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认知理论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应用

2017-03-09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情感化感性产品设计

张 睿

(湖北文理学院 美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情感认知理论在产品情感化设计中的应用

张 睿

(湖北文理学院 美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产品属性能够引发用户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反应,决定了产品的市场地位。伴随着情感化设计的产生,学术界已涌现出许多不同的情感认知理论。这些理论揭示了产品属性中所隐藏的情感现象的各个方面及其对用户如何选择产品的影响。文章在对五种基本认知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说明这些理论潜在的优势与局限;并整合不同情感认知理论方法,力求完善产品情感化设计的方法论框架,以期对产品设计师、人机工程学家、产品创新管理者和认知学家的研究工作有所助益。

产品;设计;认知理论;情感化设计;方法论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尽管除了认知能力,引发人类情感反应的因素还有很多,但“认知引发情感”这一规律已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得以体现。实际上,认知与情感二者有着密切关联。奥地利人格心理学家瓦尔特·米切尔在1995年提出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他认为,人们遇到的事件会与一个复杂的认知——情感系统发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在这个模型中,认知——情感单元是构成我们人格中核心元素的所有心理表象。

本文所综述的五种情感认知理论都是与产品设计息息相关的,包括感性工学、产品性格、快乐模型、情感化设计模型和技术如同经验。每一种理论对于产品情感化设计都有其特殊的学术价值,但都不能用来完全解释产品属性所导致的情感产生的潜在过程。因此,为了帮助设计师设计更好的情感化产品,仍然需要仔细地学习与研究不同的情感认知理论,并整合不同情感认知理论方法,完善既有的产品情感化设计理论框架,以期对产品设计师、人机工程学家、产品创新管理者和认知学家的研究工作有所助益。而在对情感认知理论展开详细论述之前,有必要厘清认知与情感的基础知识。

一、对认知和情感的理解

认知是人类认识外界事物、获取知识的智能加工过程,包括学习、记忆、语言、推理、决策等一系列心理现象。从人类行为心理学来看,“认知”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

·对事物、事件或环境的理解

·感知与接受所认识对象的意义

·思维过程

·推理与演绎

·情感触动源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认知过程与情感反应发生关联。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感随时间或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或在同一地点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美国心理学家Paul Ekman和研究伙伴W.V.Friesen通过实验研究认为人类有六种基本情感,即: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作为一种主观体验,情感有许多不同特点:

·情感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情感来源于大脑的不同皮层。

·情感综合了身体和心理的变化。

·情感以一种可预知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注意力和信息传递过程。

·情感能够影响人类动机和行为。

二、情感的诱因

根据刺激源的不同,情感诱因可分为认知性因素与非认知性因素。

(一)认知性因素

引发情感的认知性因素是指思维如何引发情感。认知科学家普遍认为思维能够引发情感,但取决于思维的方式。引发情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评价的,这些思维方式反映我们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例如,你或许不会对“厨房里的菜刀是锋利的”这个命题产生任何情感反应,但想想看,“厨房里的菜刀是危险的”会对你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吗?“更加危险”或“没什么危险性”的概念都直接与我们对于“安全”的感知相联系。

(二)非认知性因素

假设感性的描述能够通过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过程来引发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感知需要在情感产生前对事物进行说明和解释。相反,在某些情况下,感性陈述并不需要说明解释即可引发情感。这第二种现象即被认作引发情感的非认知性因素。例如,当你将路边一根粗麻绳误看作一条响尾蛇时,即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在此情形下,视觉信息并没有通过视神经立即传达到我们大脑皮层,而是被传送至大脑杏仁体而引发恐惧。因此,恐惧可能已经在我们认为自己并未身处危险之前就已经产生了。

三、情感认知理论综述

(一)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这一概念由日本广岛大学教授长町三生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感性工学的理念和目标与设计令人愉悦的产品相似,有助于研究者理解产品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洞悉用户的期望以及与用户预期结果相匹配的产品属性。

