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系统

2017-03-09李娜曹姗姗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街巷天井院落

李娜,曹姗姗

(1.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南京 210046;2.南京文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210000)

中国传统建筑的符号系统

李娜1,曹姗姗2

(1.南京财经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南京 210046;2.南京文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210000)

文章分析了以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提出从建筑符号学的视角解读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符号系统以象天法地、规范人伦为规划布局的组织原则,用以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组织社会秩序。中国传统建筑的关键符号包括墙、街巷空间和院落空间。以院墙、宫墙和城墙为例说明墙的划分空间边界的作用;以阆中古城与同里古镇为例说明街巷空间的群体组织秩序;以南方的天井与北方的四合院为例说明院落空间沟通人与自然、组织家庭秩序的作用。

建筑符号;传统建筑;组织秩序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为单元围合成庭院,又再以庭院为单元叠加出各种形式的组群。这种由简单单体组成复杂群体的组织规律,使中国传统建筑呈现出群体美的典型特征。小的民居如北京四合院,内外两院串联,构建了端庄静谧的居住空间,组织了尊卑有序的大家庭聚居生活。大的皇家宫殿如明清紫禁城,纵横轴串起多组院落,用于仪式的外殿与生活起居的内宫建筑繁多,却仍由基本结构单元院落组成,使人口众多、功能繁杂、规范严格的皇家生活得到有效组织。甚至古代城市也表现出这种组织规律,隋唐长安城将城市划分 网格外,其余均为居住网格。这种严整规则的布局使长安城多达百万人口的生产生活组织得井然有序。

一、传统建筑的组织结构系统

中国传统城市与传统建筑普遍遵照象天法地、规范人伦的原则布局与建造。用现代科学方法阐释,天蕴含了气候变化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影响,包括气温、降水、风力等。我国古代历法定24气和72候,用以描述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规律。气候的变化虽然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但不同区域地形地貌的差异,也造成近地范围内人们感受的不同,因此气候与地理结合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特征。中国幅员辽阔,地形西高而东低,呈现三大阶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2/3,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1/3。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一西南走向。河流湖泊众多,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山脉与河流对区域自然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是建造城市、村镇和房舍选址的关键要素。象天法地原则源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认为天地万物有其自然的道理,人的活动唯有顺应自然才能和谐。象天法地理念之下乃有制器尚象的造物方法,即观象而制器。象天法地的原则和制器尚象的方法用于中国传统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其最终的目的除了获得良好的生活环境外,还要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组织。于是通过象天法地的经验总结,以传统礼制予以确定,作为人间社会的规范。儒家学说正名分、别尊卑的礼制成为影响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

>图1 山东临淄齐故都遗址

>图2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图3 清代北京城平面(乾隆时期)

齐国国都临淄城的规划建设(图1)就是基于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的范例。《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规范人伦秩序无疑是古代都城建设的重要目的。《周礼·考工记》的《匠人》营国制度,对此有明确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背市。市朝一夫。”虽然未有严格按照《匠人》营国制度的建城实例,但古代都城建设确深受其影响。(图2)

总体而言,中国都城建设既重视实用价值,又强调象征意义。象天法地是为了遵循自然规律,营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在古代社会,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也是皇帝掌管国家权力的凭证,自然皇帝建造都城要符合天地的秩序,以天圆地方、五行八卦、两仪四象等观念暗合都城的方位。以明清北京城为例(图3),在城南建天坛、城北建地坛,城东建日坛,城西建月坛,以象征君权神授。宫城紫禁城居于城中心稍偏北,中轴线的南端,左建祖庙,右建社稷坛,以象征宗族制的社会组织方式和以农为本的社会生产方式。皇帝作为最有地位的宗族首领,起着表率全国的示范作用,都城的建制也是最高级别的城市规制。地区级城市虽然没有象征天地日月的祭祀场所,但不受地形限制的城市大多采用中轴线布局,衙署、坛庙严格按照左祖右社的传统礼制对称建造,居民住宅也以中轴线组织院落空间。城墙高耸起防卫作用,城周辟门多座,并建有高耸的城门楼。城内外多建有道馆、庙宇。以平遥古城为例,平面近方形,三面城墙平直,南城墙沿中都河蜿蜒而砌,南北各有城门1座,东西各有城门2座。平遥古城城区面积2.25平方公里,以市楼为中心,有4大街和8小街72条蛐蜒巷,将城区划分为棋盘状的居住区。古城内的衙署、坛庙等大型建筑按照“左祖右社”的传统礼制对称建造,民居多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轴线明确,左右对称。古城内外有多处庙观,其中文庙坐北朝南,有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按照文庙规制,排列有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等建筑。

