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物价低通胀与经济高增长探析

2017-03-09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3期
关键词:重庆绿色经济

重庆物价低通胀与经济高增长探析

◎吕 靖 李昕薏 郭明秋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而CPI却一直保持低位,呈现出经济高增长与物价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1997-2015年间重庆市CPI、地区生产总值以及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深度挖掘物价低通胀与经济高增长的根本原因,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物价通胀;经济增长;原因分析

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紧紧抓住三峡库区建设、西部大开发、“314”总体部署①和“一带一路”等战略机遇,努力打造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高地,实现了经济能级跃升、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布局由分散转向集中、增长动力由投资主导转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而同一时期重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总体处于低位。尤其是2014年以来,在经济总量增速一直稳居全国首位、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CPI在全国排名靠后,经济高增长与物价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更为明显。研究物价变动与第一、二、三产业增长的内部关系,分析其内在原因,对于稳定经济增长、有效抑制通货膨胀,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重庆市CPI和三次产业走势分析

1.重庆CPI总体处于低位

(1)重庆CPI平均上涨1.5%。直辖以来,重庆CPI平均涨幅仅为1.5%,指数最高为2008年的105.6,最低为1998年的96.4,总体水平处于低位。在经历了三年(1998-2000年)的通货紧缩后,重庆CPI在2001年实现了正增长,到2003年,重庆CPI涨跌都被控制在一个较为理想的区间之内,指数在99.6-101.7之间波动,但起伏不大。而2004-2011年,重庆CPI涨跌幅度有所扩大,2012-2015年,CPI涨幅回落到3.0%以内,呈现温和平稳上涨态势(见图1)。

图1 1997-2015年重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

表1 2006-2015年重庆CPI分类指数变动情况

(2)食品主导CPI价格上涨。从CPI的三大构成类别来看,2006-2015年十年间食品价格平均每年上涨6.6%,但年度间波动较为明显,指数最高为2008年的115.7,最低为2009年的100.0;服务项目价格总体呈持续上涨态势,仅有一年出现下降,平均每年上涨1.8%,指数最高为2010年的104.6,最低为2009年的98.4;工业品价格波动相对平缓,平均每年上涨0.1%,指数在96.9-101.8之间波动(见表1)。

(3)在全国排名居中靠后。从1997-2015年重庆CPI涨幅在全国排名来看,有4年排名在前10位,有8年排名在第11-20位之间,有7年排名在第21位之后,其中仅2006年排全国首位,总的来说,在全国排名居中靠后(见图2)。

2.重庆经济总量实现了高速增长

(1)重庆经济总量平均上涨12.1%。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总量呈稳步增长趋势,没有经历大的波动。2015年为15717.27亿元,是1997年的10.4倍,实现了年均12.1%的高速增长(见图3)。从三次产业看,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发展相对平稳,大部分年份增幅在5.0%左右;第二、三产业均保持高速增长,大部分年份增速在10.0%以上(见表2)。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直辖以来,重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由1997年的20.3∶43.1∶36.6优化为2015年的7.3∶45.0∶47.7,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保持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攀升的态势(见图4)。

(3)在全国排名不断提升。从1997-2015年重庆经济增速在全国排名来看,1997-2006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在第11-26位间波动;2007年后,重庆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增速在全国的排名始终保持在前5名以内,其中2011、2014、2015年位列全国第一,经济增长领跑全国。

原因分析

直辖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目标、稳定是第一责任,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尤其是进入“十二五”时期,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稳步有序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与有效防控经济风险,使得经济发展平稳较快、稳中向好。与此同时,重庆的物价水平却一直保持低通胀状态,消费结构日趋合理。从三次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图2 1997-2015年重庆CPI增幅全国排名情况

图3 1997-2015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图4 1997-2015年重庆各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变动情况单位:%

1.经济结构优化是物价低通胀与经济高增长主因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日趋明显,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第一大产业。经济结构的优化也推动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尽管受第一产业发展影响的食品价格波动较大,但对CPI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受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影响的工业品价格却保持平稳、服务价格温和上涨,使得物价低通胀态势愈加明显。

表2 1997-2015年重庆三次产业增加值变动情况

2.农业形势良好奠定了物价平稳上涨的基础

直辖以来,重庆坚持“稳总量、调结构、增效益”的思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城郊特色效益农业和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协调发展,粮油产量保持稳定,蔬菜、肉类、水产品和水果产量均大幅增长。农业的稳定发展不仅保障了农产品供应量,还丰富了农产品种类、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对食品价格起到了较好的稳定作用。

