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血压性肾脏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

2017-03-08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61期
关键词:小动脉肾小球肾功能

宋 喆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高血压性肾脏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断治疗

宋 喆

(湖北民族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本文通过对高血压性肾病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高血压性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高血压;肾病;探究

高血压病患者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及病程长短有关。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病程早期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可能并不出现肾脏结构与功能上的明显改变,但肾脏自身调节功能可能会有所减弱,如对高钠负荷、急性容量扩张等非生理状态的适应能力可发生一定程度的减低[1]。随着病程的延展,渐渐出现肾小管的损害和功能改变。

一般情况下,原发性高血压持续5~10年后,方出现轻度至中度的肾小动脉硬化,继而累及肾单位。此阶段通常称为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约有7%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病程中突然出现进行性血压升高,转化为恶性高血压[2]。这类病人肾脏的改变往往严重且发展迅速,出现进行性肾功能减退,称为恶性肾小动脉硬化。

1 良性血管性肾硬化

本症是普通高血压病中、后期弥漫性血管病变在肾脏的表现。由于缓慢进展的肾小动脉硬化,肾脏缺血,逐渐发生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损害。

1.1 发病机理与病理

高血压状态下,血管的痉挛性收缩和机械性撞击,使血管负荷增加,管壁损伤,纤维增生,管壁增厚及退行性变。肾血管的改变程度和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病变早期阶段,特征性的改变是入球小动脉增厚、屈曲,管壁内层及中层透明变性,最后导致管腔狭窄。透明变性呈斑块状,散布于整个入球小动脉,但以近端更明显。出球小动脉很少出现玻璃样变,除非同时合并糖尿病。肾脏的大动脉和中小动脉,如叶间小动脉及弓形动脉内膜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纤维增厚、管腔内径变窄、弹性层重叠断裂。

血管的上述病变,引起肾脏的缺血,继而可引起肾小球、肾小管和肾间质的病变:小球毛细血管丛皱缩、管壁增厚、球囊内侧近球门处出现胶原样物质;后者可扩散至整个肾小球,使之完全硬化。硬化性病变多呈局灶性分布,病变区正常肾组织减少。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晚期缩小。

1.2 诊断

本症需与慢性肾炎相鉴别,因后者也常在尿检异常及肾功能减退的基础上伴有高血压。两者临床鉴别上有时会存在一定困难。

从病史角度看,长期高血压后出现蛋白尿、尿检异常及肾功能不全者多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若早期有尿检异常,而后出现高血压则有助于慢性肾炎的诊断。

1.3 治疗

积极稳妥地控制血压可延缓或减轻小动脉性肾硬化的发展。

对老年高血压病人,还应注意防治并存的糖尿病及心、脑方面的并发症。ACEI可使全身及肾小球压力恢复正常,从而防止肾小球进一步损伤,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对于已有肾功能减退的病人,血压不宜迅速大幅度下降,以防由肾血流供应不足而加重肾功能不全。

2 恶性血管性肾硬化

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的特征是逐渐的、缓慢发生的肾功能下降。而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则表现为病程进展迅速,肾功能急剧恶化,若不及时治疗常在1~2年内死亡。

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的发病率,占小动脉性肾硬化的1%~8%,其中男性占55%~60%。

2.1 发病机理与病理

恶性高血压激发的肾动脉痉挛常使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大幅度增高。过多产生的肾素,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作用,可促使血压增高,增高的血压又进一步加重肾脏血管的损害,使病变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良性肾小动脉性肾硬化。故恶性肾硬变的发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关系密切。

恶性肾硬化的主要病理改变有两种:①坏死性小动脉炎;②增殖性小动脉内膜炎。

坏死性小动脉炎病变见于入球小动脉,动脉壁内有纤维素样物质沉积,引起管壁的增厚及管腔狭窄,而且血管内常有血栓形成;血管壁可因坏死而破裂出血,血液可进入肾间质,亦可于肾脏表面形成出血点。

增殖性动脉内膜炎见于入球小动脉及小叶间动脉,主要特点是内皮增殖,出现“洋葱皮样”同心层胶原组织。此种增生进展迅速,造成管壁迅速增厚及管腔狭窄。由于小动脉阻塞性病变,肾组织缺血,肾小管萎缩,最后发生纤维素样坏死并波及肾小球。

2.2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本病诊断不难。一般认为,舒张压≥130 mmHg(17.3 kPa)、视乳头水肿伴急进性肾功能衰竭是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的主要特征。

有时需与慢性肾炎相鉴别。后者起病缓慢,血压逐渐升高,很少超过230/130 mmHg(31/17.3 kPa);较少发生眼底出血、视乳头水肿及心力衰竭等,晚期才发生肾功能衰竭。

2.3 治疗

恶性高血压若不及时治疗,1年生存率仅为10%~20%,大部分在6个月内死亡。因此须迅速控制血压,阻止脑、肾、心等靶器官的进行性损害。不能控制的恶性高血压,预后极差。

以往认为,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降压治疗后由于肾灌注压下降,肾血流量减少,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

害,故主张中度或重度氮质血症者不能将血压降至正常。

3 结 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若不积极有效降压,肾功能或其他脏器损害会继续加重,血压也会进一步升高。尽管强效降压药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但随着血压下降,这种影响可在2周后获得改善[3]。初期的影响与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有关。但由于打断了恶性循环的主要环节—高血压,血BUN或Cr将恢复至降压前水平甚至还有可能进一步下降。有些患者甚至可因此不必做血

液透析。

[1]郑法雷.肾病与高血压慢性缺血性肾病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0,23(6):1-3.

[2]章友康,左 力.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J].世界医学杂志,2003(9):9-10.

[3]刘俊成,胡守亮,程骏章.慢性肾脏病儿童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6):84-85.

R692

A

ISSN.2095-8242.2017.061.12064.02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小动脉肾小球肾功能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高血压性肾病
断指再植中自体小静脉移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中西医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80例疗效探讨
急诊输尿管镜解除梗阻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不全心电图分析
CTA评价肾功能不全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血清胱抑素C与小动脉闭塞型卒中的关系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