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2017-03-08赵吉芳郭志清
赵吉芳,郭志清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4670)
网络环境下高职德育课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赵吉芳,郭志清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 烟台 264670)
德育课是大学生提升素质与能力,培养良好习惯与行为的必修课程;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对新媒体强烈依赖,传统德育课从内容到形式都已满足不了他们对新知识和新教育的渴求;如何在互联网条件下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发挥德育课程应有的导向、引领和培育作用,成为学校和德育课老师面临的棘手难题,亟待破题。
网络环境; 德育课; 教学模式
一、高职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德育课主要包括政治理论、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课程。目前,高职德育课普遍存在理论说教多、实践锻炼少、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师资不足,授课方式单一
在高职院校,相对于专业课,德育教师数量不足、年龄偏大的问题非常突出。大多数学校德育课上合堂,上百学生听课,老师除了讲授,很难采用别的教学方式。师生双方从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基本上不在一个频道上,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得信息的新度、广度远超教师,传统的讲解内容讲解方式很难吸引学生。而且高职生源复杂,普高、职高、3+2连读、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等,学生层次不一,普遍特点是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部分学生自制力较差。如果教师知识结构偏旧,思想观念保守,过多进行理论传授与灌输,不能因材施教,必然遭到学生抵触和否定。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科学
从课程设置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德育课简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两课”)和形势与政策课。“两课”教材与本科雷同,缺少职业特色,很多内容学生在中小学学习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除了绪论部分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外,其它如理想信念、人生观与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知识和道理,如果老师不能讲的新、广、深、远、趣,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法律部分内容抽象繁杂,老师讲解费劲,学生听着困难,实用性差,所以除了考试,很少有人看课本。
(三)课程教学与日常管理分离
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分为教学和管理两个途径。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大一,由专职德育课教师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除了授课,师生之间交流很少,一学期下来,学生不知道授课老师名字,老师认识不了几个学生,相互之间非常陌生;对于学生热衷的网上交流,老教师一方面不习惯,另一方面人数众多,交流困难。管理主要依靠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管理人员,通过班会、活动、检查督促等方式来进行,辅导员、班主任等疲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也很少与学生见面。教学和管理双轨运行,授课教师与管理人员互不交集,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导致德育工作存在真空和漏洞。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落后
德育课与专业课不同,考试成绩高低不等同于道德品行的优劣。因此,考评应侧重于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目前德育课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核、综合考核三种形式。闭卷导致死记硬背、考试作弊;开卷导致学生平时不学考试应付;综合考核难度大不易实施。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的落后和不完善问题成为制约德育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突出问题。
二、构建网络环境下学做合一德育课教学新模式
(一)建设内外互补、专兼结合、多元开放的网络德育师资队伍
打破“教学必须由专业教师承担,课堂主要是知识传授”的传统思维定式,学校建设网络德育平台,以德育专业教师研究型为主,利用互联网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材料、作业、视频等全部上网,学生管理干部、辅导员、就业指导师共同参与,校外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道德模范、技术能手定期与学生沟通交流,形成内外互补、专兼结合、多元开放、具有高职特色的德育师资队伍,实现德育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现代化和多元化,让学生在接触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知识背景的德育老师,拓展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二)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德育网络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思想、心理发展需要和喜欢上网的特点,在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就业创业”等课程基础上,开设多门人文素质选修网络课程,如艺术、文学、经济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建成网上网下全覆盖大德育课程体系。
(三)探索适合高职特点学做合一的网络德育课教学模式
按照基本理论知识够用、突出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三课堂整体推进方式,达到学做合一,知行统一之目标。以《思想道德修养有法律基础》课为例:
第一周:授课内容: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课堂教学:第一、二节教师介绍大学生活特点;第三节破冰游戏,学生讨论交流入学体会。校园活动:作业:以宿舍为单位制作校园ppt或视频,尽快熟悉了解学校。社会实践:作业:学校所在社区(环境治安、商业、企业等)调研。学时:3
第二周:授课内容: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课堂教学:第一节学生交流校园PPT和社区调研情况;第二、三节教师讲述理想信念内涵。校园活动:作业:撰写“我的理想我的梦”作业,准备班级交流。社会实践:作业:了解本校本专业优秀校友或社会上的杰出人物。学时:3
