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创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与展望
2017-03-09
上海创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与展望
◎桑大伟 张杰盛
上海以前瞻的战略眼光布局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在服务模式、品牌塑造等诸多方面已经起到引领作用,其创业带动就业比例、创业活跃程度和创业国际化程度等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新一轮“双创”浪潮中,如何结合城市特点,开辟上海“双创”的特色之路,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经验,亟待破题。
创业者感知;城市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创业指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有效激发了社会活力,释放了巨大创造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同时,创业服务模式趋同、技术含量高且成长性好的产品匮乏、“双创”支持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逐渐显露,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双创”环境建设进程,将有利于推动“双创”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发展。上海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城市,创业精神一直是其重要的城市标签之一。面对综合、复杂的时代环境变化,如何结合好上海的城市特点,建立符合创业创新规律的政府服务模式,支持各类专注于创新型企业和投融资机构的集聚等都亟待破题,其典型经验可供很多城市借鉴。
创业指数的构成及意义
创业环境是创业行为的重要外部约束条件,不同的创业环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创业活动的成败,也决定了创业者采取不同类型的创业活动。创业环境评价的结果一般以指数报告的形式呈现,通过结构化、数据化的创业指数报告展示创业环境的构成及相应评价标准下的观测结果。对此,指数报告首次以创业者感知为核心,以创业过程为线索重新界定创业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从创业者实际接触的角度对税收、政府扶持等政策的实际收益和感知进行研究。
上海城市区域创业生态指数包含创业制度与环境、创业文化与氛围、创业质量与成长以及创业生态与潜力,设4个一级维度、20个二级维度、39个三级指标,以全面观测创业生态体系的健康、友好、多元程度(见表)。指标中既有刚性约束的制度、政策等要素,也有社会价值观、创业动机等人文认知;既关注创业活跃度等过程性指标,又注重实际成效的结果导向;既观测现有创业环境、服务举措等现实环境,又前瞻创业退出、创业潜力等发展空间,综合评价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创业特质。
创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1.上海创业生态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从指数结果看,上海创业生态总指数达到72,总体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制度与环境建设、创业质量与成长两方面表现不俗,创业生态和潜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发掘。
(2)从评估结果看,第一,创业制度与环境维度达到73,获得创业者的高度认可。这与上海一直高度重视创新创业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吸引了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全国首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等落户上海,各城区均建设众创空间等载体,提供“一站式”创业指导服务等有关,同时也是创业者对上海城市公共治理、办事效率的认可。第二,创业文化与氛围维度为66,反映出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需要漫长的积累和耐心。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过程中,媒体广泛宣传创新意识、创业文化,使得民众对创业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对创业行为比较认同,但是由于受传统意识和观念影响,对创业失败等风险依然有较大的顾虑和担忧。第三,创业质量与成长维度达到80的高分,体现了创业产出的成效显著。上海的创业企业质量表现突出,得益于众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存在。上海的创业以科技型、引领型为主,同时吸引了一定数量海归、境外人士(含港澳台)创业,使其在创业国际化程度、创业者成功率和创业辐射作用等方面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创业生态与潜力维度得分65,相对薄弱。由于城市区域面积有限,部分老工业区和企业的搬离、改造与转型等相对困难,克服地理位置和纵深腹地不足等,培育和留住行业领袖级、区域代表性的重量级创业企业有一定难度。目前与北京、深圳和杭州等相比,上海未能培育出像百度、阿里和腾讯层级的企业。
