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语》中判断句研究

2017-03-09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晋语国语代词

王 丹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国语》中判断句研究

王 丹

(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国语》中存在大量判断句,具有研究价值。《国语》中的判断句可以归纳出三种表现形式:使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判断,使用语气副词表示判断,使用“是”表示判断。对统计出来的《国语》判断句按照表达功能分类,归并出五种功能类型:表示类属关系,表示等同关系,表示因果关系,表示比喻关系,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具有某种性质相似关系。通过比较《国语》与其他同时代典籍中判断句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总结出《国语》判断句的语法价值与地位。

《国语》判断句;古汉语;《国语》语法

《国语》成书于战国中期,穷尽式统计、分析、研究其中判断句的表现形式、表达功能,有助于准确评价该书判断句的总体特点及时代价值。

一、《国语》中判断句的表现形式

《国语》中的判断句就是用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或者形容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并对主语的属性、特征、性质、身份等方面进行肯定或者否定判断的一种句式。关于判断句的判定,刘忠华补充说,“不能用单一形式或表达意义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要坚持形式与意义兼顾的原则”[1]。粗略统计,《国语》中的判断句共有911例,从表现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使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判断。使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判断是《国语》中最常见的判断表达形式,这也是战国时期最通用的判断句句式。正如《马氏文通》云:“‘也’助论断之辞气也”[2]。

(1)主语,谓语+也。主语和谓语之间以逗号做语音停顿,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如:

A.“臣,君之庸臣也。”(齐语)该句中鲍叔牙用名词性谓语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判断。

B.“让,推贤也。”(晋语)此句中用动词性词语对谦让行为进行判断。

C.“中不胜貌,耻也。”(晋语)此句中用形容词性词语对“中不胜貌”性质进行判断。

(2)主语+者,谓语+也。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系词连接,先在主语后使用助词“者”表停顿,又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进行煞尾。如:

A.“夫兵者,凶器也。”(越语)这是用名词性词语“凶器”充当谓语对主语“兵”的性质进行判断。

B.“夫勇者,逆德也。”(越语)这是用动词性词语“逆德”充当谓语对主语“勇”的性质进行判断。

(3)主语+也,谓语+也。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也”连接,表示停顿,句尾用“也”表示煞尾。如:

A.“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寡人之罪也。”(越语)该句中用名词性词语“寡人之罪”对主语“战”进行判断,表明将战争的过错归于自身。

B.“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晋语)该句中用名词性词语“外事”对主语人“赤”进行判断,表明自己的权责范围。

(4)主语+谓语+者也。句末用“者也”两字表示煞尾的判断句,句中“者”、“也”均为语气词,连用表判断。

A.“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鷃不死,博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晋语)

B.“昔挚、畴之国,由大任;杞、缯,由大姒;齐、许、申、吕,由大姜;陈,由大姫;是皆能内利亲亲者也。”(周语)

《国语》判断句中使用语气词“者”、“也”句式表示判断的句子不胜枚举,大约占该书中所有判断句句式的一半以上。

2.使用语气副词表示判断。《国语》中某些判断句常在谓语前面添加副词,借此加强判断语气,可分几种情况:

(1)谓语前面加“则”“固”等表示肯定语气判断,如:

A.“昔吾先王休德明圣,达于上帝,譬如农天作耦,以刈杀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荆,此则大夫之力。”(吴语)

B.“周固羸国也,天未厌祸焉,而又离民以佐灾,无乃不可乎?”(周语)

(2)谓语前面加“非”表示否定语气判断,如:

A.“教备而不从者,非人也,其可兴乎。”(楚语)

B.“有一胜犹足用也,有五胜以伐五败而避之者,非人也。”(周语)

(3)谓语前面加“殆”表示推测语气判断,如:

“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楚语)

(4)谓语前面加“皆”表示范围判断,如:

A.“子朱怒曰:“皆君之臣也,班爵同,何以黜朱也?”(晋语)

B.“夫仁,礼,勇,皆民之为也。”(周语)

3.使用“是”表示判断。战国时期,“是”字多被当作代词“这”使用,后来因其常使用于主谓语之间,便逐渐具有了联系主语和谓语的功能,并由代词逐渐衍生出了判断词的性质。统计发现,《国语》中既有把“是”字充作代词“这”的句子,又有把“是”字充作“判断词”的句子。如:

A.“公族之不恭,公室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晋语)

这个例句叙述“公室”“大夫”存在的事实之后,用代词“是”复指前文句子,并以“是”为主语形成一个简短判断句,在此句中“是”字可以翻译为代词“这”。

B.“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齐语)

