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疏解大学生生命困惑路径的研究

2017-03-09魏立娟张小华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教育

魏立娟,张小华

(兰州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关于高校疏解大学生生命困惑路径的研究

魏立娟,张小华

(兰州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在社会急剧转型,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多重的社会压力,由于思想不成熟,难免在生活中会出现诸多困惑和焦虑。为了了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本课题组对兰州市四所理工科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困惑主要表现在:生命意义感迷失,生命目标失落,生命社会化过程中的困惑。针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高校应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来疏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困惑。

生命教育;生命困惑;疏解路径

一、研究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其思想不成熟、不稳定,极易产生成长中的生命困惑。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和疏解,有可能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而 “生命教育是其提升生命质量、健全自身人格、实现精神独立的必由之路”[1]。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发展直接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健康的身心取决于健康和谐的人格。心理学家悉尼·乔拉德和特德·兰兹曼认为健康人格就是人的良好的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有理智所引导并尊重生活。当前,对于大学生生命困惑的研究,就是要帮助他们构建健康和谐的人格,从生命困惑中走出来,进而能够认识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高校与时俱进,真正回归教育本质。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探寻学生成长规律,明确学生成长需求,尊重学生人格和权利,重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而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培养具有明确的政治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技术才能、健康和谐身心的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无疑为当前高校全面育人指明了方向。“生命教育倡导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状况”[2]。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真正拥有可贵品质,彰显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人。

3.大学生肩负历史使命,奋力实现中国梦的迫切要求。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深情阐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早已深入人心。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凝聚中国力量,无疑中国力量最大的力量源泉便是人民,而大学生则是奋力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责任。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身、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如此才能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和外来思想的冲击之下,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也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生命困惑——以兰州市理工科高校为例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生命困惑的现状,本课题组以兰州市四所理工科高校,即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工业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调研。调研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四所高校各发放问卷60份,总计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33份,有效回收率97%。此外,本课题组对四所院校的教师通过填写匿名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38份。

1.生命意义感的迷失。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在享受现代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对未来生命走向无处“安放”的困苦思索。当前受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利”字当头、“钱”途似锦的人生理念严重地冲击了大学生在高校课堂里接受的崇高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调查发现: “利”与“义”方面的选择,21.5%的大学生认为做人要有原则,宁可舍生取义;2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很现实,“利”字当头是明智之举;19.7%的大学生认为尽可能两者兼顾,舍弃哪一个都不好;16.7%的大学生认为权衡利弊,做出对自己有利的一方;12.1%的大学生认为很难选择;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想过,不知道。从该项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义”“利”选择仍然非常困惑。

此外,多元价值取向的冲击使得大学生无所适从。调查显示(可多选):有38.4%的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贡献,有42.1%的人认为是让家庭幸福美满,39.5%的人认为是自我实现,精神富足;但是有47.6%的人认为人生价值在于获得权力、地位,金钱享受,物质富裕。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人的价值选择都是积极正面的,但仍有部分学生沉溺在物质生活的享乐上,迷失了生命存在的价值感。

2.“不知为何而生”的生命目标失落。当前,有些大学生有随遇而安、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的生命理念,丧失了对生命的规划和生命目标的追求,在浑浑噩噩的生命进程中加剧了生命困惑。一方面,生命目标的失落使得部分大学生不知为何而生。调查发现(可多选),对自己上大学的目的的回答,57.5%的人是为了父母的希望,为父母争光;41.6%的人是为了找好工作;23.2%的人没想过,抱着先上着再说的态度。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命状态。另一方面,生命目标的失落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不知该如何而生。调查显示:22.2%的人有长远规划,20.7%的人只有比较清晰的近期规划;6.7%的人没有仔细考虑过;15.2%的人从来没有想过;35.2%的人偶尔思考过。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生命就不知道该走向何处;没有系统的人生规划,生命发展就可能会出现断流和迷失。

3.生命社会化过程中的困惑。当大学生从单一的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角色,需要更多的责任担当时,就面临着重重压力和重负。在对您感觉您的压力源自哪里(可多选)的回答中,32.1% 的人是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期望,65.2%的人是学业就业问题,30.5%的人是人际交往;选择经济压力占36.5%;选择身体状况的占26.2%。不管是刚步入校园还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很多社会生活的压力。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身处社会这一复杂的环境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不理性因素的影响,甚至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归结为客观原因。在问及您是否羡慕别人在大学里成就非凡,而自己仍平平淡淡的问题时,25.3%的人羡慕,甚至有些嫉妒,但表面会表现得若无其事;15.5%的人因羡慕甚至不爱与之讲话,会与之言语不和。可见,某些大学生不能理性面对生活中的“不平等”,也易于不断衍生生命困惑。

三、当代大学生面临生命困惑的原因

1.生命教育研究起步晚,生命教育难落实。生命教育源于19 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死亡学、死亡教育和生死教育。当前西方国家在生命教育领域已经在以“生死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实践中形成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生命教育体系。而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相比西方国家发展较为缓慢。到目前为止主要集中于初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现阶段,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和学术机构的自发努力,仅有极少数高校将生命教育纳入常规的教育体系中。所以在课程设置上生命教育被边缘化,甚至说无生命教育的应有席位。因此应当“适应转型期的需要,从课程设置、讲义编写、案例剖析、师资配备、校园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加强和凸显生命教育”[3]。

