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复语型俄语人才创新教学模式管见
2017-03-09王煜,张雳,侯杰
王 煜,张 雳,侯 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
基于微课的复语型俄语人才创新教学模式管见
王 煜,张 雳,侯 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哈尔滨 150025)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急需培养和储备复语型外语人才。在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微课教学资源逐渐兴起。本文在分析微课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阐释了基于微课的创新教学模式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最后提出了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专业培养与迁移策略相结合、直观演练和知识讲授相结合、微课视频与辅助教学资源相结合是微课应用于高校俄语专业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微课;复语型;俄语专业;教学模式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出台与实施,中俄各领域合作有效开展,俄罗斯已成为我国外交重要战略核心取向区域,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当前形势下,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成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必要条件,也体现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软实力,因此为满足复语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探索复语型俄语人才的创新教学模式是俄语专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使命。目前高校很多专业都在逐步开展教学资源系统化、教学管理信息化等建设。如微课平台的开发、微课资源共享、共建,以及围绕微课进行教学研究。可以说,以微课为基础的创新教学模式正在我国高校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中逐渐显示出它的巨大潜力。“探索针对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微课教学创新模式对于为学习者提供更具针对性、互动性的服务,营造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1]
1 信息化教学发展中微课的出现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正带动着现代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2]教学与应用的资源及平台以众多形式出现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其中具有“短、小、精、趣”特征的微课快速发展,并与课堂教学结合应用,加速推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自上世纪70年代起,国外出现Micro-lecture(微讲座)一词,用来“描述简短的、围绕某个特定主题的、条理清晰的录像讲座材料”[3],微课程(Mini-course)指针对某一主题设计与实施的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是1960年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提出的。较于微讲座,微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完整和丰富。“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首创了影响广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即‘微课程’(Micro lecture)。”[4]他认为“单纯使用短小的教学视频无法支撑整个学习过程,必须要有作业和讨论配合”[5]。因此他所指的“微讲座”实际就是“微课程”。
2010年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给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即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是在传统的教学资源类型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6]
国内学者对微课有不同的理解,主要观点认为微课包含了“微讲座”、“微课程”和微课教学三种含义,即一种用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教学资源包构成的微课程,属于微型的教学活动。目前在信息通讯技术推广的同时,微课即将成为一种可以普遍推广的教学行为。即便没有专业人士,普通教师也可以设计录制微课。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微课是一种知识点配合声音、视频、练习等多角度的综合讲解方法,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必将对高校俄语专业教学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2 实施微课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微课作为一种辅助传统授课的教学资源,可以讲解课堂上不变呈现的某个重要知识点,学习者可以随时或反复观看更好地理解,从而减轻了教师反复讲授的负担,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在常态教学中使用微课的原因之一。其次,微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相结合也是目前广泛尝试的创新教学模式之一。教师通过微课的形式在课前讲解知识点,并要求学习者在课前学习和思考,在随后的课堂上,则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运用或是实践。这种教学模式可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角色转变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2.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预习是一直被强调能够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预习教材、查找资料,学生研究新知识的重点,把发现的疑难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度。现在采用微课与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预习变得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教师在微课中呈现相应的背景知识,并突出重点,启发学生思考难点。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决定学习微课的次数、时间长度和深度,并进行思考或实践。教师则能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来解答学生的疑难或是进行更多的练习。“既省去了在课堂上呈现这些内容的时间,又避免了因为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风格不一而在课堂上无法兼顾的问题,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7]
戴维·彭罗斯说:“这种授课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虽然60s的微课能够传达的信息量有限,但学生在微课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深化学习。”[8]如观看语言情景的微课后,要模仿视频中的情景来进行听说训练,学生需要自己观察情景、记忆对话、深入思考,并能应用到相似的情景对话中,同时个体化差异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消化解决。
