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促进方式与途径
2017-03-09南京大学王守仁
南京大学 王守仁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向前推进,高校学习外语的学生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就外语专业教育而言,高校开设有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等70多种外语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外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这是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公共外语,目前开设最多的是大学英语。另外,许多高校还开展研究生层次的外语教育教学。为了满足外语人才培养和外语教学的发展需要,我国高校已形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外语教师队伍。
总体来看,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外语教师发展存在不少问题,已引起人们关注。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对530所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开展调查,其中包括了教师队伍建设,发现“大学英语师资队伍的性别、职称、学历结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王守仁、王海啸,2011)。2013年有学者对某211重点院校外国语学院教师群体进行个案调查,分析发现制约或阻滞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比较繁重的日常教学工作量与专业发展、学术提升之间的矛盾;不太令人满意的专业发展条件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对教师高期望和要求之间的差距所带来的工作压力;教师科研经验和方法的欠缺以及科研成果少影响了该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张莲,2013)。2012—2013年间,顾佩娅等选取国内10所高校进行调查,参与教师覆盖了综合类、外语类、师范类、农林医药等专业特色类各种高校中的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师。此次调研从环境视角出发,分析了支持或阻碍教师发展的各种因素,“希望教师个人、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探索和创建符合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顾佩娅、古海波、陶伟,2014)。
上述几项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于几年前展开,时至今日,有利于外语教师发展的生态环境在多数学校尚未形成,有些问题甚至更为尖锐,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现状未见根本改观。国务院近日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规划》将“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不能适应提升质量与促进公平的新要求”列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我们有必要反思高校外语教师如何“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认真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途经和办法。
我们国家大多数高校是多学科办学,理工科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科学技术人才,经管法等社会科学在社会发展与现代社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史哲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重任,外语属于外国研究,既非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之急需或经世致用之学,也非民族文化命脉之所系,其地位有些尴尬,在获取政府和社会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未能很好地融入国家发展主流,未能实现与国家战略需求有机对接,外语学科的发展缺少了来自源头的“活水”。外语学科在许多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校内的学科排名中敬陪末座,其边缘和弱势地位无法为广大外语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高校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在中华历史文化的滋养下,学术积累深厚,大师辈出,并注重学术的传承和梯队的建设。相比之下,外语学科属于“舶来品”,在中国的根基尚浅,其研究既要参照国际标准,又要关照中国文化建设,常常顾此失彼,工作难以获得认同。不少人只是满足于介绍跟踪国外的学术,研究成果缺少原创性。外语学科学术研究基础薄弱,缺少大师,缺少真正有影响力的成果,缺少学术传统,学者之间缺乏相互提携和呼应。许多学校的外语教师发展因缺乏学科的必要支撑,学术竞争力不强。
知识的传承、创造和传播是大学的基本使命与核心职责,因此,高校大部分学科专业老师的教学与研究关系密切,能够做到教研相长,将研究成果有机融入教学内容。外语教师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即外语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还有技能的培养。许多外语教师从事语言教学,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与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课题关联度并不大。这导致外语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分离现象,在一部分公共基础课老师身上特别突出。由于教学负荷重,课时多,挤占了读书和开展学术研究的时间,久而久之,不少人就仅仅满足于上课而不做科研。在现行考评机制下,外语教师因科研成果少,晋升职称时处于不利位置,使得教师发展不顺利、不理想。
制约或阻滞外语教师发展的因素,有的是历史的,有的是现实的,也有是深层次的,与学科性质相关。面临困境,我们并非就此束手无策,无所作为。有部分高校外语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说明只要用心和努力,是可以突破“瓶颈”,做出成就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措施得当。以下是破解外语教师发展难题可能的促进方式与途径。
2.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其目标是增强学科的综合实力,提升学科的地位。学科地位高低与校内资源分配、政策配套、发展机会直接相关,因此学科建设被视为“龙头”,起到引领作用。学校是影响教师发展的“三个核心”环境之一,“教师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教师不再是独立于环境的存在,而是(积极或消极)环境的营造者”(顾佩娅、古海波、陶伟、金琳,2016)。“学校环境”由诸多要素构建,其中最为重要的构件是学科,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外语教师发展必须依靠外语学科的发展:学科强,外语教师发展平台就大;学科弱,外语教师发展平台就小,甚至基本就没有。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在论文与专著、科研立项和成果奖等。科研强,学科方能强。学科的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是由所在学科全体教师共同打造,因此,学科与教师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研究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成为学科建设的关键。外语学科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凝练研究方向,优化梯队结构,提升学历层次,重视团队建设,为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外语学科研究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抓住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所提供的机遇,深入研究语言、文学、文化、翻译、教育、国情等,特别是要立足中国大地,利用中国资源,中外融通,将中国视角与全球视野相结合,研究外语与汉语、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跨文化、中外教育教学等,取得有原创性的成果。就外语教师个人而言,要增强学科建设意识,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自觉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所在学科的全局对接,找准定位,多出成果,为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经过若干年的努力,随着学科建设向前推进,学科发展与教师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外语教师发展的空间必定会越来越大,个人发展必定会越来越好。
