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超越
——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实践观之关系
2017-03-08刘永金孙佳慧
刘永金,孙佳慧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继承和超越
——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实践观之关系
刘永金,孙佳慧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费尔巴哈虽然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者,但其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蕴含着丰富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以批判的方式继承与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创立了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观和超越“自然与历史对立”的唯物史观,掀起了一场深刻而彻底的革命;厘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实践观之关系,有助于重塑马克思的理论形象。
费尔巴哈; 马克思; 实践观; 唯物史观
黑格尔作为哲学史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崇高理想。费尔巴哈曾说,近代哲学领域的终结是由黑格尔哲学完成的,只有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新哲学才有存在的理由及历史必然性。因此,作为直观唯物主义者的费尔巴哈毫无悬念地将批判的矛头指向黑格尔哲学,在此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本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实践观点。马克思以批判的方式继承与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创立了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观和超越“自然与历史对立”的唯物史观,掀起了一场深刻而彻底的革命。厘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实践观之关系,有助于重塑马克思的理论形象。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实践观之继承
费尔巴哈虽然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者,但其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蕴含着丰富的实践观点。他的实践观是黑格尔与马克思的“中间环节”,既有“局限性”又有“合理性”。黑格尔体系中包含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他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与客体对立的主体”和“与主体对立的客体”,而是这两者在现实历史中的辩证的、过程性的统一。费尔巴哈与马克思观点一致,均认为体现统一的乃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费尔巴哈用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并把黑格尔在思辨语句之下所表达的东西还原为真实的存在。“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要点。”[1]177
概括而言,费尔巴哈之实践观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实践是从现实的人出发的一种感性直观的活动。他恢复了感性世界的权威,这主要针对黑格尔以绝对精神来否定感性的存在所提出来的。无疑,费尔巴哈认为在黑格尔“物质是精神的自我异化”的思想体系之中,“自然的、物质的、感性的世界在这里所遭到的否定,就跟被原罪所败坏的自然在神学中所遭到的否定一样”[1]179。其二,实践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人作为现实世界中的自然存在物,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感性的人,是有各种欲望与情感、需食需饮、拥有感觉的人。“我们不仅呼吸,我们也吃和喝……我们还用我们的不懂美感的牙齿咀嚼食物,不仅为了尝它的味道——这里味道以及其他感觉都只是手段——而且为了把它正式消化,使它变为血和肉,把它的本质变为我们的本质。”[2]592另一方面,坚持从人出发,为人的幸福而努力。否定彼世就导致肯定今世;否认天上将有一个更好的生活,就必然要求改善地上的生活,导致将更好的未来生活从那袖手静待的信仰对象转变为义务,转变为人类积极活动的一个对象。“放开死人,而仅关心活人的事情罢!倘若我们不是信仰一个更好的生活,而是要求一个更好的生活,而且不是单人独立去要求,而是合群聚众去要求,那么我们也将可以造成一个更好的生活。”[3]23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实践观虽有明显区别,但二者间的继承性亦值得学术界加以探讨与研究。费尔巴哈称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人本学”,使人们关注的重点从 “自然”逐渐转移到“人类本身”,不仅如此,他的哲学理论使唯物主义“重回”大众的视野,使人们不再单纯地关注“思辨哲学”,马克思更是称赞费尔巴哈将唯物主义重新登上了“王座”。首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不可否认,费尔巴哈“感性的人”乃是马克思实现哲学思想革命的源泉之一,成为两人间思想的交汇点。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正是在以费尔巴哈“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成功代替了以思辨哲学中“自我意识”为至上神性的形而上学立场。其次,费尔巴哈将实践理解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比较片面的,但却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深刻揭示出二者是相统一的。人类首先具有的便是自然属性,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需要一定的“条件”来维持生存。从费尔巴哈感性自然人的概念为基础,所得出的“自然属性”能够看到唯物主义的出发点。费尔巴哈与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共同把“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作为绝对精神的秘密,即存在与思维的统一。另一方面,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离不开费尔巴哈宗教异化批判理论的引导。现实世界中,人类寂寞、孤独、无助的心理状态,驱使自身对上帝的无限崇拜与热爱,甚至产生完全依赖的心理,其结果必然导致人本质的异化。费尔巴哈深刻揭示出宗教的丑恶本质,从而实现了人本质的复归。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马克思亦以此为逻辑指向,认为“要克服劳动异化和一切不正常的非人现象,必须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能获得人的彻底的解放。”[4]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实践观之超越
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是不容忽视与否认的,如在1843年的《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表明了自己对费尔巴哈哲学的“热烈欢迎”。当然,在《神圣家族》这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正是科学合理地运用费尔巴哈实践观的基本概念,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伟大转变。逐渐成熟与完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继承与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开始的,正是在费尔巴哈哲学停步的地方,马克思掀起了一场深刻而彻底的革命。马克思实现对费尔巴哈实践观之超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观,其二是超越“自然与历史对立”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崭新实践观的确立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的,恩格斯称赞《提纲》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包含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自然对象、直观(意识)以及人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他始终没有脱离实体性理解范围,对“现实的人”的理解停留在抽象化、概念化、脱离现实与历史的人。