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基于江苏地区红色资源的优势分析
2017-03-09韩同友周亚军
韩同友,周亚军
(1.淮阴工学院 院办,江苏 淮安 223003;2.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红色资源与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基于江苏地区红色资源的优势分析
韩同友1,周亚军2
(1.淮阴工学院 院办,江苏 淮安 223003;2.盐城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红色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呈现方式鲜活生动,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对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耦合关系,因为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宗共源、红色资源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脉相承、红色资源的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江苏区域红色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和可利用性等积淀丰厚的独特优势;将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包括挖掘红色资源当代价值、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重视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设、发挥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突出体验式教育的作用。
红色资源;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精神层次的培育,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有效的精神培育需要让认识主体从体验和感受中加深对培育内容的认识,需要借助合适的载体使认识主体对培育内容产生共鸣和认同,进而内化为认识主体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2]。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今天,依托红色资源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能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大学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内化为内心的坚定信仰和执著追求,不断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江苏地区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红色资源数量和内涵极为丰富,能够满足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际需要,能够增强和促进大学生在对红色资源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1 红色资源的内涵释义
有关“红色资源”最早的研究,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认为开始于谭冬发、吴小斌2002年在《老区建设》第七期上发表的《“红色资源”与扶贫开发》一文,在该文章中最早提出了“红色资源”这一概念,并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其含义进行了表述[3]。此后,对红色资源的研究逐步为更多的学者所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对红色资源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积极的学术探讨,但迄今为止仍没有统一的定论。
在《辞海》里,“红色”一词除了表示色彩之外,还赋予了新的意义,“红色,除了象征温暖、欢乐、吉祥外,还具有以下几种含义:(1)共产主义的;(2)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3)革命的;(4)“左”的政治的;(5)强烈信仰的;(6)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等等”[4],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中,“红色”也是频繁出现的词汇,可见,在中国的现当代史中,“红色”一词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色彩,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阶级属性色彩。
“资源”一词在《辞海》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而马克思的著作里又认为“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5],在这里,马克思认为资源包括自然材料和社会财富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资源应该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能够被人们所开发利用并服务社会与人类的一切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
至此,笔者认为,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进行伟大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满足社会发展、人类需要并能够被人们开发利用的一切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概括来讲,它包括红色物质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人物资源。
2 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耦合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6]而如何发挥红色资源独特的优势,开展内容生动的主题实践活动,进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等问题,首先需要认真研究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2.1 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宗共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中国时代特征和人民愿望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它集中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红色资源中的革命遗存、制度文化、革命精神生动地体现了共产党人热爱祖国、英勇奉献、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他们共同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2.2 红色资源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一脉相承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并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军精神等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人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使得中国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得以快速提升,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形成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精神典范。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明确的概括和形成。可以说,红色资源的发展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是相互交融的。
2.3 红色资源的运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一致
当前,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凝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造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独具一格、影响深远、内容丰富的宝贵财富,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红色资源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所赋予的,昭示了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当今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国际环境中,挖掘红色资源就要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影响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社会舆论氛围,引领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奋斗精神,积极投身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这与当前在全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3 江苏区域红色资源的丰厚积淀和独特优势
3.1 江苏区域红色资源的丰富性
江苏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据相关统计,全省13个省辖市分布有红色资源近300处,且分布较广,苏南、苏中、苏北均有分布。根据我国制定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和评价》(GB/T18972-2003)中的标准,江苏区域红色资源包括了近现代人文活动、近现代革命建筑和设施、近现代遗址与遗迹3个主类以及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馆、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地方旅游商品7个亚类和包括历史事件发生地、军事遗址、军事观光地、展示演示场馆、碑碣、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陵区陵园、墓群等在内的13个基本类型,可以说呈现形式多样、蕴含内容丰富。
3.2 江苏区域红色资源的独特性