2.2 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学是个教授与学习的双向活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整个学习过程,是主要的知识传授者,而学生则是被灌输地机械记忆知识。教师角色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课外的学习巩固等环节,然而在微课教学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
首先,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微课对知识理解、吸收和思考是一种理想状态。然而虽然失去了课堂的制约,学生可以任意决定微课学习时间的长度和强度,但也容易受外部环境干扰,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进度的非连续性和知识信息整理偏差等问题。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需要对微课教学进行必要的监督,也是微课学习效度的重要保障。戴维·彭罗斯说:“这是一个挖掘知识的框架,我们会告诉你在哪里挖,告诉你需要找什么,我们将监督这个过程。”[8]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管理平台监测学习者对微课的学习进度,并通过练习、讨论等形式来考察学习者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反馈了微课的教学效果,并及时解决问题。因此要进行成功的微课学习,教师作为监督者必不可少。通过课前的微课学习,学生掌握了重点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和知识内化。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的策划,使微课与课堂连贯又富有趣味。
再次,教师在正式上课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听、说、读、写、思维、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时,教师在指导的同时尽量让学生自我解答或是同学间互动。因此教师不再是从前的主导者,而是整个教学环节的监督者、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2.3 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虽然微课主要是解决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但却对整个教学起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制作微课的过程既能改进教学工作,又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首先,教师要及时发现多数学生的疑难问题,提炼重点、抓住难点,准确把握微课的核心内容。其次,要合理展开教学,引起学生注意力,并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要和课堂教学紧密相结合,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完善整体的教学环节,这都要求教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微课程的核心构成是教学视频。视频的设计制作要求教师掌握现代信息化技术,如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录屏、截屏等相关软件。微课设计制作和资源共享,激励教师与时俱进,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此外,教师还能通过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和调研学生反馈,不断反思教学设计的不足,修改微课设计制作,并和其他教师交流微课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讲解整合的能力。通过微课的设计、制作和应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信息技术得以整合,并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微课在俄语专业教学的应用
与自然科学学科相比,作为人文学科的外语专业,不用收集材料,利用精密仪器等做实验。外语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是信息时代微课应用于外语专业教学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学习者的时间来实现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效率。
教学设计是微课的灵魂,是关系微课乃至整个教学过程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微课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教师要考虑技术设计和时间分配,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专业培养的特殊性,并对整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有所把握。
3.1 专业培养与迁移策略相结合
由于我国高校俄语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俄语零起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培养复语型人才的要求下,学生在学习俄语的同时还要学习第二外语英语或者其他语种。另外,高校俄语专业还细分为师范俄语、商务俄语、经贸俄语、法律俄语等不同专业,因此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不同阶段来设计微课十分关键。从教学角度看,本科教学可以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一二年级是初级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三四年级是高级阶段则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对于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微课设计应该是不同的。
对于初级阶段的微课设计,可以结合语言迁移理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9]语言迁移不只是来自于母语的影响,还包括已经习得的任何其他语言的知识对于新语言习得的影响。当语言迁移对学习新语言有积极影响时,被称为正迁移,当新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时,则被称为负迁移。初级阶段时,学生的最多工作就是单词记忆,而基础词汇中有很多都是英语外来词,这时则可以利用语言的正迁移影响,制作关于英语俄语词汇比较和对比主题的微课,如根据字母或发音的转换可以进行英俄词汇的转换等。学生反复观看微课,可以强化两种语言单词词形词义的记忆。这种方法同样也可用于开设新一门外语的初级阶段,乃至是进行多语种的词汇对比微课教学,利用正迁移的同时,也减弱负迁移的影响。
高级阶段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关于专业知识难点的微课形式,也可以尝试国际合作教学,开发课外活动,建立网络虚拟社区,在课堂教学中则集中时间开展经贸、法律、管理等案例分析或是翻译实践,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知识、灵活运用语言的目的。
3.2 直观演练和知识讲授相结合
“图片、多媒体影音、情景模仿等形式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所学语言,创设特定的语境,为整个课堂奠定一个积极向上的基调。”[10]微课不但具有图片、影音等直观展示的优势,还配有教师的讲解,事半功倍。例如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语音是基础却非常重要的部分,尤其是俄语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口腔和思维对于俄语的发音有固化的影响,对于发音时口腔中舌位置和气流的走向都无法马上掌握,很多学生甚至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仍然毫无头绪,跟不上教学进度。因此,语音微课可以运用直观法来对舌位进行多角度的展示,并采用标注、字幕等方式突出重点等,学生在对比视频和自己口腔中的舌位和气流的同时,进行自我训练。
外语专业的学习不只是语言教学,也涵盖了科学人文、日常生活、文学历史、经贸国情等多方位的知识,那么不同的知识和课型也应该应用不同的直观教学方式来进行设计,这些还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尝试。
3.3 微课视频与辅助教学资源相结合
