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认知互动中的语篇策略研究》评介 *
2017-03-08张蕾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张蕾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社会与认知互动中的语篇策略研究》评介*
Romano, M. & Porto, M. D. (eds.). 2016.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p.269. ISSN: 0922-842X.
◎张蕾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1981至1986年期间,荷兰的约翰本杰明出版社出版了“语用学及相关学科”(Pragmatics & Beyond)系列学术丛书,在6年内,不定期出版了55部专著或主题文集,研究成果主要涉及语言的使用以及与其他领域的互动,包括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语言学等。两年后,出版社又推出了此序列丛书的续篇(Pragmatics & Beyond New Series),相继出版了273本学术专著或主题文集,其中不少涉及语篇分析领域,包括语篇中的语言现象,如中动词的体研究(Thelin,1990)、模糊限定语(Hyland,1998)、语篇衔接与连贯(Hoffmann,2012)、语类研究(Giltrow & Stein,2009),涉及日常语篇、机构语篇、社交媒体等,研究的语言不仅包括英语,还包括欧洲大陆语言、亚洲语言(如日语与中文)。由西班牙两位女性学者编辑的主题文集《社会与认知互动中的语篇策略研究》是这套丛书中的第271部,从多模态分析与跨语言视角探讨语篇结构、认知结构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自然语篇中特定语篇策略的分析,进一步凸显了语篇研究的跨学科特色。
语篇分析涉及语篇生成与语篇理解,包含人的认知和社会因素,也必须考虑语篇生成的具体语境,因此学者强调语篇研究需要从语言、认知、社会(包括政治、文化与历史等各个方面)不同维度研究现实中的语篇(van Djik,2001:98)。语言的实证研究综合了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学等不同理论与研究方法,体现了语篇研究的跨学科性。另外,意义的产生除了语言符号,还包括其他非语言符号,例如图像、音乐、结构,因此语篇分析由单模态分析发展为多模态分析。而这本文集的研究反映了语篇研究领域的这些发展趋势。
此文集汇集了15位学者的研究成果。首先是由编者撰写的简介。简介点明文集中的研究促进了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跨学科对话,指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语篇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结合的基础,两者都关注语言的使用,认为语篇是动态、复杂、互动的过程,关注真实交流语境下的语篇策略,即语篇在现实互动中被构建和阐释的过程。简介提炼出后面各篇章关注和体现的核心概念,如具身性(embodiment)、多模态(multimodality)、概念融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隐喻、创造性(creativity)和跨语言研究,并对各位学者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们的研究根据研究重点不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语篇的社会-文化视角”、第二部分“多模态交际中的语篇策略”和第三部分“跨语言(英语-西班牙语)视角”。下面,我们将逐章对他们的研究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包括三篇文章,强调了情景化(situatedness)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即分析真实语境下个案研究的必要性。在第一篇文章《从屠夫和外科医生看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作为超个人现象的语言与认知》(From butchers and surgeons to the linguistic method: O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as supraindividual phenomenon)中,Enrique Bernardez详细分析了认知语言学领域里经常被讨论的新奇隐喻“这个外科医生是屠夫”,指出现有研究忽略了两千多年来在屠夫与外科医生之间建立起稳固联系的历史、社会与文化语境。通过经典隐喻的个案研究,他批评了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上的主观性,强调语言并不能孤立地产生,而是在与语境互动的过程中产生意义。
三位学者ElineZenner、GitteFristiansen和Dirk Geeraerts合作的第二篇文章《个体差异与原身份标记:电视真人秀“鲁滨逊探险”中的比利时荷兰语口语研究》(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in situ identity marking: Colloquial Belgian Dutch in the reality TV show “Expeditie Robinson”)描述了节目参与者的一个音素变体和一个形态变体,揭示了参与者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如何根据自身的节目角色定位、情景特征等因素,使用不同的语篇策略,即相关音素与形态变体,提高组员士气,加强合作。研究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揭示了社会方言变体的使用与功能,强调了社会语言学领域说话人相关的特征与情景之间的交互作用,突出了具身性与情景化的核心概念。