与其他地区相比,江苏地区红色资源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新四军抗日战争的主战之地,黄桥战役、沙家浜军民鱼水情、新四军重建军部都发生在这里,目前江苏地区的镇江、泰州、盐城等地都有新四军革命遗址和纪念馆;二是解放战争中大型战役的重要遗址遗迹,被称为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淮海战役就是以徐州地区为核心展开的,其形成淮海决战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三是革命英杰辈出之地,周恩来以及被称为“常州三杰”的瞿秋白、恽代英、张太雷等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诞生于江苏,此外,刘少奇、邓小平、陈毅、刘伯承、粟裕等著名革命先辈也均在江苏地区从事过革命活动;四是革命烈士永垂与遇难同胞共眠之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长眠着从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屠杀的近十万共产党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革命的志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则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争初期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大规模屠杀、强奸及纵火、抢劫等战争罪行与反人类罪行;五是革命统一战线见证之地,梅园新村纪念馆就展示了我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白色恐怖中携手合作、结下深厚情谊的经历。
3.3 江苏区域红色资源的可利用性
新中国成立以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十分注重红色资源的挖掘和开发,通过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江苏地区的红色资源具有体量大、价值高的特点,其中重点的、有代表性的红色资源已逐步“捆绑”发展,通过“抱团式”发展、“品牌化”打造,形成了资源共享平台。如徐宿地区的淮海决战红色资源,淮安地区的周恩来精神,盐阜地区的新四军铁军文化,南京地区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重大历史罪证、见证地、史实和人物资料等,都是极其珍贵的红色资源,既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质教材,也是具有教育功能和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色专题资源。
4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路径
4.1 挖掘红色资源当代价值,推进红色资源进课堂
红色资源具有融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内涵,生动体现了革命先辈们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坚守、对开拓创新精神的践行和发扬。高校可以以此为基础素材,概括引申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而这些正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同时,红色资源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极大的丰富了教育的方式方式。通过开发挖掘江苏区域红色资源,并将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向大学生讲述江苏地区的革命故事、英雄传说、名人轶事,让他们直接了解所在区域红色资源的相关内容,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进而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等红色资源教育基地,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在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中,了解、接受红色资源中所承载的革命精神、爱国情感和高尚品格,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2 重视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设,发挥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渗透性,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应积极主动的将红色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使大学生在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的浸润和熏陶下,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进行校园红色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将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渗透到校园建筑、环境规划以及文体设施等硬件的改进和建设上,将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先进文化体现在校园物质文化景观中,使其成为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要进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通过网络、专家讲座、校园广播等宣讲的方式,加强对红色文化在校园的宣讲力度,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学术、艺术、文娱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红色文化的主体参与度,营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使学生置身红色文化环境之中,实现红色精神的渗透。
4.3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突出体验式教育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7]可见,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中宣部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紧紧抓住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服务,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服务。高校要依托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加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地的参观、实践中,去体验、感受、理解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进而升华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同时,要结合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调研红色革命史实、体验革命生活、征文演讲、读书报告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对红色资源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6-12-12],http://www.dangjian.cn/specials/xxjd/lizheng/201612/t20161212_3941751.shtml.
[2]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胡松,朱小理.近十年来关于红色资源研究述评[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1):55-59.
[4] 辞海编委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6(01).
[7]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276.html.
(责任编辑:张中胜)
Red Resourc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of Red Resources in Jiangsu
HAN Tong-you1, ZHOU Ya-jun2
(1.The Principals Office,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51, China)
Red resources are the concentrated embodiment of the advanced cul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vividness with which they are presented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ir ideological, artistic and entertaining functions appeal to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it should be a conscious a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make a good use of red resources as an efficient carrier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Red resources are rich in content, including mater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host of red historical figures. They have a coupl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because with the same origin, the development of red resour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have the same strain, and the use of red resources and the goal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consistent. Red resources in Jiangsu region have many unique advantages such as richness, peculiarity and utilizability. The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red resources in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e tapping into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of red resources,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of red resources in the classroom, fostering with determination a red culture on campus, bringing the educative function of culture into full play, furth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e base and highlighting the role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red resource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2016-11-0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ZDIXM035)
韩同友(1965- ),男,江苏淮安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461
A
1009-7961(2017)02-0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