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7-03-08李安琪

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关怀人文护士

李安琪,刘 芳,雷 颖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李安琪,刘 芳*,雷 颖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护理人文关怀是护士通过自身人文素养去满足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需求。“崇尚物质,轻视人文”的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使得医学发展呈现“重技术、轻人文”倾向。目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要改善这一现状,就要提升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对服务对象实施人文护理。本文就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做一综述,并提出提升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建议。

临床护士;护理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理念不断更新,医学关注的内容不再仅限于疾病,还要注重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人为本与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人本主义”理念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认可和赞同。2015年3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指出,护士要增强主动服务和人文关怀意识,给予患者悉心照护、关爱、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1]。这对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护士需要重视并主动提高自身人文关怀能力。本文就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国内外护理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外护理专家开始对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进行研究,护理从对人的健康的关怀发展到对服务对象整体的关怀。

1.1 国外护理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

Madeleine Leiminger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对跨文化护理理论的研究,她认为关怀在护理学中占统治地位,是护理的中心思想[2]。Dorothea Orem在1971年系统阐述了自理理论[3],她认为关怀是帮助患者提高自护能力的治疗性措施。1984年,Roach提出“5C”理论,指出护士对患者的关怀应包括信心(Confidence)、能力(Competence)、同情(Compassion)、义务(Commitment)及良心(Conscience)5方面[4]。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文关怀的概念才被Jean Watson在《关怀的哲学与科学——护理》中首次提出[5],并提出以10个反映人性价值体系的因素[6]为基础,实施人文护理关怀。美国学者Finfgeld及其团队[7]于2008年通过Meta分析法将护理人文关怀归纳为一种有目的的治疗过程,体现在护理专业实践与人际关怀的敏感性中。

1.2 我国护理人文关怀理论研究进展

在我国,“人文”一词首先在《易·贲》“阴柔交错,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8]中出现。我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也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护理工作者开始研究和推广护理人文关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人文关怀这一理念的本土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年,张秀伟等[9]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对护理人文关怀概念进行归纳,指出护理人文关怀的本质是对“整个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通过概念分析法,李秀萍[10]将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极度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进一步本土化。黄弋冰等[11]学者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柏晓玲等[12]将儒家思想引入护理人文关怀,为这一概念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

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就是护士秉承人性、德性,融体力、智力、知识、观念、情感、态度、意志等为一体的内在素养外化为自觉的创造性地服务于患者的实际本领与才能[13],是护理人文关怀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研究表明,我国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总体水平还不够高,突出表现在人文关怀理论知识和人文关怀临床实践能力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晚,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相关人文关怀课程设置不完善,导致护士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临床实践能力不足。如长春市某三甲医院近一半的护士没有在工作期间参加过人文关怀相关培训[14]。

在对北京[15]、贵州[16]等省市的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与国外护士相比,我国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总体水平较低,但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继续教育、优化排班制度、PDCA循环管理、激励管理等方法提高其人文关怀能力[17~20]。一些学者的调查也发现厦门[21]、山东[22]、黑龙江[23]等省市的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总体水平一般,与国内其他省市护士水平相近;刘于皛对上海市[24]综合性医院的临床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总体处于良好水平,但在人文关怀感知方面略有不足。

虽然骨科[25]、肿瘤科[26]、儿科[27]、ICU[28]与无陪护模式病房[29]患者对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但是与其他科室护士相比,这些科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并无显著差异。

3 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实力、文化背景、教育水平不同,导致关于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大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与年龄、执业年资、职称有关,但对学历这一影响因素争议较大,可做进一步临床研究。

3.1 年龄

研究[26~30]表明,临床护士年龄越大、人生及社会阅历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给予患者更多关怀照护。

3.2 护士执业年资

研究[14,15,21]表明,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与执业年资呈正相关,工作超过15年[31]的护士人文关怀感知与能力较高。

3.3 最终学历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识水平较高[28]。主要原因是高学历护士接受的人文关怀教育更加系统、全面,其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自省能力等也更强。但是柏晓玲等[16,32]对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学历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不存在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是我国护理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她们所调查的大部分临床护士基础学历仍是大专、中专,工作后通过函授或自考途径获得本科学历,但其在人文护理教育方面与全日制本科学历护士存在差距,导致不同学历护士之间人文关怀能力差异无显著性。

3.4 职称

我国临床护士职称晋升与学历、执业年资及业务能力密切相关,所以职称也是反映护理关怀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相关研究证明[33,34],人文关怀能力随着护士职称的提高而提高。

3.5 编制待遇

吴艳萍等[28]的研究表明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还与护士编制待遇有关。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不同学历、资历护士有着不同聘用制度,其中正式编制护士待遇最好,合同制护士次之,临时制护士待遇最差[35]。这种同工不同酬现象使得一部分护士工作积极性降低,进而减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行为。

3.6 承担的责任

柏晓玲等[16]研究得出,临床带教护士和护士长人文关怀能力比其他岗位护士强。这是由于临床带教护士与护士长不仅要负责常规护理工作,还要承担实习护生、进修护士的临床教学工作和病房管理工作,教学相长,于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身人文关怀能力。

3.7 科室

研究[14,15]表明,不同科室护士面对不同患者、疾病、科室管理方式以及人文关怀培训等,所以其人文关怀能力也有所不同。

3.8 社会支持

多项研究[24~32]表明,家人、同事、领导等对临床护士的关心越多,其人文关怀能力越强,其中来自同事的关怀最为重要[32]。这是由于临床护士亲身体验关怀、感受关怀,更容易理解关怀的概念、意义,更容易对他人实施关怀。

