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俯视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的应用

2017-03-08王学武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景物山水画创作

王学武

一提到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人们都知道是由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后来又加上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补充的“阔远、迷远、幽远”的三远法,被后人统称为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六远法。多少年来,这六远法一直在指导和规范着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构图方式,为中国画的发展和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中国山水画,有了自己独特的构图方法和表现形式。但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类的活动空间,在横向快速扩展的同时,也在向纵向的高度不断地提升着。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最明显的就是俯视看世界的机率大大增加。这种视角的改变,也给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要求必须有能够适应这种透视与构图的新的方法的出现。于是,有些艺术家便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开始了对此的探索与尝试。他们要用具有俯视效果的透视法,对中国山水画进行创作。如果给这种方法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可以将它定为俯视法。

一、俯视法的应用

关于俯视法的应用,在古人的作品中能找到一些范例,但很少。有关它的定义和理论阐述,也微乎其微。

而这种透视法,在当代和现代人的山水绘画作品中,已经有不少体现,而且有人已经做得非常到位。比如,上世纪50年代,由著名山水画大师傅抱石和关山月所创作的巨幅画作《江山如此多娇》,就是这样一幅非常成功的巨作。

这幅作品在构图上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近景是草木葱茏,一片江南的春色,远景是冰雪覆盖的群山,好一派北国风光。既有绵延不断的崇山峻岭,又有一览无余的茫茫原野。长江黄河万里长城尽收其中。

在这幅画的创作手法上,两位大师运用了高远、深远、迷远等透视的方法,对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视点的景物,采用以小观大,以大观小,把近处的景物推到远处,把远处的景物拉到近处的手法来进行艺术处理。最后,应用中国画中散点式构图的方式,将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了同一幅画面之中。于是,一幅典雅庄重,笔墨淋漓,气势磅礴的巨作便诞生了。

但它在总体上给人的却是一种带有俯视美的感觉。无意之中便将中国山水画原有的透视法,一下子融进了俯视效果所特有的美感之中。于是,一种新的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俯视法,就这样走向了成熟。今天,我们无法推测两位大师当时这样做的用意,也无法猜测俯视法的概念和应用,是否在他们的心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不管怎样,这种俯视美的完美展示,为俯视法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开创了一个先河,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俯视法是现代艺术审美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书画界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笔墨要当随时代”。强调绘画技法和构图,一定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是因为时代在变,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又给人们带来了不同于古人的生活方式。人们观察自然的视角与心性,也同古人有了很大的不同。已经不再是风吹草低才能见牛羊,也不是需要有书童的陪伴,拄着一根登山杖,舟车劳顿数日数月,才能行至大山的脚下。而面对崇山峻岭的险峻,虽然感慨多多,但大多是止步于此,仰望其高,题诗作赋,一幅以高远透视法创作的山水画便随之出炉。而今,日上三竿时还在南海闲看捕鱼船,暮色时分已在天山上空俯瞰牧羊归。便捷的缆车让山变得不再高,坡不再陡,万丈崖壁不再险峻。一路走寻一路俯瞰脚下的风景。风吹树摇鸟巢见,崖壁也不再是只能仰视,不能攀登的阻碍。人们可以自由地在蓝天上翱翔,俯瞰目送江河东去的波涛。可以云端之上俯瞰逶迤莽莽的高山峡谷,也可以一览众山小地俯瞰我们居住的这个美丽的星球。

这就是俯瞰带给人们的视觉效果。俯瞰让一切变得都是那么的美,那么的立体和直观,那么的赋有艺术气息。除此之外,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也都在向四维空间的立体方向延伸和发展。即便是我们不经意间走到一个高层建筑的窗前向外眺望一眼,映入眼帘的也都是俯瞰的立体景色。这种无意识的自然熏陶,自然而然地诱导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无形中就对绘画艺术的美学原理有了新的认知和更高的期望。要求绘画艺术要不断地有新的元素注入,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是艺术表现形式发展的推动力和必然要求。