微课是区别于传统课堂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核心内容是有关于某个知识点的微视频,但如果只注重视频的设计,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只有结合其他教学资源整体设计和建设,才能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微课资源的价值在于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应用于传统课堂,也可以用翻转课堂。关于如何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深度学习,华南师范大学的胡小勇认为:“微课的教学资源包应该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单、课件素材、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的教学资源,它们通过适当的组织手法来呈现出一个半结构化的资源单元。”[11]在利用各种素材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明确学习方向的同时,教师指出错误、解决疑难、给出建议,又进行持续性的行为引导,帮助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大大提升微课学习的体验和质量。
对于俄语专业学生来说,俄语的语法比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语法更为复杂。尤其是俄语词汇的阳性、阴性、中性的区分,以及不同的变格是初级阶段学生长期面对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仅通过展示怎样进行词尾的变化或画一个表格就能让学生掌握和熟练运用的,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行。如果每个微课后都能配套循序渐进的练习和测试,必定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进一步利用游戏升级理念,同时给出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只有测试通关才能观看下一个拓展主题的微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有目的地学习,效果自然也就事倍功半。
4 结语
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微课资源的开发、共享、共建逐渐规模化、系统化。在高校俄语专业教育教学领域,合理科学地应用微课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改革是可行的。这种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奉行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也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成课程的监督者和策划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需要时间和深刻思考的,结合高校俄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语言迁移理论,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和理念于微课设计,并正确搭配其他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减轻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微课教学发挥更大的功效。微课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对于高校俄语专业而言才刚刚起步,这也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确保微课创新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1] 林梅.微课在高校俄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俄语学习,2015,(02):44-47.
[2] 中共中央政治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5-05.
[3] Yorkey R. A study skills course for foreign college students[J].TESOL Quarterly,1970:143-153.
[4] 姜玉莲. 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2):64-73.
[5] 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R/OL]. http:weike.enetedu.com/report/news/pdf_fm_l.html.
[6]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
[7] 贾振霞.移动微学习: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新模式[J].滨州学院学报,2014,30(02):121-124.
[8] David Shieh. 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 [J/OL].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13. http://chronicle.com.
[9] Odlin,T. Language transfer: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27.
[10] 郭娉婷.东北地区高校培养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的教学模式再思考[J].学理论,2013,(09):235-236.
[11] 胡小勇.微课不发威,原来是因为——重视频,轻资源[J/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59fdfec0102z5ye.html.
On the teaching model of compound Russian talents based on micro-class
WANG Yu, ZHANG Li, HOU Jie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cooperative partner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entered a new historical stage, and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and reserv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micro-class have gradually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the micro-class, this paper expounds that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micro-class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can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Final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relocation strategy, intuitive exercise and knowledge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micro-class video and auxiliary teaching resources ar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micro-class in Russian language teaching.
Micro-class; Compound language; Major in Russian; Teaching model
2016-10-18
本论文得到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哈尔滨师范大学俄语教育研究中心”的资助,为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WY2015034-B)和2015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5YYC02)的阶段性成果。
王煜(1982-),女,硕士研究生,讲师。
H35
B
1674-8646(2017)01-002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