当然也就无法认识到现实的社会关系,故他所认识到的必然是一个个孤立的、单个的人,其相互联结的纽带自然只能依靠“情感”与“爱”。费尔巴哈关于人本质的认知即“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不可能真正把握到问题的精髓。马克思通过对其实践观的批判与继承,所得出来的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观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人类的活动之所以与动物的活动有所区别,在于人类在开始某项活动时会持有一定的目的,采取适当的方法并合理地使用工具来改造自然对象,当然最基础的是满足人类生存以及生活的需要。因此,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其特点有:首先,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其次,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最后,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以往的哲学是以“解释世界”为传统特征,马克思实践观的提出将“改变世界”带入哲学家的视野,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以往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包括黑格尔“绝对精神”和费尔巴哈“人本学”在内,虽其出发点是克服“自然”与“历史”间的“毫无联系”,但最终依然没有实现“自然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要摆脱前人停滞不前的“唯心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与现实生活、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基于实践的概念历史地、具体地透视历史,终于开创出超越“自然与历史对立”的唯物史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中,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展开的思想表述为:“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5]43“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级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级联系着的”。[5]33马克思是强调将实践的观点或活动放在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过程当中去寻找与探究。他在对唯物史观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诸多“硕果”,如现实的物质关系与物质活动决定了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的辩证关系等。《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详尽论述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它的创作在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克服了鲍威尔所形容的“自然与历史的对立”,还使唯物主义在“王座”上坐的更稳、更持久、更扎实。
三、厘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实践观关系之意义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和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根基之上,建构了自己的人本主义哲学,其中大量使用了实践概念,与马克思主义某些观点相接近。他并未从科学的意义理解与把握实践,较片面地将实践理解为感性直观的活动、生理活动以及利己活动等,正因如此,马克思以其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将“生产”“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融入“实践”范畴,形成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观和超越“自然与历史对立”的唯物史观。简言之,马克思以批判的方式继承与超越了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厘清二人间实践观的关系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从“实践观”的哲学范畴可以进一步扩充至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问题。
俞吾金先生认为,只有厘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上的种种传统的误解,使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阴影中走出来,才有可能重塑马克思的理论形象。[6]对于没有系统全面地学习与掌握马克思哲学的人来说,所接受到的教育是:马克思哲学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即“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如果将此简单化、形式化地理解为“基本内核+合理内核=马克思哲学”便大错特错了,非但没有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思想真谛反而将它扭曲了。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是在对其全方位改造的基础之上,是在他自己所构建的“实践”唯物主义根基之上进行的,决不是当时英法唯物主义者或机械的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实践活动”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
当然,费尔巴哈最耀眼的哲学要属他的人本主义学说。一方面,他揭露宗教的“丑恶嘴脸”,用宗教本质的异化解释说明人的本质的异化;另一方面,他具有浓厚的“无神论”印记,认为人应该具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并为了幸福、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毋庸置疑,马克思也有浓厚的人本思想。他是从国民经济学的角度深刻阐释并批判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新哲学范畴,通过对“异化”的批判将视野引入到现实世界、现实生活的领域之内,包括有政治领域的异化、人的存在状态作为商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与劳动者相异化、人与他人的异化、分工的异化、货币的异化、需要的异化以及私有制作为占有的异化等。他同样认为人类应该为着幸福,为着更好的生活而去努力奋斗,但这种奋斗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停留在虚无缥缈的概念中,应付诸于实践,付诸于行动中。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也是表现为一个从较低层级向较高层级持续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的发展同样随着实践活动的进行呈现出一个不断否定自我又超越自我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人类终会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发展的终极性价值目标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等同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片面且无益的。
[1] 本书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本书编委会.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92.
[3] 陶富源.费尔巴哈的实践观及其历史作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22-27.
[4] 李春生.马克思人学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9(1):32.
[5] 本书编委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 俞吾金.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1.
2017-04-07
刘永金(1991-),男,河北廊坊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电话:13933512201。
B516.7
A
1671-4733(2017)05-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