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橄榄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措施

2017-03-09黄佳聪龚发萍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6期
关键词:橄榄

黄佳聪,龚发萍

(1.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 隆阳 678000;2.西南林业大学西南绿色发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滇橄榄(PhyllanthusemblicaL.)又名余甘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四倍体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对热带、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1-3],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4],促进植被恢复和生态经济群落重建[4],具有明显的保水、固土作用,是干热河谷地区荒山绿化的先锋树种之一[6]。滇橄榄果实药食同源,风味独特,食用时先酸涩而后甘甜爽口;《云南省药品标准》、《藏药标准》及《中国药典》均有收载,具有清热利咽,润肺化痰,健胃消食,收敛止泻,护肝解酒毒,抗衰老,抗肿瘤,抗菌消炎,降脂减肥,降血压及护肤养颜等功用[7-11]。

在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元江等流域的干热河谷生态类型地区,因人类活动破坏,原生性植被残存无几,许多地方已成为裸露的荒山秃岭,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6],其造林绿化及生态修复工作是“森林云南”、“美丽云南”建设的攻坚课题之一。为此,笔者从2003年开始进行滇橄榄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探索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双赢之路。至2017年,培育滇橄榄系列良种[12]十余个并创新集成干热河谷困难立地滇橄榄高效栽培技术[13,14]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滇中及滇西地区累计栽培滇橄榄 16 700 hm2。为进一步发展壮大滇橄榄产业,提高栽培效益,调查了滇橄榄利用与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滇橄榄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提出了滇橄榄产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以期为滇橄榄产业发展和干热河谷地区生态修复提供借鉴及决策参考。

1 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野生资源丰富但可利用率低

云南省是滇橄榄野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15],对其果实采集利用历史悠久,但存在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严重、质量难控制、劳动力成本高、采摘危险性大等问题:1)随着林地以农户为单元进行确权发证及低产林改造项目实施,农户造林积极性增加,滇橄榄资源大幅度减少或逐渐成为弱势木,导致资源与产量大幅减少;在云南省,除怒江、金沙江、元江等干热河谷造林困难林地以外,已少见连片原生态滇橄榄林分。2)长期刀砍滥采导致野生滇橄榄资源量迅速减少或产量可预期性较差。3)野生滇橄榄资源品种良莠不齐、成熟期早晚不同、品质优劣各异,不利于工业化加工利用;同时,其生境山高坡陡、单位面积产量低,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采摘利用事倍功半且存在安全隐患。4)野生滇橄榄多分布在干热河谷造林困难地段,开发利用带来的经济价值远远低于刀砍滥采对资源破坏后的恢复投资额,野生资源利用得不偿失。

一方面,野生滇橄榄采集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严重、劳动力成本高、采摘危险性大、果实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加工利用和鲜食要求;另一方面,滇橄榄果实的传统鲜食市场需求量和保健品、药品原料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人工驯化栽培滇橄榄是大势所趋。

1.2 产业基地建设起步晚,种植标准低,管理粗放

滇橄榄产业基地建设起步晚,造林标准低。云南省滇橄榄产业基地建设始于2013年,缘于“高黎贡山糯滇橄榄”良种的成功选育。2017年,滇西、滇中地区滇橄榄产业基地面积约 16 700 hm2,投产面积约666.7 hm2(主要在保山市),年产鲜果约 5 000 t。基地建设规模的快速增加,导致基地建设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其建设成效有待提高:1)种植标准低。由于种植户科技增收的意识差、能力弱,导致滇橄榄基地建设集约化栽培水平不高;多采取雨季随挖随植方式造林,没有严格按照《高黎贡山糯滇橄榄无性系栽培技术规程》(DB53/T697-2015)进行预整地及农家肥改土工作,以及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种植成活率及保存率较低,成活后生长势弱。2)种植后轻管或不管现象突出。究其原因,有的是种植户科技生产能力弱,想管理但不知道如何开展抚育管理;有的是管理意识差或缺乏抚育管理资金,种植后基本不进行施肥、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等,以及不合理套种农作物,导致滇橄榄植株生长细弱或逐渐死亡;有的则是顾忌产业化发展以后滇橄榄产量急剧增加导致产品销售无法保障而放任不管。

