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教学设计(二)

2017-03-08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鲍广华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施力意图物体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鲍广华

《力》教学设计(二)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鲍广华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力学的起始课。教材给出了大量学生熟识的生活场景,用分析归纳等方法让学生从场景中认识力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知识越是基本往往就越抽象,概念的形成也就越不容易。教材还通过一些容易操作的小实验为学生初步认识力的相互作用和力的作用效果铺平了道路。学生能否有效形成这些基本的物理概念会给后面的学习带来重要的影响。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物理这个学科的特点,掌握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会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但是,由于日常生活经验匮乏,实践体验的机会少,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比较差。面对互动体验的话题,只有充分调动潜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参与互动的愿望和表现自我的渴求,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得以充分满足,才能让他们挖掘到本节知识最本质的地方,从而在领悟本节知识精华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通过设计耐人寻味的环节标题,使本节课环节更加清晰;通过设计引入竞争机制的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勇敢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通过多媒体的归纳和展示,增大课堂容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归纳,体会抽象概念的意义,类比学习其他概念的得出过程。

【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发现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与分析、归纳和再认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次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求知欲望,体会学习过程的快乐与艰辛。

重、难点:形成力的概念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本节课的重点。认识力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判断施力与受力物体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及发现(“力”所能及)

1.教师提出“盒中取宝”的难题,并给出明确的活动要求,限定时间,竞争取宝。

学生只用教师提供的有限工具争先取宝。

2.哪一组的方法更多更好?

学生说出自己方法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明白加入到活动中来其实很容易,同时用竞争激起学生一波又一波的思维火花。

二、什么是力

1.概念的初步形成

(1)找到你所采用的方法的关键动词。

学生提出用筷子“夹”、用提环“提”、用摩擦过的塑料尺“吸引”等方法。

(2)教师适当引导。

学生归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设计意图:为概念的得出做好铺垫,了解到其实刚才的操作都离不开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愉悦。

2.概念的深入(互“力”互惠)

(1)投影展示活动全貌。

使学生明白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得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力是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的,明白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道理。

(2)图片结合视频展示:起跑器、运动员奋勇向前冲等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猜想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集体力量,集思广益,树立团结协作意识。

三、体验与发现

1.设计与体验(全“力”以赴)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运用桌面器材,验证对猜想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同学们有什么结论?完成设计后,请展示验证过程。

设计意图:组际互动,展示的同时发起自评和互评。

2.力有哪些作用效果呢?(“力”竿见影)

看投影,提出问题,引起思考,鼓励学生动手试一下。

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动手体验一下自己用力的时候物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思考这些变化可以归纳为几种情况。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将得出的结论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整理。

3.学以致用

播放《倒霉熊》片段:你在短片中发现了哪些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学生观看影片,发表见解。

设计意图:知识的再现与应用,体会学习的乐趣,明白原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四、总结

让学生谈谈体会与收获。

五、板书设计(略)

(此教学设计在哈尔滨市香坊区第一届“卓越杯”教师专业素质大赛中获物理学科一等奖。)

猜你喜欢

施力意图物体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易错题练习
“力”综合测试题
“力”易错题练习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