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巢老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形象——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发现*

2017-06-11杨党芳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话语研究论丛 2017年2期
关键词:空巢新闻报道话语

◎杨党芳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空巢老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形象——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发现*

◎杨党芳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新闻网》2016年1—12月关于空巢老人的新闻报道为语料,运用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框架和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分析新闻报道对空巢老人的形象建构。发现空巢老人多以弱势和被动的群体形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空巢老人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

新闻报道;话语实践方法;空巢老人;形象建构

1. 引言

话语作为社会情景中的语言运用,是语言在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运用中体现权力关系和再现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田海龙,2009)。Fairclough(2003)认为话语是包括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在内的话语事件,研究话语即是研究话语与其他社会实践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话语与社会的关系是双向辩证的,即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而且折射社会现实,同时社会对话语产生反作用。例如,《中国新闻网》2016年9月和10月两则新闻标题分别为:“高价保健品越卖越隐蔽,不断升级营销策略让老人上当”和“被声声‘爸妈’忽悠动了心,空巢老人花7万买保健品”。同样是针对空巢老人上当受骗事件的报道,前者把骗子的营销策略放在动作发出者的位置,强调他们欺骗的行为过程,空巢老人成为事件的受害者;后者则抹去其中之一的社会主体“骗子”,强调的是空巢老人自身购买行为以及较弱的识别能力,重点是提醒空巢老人提高防骗意识,到正规医院检查身体或购买药品。在这两篇报道中,对空巢老人新闻的报道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同。

新闻话语是指公开传播的、对最近发生的事件进行的客观报道。新闻报道以及时性与客观性、承载信息量大等多个方面的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单胜江,2011)。新闻报道是新闻话语的一种重要形式和社会实践,媒体拥有客观报道社会事件的责任和权利,在构建空巢老人形象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Fairclough的话语实践方法,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探究新闻媒体如何在空巢老人新闻报道中建构空巢老人的形象,如何建构和反映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影响社会公众对该群体的认识。

2. 语料背景介绍及研究方法

空巢(empty nest)这一术语最早源于自然界,卢慕雪、郭成(2013)认为空巢是指雏鸟逐渐长大展翅飞翔,并开始独立筑建自己的幼巢,母巢里只剩下年迈老鸟的现象;随着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理论的提出,空巢这一概念逐渐在社会人口学领域活跃起来,它代表着人类家庭生命周期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完成学业开始步入社会,而父母却已离退休,独自留在家里。“家庭生命周期”是美国学者格里克(Glick,1947)从人口学角度提出的概念,选出七个重要的家庭事件,分别为初婚、第一个子女出生、最后一个子女出生、第一个子女离家、最后一个子女离家、夫妻之一死亡、另一位夫或妻死亡,用这七个事件将家庭生命周期描述为家庭自身产生、发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的六个阶段。以“家庭生命周期”为基础的空巢家庭理论指出,空巢家庭老年人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从中年期到老年期),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在这种转型过程中,若适应不好,极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不仅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李建新等,2012)。

关于空巢老人的研究十分丰富,但基本都是从社会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领域出发。在社会学领域,如徐俊、俞宁(2015)通过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探究养老问题;黄润龙(2005)通过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空巢老人家庭状态;陈建兰(2009)以苏州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养老现状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剖析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形成原因和养老现状;李建新、李嘉羽(2012)在考虑个体特征及社会支持变量的情况下,采用二分Logit模型从不同的维度分析考察中国城市空巢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状况等。心理学领域如卢慕雪、郭成(2013)从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出发探索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维护对策;彭华茂、尹淑飞(2010)采用老年人亲子支持问卷和流调中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考察城乡空巢老人亲子支持的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等。

新闻传播学领域同样使用话语建构的方式对空巢老人形象进行研究,如李灏桢(2012)从媒介形象建构角度研究空巢老人的形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大众媒介中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考察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对“空巢老人”所持有的报道倾向,总结媒介再现下“空巢老人”的特质;黄谷香、姚君喜(2016)采用内容分析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报道时间、报道视角、报道主题、形象呈现、新闻来源五个方面研究媒体话语对空巢老人的媒介建构及其社会成因。