在第三篇文章《紧缩政策语篇中隐喻的说服(控制)力:基于语料库的葡萄牙媒体具身性隐喻与道德隐喻分析》(The persuasive (and manipulative) power of metaphor in ‘austerity’ discourse: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embodied an moral metaphors of austerity in the Portuguese press)中,Augusto Soares da Silva通过分析2011年与2013年葡萄牙媒体表征本国政府紧缩政策的差异,揭示了葡萄牙民众看待紧缩政策的巨大变化。2011年媒体语篇的道德文化隐喻模式,如“好学生”“奉献”以及“为瘦身进行的节食”,隐含着对政府大幅缩减开支政策的正面道德评价。相反,第二个阶段的隐喻表征,如“沉重的负担”“痛苦的治疗”以及“战争”与“死亡”,却包含着负面含义与情绪,代表了民众对这种政策的批判与抵触。这项针对隐喻的历时对比实证研究,将概念隐喻理论与批评语篇分析相结合,证实了隐喻具有社会具身性,即它的生成具有文化、意识形态与道德价值意义,并且成为控制大众思维与行为的工具。
第二部分的三篇文章通过分析不同类别的多模态语篇,凸显了社会互动在意义生成中的作用。Silvia Molina和Isabel Alonso Belmonte在第一篇文章《多模态语篇中的意义建构:数字故事个案研究》(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multimodal discourse: A digital story as a case study)中,结合多模态功能分析与概念融合理论,探讨了数字故事的生产者与接受者在构建意义过程中采用的语篇策略,显示语言、视觉-空间和声音等不同模态或思维空间相互整合构建整体的连贯意义的认知过程,即涉及微观层面上每个影像伴随语言与音乐的展示过程,也涉及故事的宏观结构与整体连贯。另外,研究者还专门分析了故事中的微观与宏观层面的多模态隐喻,强调了它们的动态与高语境特征。
在下一篇文章《电视化妆品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叙事性和创造性》(Multimodal metaphor, narrativity and creativity in TV cosmetics ads)里,Laura Hidalgo-Downing 等三位学者运用功能多模态分析与叙事学分析框架,分析了多模态叙事语篇电视广告中影像的色彩、亮度、摄像角度以及声音特征,以及它们与文本特征与叙事结构的关系,发现采取不同叙事结构的广告,即顺序叙事与倒叙叙事的广告在使用多模态资源方面存在差异。研究者还详细分析了四个广告中的劝说策略,揭示说服观众接受产品的途径。他们的研究突出了多模态隐喻的总结与评价功能。
《集体记忆的多模态语篇》(Multimodal discourses of collective memory)一文是有关四座大屠杀纪念馆1的多模态语篇分析。Malgorzata Fabiszak综合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意向图式、批评语篇分析视角,探讨了语言与视觉模式的互动,指出主要语篇策略对纪念碑设计的影响,即社会-文化语境影响着纪念碑的设计与阐释。纪念碑坐落在大屠杀发生地,只有人们亲自来参观纪念碑才能产生意义的构建,凸显了具身性与情景化概念在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观众感官上对“狭窄”“粗糙”“冰冷”的体验成为隐喻投射的源域概念,能够移情于大屠杀的受害者。另外,纪念碑设计与建造的日期也能反映社会-文化语境与语篇意义的互动。
第三部分的四篇文章对语篇策略进行了跨语言研究。观察英语与西班牙语相同的社会文化语境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语篇。前两篇文章涉及隐喻,后两篇关注口头叙事语篇中的叙事结构。
第一篇《探索具体差异:英语与西班牙土木工程隐喻的跨语言分析》(Exploring specific difference: A cross-linguistic study of English and Spanish civil engineering metaphors)分析了土木工程术语中的动物隐喻映射,指出外形酷似动物或动物身体一部分成为英语与西班牙语中土木工程术语产生隐喻映射的主要动力,且整体隐喻(如“工程构造是生命体”)以及引发的特定隐喻(如“龟裂路面是鳄鱼”和“挖掘机是鼹鼠”),反映出土木工程语篇的独有特征以及两种语言在这类语篇中共有的一些社会认知元素。然而,对比分析却显示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词汇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对应关系,用动物名称命名机器与工具在英语中比较普遍,而西班牙语则倾向于用动物身体的一部分如翅膀、羽毛、爪子等来对其进行命名。Ana Rolddin-Riejos进一步指出,以往的研究发现16世纪的西班牙术语中也曾出现较多的动物名称,但现在不再使用。只有文化与历史因素才能解释这种语言之间与语言内部的变异。
第二篇《作为竞选前辩论语篇策略的隐喻使用与评价:有关赢得选票》(The use of metaphor and evaluation as discourse strategies in pre-electoral debates: Just about winning votes)综合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批评语篇分析和评价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西班牙2011年大选中两位竞选者与2008年美国大选两位候选人产生的政治语篇中“经济”与“政府”的隐喻表达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对莱考夫提出的右翼党派倾向于使用“严厉型父母”隐喻,而左翼党派喜欢使用“关爱型父母”隐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双方表现出的共同点与差异源于他们共同遭遇的经济危机以及那时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担忧。这些背景决定着语篇话题和隐喻的使用。更需要指出的是,竞选者使用相似的隐喻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现实中的职务,而不是他们的意识形态。
这一部分的第三篇《英语与西班牙语时间世界构建策略的语篇世界阐释》(A text-world account of temporal world-building strategies in Spanish and English)运用语篇世界理论与思维空间理论,对比分析了英语与西班牙语口头叙事中的时间世界构建策略,涉及两种语言中的变体,包括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半岛西班牙语与拉丁美洲西班牙语。研究发现英语叙述者倾向于使用主观视角,经常把自身的视角加入叙述中,而西班牙语叙述者更多地指向其他角色的认知过程,使他们更广泛地参与到故事中,尤其是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另外,美式英语中和半岛西班牙语中倾向于用现在时态作为触发时态,表明它们会创造性地移情式地使用时态,而不仅仅把它们看作时间指示词。通过研究语篇时间事件的思维表征,Jane Lugea强调与语言特征相比,语言变体的差异与历史、社会-文化特征的关系更加密切。