1.3 林农组织化程度较低

目前,滇橄榄产业以农户利用承包土地种植和经营为主,很少有企业或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基地建设。在政府高额扶持政策(林业部门十分重视干热河谷造林,干热河谷陡坡地造林扶持资金一般≥6 300元/hm2)和造林公司为农户承包造林的双重利好条件驱动下,林农以承包土地为基础种植滇橄榄的积极性较高,但组织化程度较低,绝大部分为个体农户分散经营,其自主应用良种良法、抗旱保水等新材料新方法、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经营管护的意识差、能力弱,基本不具备抵御市场风险和抱团闯市场的能力。

1.4 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当前滇橄榄产业链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种植环节。滇橄榄果实作为水果鲜食销售仍然是其产品消耗的主要方面。虽有企业涉足滇橄榄汁、滇橄榄含片、滇橄榄茶、滇橄榄精粉、滇橄榄中成药品、滇橄榄发酵酒、滇橄榄蒸馏酒等产品深加工,但存在开发深度不够,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距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产值最大化尚有较大空间。总体而言,滇橄榄产业目前仍然处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短、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的状态。

滇橄榄果实的食用及药用方法、功效等在《本草纲目》等典籍中都有较早和较详细的记载。现代对滇橄榄资源及其分布、群落生态及其遗传多样性[2,6],以及果实营养成分、保健及药理作用、抗氧化性等有较全面的研究报道[10,16],但对滇橄榄饮品的沉淀、口服含片吸潮、产品口味酸涩等生产技术难题研究较少或尚未解决;对滇橄榄VC含量高且耐热耐贮存特性的机理研究及抗衰老活性物质及其它活性或药用物质确定及其分离技术等未见研究报道。滇橄榄种子油含柠黄色油,有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的功效,可开发保健油产品;橄榄叶性平、味辛,能祛湿、利尿,可用于水肿、皮炎、湿疹、疮疡等症,可开发药品;滇橄榄落次果可制作珍贵野生动物赤麂(MuntiacusmuntjakZimmermann)、小麂(MuntiacusreevesiOgilby)的酷爱饲料,但籽油产品、叶成分药品、落次果禽畜饲料等国内未见研究报道或产品生产。

2 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1 种质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加工利用和鲜食市场对果实产品多样化的要求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元江、伊洛瓦底江流域分布着大面积的滇橄榄自然群落,资源量极大,仅金沙江一带资源蕴藏量就达2×104hm2[2]。笔者10余年的品种培育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品种滇橄榄果实单果重量为1.1~54 g。小如豌豆,大如鸡蛋,可食率63%~96%,固形物含量8.6%~31.6%;果实颜色以淡绿色为主,不乏黄色、白色、古铜色及紫红色者;果型多样,果型指数0.71~1.26,圆球形、椭圆形、磨盘形、心形、纺锤形兼具;果肉味感各异,酥脆不同,有甜如甘蔗者,也有苦涩无法下咽者;果实成熟期早至7月中旬,晚至翌年1月下旬。利用上述种质资源选择培育成功的滇橄榄良种完全能够满足加工利用和鲜食市场对果实产品多样化的要求。

2.2 领导重视,面临好的政策机遇

国家及云南省十分重视干热河谷造林绿化工作,制定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并从发展资金、技术人员及机构设置方面加以支持,积极推动、引导农户及社会力量参与干热河谷地区生态治理;保山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高黎贡山糯橄榄产业发展的意见》(保政办发〔2015〕35号)。近几年,滇橄榄基地建设利用国家及云南省一系列扶持项目得到迅速发展,如补助标准为 4 500 元/hm2的云南省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及国家防护林工程项目,补助标准为1 800元/hm2的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补助标准为 3 000 元/hm2的国家造林补贴项目以及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云南省扶贫试点项目和地方政府实施的异地植被恢复项目。

云南省委、政府十分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于2016年11月印发了《关于云南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云政办发〔2016〕133号),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保健产品,做大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滇橄榄作为药食两用原料重点发展品种名列其中。

2.3 栽培效益好,群众种植积极性高

滇橄榄富含人体必须的营养元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钙、磷、镁等元素含量丰富;其多酚类物质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对人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因富含维生素C,被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定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种植的3种保健植物之一[11],种植开发滇橄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滇西、滇中地区广泛种植的滇橄榄良种皆具有果大、色泽好、口感佳、速生、早结果、丰产稳产、耐修剪及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种植后3~4年收益值在 15 000 元/hm2以上,6~8年收益 300 000 元/hm2以上;即使按产地保守销售价格5元/kg的20%计算,其盛果期的年收益值亦在 60 000 元/hm2以上。加之政府扶持政策到位以及甘蔗抛荒地数量增加,农户种植滇橄榄的积极性高涨。保山市滇橄榄产业种植实践证明,作为干热河谷困难立地造林树种,滇橄榄栽培除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外,还对怒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4 具有广阔的鲜果销售市场和一定的产品深加工基础