3.在课程建设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规划》第八部分“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到“十三五”时期要“提升教师能力素质”,重点提高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并不等同于单纯的上课能力,而是有比较丰富的内涵,包括专业理论和知识、课程建设能力、选择教学内容的能力、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改革与研究能力、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但课程建设无疑是最主要的抓手之一。目前高校外语教学的特点是庞大的教学实践和内容比较单一的课程设置。大多数学校的外语老师课上得比较多,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课程建设做得并不是太强。新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最近提出教育要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他强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要务”,“要重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开展培训、加强交流观摩、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鼓励开展教学研究等方式,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上”。教育部倡导和引领的教学导向对许多在一线教书的外语教师来说是福音,我们应该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促进外语教师发展。重视教学并不意味着多上课,而是要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可以理解为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规定了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具体实施的策略和评价方式。开展课程建设,首先要有课程意识,这是指教师对课程的自觉、对课程的基本认识,包括课程主体意识、目标意识、资源意识、生成意识、评价意识和反思意识。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设计,涉及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使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就课程类型而言,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新型教改课程(如通识教育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还有在线开放课程(如慕课、翻转课堂)等。新时期大学外语教学要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了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第二外语课程等。实践证明,课程建设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建设,我们可以推进教学改革,开展教学改革,从而拓宽外语教师发展的主渠道。
4.在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中提升教师的外语教育技术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向来重视教育技术的使用,“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作用经历了由辅助语言学习向支持语言学习转变的路径”(郑友奇、杨春红,2016)。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特征,抓住了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契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新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经济模式等,促使知识学习、获得、产生的方式发生变化,给高等教育带来冲击、挑战和机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认为:“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的产生、发展和应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已经开始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方法和学习方式朝着教学方式混合化、教学资源开放化、学生学习个性化、学习过程社会化方向转变。”《规划》不失时机地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要“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展望未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基于过去十年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经验,提出“大学英语应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继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断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融入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元素。为迎接智能型学习时代的来临,外语教师应勇于实践,开拓进取,“创建一个动态、多元的外语教学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的特征包括: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学习模式,慕课、微课等课程模式,以及大数据方法、互联网思维等新技术(郑友奇、杨春红,2016)。根据《规划》,十三五时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任务之一是“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已全方位介入外语教学,这对广大外语教师来说是挑战,但也蕴含教师发展新的机遇。一线外语教师在探索外语教学新模式、提升自己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可以发现和创造无限多的发展机会。
5.建外语教师学术共同体