二、传统建筑的关键符号

墙是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语言的首个关键词汇,围与合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墙的竖立划分了空间的界限,将墙连接起来,就有了墙内与墙外的分别。内外有别出于原始的安全需求,通过高耸坚固的墙,抵御外在的侵害,保证内部群体的安全。传统礼制将墙的保护意义拓展到社会规范的范畴,内外有别成为构建社会秩序的基石。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形式四合院就是通过围合的墙体构建出内外有别的空间秩序。进大门到达的外院用于招待客人和处理家庭日常对外事务,进二门(垂花门)到达的内院用于家庭内部日常生活,恪守礼制的家庭要求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完全禁锢在家的内部空间中。由最基层的结构单元——家庭组成的社会中,墙区隔了每家每户,最大的家莫过于皇宫,高耸的宫墙使皇宫内外隔绝。皇宫的墙不仅要起到阻隔外部环境的作用,还有重要的防卫作用。于是宫墙上建起高高的门楼和角楼,便于监视四周环境,并派兵驻守,进出受到限制。皇宫院落虽多,也可清楚表明内外有别。以北京明清紫禁城为例,以乾清门为界,区分外朝与内廷。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外朝的主要建筑,用于皇帝举行朝会,行使权力与举行庆典;内廷的主体建筑是三大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东西两翼建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皇帝与嫔妃日常生活的场所。比宫墙更高更固的唯有城墙,城墙用于城市的防卫。纵观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可以发现都城逐渐从西北部向东部迁移,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虽然不排除气候变迁的影响,我们的先民从西部干旱区逐渐迁移到东部温暖湿润的地区,但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带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大规模协作的成熟也是东迁的依据之一:西部第一第二阶梯的山地地形,阻碍了大规模人口的流动,而进入东部平原地区,地理边界不再难以跨越,大规模人口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普遍,形成分工细化和大规模协作的可能性提高。同时,平原地区缺乏天然的山川河流借以构筑防御工事,人工修筑城墙和护城河成为构建防御的普遍做法,因此城墙多修建得高耸厚重,上设垛口掩护守城的将士。城墙的出入口是防御的薄弱环节,在军事重镇常建造瓮城以增强城门的防御性,即在城门外或内修建半圆形或方形的封闭空间,以形成“瓮中捉鳖”的空间格局,如湖北荆州古城的城门,南京的中华门等。为拓展防御空间,城墙的周围还围有护城河,使敌人的踪迹难以掩藏并增加攻击的难度。有2500年建城史的苏州,在春秋时期,由吴王阖闾任命伍子胥建成阖闾大城,周围四十七里,辟有水陆城门8座。坚固的城墙起到守卫城市安全的作用,也使城内与城外形成分隔,进出城市需要在规定的时段和守卫的监控下进行,由此可见墙对空间归属性的严格确定,对群体身份的确认有显著意义。在城墙和宫墙或衙署之间,还有坊墙。坊墙是为了便于管理居民而设置的屏障,坊墙上开坊门可供通行,坊门由专人把守并定时开启。里坊制最初见于西周,至西汉时已趋成熟,到隋唐长安城已达鼎盛时期,坊的区划、布局与结构均有严密的制度,唐以后里坊制逐渐没落,至北宋已被更加开放的厢坊制所取代。

街巷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语言的第二个关键词汇。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并不强调单体建筑的造型变化,而以群体的组织有序形成秩序的美感。在里坊制盛行的隋唐时期,街巷空间被限制在里坊所形成的方格网中,互相垂直的路网系统很难形成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为突破平直道路景观的单调,在特定方格网的交叉点上建造高耸的城

>图4 三进四合院

>图5 天井 潮州许驸马府

楼,既便于封建社会的城市管理者监管居民,又为城市塑造了地标。如现存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四川的阆中古城,以北街、双栅子街为纵轴,以西街、武庙街、内东街为横轴,以中天楼为中心坐标形成规整的街巷格局。街巷空间被按照功能划分,最为显著的莫过于用于交易的“市”,通常按照生产或交易物品的名称来设置,如阆中古城的米粮市街、盐市口街、醋房街、皮房街、机房街、棉花巷等。从街巷的名称可以看出古代城市按功能划分区域,使同一行业聚集在一起,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在平原地区多见规整格局的街巷空间,但遇到山丘、河流密集的地形,因地制宜形成街巷空间是更为普遍的做法,尤其在南方城市更为显著。南方丘陵起伏,河渠纵横,依水而建,顺山展开的街巷最为常见。以苏州同里古镇为例,古镇四处环水,镇内河港交纵,15条小河将古镇分割成7个小岛,水陆两栖的联系又把分散的部分连接起来。镇内共有49座古桥,与陆路街巷衔接起来,水路也是每家必备的,家家门前有河桥、埠头。古代街巷两侧的建筑多为一层或两层,由此形成的街巷空间宽度并不大,一般在5米以内,南方因日照间距小,街巷空间更为狭窄,在规模不大的市镇,道路宽度在1~2块石板长度,加上两边排水和门前距离,在1.5-3米之间。皖南某些古村落的街巷空间更为狭窄,甚至有小于1米的街巷存在,只够一人穿行。