在滇橄榄广阔的自然分布区域,群众自古就有利用其果实作为水果食用及药用、利用果实及树皮汁液作为餐桌食品原料及辅料、利用果实加工制作果制品的传统习惯及特殊工艺方法。单果质量大、水分充足、酥脆、美观、口感好的滇橄榄品种果实具有巨大的销售市场。

1990年前后,云南省以野生滇橄榄果汁饮料为主产品曾经掀起过一轮滇橄榄开发热潮。之后,因口味酸涩、沉淀等问题导致市场份额不尽如人意。2008年前后,云南省以野生滇橄榄含片为主打产品又掀起新一轮滇橄榄开发热潮。之后,因为口味酸涩问题、同质压价竞争等导致原料需求量减少,但滇虹含滇橄榄原料的“余麦口咽合剂”药品及龙润“爱伲”滇橄榄含片等产品目前仍然十分畅销,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此外,因滇橄榄富含天然VC,作为原料依旧被广泛添加到其它保健品中。近年来,滇西地方企业以滇橄榄作为原料生产袋泡茶、干片、发酵酒及蒸馏酒,年消耗滇橄榄原料 5 000 t以上,其产品具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市场。

3 产业发展策略与措施

3.1 以国家实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为契机稳步推进滇橄榄产业基地建设

要以国家实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建设森林云南和生物医药产业等发展战略为契机,进一步利用退耕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国家防护林、石漠化治理、异地植被恢复、农业综合开发、“村村通”等项目,稳步推进滇橄榄产业基地建设。1)高度重视道路交通、水利灌溉等以改善生产条件为目的的现代农业工程建设,为集约化、高效化基地建设创造条件。2)以质量求发展,适地适树,适度控制发展规模,稳步推进原料基地建设;切忌贪功冒进,只讲数量,不求实效。3)连片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产业基地,栽培中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操作,做到采用良种壮苗、提前预整地及农家肥改土、科学定植袋苗、加强土肥水、树体管理及病虫害防治。4)努力提高组织化经营程度,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等措施合理引导企业、种植大户积极参与滇橄榄产业基地建设,合理引导农户基于基地建设区域或行政隶属区域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为良种良法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奠定基础,为基地建设标准化集约化经营创造组织保证。对因劳动力转移导致闲置的适宜种植地,或因农户缺资金、劳动力等导致无法建设、经营的适宜种植地,要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多种形式将林地集中到经济组织中经营。

3.2 加强科技支撑,提高比较效益,促进滇橄榄产业可持续发展

1)加强应用技术研究。要综合考虑滇橄榄产业各环节技术需求,鼓励研究主体多元化,以专用型肥料、加工与鲜食多样化良种选育、含复合经营技术在内的栽培技术组装配套、实用型农业生产机械配套、机械化鲜果分级销售、食品保健品药品等高附加值精深产品加工、籽油及落次果加工禽畜饲料等综合利用技术为技术创新集成重点,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努力提高滇橄榄产业种植的比较效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2)完善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兴建标准化高产稳产科技示范林。要在加强现有林业技术推广体系框架基础上,积极探索在参与基地建设的企业、经济合作组织及种植大户中培养技能人才,并通过技能人才及国家林业技术推广机构分级建立标准化高产稳产科技示范林的机制体制,并以此带动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

3)合理选择遮荫树,提高土地利用率,将滇橄榄产业基地建设与干热河谷生态修复有机结合,有效实现干热河谷区生态持续改善。实践证明,合理密度的遮荫树既不影响滇橄榄正常生长结果,又能有效减轻太阳强辐射导致滇橄榄果实表面灼伤形成斑点的程度。滇橄榄基地建设区域具有热量资源充足的气候条件优势,适合海南黄花梨(DalbergiaodoriferaT.chen)、柚木(TectonagrandisL.f.)、铁刀木(CassiasiameaLam.)、印度黄檀(DalbergiasissooRoxb.)等珍贵用材树种生长,可以选择上述树种作为覆荫树,配植密度为90~150株/hm2。