但是他们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与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从文本角度对空巢老人的形象研究较少。Fairclough的话语实践方法集中研究话语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他认为话语在当今世界的社会生活中以多种方式成为一个更明显的成分,许多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似乎都是被话语的变化所引发和驱使的(Fairclough,2006)。因此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运用Fairclough的话语实践方法对空巢老人新闻报道文本进行语言学分析,不仅能丰富空巢老人研究的多样性,而且能通过对话语的文本分析展示出空巢老人与社会结构间的关系,引起大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参与到帮助空巢老人的社会实践中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

本研究分析的语料来自《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国新闻网由中国新闻社主办,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属中央级重点、权威网络媒体,在国内各新闻类专业网站中各项统计数据均居于前列,名列国内三大专业新闻旗帜网站1。本文旨在进行空巢老人的现状研究,因此仅选取近一年(2016年1月至12月)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作为语料。在“中新网”高级搜索中以“空巢老人”为关键词(仅限标题),限定日期为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搜索出相关报道29篇,鉴于本研究以文本研究为主,不使用多模态和符号分析方法,故只选取其中22篇报道作为研究语料(详见附录),其余7篇图片和视频新闻不列入研究范围。

所有语料根据报道内容按主题被分为四组。第一组为空巢老人上当受骗受害负面类,共包括6篇;第二组为空巢老人接受社区帮助或志愿服务类,共包括9篇;第三组为空巢老人自身积极生活类,共包括3篇;第四组为空巢老人相关的政府政策数据类,共包括4篇。本文首先在文本层面对总体文本进行及物性分析,其次在话语实践层面解释文本与交际的关系,最后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等角度对空巢老人话语的社会实践进行阐释总结。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文本分析

研究结果首先从及物性和话语实践角度分析新闻标题和报道内容的文本。及物性是表达语言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它以小句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将人类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分为物质、关系、心理、言语、行为和存在六大过程(Halliday,1985)。

新闻界认为“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形象地说明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精髓,具有揭示、阐明、评价新闻内容的作用(王伟等,2011)。新闻标题是整篇新闻报道的重要部分,在新闻和读者之间发挥着桥梁的作用,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阅读标题对新闻的大体内容有所了解。因此,本文首先从及物性角度对22篇有关空巢老人的新闻报道标题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图1 空巢老人新闻报道标题的及物性分析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在22篇关于空巢老人新闻报道的标题中物质过程占54.76%,比例最高。一般而言,物质过程以受动者为中心,着重于动作的目标或终点,表示物质世界的各种活动与事件过程。报道中的物质过程比例最大,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22篇新闻报道中共有19篇新闻标题涉及物质过程。例如,“保健品四大洗脑术空巢老人”“兰州千名志愿者3吨水饺空巢老人过冬至”“六楼家里没人暖气跑水,四楼空巢老人家被”“云南70岁老太扒窃团伙,多名空巢老人财物”等。从中可以看出,“专诈”反映出老年人保健品骗局欺骗空巢老人的事件,“众筹”“赠”反映出志愿者群体共同帮助空巢老人过冬至的活动内容和过程,“淹”反映出空巢老人遭遇具体突发事件的结果,“偷盗”反映出扒窃团伙对空巢老人实施不法行为的具体方式。这些词语体现了物质过程,能够第一时间还原新闻事件的情况。

其次是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经验世界的“感觉者”对客观世界中“现象”的感知、情感和认知。新闻报道通过对空巢老人心理状态的描述来展现空巢老人的精神风貌和心理变化,标题中与空巢老人相关的大部分报道都是负面消极的,媒体期望能通过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例如,“被声声爸妈忽悠,空巢老人花7万买保健品”“空巢老人2天只吃1顿饭轻生念头,志愿者挽回”等,标题的感知者都是“空巢老人”,过程有“动心”“流露”反映出空巢老人在不同的事件背景下的心理状况,表明空巢老人受骗的心理活动和对生活失去信心后孤独的内心处境。

