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建议
2017-03-09樊晓丽
樊晓丽
(保山市林木种苗管理站,云南 保山 678000)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显著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灾、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鸟的乐园”和“物种基因库”。保山市湿地资源丰富多样,其生态系统完整,功能独特,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湿地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保护和管理好湿地资源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1 保山市湿地资源现状
1.1 各类型湿地面积
保山市共有湿地4类17型,湿地总面积 25 279.01 hm2(水稻田和水产养殖场除外),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29%,其中自然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16 489.14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65.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84%;人工湿地(库塘、输水河) 8 789.87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34.8%,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0.45%。全市共有水稻田面积 68 887 hm2,水产养殖场面积 19 220 hm2。
自然湿地中,河流湿地 16 075.05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63.6%;湖泊湿地321.06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1.2%;沼泽湿地93.03 hm2,占湿地总面积的0.4%。
1.2 湿地特点
保山市河流众多,水系发育纵横交错,有澜沧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三大水系。境内集水面积大于100 km2的河流共8条,集水面积在500~1 000 km2的河流共5条,河流湿地面积为各湿地类面积之首。在4类17型湿地中,河流、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4种湿地类在全市均有分布,其中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在全市5县(市、区)均有分布。湖泊湿地主要分布在隆阳区、腾冲市和龙陵县,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在腾冲市和昌宁县,在较小的国土面积范围内集中了多种湿地类型。湿地水源补给全部以综合补给为主,其中包含地表径流、大气降水及人工补给3类。
保山市湿地权属主要为国有和集体,其中土地权属为国有的湿地面积 24 317.95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96.2%;土地权属为集体的湿地面积961.06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3.8%。全市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的权属都是以国有为主。
1.3 分布规律
河流湿地在全市范围内均有分布,分布较为均匀,以永久性河流为主体,其面积占河流湿地面积的94.4%;其中季节性河流湿地面积最小,仅分布于施甸县零星湿地区和腾冲市零星湿地区。
全市分布有湖泊湿地的湿地区共有3个,其中单独区划的湿地区有1个,零星湿地区有2个,且全部为湖泊湿地中的永久性淡水湖,面积为321.06 hm2。
全市沼泽湿地面积较小,仅有93.03 hm2,主要分布在腾冲市和昌宁县。
人工湿地在全市5县(市、区)均有分布,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昌宁县,其次是隆阳区,二者面积占全市人工湿地面积的74.7%,而腾冲、龙陵、施甸3县(市)人工湿地面积仅占全市人工湿地面积的25.3%。全市人工湿地主要为人工修建的湖泊和水库。
1.4 湿地植物与植被
根据湿地植物形态和生态特征的不同,保山市境内湿地植物种类可划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四大生活型,分属52科190余种。其中有5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其中一级保护1种:莼菜(Braseniaschreberi);二级保护4种:荷花(Nelumbonucifera)、金荞麦(Fagopyrumdibotrys)、野菱(Trapaincisavar.sieb)、海菜花(Otteliaacuminata(Gagnep.)Dandy)。CITES附录Ⅱ2种:鹅毛玉凤花(Habenariadentata)、绶草(Spiranthessinensis)。
依据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的分类系统,全市湿地植被共有沉水植物型、浮叶植物型、漂浮植物型、挺水植物型、禾草植被型、莎草植被型、杂类草植被型、竹林植被型8个植被类型,群系超过60多种。其中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的有辣蓼群系214.93 hm2,占湿地植被面积的27.8%;李氏禾群系77.5 hm2,占湿地植被面积的10%;狗牙根群系31.81 hm2,占湿地植被面积的4%;节节草群系25.19 hm2,占湿地植被面积的3.3%;飞机草群系24.03 hm2,占湿地植被面积的3.1%;双穗雀稗群系21.42 hm2,占湿地植被面积的2.8%。湿地植被面积773.62 hm2,占全市湿地面积的3.06%。
1.5 湿地野生动物
兽类动物共8科28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7种:水獭(Lutralutra)、江獭(Lutrogaleperspicillata)、小爪水獭(Aonyxcinerea)、大灵猫(Viverrazibetha)、小灵猫(Viverriculaindica)、水鹿(Rusaunicolor)、短尾猴(Macacaarctoides)。
鸟类共有34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1种:黑鹳(Ciconianigra);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3种:黑颈鸬鹚(Phalacrocoraxniger);灰鹤(Grusgrus);棕背田鸡(Porzanabicolor)。全市列入IUCN濒危等级EN 1种、LC31种。
鱼类共15科103种,尚无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种类,省级重点保护的仅1种,即云纹鳗鲡(Anguillanebulosa)。
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共14个科5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2种:蟒蛇(Pythonmolurusbivittatus)、圆鼻巨蜥(Varanussalvator);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2种:红瘰疣螈(Tylototritonverrucosus)、虎纹蛙(Ranarugulosa)。