3.3 完善滇橄榄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整体效益

林业产业链管理是将涉及产业技术研发推广、生产资料供应、基地建设、加工、储运、销售等产业环节链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对各生产要素流动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获得产业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产品增值的活动过程。

在滇橄榄产业链中,基地建设用地集中在农户手中,且企业流转林地及经营基地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采用“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即“公司+经济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组织形式,有利于整合链接产业生产要素的流动、协调和控制。该组织形式中,龙头企业往往处于对产品买方垄断地位,农民利益容易受到损害。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一方面维护农户的利益,激发农户的经营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或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要特别鼓励龙头企业出资金,农民出土地和劳力,以合同的形式提前约定双方利益,合办原料基地。在滇橄榄产业链中,政府及其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激励国家林业或相关行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产业各环节技术创新集成,提高产业科技贡献率,并通过提高产品综合利用率增加产业综合效益。

3.4 扶持龙头企业与滇橄榄文化构建并重

对滇橄榄产业基地重点布局区域,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统筹规划,制定并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壮大,招商引资兴办规模化深加工企业、销售公司,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加强企业能力建设。国家公益事业科研机构要主动参与滇橄榄产业开发,着力解决生产急需的技术关键。如滇橄榄饮品及发酵酒沉淀,口服含片吸湿返潮、产品口味酸涩,滇橄榄VC耐热、耐贮机理及物质确定,滇橄榄抗衰老活性物质确定及其分离技术,滇橄榄种子保健油产品生产技术,橄榄叶药品生产技术等。地方职能部门要牵头组织滇橄榄产业链节各企业间联结成盟,从产业发展初期就树立滇橄榄产业文化品牌意识,避免同质化压价竞争;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挖掘千百年来滇橄榄文化精髓,不断构建与时俱进的滇橄榄产业文化;要在产业链各环节特别是产业终端链节中牢固树立传承和传播滇橄榄文化的自觉性。

[1] 王开良,姚小华,熊仪俊,等.余甘子培育与利用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3):397-401.

[2] 吴建花,杨开保,杨晏平,等.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居群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30(2):281-287.

[3] 刘风书,候开卫,李绍家.余甘子的保健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J].自然资源学报,1993,8(4):299-306.

[4] Pathak RK Status report on Genetic Resources of Indian Gooseberry-Aonla(Emblica officinalis Gaertn)i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eds Mal B,Rao VR,Arora RK)[M].IPGRI office for South Asia National Agriculture Science Centre (NASC)DPS Marg,Pusa Campus ,New Delhi,India,2003:1-37.

[5] 姚小华,盛能荣.我国余甘子良种现状及选育重点探讨[J].经济林研究,1999(1):9-12.

[6] 李巧明,赵建立.云南干热河谷地区余甘子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7,15(1):84-91.

[7] 陈敏,熊月明,陈祝三.珍稀果树余干子栽培及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3.

[8] 吴雪辉,谢治芳,黄永芳.余甘子的化学成分和保健功能作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6):69-71.

[9] 李昌玲.余甘子的药理研究[J].药学进展,2001,25(4):210-213.

[10] 黄佳聪,吴建花,龚发萍,等.两个滇橄榄无性系品种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分析[J].食品工业,2015,36(2):290-293.

[11] 郑元福,杨长山.余甘子的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集美大学学报,1997,2(1),40-44.

[12] 龚发萍,杨升,蒋华,等.滇橄榄新品种高黎贡山糯橄榄的选育[J].中国果树,2014(3):14-16.

[13] 龚发萍,黄佳聪,吴建花,等.夏雨春旱干热河谷地区滇橄榄早实丰产园快速营建技术[P].中国专利,201410272089.7,2014-06-19.

[14] 尹瑞萍,黄佳聪,尹光顺,等.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居群子代苗期生长动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7,32(3):128-133.

[15] 李昆,陈玉德,谷勇,等.云南野生余甘子果实类群及其分布特点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4,7(6):606-611.

[16] 成晓梅,魏屹.余甘子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94-13099.

猜你喜欢

橄榄
待得微甘回齿颊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一粒青果,秋色中的新色新味
四季蔬果最佳吃法——橄榄
冬清肺火用橄榄
橄榄情
福建:2017中国·福州橄榄节开幕
橄榄苦苷的药理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榨橄榄器
闽侯县橄榄生产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