俯视法的产生和应用,正是基于这种力量的催生,以人们的审美取向和需求为根基孕育产生的,并以不断探索的方式,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着。而这也给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提出了新的命题。中国山水画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生长。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去实践,去探索俯视法这个新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开辟出一条确实可行的成功之路,总结出一套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纲领。反过来,又能运用这套理论来引领指导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并有机地与中国山水画传统的透视法相结合,用更多更完美的表现手法,丰富中国山水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责任将理论和基本技法,推广到中国山水画的教学体系之中。让它既可以作为普及大众艺术欣赏水平和美育教育的知识点,又要成为现代美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主修中国山水画的必修教科书。

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画,注入新鲜血液。让古老的传承与现代的技法相结合,融合成一个更完美,更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有机体。这也是每个热爱艺术,愿意为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尽力的奉献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俯视法在山水画中的主要构图方式

俯视法,顾名思义,就是以俯视的视角,去观察所要摄取的对象,然后,将所获取的景象信息进行绘画创作。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此创作出来的作品,其画面一定要带有明显的俯视感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俯视法构图。

由于中国山水画取景涉猎的范围比较广,所以,俯视法的构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首先以山川为例。如果以高于群山之上的俯视法去取景,就要注意对山顶,山腰景物的重点关注。因为高于山顶的俯视是可以看到山顶,山腰和山底的平面几何图形的。如山顶山腰上的平台,上山的路径,房屋的屋顶,都得用平面的几何构图进行勾画。高处的景物一定要比低处的相对清晰厚重些。很多时候,也可以借用六远法中迷远的“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的手法,运用淡淡雾霭或者云雾与瀑布,自上而下的让山川的根部彰显朦胧瞑漠。这样既可以烘托出山川的高耸,又可以显示出峡谷的幽深。

还有一种方法就半俯视法。就是作者从一定的高度去平视、仰视和俯视山川。这种构图方式,自然就用到了平远法,高远法和俯视法。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透视法是可以互相搭配并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是以高远法,平远法,还是俯视法为主。虽然将这些方法组合在一起,通过散点透视的方式,可以组合成一幅非常完美的画作。但这里面是要有主次之分的。如果没有主次之分,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又掌握不好,构图效果是会受到很大影响的。这是每个作者都应该注意,和平常多加练习的基本功。

平原地区的俯视构图,相对来讲要简单一些。更多的是把平远法的构图方式,稍加调整即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透视的落点,落到所描绘的景物的正面,以及平远法透视不到的物体的上面。因为只有俯视法,才能看到一个方形物体的正面上面。比如平房的房顶,用平远法是看不到的。只有用俯视法,才可以看到这种房屋的正面和屋顶。

同样,对平原上河流和湖泊的宽窄也是有讲究的。若想让河流和湖泊显得浩淼宽阔,只能用平远法而不能用俯视法。俯视者站得越高,河流和湖泊的就会显得越窄。

四、运用俯视法构图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在运用俯视法画崇山峻岭时,不管是从高过山顶的角度,还是低于峰顶的某个高度透视取景,都一定要注意给山根留有一席之地。千万不要让山腰的雾霭,浮云和瀑布将山根完全覆盖遮蔽。露出的山根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局部的,也可以是淡淡朦胧的。但一定要有。否则,本来高耸巍峨的大山,就会显得没有根基很不稳定,就会像是在云海中漂浮不定的盆景一样,没有厚重感。

还要注意的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俯视法的构图也是这样。实际上它就是平远法的一个不同角度的变形。如果将它放到平视的位置,它就是平远法。如果让平远法的透视起点上升一定的高度,就变成了俯视法。更多的时候,平远法透视看到的物体,几乎是一个平面,在描绘这个物体的时候,是不会让这个物体变形的。而俯视法看到的则是两个面或者三个面。这就要看透视者站在哪个角度去透视取景,用什么角度去创作构图的。

俯视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产生一个具有立体感的构图。这个立体感的图像,是会随着透视者位置的升降而变化的。这就极大的丰富了创作者的选择性。为创作者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提供了更多和更完美的画面选择。

不管怎么说,俯视透视是需要把握好一定角度的。只有把握好这个角度,才能通过俯视法的构图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

[1] 郭熙.林泉高致[M].周远斌点校纂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8

猜你喜欢

景物山水画创作
四时景物皆成趣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写写冬天的景物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一墙之隔》创作谈
写出景物漂亮的颜色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