第三周:授课内容:第一章:树立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课堂教学:第一节小组交流,每组推选1名参与班级交流;第二、三节班级交流,师生点评打分,教师讲授总结。校园活动:作业:1、以宿舍为单位准备经典诵读。2、班级第一名准备参与系里演讲。社会实践:作业: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时:3
第四周:授课内容: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课堂教学:第一、二节教师介绍中国精神,第三节学生经典诵读。校园活动:作业:1.系里举办演讲比赛,第一名准备参加学院比赛。2.学生以地域为单位准备“我的美丽乡愁”PPT和视频。社会实践:作业: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时:3
第五周:授课内容: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师介绍爱国主义内涵,第二、三节学生展示“我的美丽乡愁”PPT和视频校园活动:活动:全院理想信念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作业: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时:3
第六周:授课内容: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课堂教学:第一二节教师讲授;第三节学生讨论: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人生?校园活动:作业:学习传统美德故事。社会实践:作业: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时:3
第七周:授课内容: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课堂教学:第一二节教师讲授;第三节学生传统美德故事会。校园活动:作业:校园随手拍“文明与不文明”。社会实践:作业: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时:3
第八周:授课内容: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崇高品格 第一节:社会公德。课堂教学:第一节教师讲授,第二三节学生展示随手拍“文明与不文明”现象校园活动:作业:观看《公共礼仪》视频。社会实践:作业:随手拍:公共场所 “文明与不文明”。学时:3
第九周:授课内容: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崇高品格 第二节:职业道德。课堂教学:第一、二节教师讲授,第三节学生交流职业道德案例。校园活动:作业:准备辩论赛:大学生恋爱利与弊。社会实践:作业:打工创业体验。学时:3
第十周:授课内容: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崇高品格 第三节:恋爱道德与家庭美德。课堂教学:第一二节教师讲授,第三节学生辩论:大学生恋爱利与弊。校园活动:作业:观看《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社会实践:作业:为家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学时:3
第十一周:五一、十一、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
第十二周:授课内容:第五章: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崇高品格 第四节:个人品德。课堂教学:第一二节教师讲授,第三节学生交流:我的理想道德人格。校园活动:作业:阅读《名人传记》。社会实践:作业:青年志愿者活动。学时:3
第十三周:授课内容: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 建立法治体系。课堂教学:三节课: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校园活动:作业:网上查找法律案例。社会实践:作业:法律宣传。学时:3
第十四周:授课内容:第六章:学习宪法法律 建立法治体系。课堂教学:三节课: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校园活动:作业:网上查找法律案例。社会实践:作业:法律宣传。学时:3
第十五周:授课内容: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课堂教学:三节课: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校园活动:作业:网上查找法律案例。社会实践:作业:法律宣传。学时:3
第十六周:授课内容:第七章: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课堂教学:实训活动、模拟法庭。校园活动:作业:网上查找法律案例。社会实践:作业:法律宣传。学时:3第十七周:授课内容: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课堂教学:三节课: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劳动合同法》)。校园活动:作业:网上查找法律案例。社会实践:作业:法律宣传。学时:3
第十八周:授课内容: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课堂教学:三节课: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劳动合同法》)。校园活动:作业:模拟签订劳动合同。社会实践:作业:法律宣传。学时:3第十九周:授课内容: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课堂教学:三节课: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继承法》)。校园活动:作业:网上查找法律案例。社会实践:作业:法律宣传。学时:3
第二十周:授课内容:复习考试。总学时:54
(四)构建“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德育评价体系
采用学分制,借鉴社会上的征信系统,开发记载学生品行和学习过程的软件,将终结性考核转化为过程性考核,打破期末以卷面考试作为唯一手段、片面注重知识考核的做法,为每个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全过程、全方位记录学生课堂学习和行为表现情况。第一课堂60 %,考核学习态度、上课纪律、作业完成、活动参与等情况;第二课堂20 %,考查学生参与校园活动情况;第三课堂20 %,着重考查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包括调研、打工、创业、志愿者活动等。授课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学生、实践基地负责人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档案,作为评先树优和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五)创建社会、企业、学校互为依托、网上网下相互补充的德育实践基地
校内,依托校园网、德育报、社团、创业基地、活动中心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机会和途径;校外: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社区服务基地、企业教学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和平台。
[1] 孟令军.高职院校传统德育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3):32-33.
[2] 秦翠兰.关于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64-67.
2017-06-16
赵吉芳(1965-),女,山东即墨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
G641
A
1671-4733(2017)05-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