唇鱼、水母、鹦鹉螺、尖嘴鸥等海洋动物作为主人公加以塑造,把科普知识与寓言文学相结合。他创作的《大战亚马逊》,着力描绘海鱼与河鱼这两大鱼类在南美亚马逊河的一场精彩决战,突出介绍了海鱼与河鱼的不同特征,最后指出:“不属于你的,即使你轻易拿到,也永远不是你的。”这样一个简易的道理。以“科普寓言”这一形式来构造作品,既顺应和开发少年儿童的幻想和想象的天性,同时又能对他们加以理性的点拨和引导。作品《海底科普寓言》2006年获广西第五届铜鼓奖,动画剧本《金凤凰》2006年获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动漫作品大赛优秀创意奖,这是业界对其创作的充分肯定。陆刚夫的创作与他身居美丽的海滨城市,与大海朝夕相处,对海和海洋动物习性细致观察息息相关,因而才有对海的如数家珍、信手拈来的娴熟,才能将辽远的大海和神秘的海底世界与读者的距离拉近。

合浦女作家陈丽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写作童话为主,绘本童话集《秀出你自己》《自然变变变》《有趣的植物》相继在台湾出版发行,并主编、主(合)著有《早起鸟——儿童自我保护故事》丛书共4册。其童话《两头蓝鲸》获2006年冰心儿童文学奖新作奖,《爱读童话故事的树》2008年再次获得该奖项,为广西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作家。陈丽虹的儿童文学创作明显依仗了她所亲近的北部湾海洋自然资源,呈现鲜明的地域色彩。

上述儿童文学作家,或凭借自己所学的自然科学专业,发挥文学写作特长,专事少年科普文学读物,或依仗熟悉的南国地域环境,立足本土资源进行创作,他们注重开发和利用广西自然资源,作品体现出浓郁的广西的地方色彩与地域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依仗独特的地域自然和民族文化优势,挖掘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促进广西当代儿童文学创作发展的一种路径,是彰显广西儿童文学作家作品艺术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经创作实践证明的一种成功经验。如何继续发挥这种优势,进一步促进广西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与繁荣,广西儿童文学创作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全国乃至世界儿童文学接轨,又不盲目地随波逐流,流失属于自己的艺术特质,应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1]张阿利.陕派电视剧地域文化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2]曹文轩.“先锋”与“艺术”的广西文学[N].北京日报, 2006-06-14.

[3]谭旭东.广西儿童文学发展状况及思考[J].南方文坛, 2012(1):114-116.

[4]邓琴.论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广西当代儿童文学创作[J] .河池学院学报, 2015(6):30-35.

[5]张爱玲.独特的乡土少儿世界——青年作家王勇英的南方书写[N].广西日报,2017-04-06.

[6]林雪娜.跳出围城,闻一闻泥土芬芳——从“王勇英现象”看广西儿童文学创作[N].广西日报,2011-10-18.

[7]李建平.广西文学50年[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壮族儿童文学童话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童话镇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午夜童话镇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