感性工学之于产品设计的运用遵循四个基本步骤。第一步,从市场或企业收集适当的感性词汇,或能够描绘目标用户群兴趣的形容词。第二步,设计调查或实验来检验产品功能属性与感性词汇之间的联系。第三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建立感性工程的系统性框架,通过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和模糊逻辑等方法的运用,建立相关数据库和计算机推理系统。最后一步,每隔三至四年,通过调整感性工程数据库,将新的感性数据扩充进数据库,由此研究用户对产品喜好的变化趋向,判断实验产品与理想产品的接近度。

感性工学不能用来直接预测消费者的情感,无法解释人类大脑中的潜在现象,但它仍然有助于解释社会现象(如,各种与产品属性和产品情感相关的社会因素)。

(二)产品性格

2000年,认知工效学家帕特里克·W·乔丹在其著作《设计令人愉悦的产品》中探讨了“影响产品性格的新的人为因素”,“产品性格”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乔丹认为,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将自身人格特质赋予产品。消费者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也要考虑到产品具有像人一样的个性。产品性格对于用户根据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来选择产品具有显著影响。

根据乔丹的论述,产品性格即产品设计者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赋予产品的个性,它能够反映出用户的品味、产品中所暗含的用户体验逻辑,以及产品本身在设计美学上的特点。要判断产品性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产品本身的色彩和造型来感知产品性格,而深度的判断则来自产品设计和开发团队幕后的工作系统。换句话说,产品性格能帮助我们分析市场,找到特定的传播路径,为产品创造合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三)快乐模式

“快乐模式”也由乔丹提出,重点关注用户与产品积极的情感互动。他指出四种在概念上有所区别的“快乐模式”:1)生理上的快感;2)社交的愉悦体验;3)精神快乐;4)思想的愉悦。生理上的愉悦感即产品给用户身体带来的直接积极的感知,如手机外部造型对人手所产生的舒适感。社交方面的愉悦体验指我们享受与他人的社会交流,而产品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促进社会交往。2014年,新加坡教育局推出了一款能够社交的咖啡机Coffee Connector。它的设计理念很简单——咖啡机会问用户的名字,通过触摸屏输入以后,名字会被打印在咖啡杯上。其独特之处在于触摸屏下方两个比肩的咖啡出口会同时输出咖啡,也就是说,用户在等待咖啡的过程中可以和同样等待的陌生人聊聊天,交换名片,或者讨论这个神奇的咖啡机。拿到咖啡的时候,显示屏上会出现两个名字,这样两个陌生人就相互认识了。精神上的快乐是与认知与情感相关联引起的反应。思想愉悦由用户对自身价值的理解决定。如果一件产品的制造材料是生物可降解物质,便可激发用户的环保意识,在思想上对用户产生积极的情感作用。

乔丹认为,当用户决定购买一件产品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功能,其次是产品可用性和愉悦感。而许多产品的功能和可用性是相似的,所以愉快的情感体验才是用户购买产品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快乐模式”并不能解释快乐的感觉如何在生理和行为的层面发生,但它有助于设计师通过考察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设计多种产品来满足用户不同愉悦情感的需求。“快乐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它没有说明如何将所有类型的快乐集中体现在一件产品上。

(四)情感化设计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诺曼在其代表作《情感化设计》中解释了大脑如何控制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此学说将人的感知分为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本能层是人们对身处环境的变化的即时响应;行为层涉及人们对日常行为的调控;在反思层,大脑进一步处理和预测我们在行为层产生的信号。(图1)

根据感知三层次原理,本能层的产品设计主要涉及产品外形的初始效果;行为层的产品设计主要是关于用户使用产品的所有经验;反思层的产品设计则主要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即产品描述了何种形象,反映出其使用者有何品位。

>图1 情感发生模式

诺曼指出,要使一件产品在休闲时刻发挥作用,设计师无需担心基于产品外观的数量和类型方面的信息,而应关注如何使产品更令人愉快。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

