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教育对策

2017-03-09刘敬伟曹希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刘敬伟,曹希霞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101)

“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教育对策

刘敬伟,曹希霞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101)

随着“95后”女大学生比例的逐年提高,这一群体中凸显出的心理问题备受关注。她们在心理适应、学习认知、人际交往和求职就业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制约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和综合发展。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该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提高“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进一步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

“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对策

新世纪以来,受到现阶段教育体系、高校连年扩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普通高校中女大学生比例逐年提高,引发广泛关注。根据《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普通高校女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2012年女生总数正式超过男生。时至今日,“95后”女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俨然成为教学和管理的主体,以笔者所在财经类高校为例,截至2016年10月,根据各学院统计数据显示,“95后”女大学生比例接近70%。女大学生比例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学校园的文化和生活气息,为校园增添了亮丽的风景。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新世纪以来,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下滑趋势,特别是部分“95后”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在某女子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有90%的女大学生反映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心理不健康而造成的焦虑、神经衰弱、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在女大学生中的存在呈上升趋势。[1]”

高等教育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是人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阶段,通过4年的专业学习和文化熏陶,对于女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女大学生和男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处于相同的发展环境中,在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然而“受到性别和情绪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女大学生在适应新环境、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比男生更常出现困扰。能否对其进行及时有效且合理的引导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2]”“95后”女大学生受到成长环境、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综合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一定的普遍性,更有较大的特殊性,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并进行合理疏导,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唯此不但能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更能促进她们在大学阶段以青春勃发的阳光姿态实现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1 “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

受到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成长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95后”女大学生正常发展的人生阶段,她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根据学院反馈、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目前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心理适应、学业认知、人际交往和就业选择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1.1 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从高中到大学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是人生中的华丽转变。大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生活模式与高中阶段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学习占据生活全部的成长模式转变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模式。对于大学生活的正确认知应该成为大一学生的人生必修课。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那么很容易出现心理困惑甚至产生抑郁感。

许多大一女生处于大学生活的开始阶段,她们并没有认真思考大学4年生活的规划以及发展问题。美丽的校园、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充足的课余时间、丰富的社团活动等,生活和学习的多样性在给予她们陌生感和新鲜感的同时,也使她们感到一定的迷茫和孤独,不知如何调整自我并发展自我。

根据所在学校各学院调研反馈的情况分析,近30%的大一女生由对于大学时代的综合发展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她们对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的适应能力较差,问题突出,出现了自我封闭、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引发偏激、抑郁等一系列问题。女大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深思。

1.2 学业认知不科学

高中时代学习几乎成为生活的全部,而大学时代学习成为生活的核心。受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的综合影响,大学时代大多数学生不得不面临学业角色地位的转换问题,即由高中时代的中心角色转换为大学时代的普通角色。

“95后”女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居多,家长的全部期许和自身的发展期望使大多数女大学生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学习中,力求学有所成。这样的心理期许在激发她们学习动机的同时,也给她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大学时代,专业知识进一步精细化和深入化,学习模式方面,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比例关系发生了较大改变,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成为提高成绩和发展自我的关键所在。大学期间,绝大多数女生的学习成绩是很出色的,特别是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中女生占比非常高。

对于少部分缺乏科学学习方法的女大学生来讲,她们没有认识到自主规划学习的重要性,依然期望以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付出和收获不呈正比,她们在学习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困惑和苦闷。长此以往,她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会受挫,对学业倍感迷茫,产生较大的失落感。

对于部分优秀的女大学生来讲,她们对自己的学业期许很高,但是心理较为脆弱,承受力较差。面对更具竞争力的学习对手时,当自我认为成绩不理想时很更容易出现失望和苦恼,缺乏对自我的科学定位和合理判断,甚至会走向偏执和极端。近年来出现的因不能承受学业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案例中,以优秀女生居多。如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学生轻生的案例中女生占比高达90%,以一本招生的会计、金融类专业居多。这一现象在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更应该引起思政教育管理者深思。

1.3 人际交往缺乏自信

当今时代,大学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应该全面提升综合能力,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理应成为必备的综合素养之一。大学时代学生要不断加强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与交流,完善人格,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善于人际交往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没有形成科学的认知。“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由成长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中肯的评价,也难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3]”

在具体的校园生活中,受到独生子女生活模式、网络化时代、智能手机的多重影响,当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交际圈变得狭窄,不愿意交流,也不会交流。

首先是在与同性之间的交往方面缺乏集体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关系不够融洽。通常女大学生更具备善良、宽恕的美德,更倾向于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以获得情感支持。但是,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加之网络新媒体等的影响,少数“95后”女大学生存在社交恐惧、心胸狭隘、敏感多疑、盲目攀比、虚荣功利等倾向。

其次是与异性交往方面较为单纯,缺乏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处于青春成长期的“95后”女大学生,她们的性意识已经萌发,渴望和异性交往,并表现出对异性的爱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缺乏交往经验,安全感较差,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恐惧感。

导致这一现状的因素较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中学阶段家长和学校过于追求学习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女生的心理问题。步入大学阶段后,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关于与异性交往的教育缺失,部分女大学生对于如何正确与异性交往,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念感到十分茫然。第二,在面对恋爱时,女大学生往往对双方交往的“度”把握不好,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容易为情感困扰。近年来,因恋爱失败而自杀或被杀的女大学生比例逐年增高。第三,“95后”女大学生面对的诱惑非常多,很容易受到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功利化婚恋观的影响,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从而盲目攀比,过分注重穿着打扮等外在形象,轻视自身专业技能和知识内涵的提升。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4 求职就业迷茫困惑