Anna Laurda Rodriguez Redondo在第四篇《英语与西班牙语自传叙事体中手势语的结构化策略》(Gesture structur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and Spanish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中,对比分析了手势语在一位英国人与西班牙人口头叙述中的建构作用,指出思维空间理论可以用来分析叙事与手势语,成为研究叙事者使用手势来引导听众理解零散展开的口头叙述的有效分析工具。她识别出两篇叙述语篇的不同结构与叙述空间,发现这些结构片段伴随着叙述者使用的不同手势语,标记出片段之间的转换。对比分析表明,西班牙叙述者使用手势语是为了标记叙事结构,而英语叙述者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力,凸显故事的某些事件与思想。此项研究并没有得出普遍结论,却为这类对比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
该主题文集采用的语篇认知分析模式对语篇的定义相当宽泛,认为它涉及语言运用的各个方面,是真实交际情景互动中产生的基于行为的、不断适应的系统。因此以上研究者都关注真实的社会文化互动对语篇的影响。语言的社会因素,包括特定的语言交流场景、社会文化与历史语境、交际参与者的意愿,成为认知理论的解释因素,让语篇分析模式更加接近客观。另外,社会认知视角帮助研究者们避免了单纯的解释性阐释,用真实语篇或数据库验证认知假设,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得到的数据在语言变量与社会意义之间建立起更加现实性的联系。分析的语篇涉及多种社会文化语境下产生的不同语篇类型,如电视真人秀节目、政治辩论、电视广告、口头叙事、技术文本、数字化故事以及纪念碑话语等。相应地,以上学者关注的语篇策略相比篇章语言学(de Beaugrande& Dressler,1981)、互动社会语言学(Schiffrin,1994)以及批评话语分析(Fairclough,1992;van Dijk,1997;Wodak & Meyer,2001)领域更加广泛,包含了言语者为了在一定语境下建构、阐述语篇,实现更有效的互动而有意识地采用的一切语言和非语言的资源,强调了语篇产生的特定社会文化语境、语篇生产者的目的性与有意识性以及对非语言或非传统语篇研究的必要性。为了更全面地揭示真实互动中的语篇策略,研究者结合了不同的功能与认知视角,包括概念隐喻理论、思维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评价理论、多模态符号学、叙事学与叙述理论、语篇世界理论和批评语篇分析。
另外,该主题文集的社会认知语篇分析模式不仅丰富了现有语篇分析的分析工具与视角,开拓了分析新领域,还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传统概念与理论。如具身性,除了认知、身体、物质方面,还涵盖了作为人类认知和语言系统根基的社会具身性,研究者更加关注个人的思想和认知过程与社会文化结构相互作用的功能。而概念合成成为分析多层次语篇,特别是多模态语篇基本的、有效的解释工具,探究语言与其他模态(视觉图像、手势等)以及语言特征与语境信息如何融合构建语篇意义。而隐喻,包括多模态隐喻不再只是人类思维结构创新的工具,还是社会文化结构创新的工具,可以用来构建新的语篇,满足新的社会文化与历史状况,因此语篇的创造性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外,研究者们考虑多种社会文化语境,不仅揭示语篇策略在不同语篇类型、不同意义模态中的差异,也强调语篇策略跨文化和跨语言的差异性。
文集在语言研究的思维与社会途径和语篇研究的社会-认知视角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每篇文章都是个案研究,读者可以单独阅读,借鉴从社会认知视角,如何在语篇层面进行隐喻研究、语言变异研究、手势语的功能探讨、多模态语篇分析、叙事语篇的研究以及跨语言对比研究。本文集的跨语言学对比研究仅限于英语与西班牙语,并没有涉及其他欧洲语言和亚洲语言,但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普遍结论,而是为各种语篇策略提供有效的分析工具。这为在其他社会文化语境下进行类似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注释:
①四座大屠杀纪念馆分别为:切姆诺(Chełmno nad Nerem)大屠杀纪念馆、马伊达内克(Majdanek)大屠杀纪念馆、贝尔赛克(Bełżec)大屠杀纪念馆、拉德加斯特(Radegast)大屠杀纪念馆。
De Beaugrande, R. & W. Dressler. 1981..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1992..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iltrow, J. & D. Stein. (eds.). 2009..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offmann, R. C. 2012..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yland, K. 1998..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Schiffrin, D. 1990.. Oxford: Blackwell.
Thelin, B. N. 1990..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Van Dijk, T. A. 1997.. London: Sage.
Van Dijk, T. A. 2001. Mutltidisciplinary CDA: A plea for diversity. In R. Wodak & M. Meyer (eds.),. London: Sage, 95-120.
Wodak, R. & M. Meyer. 2001.. London: Sage.
张蕾,女,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张蕾
联系地址:天津市(300204)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
电子邮件:zhanglei@tjf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