(五)技术如同体验

约翰·麦卡锡和彼得·莱特在其学术论著《技术如同体验》(2004)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用户体验的框架,解释了用户在使用产品不同阶段的感受。他们认为任何与技术发生互动关系的用户体验都必须与感官、情感、结构和时空这四个核心层面相关联。感官体验与唐纳德·诺曼提出的“本能层”意义相近,指用户使用产品的直觉感受。情感体验包括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普通情感,如悲伤、气愤、快乐等。结构体验是用户对产品叙事性结构的体验,显示用户理解产品的方式。麦卡锡和莱特的理论成果有助于产品设计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户与产品的交互关系,证明了技术如何深度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情感和美学的维度揭示了技术对体验的重要作用。

四、产品情感化设计方法论框架

根据上述五种情感认知理论学说的优缺点,设计师在设计情感化产品之前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设计的语境: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是否有益于用户?

·增值策略:通过赋予产品情感因素能够多大程度为产品增值?

·快乐的不同来源:找出引发快乐情绪的不同因素。

·情感交流方式:产品与用户该如何有效交互?

·合理的情感表达方式:如何通过产品特性首先满足用户感官上的积极体验。

>表1 产品情感化设计方法论框架

·用户的社会经济地位:准确定位用户群,避免无效购买。

当设计师能够基于这些思考来设计概念化产品,他们便可发展出产品情感化设计的方法框架(表1),进而完成用户评价。

此外,情感化产品设计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至与一些先进的神经生理学技术相结合(如眼动跟踪技术、面部肌肉传感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等),以期促进用户对情感化产品的积极体验。在完成用户评价后,设计师可以做出重新设计产品或者将概念化产品投入生产制造的决定。从一定意义上说,此方法论框架将有利于设计师获得情感化产品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相对应的设计步骤。

五、结论

本文所综述的五种情感认知理论均具有其对于情感化产品设计的独特作用力。这些学说或模型能够解释用户使用产品时情感信号的处理方式及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也有效地解释人类大脑在认知和情感加工反面的潜在功能。基于上述五种理论学说的利与弊,针对已开发的产品设计与改进的情感诉求,情感化设计的方法论框架将有助于视觉传达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安全官、产品创新经理和认知科学家们的设计与开发情感产品。■

[1] 李彬彬.产品设计心理评价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 唐纳德·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 Trevor van Gorp,Edie Adams.情感与设计[M].于娟娟,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4] Jonathan Chapman.情感永续设计——产品,体验和移情作用[M].卢明明,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5] Robert L.Solso,M.Kimberly Maclin,Octo H.Maclin.认知心理学(第7版)[M].邵志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 John J.McCarthy,Peter Wright. Technology as Experience [M].US: MIT Press, 2007.

[7] Jordan, P.W. Products as Personalities [M].In Robertson, S.A. (ed.)Contemporary Ergonomics, 1997.

[8] Jordan, P.W. Designing Pleasurable Products [M].US: CRC Press, 2000.

[9] 李方涛.基于产品评论的情感分析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1.

[10] 石夫乾.基于Valence-Arousal的产品内隐情感表示与推理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1] 向华.论产品的情感化设计与资源的合理利用[J].装饰,2006(02):95.

[12] 何灿群,王松琴.感性工学的方法与研究探讨[J].装饰,2006(10):16.

Product Emotional Cognitive Theor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on Emotional Design of Products

ZHANG Rui
( Fine Arts College,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Xiangyang 441053,China )

Product attributes which can elicit positive or negative emotions among users, determine product position in market. Accompanied by the spread of emotional design, many different cognitive theories of emotion are found in literature. These theories have explained the various aspects of underlying phenomena of emotion generation based on product attributes and their impact on product choice. In this paper, five popular cognitive theories of emotion have been reviewed, stating their potential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of emotional product design has been proposed to be improved by incorporating different potential approaches of earlier mentioned cognitive theories of emotion. It is expected that developed framework would be helpful to industrial designers, ergonomist,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rs and cognitive scientists on their future research.

products; design; cognitive theories; emotional design; methodology

B849

A

1008-2832(2017)01-0029-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猜你喜欢

情感化感性产品设计
智能产品设计
儿童玩具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乡村儿童玩教具情感化设计研究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艺术玩具设计方法研究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彭大将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时代感·形象性·情感化——周克芹给予中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的启示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