3.9 工作强度

护士高强度的工作会对其实施人文关怀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14]。目前,大多数医院护士配比量不足,护士临床工作任务繁重,导致其工作满意度、积极性及效率降低[36]。

3.10 文化背景

国外研究[37]表明,由于护士和患者文化背景不同,使得双方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有所差异,从而导致患者满意度不高。护士认为关怀主要是表达性的关怀行为——尊重患者,而患者则认为应该是工具性的关怀行为——服务周到。

3.11 家庭环境

国内一些研究表明,未婚护士较已婚护士[16]、未离异护士较离异护士[38]、已生育护士较未生育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分略高。

4 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方法

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并非先天形成的,而是靠后天的不懈努力(知识获得与储备、专业培训与实践、自身经历与思考等)获得。因此,提高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总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将临床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36]。首先,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使临床护士深刻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发自内心地想要关心、照顾患者[19]。其次,加强对临床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其人文护理知识与技能。可以采用引导思辨法、模拟训练法[20]、角色互换法[39]、同伴教育法[40]等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提高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再次,通过加强相关科研工作以及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提高护士人文关怀水平。最后,通过实施弹性排班制度、新型考核标准等进行护理管理,提升临床护士人文关怀效果。

5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自2010年我国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以来,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护理界关注,对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护理人文关怀理论发展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本土化;对于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范围还比较局限,多限于一市或一省的某一级别的几家医院,其研究结果仅能代表某市或某省某一级医院的情况,而不能代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的总体水平。

此外,不同研究者对于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同一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差异较大,笔者认为这不仅是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还因为调查方法和研究手段的局限所致。在评价方式上,研究者普遍采用护士自评法,这种方式易受被调查者主观意识影响,建议在研究中加入患者对护士的评价,增强调查的客观性。在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者采用定量研究,此方法虽能对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解,却不能获知造成现象的深层原因。单一的研究方法不能很好地反映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也会使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因此,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将现象与原因相结合,更加深入地剖析如何有效提高我国护士人文关怀能力。

[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Z].国卫办医发[2015]15号.

[2]Leimnger M.Caring,an Essential Human Need[M].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1.

[3]Orem D E.Nursing concept and practice chery chase[M].MD:Mcgraw-Hill,1985.

[4]Roach S.The human act of caring Ottawa[M].Ottawa:The Canadian Hospital Association,1987.

[5]Watson J.Nursing:human science and human care[M].Sudbury,Massachusetts: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1999.

[6]Watson J.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nursing[M].Colorado:Colorad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1985.

[7]Finfgeld Connett D.Qualitative convergence of three nursing concepts:art of nursing,presence and caring[J].J Adv Nurs,2008,63(5):527-534.

[8]秦洁.《人文典范的原创——〈周易〉导读与简释》简介[J].周易研究,2014(2):97.

[9]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6):540-543.

[10]李秀萍.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分析与研究现状[J].工企医刊,2011(4):13-16.

[11]黄弋冰,陈幼华.论护理人文关怀的概念内涵及其建构[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1):103-105.

[12]柏晓玲,楼婷,张永春,等.基于儒家思想的护理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11):58-61.

[13]黄弋冰,许乐.刍议当代护理人才人文关怀能力的建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4):70-72.

[14]魏春艳.责任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15]刘颖,金晓燕,王敬.临床护理人员关怀能力状况的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2(10):724-726.

[16]柏晓玲,聂钊,江智霞,等.贵州省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调查研究[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1(6):638-641.

[17]刘恋,何娇,吴丽芬.人文关怀护理在儿科新护士岗前培训中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3(20):4-6.

[18]何娇,刘义兰,胡德英,等.PDCA循环管理提高小儿血液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J].护理学杂志,2015(15):63-66.

[19]张金华,刘红燕,李秀敏,等.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J].护士进修杂志,2011(11):971-972.

[20]高青,许翠萍,褚梁梁,等.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多元化培训[J].护理学杂志,2013(20):10-11.

[21]郭鹏丽.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5(9):1109-1110.

[22]高青,许翠萍,褚梁梁,等.新医改下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3(449):3810-3811.

[23]张振双,邢立辉.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其人格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8):141.

[24]刘于皛.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25]唐小华.骨科护理人员人文关怀能力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10):1429-1431.

[26]陈芬荣,周洁,汪敏.肿瘤科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3(9):414-415.

[27]何娇,吴丽芬,刘恋,等.儿科血液病区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14(17):50-52.

[28]吴艳萍,黄海燕,王小芳.ICU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2):2668-2670.

[29]褚梁梁.无陪护模式病房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0]Bloomer M J,Mutair A.Ensuring cultural sensitivity for muslim patients in the Australian ICU:Considerations for care[J].Aust Crit Care,2013,26(4):193-196.

[31]杨甜甜.临床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2]于薇,梁伍今,牛秀艳.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与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274-275.

[33]杨谱.人文护理模式在临床护理人员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18):138-139,142.

[34]牛秀艳.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与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3.

[35]于晔.影响合同聘用制护士工作质量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417.

[36]姜晓鹰.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7]Coughlin C.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main events during hospitalisation:perceptions of nurses and patients[J].J Clin Nurs,2013,22(15-16):2327-2337.

[38]周莉莉,高莉,徐贵霞,等.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6):823-825,828.

[39]Bensing J,Rimondini M,Visser A.What patients want[J].Patient Educ Couns,2013(90):287-290.

[40]谢幸尔.同伴教育在提高护士人文素质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30-731.

(*通讯作者:刘芳)

R192.6

A

1671-1246(2017)03-0144-03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5年科学研究计划专项项目(15JK1199)

猜你喜欢

关怀人文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