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探究

2017-03-08周艳红

红色文化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红色马克思主义

周艳红

中国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经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承、吸收以及转化发展凝练而成的先进文化形态。其表现形态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种形态的红色文化。“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页。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是历史的必然,它既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又历经中国革命实践的锤炼,更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最关键的是还有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引领。这些因素的存在为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同时又内嵌为中国红色文化的组成机理。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引导

(一)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以世界历史发展为背景,热切关注世界各国的政局变化。自1851年起,他开始为美、英等国部分报刊撰写时评,尤其关注影响较大的国际问题,其中也涉及到中国问题。他梳理和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批驳和谴责列强对中国的欺凌与掠夺,对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尤为赞赏,并对中国革命前途抱有殷切期望。作为兼具科学和道义优势的伟大学说,马克思主义一再向我们展示出穿越时空的洞察力、预见性和阐释能力。

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发展脉络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度分析。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研究对象是全部社会关系,其任务在于 “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各种现实的可能的途径”①李延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2页。。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成功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以及两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顺利推进,都是坚持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成功典范。

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它是经过革命实践检验的真理,是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全人类利益的集中体现。中国红色文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萌生,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其核心价值理念之一。中国红色文化是科学共产主义学说在中国特定背景下的文化体现,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论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中国红色文化的思想指南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呈现经济体制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与之相伴随的是文化和思想领域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纷至沓来。以何种意识形态理论为思想指南有效抵制各种非社会主义和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冲击,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有学者指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能担此重任,能够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②孟庆艳:《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科学性的阐释》,《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中国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体系中的重要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起构成我国文化自信的三大主体,有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冲击与挑战。

无论是政治领域的对抗性矛盾还是思想领域的理论交锋都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写照和体现,其根源都在于社会分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纷纷扰扰,说到底是经济领域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体现与表征。经济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如果搞不好,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意味着灾难。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职责。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唱衰社会主义的声音再度高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多方压力和挑战。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③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页。抓好经济建设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是最大限度地增强国家实力、最大程度地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持续有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一个多维概念,可以从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进行理解④孙帮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两个维度》,《人民论坛》2010年4月 (中),第168-169页。。所谓批判,就是对商品、货币和资本崇拜的批判;所谓建构,则是以意识形态概念的描述为逻辑起点,突显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建设。鉴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两个维度的理解,我们能够领悟到的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在加强意识形态建构、创新意识形态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错误观点的批判。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地注重了建构维度,一味地加强意识形态体系的建设,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批判维度,致使各种错误思潮甚嚣尘上,成为我国思想领域的一大顽疾,直接影响到我国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

面对意识形态建设滞后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都引起了足够的重视。问题是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以何种思想文化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资源等成为我们面临的迫切难题。习近平同志对此做出了清晰的回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自信的主体。蕴涵革命文化在内的中国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的历史见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优质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中国红色文化可从两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充盈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资源宝库,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优质文化基因;另一方面有助于以历史再现的方式向全社会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错误思潮的侵袭具有无可辩驳的抵制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红色文化生成、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历史脉络中发挥着思想指南的作用,确保了中国红色文化的正确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红色文化的文化导向

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列宁的阐发,加之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凝练转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并形成了当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完善、科学、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更是中国红色文化发展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内在逻辑是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并通过一系列基本范畴的展开逐步推进,即从 “文化存在”到“文化关系”,再到 “文化发展”,最后到 “文化建设”①张华:《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将文化的本质认识建立在劳动实践基础之上,并以此为标准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其他文化流派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以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根据,以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实践依据,充分彰显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生产力属性、软实力属性、民族性以及其相对独立性②张华:《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0期。。中国红色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具有文化的一般功用,在意识形态建设、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形成民族凝聚力、展现民族特色等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红色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底蕴共同积淀而成,不能孤立地看待和理解它。在弘扬与培育中国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将其放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建设的大环境中;否则,将事倍功半,难见成效。科学定位中国红色文化,有助于正确认知中国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有助于中国红色文化的与时俱进,还有助于克服其认识取向上的错误观点。我们既不能将中国红色文化理解为脱离现实的僵化精神状态,也不能将其理解为超越现实条件的自由意志选择,而只能结合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理解与认识。

有学者指出,“今日中国的问题,……其最内在的本质是一个文化问题。”③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第246页。“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①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页。可见,“文化问题”、“文化危机”牵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包括红色文化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由此得以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分析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思想武器②张小平:《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文化纲领。