言语过程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例如“被声声爸妈动了心”“发改委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说话人分别为“骗子”“发改委”,受话人是“空巢老人”,对应的言语过程为“忽悠”“谈”。前者“忽悠”多指说假话、空话、大话蒙骗对方,反映出空巢老人上当受骗时骗子的言语过程和空巢老人所处的弱势地位,后者只有说话人和说话内容,体现出国家发改委对空巢老人现象的态度:须花大力气解决。空巢老人现象需要解决,说明空巢老人属于一种社会问题,也间接体现出空巢老人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

关系过程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处的关系过程,例如“中国失能老人4年后将4200万,空巢老人亿”,其中载体是“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属性为数词“4200万”“亿”,关系过程为“达到”“超过”,反映出空巢老人现象与之前相比情况更为严峻。行为过程通常只有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常表示某些与生理有关的行为。例如标题“孩子一走空巢老人抱枕头哭”中,“空巢老人”和“哭”直接反映出春节过后子女返程,空巢老人重新独守“空巢”的生理行为。标题中的行为过程通常直接反应出空巢老人生理行为以及失落、伤心等心理活动。新闻标题要简洁地突出事件的发生过程,表示实体存在的过程较少,因此所涉及的存在过程在此不加以讨论。通过标题分析可以发现四种主要及物性赋予空巢老人易上当受骗、遇突发事件无助、精神孤独、需要社会帮助的弱者形象,但标题只能简单扼要地展现新闻的部分内容,详细信息还需在报道正文中获取,因此对报道正文的分析十分必要。下面将对四组不同类型的报道进行具体内容分析。

3.1.1 受骗受损负面类

表1 受骗受损类报道及物性过程比例

续表

过程类型过程所占比例 关系过程成为、是、变成、转为、造成7.81% 言语过程讲述、打听、连呼委屈、投诉、忽悠、称、表示、谈到、通报、承认、否认、介绍18.75% 行为过程提着(菜刀)、吃、爬、扔6.25%

通过观察中新网对空巢老人的负面类报道可以发现,空巢老人所处的生活状态基本处于被骗、(家)被淹、被忽悠、被盗、被摧毁、被指责等。空巢老人受骗受损类新闻报道中,物质过程占57.81%,表明新闻报道力求反映事件的客观性和非主观故意性。这些报道一般描述空巢老人上当受骗或财产受损的具体过程以及警方对此类事件的建议,因此报道基于事实,这也是新闻报道最重要的特点。例如:

(1)3万多元“灵芝氨基酸”;无锡市民罗奶奶通过货到付款的方式先后10次了对方寄来的,共被骗现金8.5万元。

(2)接到无数电话,电话那头,年轻小伙和姑娘一口一个爸妈地叫着,老两口听得高兴,掏钱了对方推销的各种,了7万元。

(3)在加大保健品市场监督力度的同时,也广大,给予空巢老人更多的家庭温暖和社会关爱。

(4)南京的胡大爷在小区附近听了一堂免费的“健康讲座”,课上“声泪俱下”地向他们了自己的亲戚如何不注重保健而生病去世的“悲情故事”,让他很受触动。

(5)年过八旬的因房屋倒塌屋内物品被砸,4个儿子不在身边而默默。

在(1)(2)的物质过程中主要动作者是“空巢老人”,目标主要是“积蓄”“保健品”,与此相对应的物质过程主要有“花光”“购买”,体现出空巢老人上当受骗的具体过程。在(3)(4)言语过程中,说话人是“警方”“保健品老师”,受话人是“市民”“空巢老人”等,说话内容主要是警方针对空巢老人上当受骗事件的提醒和保健品骗子通过编造故事欺骗空巢老人的内容。在(5)心理过程中,主要描述感知者“空巢老人夫妇”在遭受自然灾害房屋损毁后消极负面的心理活动。这些过程将空巢老人塑造为因孤独寂寞不善辨别而受骗或因力量单薄缺少及时帮助而受损的弱势群体。