2 湿地资源利用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湿地资源保护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全市湿地除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腾冲北海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外,其余的尚未纳入专门的保护范围,管理体系不完善,没有专门的管理保护机构,多个部门共管的管理模式协调不够,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产生了多头管也就多头不管的现象,以致林业主管部门对湿地资源缺乏系统的基础资料,难以对湿地进行系统科学地管理。
2.2 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
近年来,随着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江河流域水电站工程建设不断增加,对河流湿地造成严重破坏,不仅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降低,而且直接切断了陆地生态系统至水域生态系统的演替序列,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湿地自然景观,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破碎化和岛屿化,阻碍了生态系统之间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循环、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导致湿地严重退化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水电站工程中的引水渠、拦水坝、蓄水池等建设,不仅改变了河流走向,同时切断了河流水体与周边山、地、水的自然组合与过渡。
2.3 湿地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保山市湿地主要污染源包括城镇生活污染、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水体内源污染和旅游污染等。目前,保山市废水排放总量为 11 352.72 万 t/年。其中,生活废水排放总量达 3 423.79 万 t,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70%,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率仅为30%~40%。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 7 924.43 万 t,集中式治理设施4.50万 t,外排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83万 t,氨氮排放量为0.03万 t。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湿地,远远超出了保山市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导致了湿地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2.4 生物多样性降低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及其价值认识不足,为追求经济利益,加上保护管理能力薄弱,开垦围垦、随意侵占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使全市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功能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
3 保护管理建议
3.1 加强湿地法制体系建设
要加快制定适合保山湿地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立法进程,并严格执行,用法律的武器规范湿地资源利用行为,严厉打击随意侵占破坏湿地、擅自向湿地区域排污和改变湿地自然状态、将湿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等行为。
3.2 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制
要设立湿地资源保护的常设机构,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执法权,具体负责对湿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建立湿地保护管理中的多部门协调机制,消除不同部门在湿地管理中各行其事而导致的管理冲突。对国土、水利、农田和水电建设等不同部门所实行的管理措施应结合湿地保护目标进行综合评估,减少多部门管理造成的湿地保护失效,并加强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机制,促使不同的管理目标和利益达成一致,为人与湿地的协调发展提供管理层面的保障。
3.3 加强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通过湿地日、爱鸟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借助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传播湿地知识,使公众了解湿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准确信息,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性和积极性。提倡湿地知识进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公共环境。
3.4 建设及完善监测体系
通过建设鸟类环志和救护站、动物疫源疾病监测站、湿地定位监测点等,对湿地植物、水文水质、气象、湿地生态旅游等进行监测,逐步建立起湿地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
3.5 加强湿地保护科技支撑
引进专业的湿地保护人才,联合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对湿地与气候变化、水资源安全、生物安全等方面的重点科学研究,切实提高湿地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3.6 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投入
各级政府在湿地保护、建设中应起主导作用,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湿地保护与建设。同时,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参与湿地资源保护的利益机制。
[1] 邓宏兵,任宪友. 中国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J].热带地理,2003,23(4):209-302.
[2] 刘红玉,赵志春.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6):34-37.
[3] 雷昆,张明祥.中国的湿地资源及其保护建议[J].湿地科学,2005,3(2):81-85.
[4] 曾曙才,陈水莲.我国湿地资源特征、研究现状与保护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012(6):87-92.
[5] 段代祥,刘俊华. 我国湿地资源的问题及保护对策[J].滨州学院学报,2006,22(3):62-66.
[6] 谢屹,温亚利.我国湿地保护中的利益冲突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4(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