表 创新型城区创业生态指数构成维度
2.“海派创业”呈现四大特征
上海城市区域创业指数全面描绘了“海派创业”的特征:
(1)从创业者看,年龄结构合理、创业动机端正、准备认真。调查显示,80后的创业者占比为54%,90后创业者正在快速加入创业大军,占比为16%;创业者教育背景的统计显示,74%的创业者拥有本科及以上的教育背景,这表明大部分上海创业者在创业时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创业的决策多基于个人成就动机或者事业发展需要,并非受到环境驱动而盲目创业;创业动机与创业者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直接相关,80后、90后的创业动因主要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而70后的首要动因是增加收入。
(2)从创业环境看,创业设施齐备,民众对创业包容度高。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场地的分布、密度等都比较合理,可以满足创业需要。创业者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关注与创业经营业务直接相关的市场推广和人力资源环节。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多年舆论宣传和真实成功案例传播,全社会对创业的认识更加理性和成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职业选择。
(3)从创业成效看,带动和吸纳就业成效显著,国际化程度较高,企业初创阶段发展迅速。创业不仅是活跃度高,更要富有成效。本指数率先测度创业国际化水平,从某个侧面反映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进展和成效。20.2%的初创企业涉及海外业务,在产品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方面领先,18.2%的团队中存在海归,42.1%的企业产品或服务提供两种及以上的语言版本。
另外,创业企业发展迅速,初创企业平均3年度过小微企业成长期,迅速达到接近20人以上的中小企业规模;企业初创阶段后易获得资本市场青睐,企业初创3年内顺利完成融资的企业占24%,创业成功率和品质有较高水平。
(4)从创业生态潜力看,需要关注潜在创业者,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潜力。调查显示,创业“退缩”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失败。在对非创业者的民众调查中有一类特殊人群,即有创业意愿并认真考虑过创业可能性的潜在创业者,对于创业失败的恐惧导致其难以走出第一步。即便此前的创业政策已经营造了很好的创业环境,但多为如何激励、扶持成功企业加速成长,对创业失败后的善后事宜,包括对个人信用、再次就业和自信心受损等问题明显关注不足。另外,当非创业者真正认真开始考虑创业的可行性时,因为没有合适的团队而最终暂缓其创业计划的创业者比例大幅上升。这意味着创业扶持机构应当更加重视为创业者提供搭建团队的渠道及信息,让志同道合的创业者汇聚到一起,在创业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3.资金链管理和团队人员问题是创业失败的主因
(1)如何控制现金流是创业者的主要痛点。创业者多数是专业领域人才,在自己的技术领域或者营销设计上有专长,但对统筹公司财务方面尚不娴熟。部分创业者对办公环境等要求偏高,对办公场地装修的可能延误、产品囤积和周转的损坏率、货款的结算周期延迟及坏账准备等估计不足。另外,过于乐观地预估市场占有率和发展速度等都可能导致资金链的紧张甚至断裂。
创业团队人员招募难。事实上,与大型企业的稳态运行、完善的制度和流程规范保障相比较,创业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对个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要求比大企业更高,人员的素质对初创企业的决定性作用和影响更加重要,很多初创企业表示难以获得亟需的人才。创业企业需要及早深思,除了创始人团队获得的股份、声誉之外,对公司发展后的关键阶段,新加入的成员应该如何激励,这是除了创始团队出现问题之外,创业企业在人力支撑方面的一个重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众多的员工成为普通的工作人员,与创始团队的情怀不同,他们需要获得更加实在的激励。
创业服务需要创新解决方案
创业服务的创新要跟上创业成长的速度。“双创”热潮催生了一大批创业企业,其中不乏商业模式、运行机制和产品服务的众多创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打破常规、高速成长的“巨婴企业”来说,原有的孵化模式中资金、场地和举措等已经无法满足创业服务日益深化的趋势和需求。此次上海创业指数报告,针对创业投资、场地供给、增值服务和创业辅导等如何创新,进行了深度研究。
1.创新投资模式:启动批量投资、建设科技银行