2.高等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从宏观的教育理念来看,工具性的教育理念仍居于主导地位。近年来,高等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已被社会诟病。大学生过多注重掌握“何以为生”的技能,却缺少 “为何而生”的深刻思考 。此外,因高校扩招,一些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抓基础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上。这样导致了许多大学生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命观,没有意识到生命的神圣性,以至于看轻生命,用放弃自己生命或残害别人生命的方式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生命教育的内容不足,教育方式滞后。在教育内容方面,目前大学生生命教育散见于各类相关课程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对生命教育理念和知识的认知、理解,实践方面涉及的是一些知识讲座、实践活动(如亲子活动、消防演练)等。这些内容的展开根本不能满足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验需求,进而也就无法理解和领悟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消除在生活实践中的生命困惑。在教育方式上,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已经暴露出诸多缺点,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着极大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他们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已经非常快速和宽广,在不断认知和探索过程中,对人生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也可能会模糊不清。

4.师资力量匮乏。当前,生命教育呈零散性教育多、系统性教育少的现状,其原因之一是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调查发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教师仅有7.5%是专职教师。对高校从事生命教育的人员是否进行过专业培训的调查显示:进行一系列专业培训占10%;没有进行培训,属于自学成才的占42.5%。尽管现有的思想理论课程和心理健康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与生命教育相关,也有相关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生命教育,但是这并不能满足学生的生命教育需求。同时,对教师零星的生命教育培训缺乏专门性和系统性,也有碍于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有效的生命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高校疏解大学生生命困惑的路径

1.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大学生生命教育。学校教育是学生知识学习的主渠道,学生学习是按照学校的教学安排按部就班进行的。就本次调查而言,我们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高校的学生,结果显示学生对生命教育的渴求非常强烈。虽然在这类型学校也开设思想政治类的必修课,以及人文素养培养的选修课,但是受理工类的校园大环境影响,学生受到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教育和环境熏陶较为有限。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具有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也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进步程度。生命是教育的原点,人才培养不应只重视技能和才干,还应注重对生命本身的认识、生命体验的丰富、生命意义的升华,这样,才能才会有依托的平台和基础。所以生命教育不仅是“以人为本”和“全人教育”理念的应有之意,也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2.加大生命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当前,我国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完整,也未成体系,实践探索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和个别高校虽已展开,却处于蜻蜓点水式的状态或被边缘化的境地,难以持续、深入。所以,加大高校生命教育的科研力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和实践管理体系,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

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培养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学习生命教育知识,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与生命教育相关科目的任课教师以及专门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其二,提升教师的生命情怀。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其目的是为学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其三,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关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欣赏学生、包容学生,关注他们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在生命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生命困惑,及时为他们答疑解惑。

3.加强生命教育课程建设。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做到主辅课程相结合。在生命教育的主课程中,内容应全面而丰富,如开设生命哲学、死亡哲学、心理健康、生命伦理学、生命安全、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此外,应充分挖掘多学科综合的生命教育资源,以涉及哲学、道德、伦理、生物、医学等学科的课程为辅,丰富和扩张其中的生命知识。其教学目的是,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命知识,了解生命存在与发展的相关基本理论;通过对生命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教育,引导学生对超越生命自然性的思考;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关心自我身体健康,如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习急救、灾难逃生等安全知识;通过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合理定位,以积极、健康良好的心态做好对未来的合理规划;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热爱生活,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是非、得失、成败、幸福与灾祸等,理性面对人生顺境与逆境,合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与矛盾。

4.以生命教育活动为依托,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的行动中去,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4]因此,要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和依托,积极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情怀的精神文化氛围。如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举办生命安全知识讲座,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清明节、端午节等相关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以“生命”为主题开展辩论、征文、戏剧表演、书画摄影系列教育活动。学生作为校园生活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可以通过各种饱含生命教育意蕴的文化活动,促进对生命的认知与感悟。

此外,还要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学校除了要具备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硬件设施之外,还应建设优雅、怡人的自然环境。它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而且也会令人感受到动植物在四季变化中的生命轮回,感受自然界异类生命的气息。

[1] 陈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立体审视与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04-106.

[2] 李戬.让教育回归生命的本真[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1):47-51.

[3] 李小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15(2):177-179.

[4] 贾萧竹.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5(1):59-61.

(责任编辑:张晓军)

AStudyonHowtoRelieveCollegeStudents’ConfusionofLife

Wei Lijuan,Zhang Xiaohua

(SchoolofMarxism,Lan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LanzhouGansu, 730050,China)

In times of rapid social change and diversified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are facing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and various social pressures. Due to their immaturity in thought, they inevitably meet a lot of confusion and anxiety. Henc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students from four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in Lanzhou.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were confused about life mainly in terms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he purpose of life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life. In 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confusion of life,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practice life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confusion.

life education; confusion of life; relief path

G641

A

2095-4824(2017)05-0075-04

2017-08-16

兰州工业学院青年科技创新项目(16K-020)

魏立娟(1983- ),女,甘肃靖远人,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

张小华(1964- ),女,甘肃清水人,兰州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