3.工业转型升级对工业品价格上涨起到抑制作用

近年来,重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能不断提升,形成电子、汽车“双轮驱动”、其他产业多点支撑的格局,并成功引进布局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物联网、机器人、石墨烯和纳米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页岩气、MDI一体化、生物医药、环保装备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工业产品多元化、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和产品效能提高,使得工业品价格基本平稳。而全市煤炭、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等传统六大高能耗行业的去库存,使得煤炭、钢材和水泥等工业原材料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对工业品价格的上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4.服务业快速发展对服务价格拉动作用有限

近年来,重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断提档升级,全面推广跨境电子商务、口岸贸易、保税贸易、云计算大数据和新型金融服务五大新型服务贸易,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迅猛,现代服务业企业层出不穷,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间接提高了其他产业的竞争力。虽然人力成本有所上升,但由于服务产品日益多样化,能够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再加上政府加强对服务业市场的监管,各类主要服务价格均实现了温和上涨,对物价的拉动作用有限。

政策建议

结合三次产业发展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重庆要进一步从改善经济结构、稳定农业生产、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和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四个方面着手,确保物价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开放水平拓展市场空间,科学实施宏观调控,积极稳妥去除无效供给。二是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三是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税费负担、要素成本、经营性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同步增长。

2.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生产供给

一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农产品供应。二是优化种植结构,加快现代种业创新,构建优势农产品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丰富农产品种类。三是扶优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产加销对接,积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

荒芦栖雁 于怀/摄

3.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鼓励企业以消费为导向推进产品转型,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产品提档升级。三是继续推进“互联网+”“物联网+”等行动计划,加快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满足和引领新消费。

4.进一步拓展服务业空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加强对服务业市场的规范管理。大力推进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的深度融合打造涵盖设计、信息发布、配送、仓储、结算、融资和保险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二是积极培育大型流通、贸易与批发企业,构建大进大出的商品流通格局。三是深度挖掘消费需求,做大做强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丰富服务形式,提升服务档次,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助力。

注释

①“314”总体部署是指:明确了三大定位——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提出了一大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这三大定位、一大目标和四大任务,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可以称之为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重庆调查总队)

编辑:云霞

精准扶贫要融入绿色发展进程

本刊讯(记者马振东)绿色减贫,不仅有利于实现精准脱贫持久性,而且对精准扶贫的考核退出机制提供了参考,为2020年后我国减贫事业指明了方向和重点。1月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6)》发布会暨绿色减贫理论与政策研讨会”在京举行。

绿色减贫即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原则,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和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绿色产业、资源和资产水平,提升贫困人口就业、收入水平和生计发展能力,在保护生态资源资产环境的同时实现扶贫脱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主任张琦代表研究团队发布了研究报告。该报告在《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报告(2014)》基础上,吸收专家意见并经过两年多实际调查和验证,将原经济发展绿色度、资源环境保护程度、社会保障程度和扶贫开发效果四大类27个指标调整为21个,既有全国绿色减贫指数及其变化和各指标的贡献率,也有分片区和分省、分县的指数值,很好地反映了各大片区和片区各县的绿色减贫程度,填补了减贫领域相关研究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分类指导脱贫攻坚有重要意义。报告测算结果表明,在国家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罗霄山片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大别山片区和秦巴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处于绿色减贫指数前4名;在其中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505个国家级贫困县排名当中,绿色减贫指数得分处于前10名的贫困县分别是:江西上犹县、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河北宣化县、安徽岳西县、湖北罗田县、陕西宁陕县、湖南炎陵县、重庆武隆县和安徽潜山县。

《报告》将当下我国最重要的两大发展战略——精准扶贫与绿色发展进行了有效融合,并就绿色减贫的实践和绿色减贫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的讨论。《报告》指出,经过两年的绿色减贫实践,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地的绿色减贫水平均在提升,且片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但各个片区在减贫实践中仍然比较侧重于减贫脱贫,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即相对重视减贫而忽视了绿色,离全面实现绿色减贫还有距离。基于此,《报告》认为应进一步完善以绿色减贫为核心的贫困县考核机制,以绿色减贫指数评价为依据,完善和改进绿色减贫方式,尽快建立完善贫困地区生态补偿制度体系,积极探索绿色生态碳汇交易制度等政策措施。

来自国务院扶贫办、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农民日报社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据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中心是国内专门从事扶贫开发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之一,已多次发布扶贫减贫领域的研究报告。

C812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3.022

猜你喜欢

重庆绿色经济
重庆客APP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经济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