孕妈妈们,接下来不妨准备材料,动手制作一顿暖心暖胃的健康火锅吧,让肚子里的胎宝宝也能感受到冬日里的温暖。

二、中国革命实践的锤炼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红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人的认识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必然发展阶段;随着实践的改变,认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定的文化 (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③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4页。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发文化及其表现形态的相应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真实展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演变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同步进行,深受所处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影响。革命战争年代,求独立、求解放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呼声,爱国主义、团结奋斗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求生存、求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诉求,“勒紧裤袋,还清外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精神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改革开放新时期,求富强、求复兴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改革创新、理性爱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二)近代中国发展历程:中国红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中国红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时代是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在其所处发展阶段上形成的社会发展阶段。当时社会的整体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意即,中国红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历经了长期动荡不安、国内外矛盾凸显、阶级斗争复杂尖锐的历史时段,中华儿女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浴血奋战、屡经沧桑,终于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变革和努力。努力的征程中,有坎坷、有崎岖、有牺牲、有屈辱,但总有那么一股力量支撑着每一个有志于国家和民族振兴发展的中华儿女励精图治、愈挫愈勇,这股力量就是 “求民族之独立,求人民之解放,求国家之解放,求人民之幸福”④贺新元:《中国道路:不一样的现代化道路》,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和屈辱史,更是中华儿女的抗争史和奋斗史。在同苦难和屈辱奋起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思考、形成了理论,试图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美好夙愿。这些抗争、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为中国红色文化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成为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革命与战争是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主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欺凌与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构成了当时的历史图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广大受压迫民族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中国红色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产生并向前发展。

(三)中国革命实践:中国红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实践基础

中国红色文化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产生,也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推动中国革命继续发展。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革命文化对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中国红色文化承载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努力与艰辛,其核心理念是在战争连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伴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不断对红色文化的核心部分进行加工改造与转承发扬②杨晓苏:《红色文化价值生成的渊源及其核心价值观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9期。。任何文化形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综合促成的产物,中国红色文化也不例外。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阶段。随之,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变得更为复杂,彼此之间的矛盾纷繁交错:既有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又有人民大众与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矛盾,还交织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以及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等。矛盾暗含着冲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就是在这种矛盾复杂、冲突激烈的历史背景之下展开的,这就内在地决定了中国革命实践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和曲折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实践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和更足够的智慧,中国红色文化便在努力奋战与智慧释放的革命实践中生成了。正是缘于革命的难度史无前例,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以坚韧的精神意志战胜了各种艰难曲折,铸就了富有先进性、大众性、民族性、包容性、继承性和时代性的中国红色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的引领

(一)思想引领: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解析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92页。党在文化建设上每一点努力,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96年来,党的文化建设始终坚守 “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④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红旗文稿》2010年第15期。。

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洋务运动成效甚微和甲午中日战争惨败的统治阶级中的先进知识分子,将救国方略由器物层面转移到了制度层面,试图延续封建统治秩序。辛亥革命将他们的迷梦彻底打破,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所——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终于被推翻了。民主共和观念随着革命的推进而深入人心,许多仁人志士在接触西方理念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国的失败不仅是战争的失败和经济的落后,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文化的落后,因此,真正要革新的是文化思想。新文化运动便在这样的时代诉求和历史背景下发生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极力批判旧文化、传播新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设了思想基础。

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推行的举措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对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在这方面贡献较大的有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他们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文化的落后。他们强调,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封建文化 “已不适于今日之时代精神”①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1919年2月4日),《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为实现中国的发展,不得不 “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②李大钊:《青春》(1916年9月1日),《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4页。。二是对新文化的积极追求。破旧立新,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基本预设。立新,何为 “新”?这是站在文化思想建设前端的每一位精神领袖都在思考的问题。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文化是 “第三种文明”,是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进入中国共产党的视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是以大众化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建设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理论体系。陈独秀、李大钊等积极号召知识分子走入工人群众中去,毛泽东就是在这种潮流下进入了安源煤矿,开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征程,走上了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局部执政的机会和权力。在其领导和管辖的范围内,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文化建设思想付诸实践,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党局部执政阶段,因所处外围环境的不同,分处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均从当时的历史实际出发,坚持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民主专政。

建国后,党的文化建设思想随着社会现状的变化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文化大革命③陈东辉:《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嬗变与经验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建设思想有正确有错误,有前进有反复,无论其过程何其艰辛,最终都在党领导下顺利地走过来了,这本身就是文化建设思想的成功。

(二)实践引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反映时代的精神,在于它对社会进步是否关心,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如何。”④龚书铎:《社会变革与文化趋向——中国近代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先进性和引领作用的发挥。建党96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投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始终以先进性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在文化建设上的政策和举措。

从党的诞生来看,它是先进文化的产物①刘军、陈有春:《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储备了大批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这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深入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尝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客观上起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效果。在思想基础、阶级力量、人才队伍等各方面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在上海诞生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此,中国革命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奋斗目标,开始了与帝国主义国家和本国反动力量斗争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采取科学的态度:一方面,厘清中国国情,探明中国实际,积极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另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对适合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文化继续发扬和传承,对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封建文化遗毒则毫不犹豫地舍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意欲在中国建立的是 “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709页。。