该句“是”出现在“则”之后,那么“是”一定不是代词,“则”才是代词。再者,按照语法知识分析,“是”字出现在“则”与名词“君之赐”之间,可以理解成判断动词。

笔者认为,对于《国语》中出现的“是”字句,应该结合其前后出现的词语的性质来判定“是”字的性质。如果“是”字前面出现其他词语,那么“是”字做“判断动词”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字前不出现词语,那么其做“代词”的可能性则比较大。总之,不能不加区分就将其判定为“判断词”或者“代词”。

由上可见,《国语》中的判断句有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使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判断的句式最多,使用副词表示判断的句式次之,使用“是”字表示判断的句式最少。

二、《国语》判断句所体现的表达功能

《国语》中判断句最基本的表达功能是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等同或者类属关系,但也有一些其他的表达功能,比如,表示因果关系判断,表示比喻关系判断,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具有某种性质相似关系判断。

1.表示类属关系的判断。

A.“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周语)

B.“邑,邬,弊,补,舟,依,黑肉,历,华,君之土也。”(郑语)

2.表示等同关系的判断。

A.“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文以忠贞。”(晋语)

B.“狐姬,伯行之子也,实生重耳。”(晋语)

3.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

A.“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楚语)

4.表示比喻关系的判断。

A.“夫齐、鲁,譬诸疾;疥,癣也,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吴语)

B.“王之法志,德义之府也。夫德义,生民之本也。”(晋语)

5.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具有某种性质相似关系的判断。

A.“死不迁情,强也。守情说父,孝也。杀身以成志,仁也。死不忘君,敬也。”(晋语)

B.“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晋语)

总体看来,《国语》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大致可以归为上述五种,等同关系与类属关系是运用最多的两种表达功能,其他的表达功能,类似因果关系、比喻关系或者性质相似关系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三、《国语》判断句的语法价值

《国语》中判断句句型的价值与地位,可以从上述结构形式、表达功能(或称语义关系)两个方面,站在共时与历时角度的立场探讨,借此窥探出《国语》判断句与其他同时期典籍判断句在上述两个方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首先,从判断句句型的结构形式层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国语》中出现的全部判断句句式,可以分为系词句判断句和无系词句判断句两类,且以无系词判断句为主,这与成书稍早的《左传》中的判断句相同,而这也是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判断句句式上明显的特点,在这一点上,《国语》判断句句式继承了该时期判断句句式的主流传统。

第二,《国语》无系词判断句句式中使用“者”、“也”表示判断的句式占书中全部判断句句式的87%,并包含多种“者”、“也”变式,这也合乎春秋战国时期无系词判断句句式的主流特点,不过,《国语》中也有某些特别句式。比如,“……者也”(“者”、“也”连用均表判断)句式,该句式未曾出现在《国语》之前的典籍中。从这一点看来,《国语》判断句既有对同时期判断句式的继承,又有所创新,出现了新的表达句式。

第三,《国语》中的系词判断句主要使用“是”,一共有5例,这种用例在同时期典籍中也有,使用“是”字当作判断词的判断句在《庄子》《诗经》《荀子》等古书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只是出现较少;另外,统计发现,《论语》中有使用“为”当作判断词的判断句,有一例:“夫执輿者为谁?”“为孔丘”。《左传》中这种用例有11例,而这种用例在《国语》中未曾出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国语》与其他同时代典籍一样,均尝试使用“是”表示判断,但用例均很少,未曾使用“为”表示判断句,这对于我们研究“是”、“为”的词性渊源也是有帮助的。

总之,从判断句结构形式看,《国语》判断句句式大体遵循春秋战国时期判断句式的主流,也丰富了春秋战国时期判断句句式,有继承有创新。

再者,从表达功能(或语义关系)方面分析,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国语》判断句主要用来表达类属关系和等同关系,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判断句最主要的两种表达功能。据统计,《左传》中有46%的句子用来表达这两种关系。从这一点看,《国语》判断句在表达功能方面,和大多数同时期判断句是一样的。

第二,《国语》判断句补充了其他表达功能类型,比如,《左传》中判断句主要用来表达等同、类属、因果、解释说明、评价等功能类型,而《国语》判断句则又补充了表达比喻关系、性质相似等关系。从这一点看,《国语》判断句丰富了表达类型。

总之,从表达功能(或语义关系)方面分析,《国语》判断句既传承了春秋战国时期判断句主要的表达功能,也使得该时期判断句的表达功能更加多样化。

四、结 语

《国语》判断句是该书语法特色的一部分,其在表达形式、表达功能方面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都极大体现了该书的语法价值,既体现了战国时期判断句的主流特征,又丰富了该时期的判断句。

[1] 刘忠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确认问题[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1):22-25.

[2] 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45.

(责任编辑:张晓军)

H141

A

2095-4824(2017)05-0060-03

2017-07-15

王 丹(1993- ),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晋语国语代词
代词(一)
代词(二)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国语》故训与古文字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内蒙古西部方言歇后语反映的地域文化
晋语“圪”词语研究
论“国语骑射”政策在清朝教育中的推行
妈,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