近年来,受到高校扩招和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变得日益激烈。有数据表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归国人员以及处于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预估届时将有1 000万人竞争有限的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今年校园招聘企业的数量虽然并没有比往年减少,但是提供的岗位数量相对减少了。无论是从每年人山人海火爆的招聘现场还是从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和竞争程度来看,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承担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一个隐形的现实是,就业市场对于女大学生存有一定的性别歧视,这无疑给“95后”女大学生带来了雪上加霜般的挑战与压力。

校园时代,“95后”女大学生成才愿望强烈,在校期间学习成绩普遍较好,但在社会实践、职业规划和意志力方面相对薄弱,而且在求职就业时,大部分女生害怕吃苦,更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工作环境舒适等的工作岗位,加之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就业压力,女生就业难更为突出。因此,有些女生在大四之前就对毕业找工作有恐惧心理,甚至对未来缺乏信心、消极逃避。“考研、就业对女大学生来说是严峻的考验。专业受限、性别歧视均可引发不良情绪,加之情绪波动大、易冲动,自制力及抗挫折能力较男生差,在全国高校自杀大学生中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4]”

2 以合理有效的教育对策破解困局

当今大学校园中,“95后”女大学生在心理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均出现了一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学生管理者,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分析这些心理问题,并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之下制订出较为完善并且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帮助女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实现她们的青春梦想。

2.1 建立健全各级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和应急处理机制

首先,应该大力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体系,做到点面结合。目前,各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有校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和康复等服务。但由于心理问题常常带有隐秘性,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在中学阶段就已存在,但是因学业紧张等因素并未被发现和重视,进入大学后才表现出来。由于心理问题的特殊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存在心理困惑和障碍的学生往往不愿主动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找专业教师解答自己的困惑,女生性格偏于细腻,在出现心理不适时更是如此。因此,要建立健全各级心理健康咨询体系,从宿舍长、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到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环环相扣,紧密关注女生心理动态。要特别重视宿舍长和班级心理委员在观察和发现班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作用,对于生活中遭遇家庭变故、情感挫折、学业困难、突发疾病等情况的女生要及时关爱、疏导,发现异常立即向班主任、辅导员汇报,防止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次,切实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要对重点女生进行定期谈话。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女生的心理谈话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不能等到发现异常才去补救。班主任特别是女性辅导员要对所负责班级的女生,尤其是来自单亲、离异、经济困难家庭的女生和学习成绩落后、性格孤僻敏感、人际关系失和的女生定期走访谈话,并做好谈话记录和资料存档,随时更新,形成动态数据库。对于问题比较严重的女生,要安排其到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进行咨询,仍不能解决问题的,要转到专业的心理机构去治疗。我们应该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早处置,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引起的突发事故,校方能最快地启动应急机制,有效、妥当地处理。

2.2 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为切实做好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思政课教师到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再到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大学生心理协会等,形成一张紧密联系的工作网络。

首先,强化心理咨询及辅导师资建设。要把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学习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重视对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包括相关思政课教师和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等,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在高校建立的心理咨询和卫生保健机构中注意调整咨询人员的性别比例,增加咨询人员中的女性人数。女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更愿意与女教师沟通。[5]”许多女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难题特别是生理上的困扰时,常羞于向人请教,女教师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她们的亲近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再次,充分重视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要对女生宿舍长、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健康的专门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素养和技能。在宿舍成员出现独来独往、与宿舍其他同学关系紧张、失眠、神情恍惚、自言自语等行为时,要多加观察、关注和关爱,有明显异常情况的,要及时上报班主任、辅导员,及时疏导,以期在心理问题萌芽阶段及早预防和化解。

2.3 通过大学生社团、校园文化媒介等渠道强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功能,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通过各类大学生社团,开展与女生身心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女生部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女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班级和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消费观、婚恋观、事业目标、就业期望等方面的情况。生活部举办寝室文化节,引导女大学生关注寝室,注重寝室成员之间关系的处理,因为这是女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微观环境。学习部开展主题教育,指导女生正确面对和化解学习、生活、求职就业中的压力,举办“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及如何用法律保护自我”为主题的图片展,引导女生正视恋爱、婚姻问题,建立正确的婚恋观,加强女生法制观念教育。开展“榜样就在我身边”优秀女生事迹宣讲会,由创业、就业、考研等方面自立自强的女生进行现身说法和宣讲,引导女大学生合理定位就业目标,查找不足,充实自我。实践部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展实践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以期提高女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通过在院刊、校刊、心理健康杂志中开辟女生专栏,发表女生撰写和摘录的关于心理健康成长的优秀文章,引导女大学生关注自身成长,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加强网络互动,在院校和班级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发布和宣传有助提升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信息和文章,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4 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要加强对“95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学生成才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丰富理论知识。要结合女生生理、心理特点和“95后”大学生特点,对“95后”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成因和教育对策、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上进一步创新,更好地丰富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为探索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良好借鉴。

综上所述,提升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是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然要求,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各项预防管理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推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女大学生全面发展。

[1]鲁沂.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13(5):27-30.

[2]施德宝.90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以福州某高校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4):45-49.

[3]郑维东.浅议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124-125.

[4]张宁.异常心理学高级教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5]李玲.关于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18(2):15-17.

G40-03

B

1671-1246(2017)20-0141-04

甘肃省2016年度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一般项目“财经类高校女大学生全面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XCSXY201611)阶段性成果;兰州财经大学2016年度宣传思想工作研究一般项目“财经类高校女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以兰州财经大学为例”(LCSZ201620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