相对于其他学科,外语教师对学术共同体构建重视不够。学术共同体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集体”(袁广林,2011)。按马克斯·韦伯的说法,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必须“以学术为志业”。有不少外语教师并不真正以学术为志业,这也是外语教师对学术共同体缺乏关注的一个原因。但是,外语教师发展与学术共同体构建息息相关。学术共同体在推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成员通过学术的交流与探讨、争鸣,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提携。学术共同体以学术为旨归,排除非学术因素介入,可以保证知识生产活动的严肃性,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崇尚学术的良好学术生态。由此可见,外语教师学术共同体的构建会直接影响到外语教师发展。现在不少外语教师缺乏学术共同体意识,做学问时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不关注国内同行的工作,不与他人发生关联。袁广林认为学术共同体的特征之一是对话与交流:“学术共同体内研究者通过彼此充分对话,各专业就能找到新的视野,各学科就能找到新的活力,研究者个人就能够找到新的灵感。知识也就能够找到新的综合力量。”学术创新与推进的路径是“接着说”,需要争辩与批判,“缺少质疑、争辩和批判,思想就会停滞,学术发展就失去了活力”(袁广林,2011)。外语教师学术共同体意识不强,导致部分人的研究工作是低水平重复。学术期刊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学术共同体由于学术期刊的滋养而形成和发展壮大。反过来,学术期刊又由于学术共同体的支撑而存续和发展”(刘文山,2016)。众所周知,外国语言文学学术期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即C刊的数目不多。外语教师写论文常常喜欢罗列外文参考文献,却不太愿意引用国内学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据了解,期刊能否入选C刊取决于引用率,而外国语言文学论文引用率低,影响因子低,直接限制了C刊数目。目前,外语教师潜在学术人口多,活跃学术人口少,必须通过培育学术共同体,增加活跃学术人口,促进外语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外语学科要构建学术体系、形成中国学派,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另外,外语教师学术共同体也不仅仅是关注论文发表。张松松等对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进行调研,根据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提出的建议之一是建立以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家和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学术共同体:“该学术共同体为交流工作经验和方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分享教学工作的心得体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进而演化为基于教育技术的合作共同体,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研究能力”(张松松、顾云锋,2016)。总而言之,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可以为外语教师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1991年美国教育联合会(NEA)发表《大学教师发展:国力的提升》报告书,对教师发展提出了经典的界定,认为大学教师发展应该包括五个方面,即:专业发展、教学发展、个人发展、课程发展和组织发展。专业发展旨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使其创造新知识,跟踪学科前沿;教学发展旨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包括理解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规划设计课程,掌握教学方法,使用教育技术等;个人发展旨在确保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具有持续的动机、精力和产出;课程发展以完善课程为目标,包括准备新的学习材料,开设新的专业或跨专业课程;组织发展旨在创造有效的教与学的组织环境(Bledsoe,1991:11-12)。就教师发展目标五个维度的关系而言,专业发展是关键,教学/课程发展是基础,个人发展是动力,组织发展是保障。用这一五维目标来衡量,许多外语教师的发展不平衡,是有欠缺的。相对来说,教学/课程发展做得好一些,这恰好也反映出外语教师发展停留在基础层面,亟待提升。
提升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构建学术共同体,是外语教师发展可能的促进方式与途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英语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抓起,切实加强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这是促进外语教师发展的长远方案。短期方案是将教师发展这个一般性命题细化落实到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笔者数年前曾撰文讨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提出教师队伍建设分两个层面,即教师团队层面和个体层面。从教师团队层面看,要优化队伍结构,可以考虑的举措有:(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2)开发课程,建设小组;(3)按需进人,微调到位;(4)提升学历,不失时机。从个体层面看,教师个人“要有职业发展规划意识,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家庭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个人在事业发展不同阶段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合理安排,有效实施”(王守仁,2012)。如果教师个人、学校院系都有教师发展的意识,并以实际行动去探索实践,我们一定能找到外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Bledsoe,G.B.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91.Faculty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Enhancing a National Resource.Washington,DC:Office of Higher Education.
陈宝生在教育部召开的武汉高校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要做到四个“回归”,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10/t20161017_285069.html.(2017-01-25)。
对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612/t20161229_293339.html.(2017-01-25)。
顾佩娅、古海波、陶伟,2014,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调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51-58;83。
顾佩娅、古海波、陶伟、金琳,2016,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99-108。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1/19/content_5161341.htm(2017-01-25)。
刘文山,2016,学术期刊、学术共同体与学术评价,《岭南学刊》第2期:5-8。
王守仁、王海啸,2011,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中国外语》第5期:4-11。
王守仁,2012,在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过程中建设教师队伍,《外语界》第4期:2-5。
袁广林,2011,大学学术共同体:特征与价值,《高教探索》第1期:12-15。
张大良,2016,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国大学教学》第7期:6-11。
张莲,2013,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中国外语》第1期:81-88;102。
张松松、顾云锋,2016,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发展调研分析——以南京地方高校为例,《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4期:65-70。
郑友奇、杨春红,2016,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蜕变,《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4期: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