新中国的诞生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执政奠定了政治基础,从此,中国共产党将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举措在全国推广实行,在中国大地上营造了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可惜的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和正确方针被 “文化大革命”冲断,以至于出现了那一段难以言说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建设创设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党的文化建设又重新回归到良性循环道路上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知识改变命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全新理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得到凸显,这些理念的确立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推动了良好社会环境的建设和良好社会氛围的构建。

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呈现新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成为我国文化建设中的新亮点。

纵观建党96年来的历史不难发现,重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的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既是先进文化的受益者,又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上始终坚守先进性原则不动摇。尽管这96年的历史实践中有曲折甚至有反复,给人民群众带来过痛苦和灾难,但放到历史长河中进行考量,我们不得不说,我们党一直行进在先进文化建设的征程上。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国红色文化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文化来源之一,中国红色文化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红色文化之间是源与流、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提供文化土壤,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营造文化氛围,为中国红色文化的转型升级提供文化源动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之源。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昌盛的基础之上。毛泽东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吸收和改造的成功典范。他深受湖湘文化影响,大量阅读文献古籍,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文明有益成果予以融合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形成和运用的过程,就是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指导中国革命前进的过程。毛泽东倡导“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等理念,他的一生都在忠实地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流。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文化写照。革命战争年代,面临外敌压迫和国内尖锐的阶级斗争,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红色文化表现为爱国奉献、团结奋进等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的全民推动促成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夙愿。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植根于一穷二白、满目苍夷的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红色文化表现为克勤克俭、锐意进取等精神风貌,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自力更生与自强不息。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国际形势的瞬息万变,全球化时代向我们扑面而来,各种挑战和压力与日剧增,中国红色文化以锐意改革、积极创新、爱国敬业、勇于担当等精神面貌向世界昭示着中国的力量,雄起的中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红色文化的孕育提供文化土壤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我国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党的历任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与转化,因为它是孕育中国红色文化的文化土壤。

毛泽东充分肯定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在这些优秀文化传统面前,“我们还是小学生。”②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是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③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的姿态,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 “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科学厘清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优劣,扬长避短,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待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贯主张,在指导我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过巨大的推动作用。邓小平特别提倡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去影响和塑造人民群众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极力倡导 “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②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江泽民特别注重从历史典籍中吸取养分,谋求治国安邦的有效对策。他尤其强调以人为本,谋求长治久安,并极力倡导中国古代的“和”文化,力图在多彩的世界中实现 “和而不同”的美好夙愿。胡锦涛则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他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只有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使它与当代社会同步,充分彰显其民族性和时代性③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习近平具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和深厚情感。他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④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5页。他认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⑤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倡导与推崇下,全社会兴起了重传统、学传统、用传统的新风尚。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精华与糟粕并存是其基本特征,扬弃是对其最合理的态度。本着这样的态度和初衷,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养分,有助于厘清中国红色文化的传统文化之源,探明中国红色文化的生存土壤。中国红色文化的孕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生成的。它萃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刚健、勤勉、包容、责任之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始终不渝坚守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改革创新;团结一致,爱国爱民。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创设文化氛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华夏儿女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创造了累累硕果,推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与传播都是在现有的文化氛围中展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创设了文化氛围,其中包含十分丰富的精神基础。

第一,多难兴邦。近代中国历史是一部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的历史。历经沧桑而不倒、饱受磨难而不衰,这是对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经历的真实写照。试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和中华儿女在苦难和沧桑中前行呢?这就是民族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5页。历史的锤炼铸就伟大的民族精神,并以无形的方式内嵌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培育和创造的红色文化形态中,从而诞生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红色文化形态,还有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形态,以及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红色文化形态。

第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的这句话成为中华民族的醒世格言,论释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能历经挫折而不倒、历经打击而不灭,靠的就是这种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在这种自强精神的熏陶下,中国共产党从58人的小党派发展为至今89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应对了国民党的疯狂打压,应对了日本侵略者的蹂躏和肆虐,应对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严酷封锁,更应对了来自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和摧残。但最终我们都挺过来了,我们不能不说自强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历程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红色文化吸收和传承了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和推动了与时俱进精神的创新型改造,形成了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了军事围剿外加经济封锁,外面货物无法进入苏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苏区经济雪上加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不能坐以待毙、置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于不顾,而是以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组织和创建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社,最终克服了群众生活上的困窘。

第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红色文化的先进性和大众性特征决定了其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坚守的基本原则就是 “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40页。。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举步维艰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把群众路线当作 “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③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6月18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07页。,带领全党 “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④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民族精神、自强精神和民本思想为红色文化的推广起到了创设良好氛围的作用,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深化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红色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