在备受关注的初创企业融资方面,互联网企业起步资金需求较小,而原有风险投资起投资金较多,投融资需求的契合度低。互联网和服务型行业不会形成固定资产等质押物,对于小额贷款等也存在“玻璃门”现象。因此,Y Combinator孵化器、500startup等新型孵化器提出了“批量投资”的概念,采取“批量定额投资”的方式,与以往一事一议模式不同。此类投资减少了过去冗长的谈判过程,提高了创业投资效率,降低了整体风险,减少了单个项目的投资金额和相应的股权回报比例,更接近现在创业者的实际需要;推动建立“硅谷银行”一类的科技银行,即商业银行通过委托代理机制,不直接投资于初创企业,而是通过出资建立科技银行,与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合营。
2.创新增值服务:品牌背书,为创业企业“站台、撑腰”
创业团队是初创企业的关键。此次指数研究中发现,58.8%的创业企业的主要成本投入和瓶颈都在人力资源方面。投资和孵化平台需要整合品牌资源,为创业企业背书。如红杉资本组织投资后的校园招聘,以红杉资本的强大品牌为创业企业背书,虽然初创企业没有知名度,但是红杉资本的注资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些创业企业的行业前景和企业实力,这种“站台、撑腰”弥补了初创企业知名度低的短板,成为最重要的增值服务之一。
3.优化场地供给:孵化器不都是咖啡馆,强化办公功能
部分孵化器过于重视空间美感和交际功能,装修越来越艺术化,越来越像“咖啡馆”,但“孵化”的功能却日益弱化。同时由于空间的成本问题,初创企业往往牺牲了地理位置,而初创期间须兼顾商务交往、交通便利等多样化需求,这给入驻的创业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较大不便。下阶段需要强化办公功能,采用咖啡机等自助模式,既保证服务又实用,还降低了孵化器的服务人员数量,突出核心功能,将孵化资源集中于关键点。
4.改进创业辅导:传统大赛、沙龙效用减低,亟待从群体辅导走向个性化的伴随成长
创业服务从精神启蒙走向实际帮助,这时候一般的讲座、大赛等粗浅层次的面上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初创企业的需要,跟不上创业企业的成长节奏和步伐,宜采用“师徒制”,除了评审导师、辅导导师外,更需要伴随式的一对一导师,通过让导师担任公司独立董事等制度创新,与创业企业进行更加紧密、深度的合作。
5.深化公共服务:向创业出口方向延伸,冲出创业“死亡谷”,丰富中介组织,让创业者互助服务
开业指导、一站式办证、法律咨询和财务外包等服务主要集中在创业前端,对上市销售前的“最后一公里”往往难以顾及,导致品质感不足,初创草根、山寨的色彩浓厚。下一步的创业服务中可引入产品外观设计、产品推介和项目交易等后端公共服务;这个过程中注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既不缺位,也不错位、更不越位,政府部门应更好地搭建平台、制定规则、做好裁判,更多采用和选购第三方的、专业化的服务等,如辅导、课程等,实施动态评价。
探索上海“双创”特色之路的对策建议
1.加快知识溢出,让高校聚集的潜在优势显性化
环高校创业带的建设,不是简单的地理位置接近,而是深度的互动融合。上海虽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985院校为代表的一批顶尖高校,但是目前还未能深入有机融合,实现良好的互动。下一阶段,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区与校区”的联动发展,使得在校学生数量、教师数量等潜在优势“显性化”。斯坦福、伯克利能做到为硅谷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补充,强化与区内学校的合作,对部分实验室的有条件使用,对创业人才供给、培训提升和合作研发等给予全方位相应的支持,这需要高校科研体制和成果转化体制改革与城区创新创业政策改革相协同,并借助“双创”示范而着力突破。
2.从创业孵化走向产业孵化,构建产业集群
加强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场地的联动,及时周转、输送好的项目,企业向纵深发展需要孵化器、加速器和产业集群衔接的“业态链”。目前孵化平台正在进入专业的创业服务机构与行业龙头企业携手的时代,一个孵化平台除了常规的政策、资金、生活和物业服务,还需要提供和产业、行业与企业配套的基础设施、试验场甚至客户群等渠道,这需要对行业进行系统研究,并具有很强的整合能力和一批紧密的合作伙伴,产业、行业链条的选择与本区域长期积累形成的资源优势等有关。如“杭州模式”是以服务业立足,尤其是与互联网相关的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和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电商之都”“快递之乡”和互联网金融的重镇。上海可以汲取经验,协调创业企业与上海各城市区域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相对应,如张江的生物医药、徐汇的文化创意产业等,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谋划创业纵深场地的供给。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校期间创业学习对大学生创业者机会识别和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编号:715021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桑大伟,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张杰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编辑:张涵
F241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