院落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符号语言的第三个关键词汇。中国大部分传统民居形式都有内向围合的院落空间,北方的院落空间较大(图4),南方的院落空间较小,又被称作天井。院落空间是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属性,符合风水学说中的建筑为阳,院落为阴的模式。民居中的院落上不封顶,阳光与风雨不受阻挡,是一处上接天下接地的空间,在风水说中认为能使气的流淌顺畅,是好风水的象征。院落中栽植花木,追求模仿自然的情境,桂花、石榴、枣树等寓意吉祥的树种是院落中常见的绿植,如果院落空间过小,不适宜栽植树木,有以盆景代替的做法,通过盆中造景塑造意向中的自然。南方气候炎热,夏季的遮阳显得尤为重要,皖南古村落的民居形成窄长条形的天井空间,天井的长边前后遮挡,具有遮阴蔽日的效果。由于农耕社会对水的珍爱,皖南古建筑有四水归堂的做法,即雨水沿天井四周建筑或院墙的坡屋顶流入天井,相应的天井的地面较周围地面下沉,形成聚水、排水的功效,四水归堂因此具有财不外流的吉祥寓意。天井的做法大致相同,以潮汕民居为例(图5),天井一般不大,长宽比通常为1:1到1:1.45之间,也有达到1:2的,面积一般在二三十平方米,大的也就是三五十平方米,极少有超过百平方米的,这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地多少有关。天井用条石铺地,沿天井四周设明沟,再从一侧修暗沟,既能排水又卫生美观。天井讲究端方平正,儒雅与精巧。天井的前方一角常挖一口水井,天井中摆设莲缸、花盆,种植莲花、兰草、石榴等花草,有的养金鱼,营造一个优雅、恬静的小环境。天井重要的功能是采光和通风,大型民居一般有多个天井空间,以此调节建筑进深对光线的遮挡。天井的气流上升,带动通道气流,多天井的通风系统无论有风还是无风的天气,都能形成空气对流,尤其适应亚热带炎热的气候条件。北方四合院布局方方正正,围绕中间的院落组织方位不同的建筑,按照长幼尊卑的礼制规范,家庭成员各居其室。四合院院落周边设置抄手游廊,方便雨雪天气的遮挡,也增加了空间的层次。

三、结语

近二十年来提速的城市化进程,通过住房产权制度改革,强力推进房地产市场化,几乎实现了对原有城市的彻底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城市的社会网络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随着老房子、老街巷的拆除,中国城市与中国社会呈现出杂乱无章的面貌。中国传统建筑已经日益稀少,它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却凸显光芒,沉淀在其中的时间,包含在其中的文化与情感,都能继续滋养中国现代社会。当前中国社会无论经济还是文化正值调整之时,从新审视自我并有选择地借鉴西方经验才能稳健地继续前行。 ■

[1] 吴庆州.象天法地意匠与中国古都规划[J].华中建筑.1996,14(2):31-35.

[2] 刘敦侦.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8-9,20-21,83-84,280.

[3] 罗哲文,曹南燕,张义生.中国的世界遗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54-159.

[4] 宋久成.千年古县概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09.

[5]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陶思炎 主编.江苏特色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1.

[6] 陆翔.北京四合院人居环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97.

[7] 蔡海松.潮汕文化丛书:潮汕民居[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49-51.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Buildings

LI Na1,CAO Shan-shan2
(1.College of Art & Design,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Nanjing 210046,China;2.Wenshu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f Nanjing,Nanjing 210000,China)

By analyzing the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 Architecture constructed by frame structure, it points out that it is helpful to interpre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rom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semiotics. Th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emiotics are modeling heaven and earth, regulating ethical norms, which is used to get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achieving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al in order. The key symbols are wall, street space, and courtyard space. Wall is used to enclose the space illustrating with the examples of courtyard walls, palace walls and city walls. Street space is used to organize the group order illustrating with the examples of Langzhong ancient town and Tongli ancient town. Courtyard is used to connect people with nature and organize families in order illustrating with the examples of courtyards in north or south China.

architectural symbols; traditional buildings; organization of social in order

TU-021

A

1008-2832(2017)01-0062-03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旅游经济主导的村落更新的设计研究(2016SJB760015)”项目,南京财经大学预研究项目(Y201201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优化与整合(11YJC760038)”项目资助。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街巷天井院落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八一作品
边走边唱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雨中的街巷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