3.1.2 接受志愿者或社区帮助类

表2 接受帮助类报道及物性过程比例

接受志愿者或社区帮助类的新闻报道中,物质过程占51.72%,不同于第一组类型的报道,此类新闻报道中,物质过程的主要动作者转变为“志愿者”“社工”“公益基金会”,而物质过程的目标主要是“空巢老人”,与此相对应的物质过程主要是“众筹”“邀请”“组织”“帮扶”,反映出空巢老人的弱者形象以及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对他们的帮助。例如:

(6)了一场温情:60余位孤寡、空巢老人同吃年夜饭。

(7)扬州在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贴心的服务中,心情欢畅愉快,体验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8)西宁市福禄巷南社区帮空巢老人给自己子女发短信,就是希望老人们能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爱与温暖,也提醒老人的子女,再忙,也不能忘了回家看看父母。

(9)社区的工作人员为这些老人们表演节目、包饺子后,脸上都出幸福的。

在(6)中,物质过程的动作者是“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目标是“孤寡空巢老人”,与此对应的物质过程有“组织”“邀请”,反映出空巢老人引起社会公益团体的关注,公益团体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孤寡空巢老人。同时空巢老人由第一组物质过程中的动作者转变为承受者,反映出空巢老人遇到困难时被帮助被关怀的弱势地位。新闻报道中常常引用当事人、知情人或权威人士的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以增强对受话人的说服力(谢艳霞,2007)。在(7)(8)言语过程中,通过引用说话人“空巢老人”“社区党支部书记”的原话,空巢老人表达出自己接受帮助后的感激之情,社区领导呼吁公众和空巢老人子女关心老人。在(9)中体现出感知者“空巢老人”受到社区帮助后由内心孤独转为积极感谢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过程虽然反映出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但也突显出其需要帮助的弱者形象。

3.1.3 自身主动积极生活类

表3 主动积极生活类报道及物性过程比例

前两组类型的报道中空巢老人都处于被动位置,如被骗、被偷、被指责、被帮助、被救助等,在第三类空巢老人自身积极生活类的新闻报道中,空巢老人积极主动寻求途径投身到事业中,在丰富晚年生活的同时为社会作出具体的贡献。其中物质过程占56.14%,主要动作者是“空巢老人”“中国扶贫基金会”,目标主要是空巢老人所从事的活动对象,例如“果树”“协会”,与此对应的物质过程主要有“种植”“参加”。例如:

(10)“今年能收入6万元左右,每年也都在(猕猴桃)”,64岁的果农宋万国谈起未来,言语之间充满信心。

(11)张大爷说,村里的自发了一些活动组织,他了书法会,老伴则加入了舞蹈会。

(12)对宋万国而言,猕猴桃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和对远方子女的,更寓意着建山乡村庄的与。

在(10)(11)物质过程中,动作者都是“空巢老人”,目标是“猕猴桃”“活动”“书法会”,对应的物质过程有“种植”“成立”“参加”,描述出空巢老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希冀,他们赚钱补贴家用不给子女增加负担,积极锻炼身体培养业余爱好,反映出空巢老人良好的精神风貌。在(12)心理过程中,感知过程“思念”反映出空巢老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处于“空巢”的居住状态,“希冀”“希望”“重建”则反映出空巢老人面对独居状态并没有消极对待,而是主动寻求积极的生活方式化解“空巢”带来的问题,实现精神上的收获。

3.1.4 政府政策数据类

表4 政策数据类报道及物性过程比例

第四类政策数据类报道中,内容主要以数据和专家的话语为主。其中物质过程占54.9%,物质过程的主要动作者有“政府”“发改委”“老龄委”,物质过程的目标主要有“标准”“机制”“问题”,与此相对应的物质过程有“制定”“完善”“解决”。例如:

要重点贫困失能老人的,差异化补贴。通过重点问题突破,不断,应对老龄潮来袭。

今日,很多青壮年农民工进城打工,但是他们的家属,包括老人、儿童不能随着打工农民一块儿迁入到城市生活、就业……

在(13)物质过程中,从国家或政府层面上宏观地反映出国家在解决空巢老人或老龄化问题上采取的措施和努力,例如制定标准、完善机制、解决问题等。不同于前三组类型的报道,在这类新闻报道中,言语过程由普通大众的“谈起”“念叨”“打听”等,转变为语体更加正式的“分析”“认为”“指出”等,说话人也由“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子女”“警方”等转变为国家政府官员或专家,如“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所长”等。在(14)中,说话人是“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说话内容为空巢形成的原因,通过政府公职人员和专家的话语更增强了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客观性。此组类型的报道中的心理过程也随着报道的客观性减少,仅在描述政策实施后带给空巢老人的便利时提到;同时行为过程在此类报道中没有出现,这也符合政策数据类报道的特点。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四类新闻报道内容的分析结果与22则新闻标题分析结果一致。

3.2 话语实践分析

Fairclough对话语实践的分析包括结构分析和互动分析。结构分析即对话语秩序的分析,Fairclough认为话语秩序是在话语层面表现的社会秩序,是社会文化事件在话语上的历史印记(Fairclough,1995)。社会实践以某种特定方式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秩序,而这种社会秩序因其与语言的密切相关而反映在话语层面就构成了话语秩序,实际生活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再现社会事实的各种话语、他们借以参与社会实践的各种语体以及构建个性身份的各种风格是话语秩序的具体体现(赵芃,2013)。空巢老人话语的产生过程中,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媒体、政府、公众以及空巢老人自身以不同的语体参与到建构空巢老人形象的社会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媒体作为新闻话语的制造者比空巢老人占更大的优势,也反映出空巢老人话语中不同社会参与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对文本的结构分析还包括报道的互文性,互文性体现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一段话语中包含了其他话语的现象,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是“引用”。在空巢老人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老人、子女、警方、社区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各级政府官员或专家的直接引语,虽然直接引语能够保留说话者的原意和事情的客观性,而且说话人是从自身职责范围出发分析问题,但引语的内容也反映出了空巢老人的弱者形象,例如,社区民警说:“希望老人的子女能经常回家看看,不要让空巢老人感到孤独。”虽然表面突出社区民警为空巢老人排忧解难,号召子女关心老人,但也反映出空巢老人“有忧有难”的弱者形象。媒体一方面希望向大家展示客观真实的空巢老人形象,另一方面希望社会各界为空巢老人问题建言献策,而在这一系列文本的产生和消费过程中,空巢老人作为主体却处于弱势地位,各类消息侧面反映出空巢老人负面形象的消极性媒体话语与希望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态的建设性积极话语之间的冲突。

话语秩序的另一个特点是语体链,语体链是通常情况下不同于语体间的顺序关系。不同语体类型的报道形成一个语体链,在语体链中,一种语体以其他的题材为框架(田海龙,2009)。在本文所涉及的新闻报道中,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发现22篇报道以空巢老人具体生活事件为主线,其中穿插4篇政府报道类官方正式语体,以及报道后公众对空巢老人事件的评论等口语语体,这些不同语体相互关联,形成共同的语体链,在这个链条中,基于新闻报道的性质,以发生在空巢老人身上的具体社会事件为主导,叙事性语体为主,政策类语体及口头评论语体为辅。新闻媒体在媒介层面通过报道建构出媒介中的空巢老人形象,政府在国家层面通过制定、实施、完善措施和机制来改善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公众在个人层面通过媒介和自身的认知习惯建构出空巢老人的形象特征,这些不同层面的社会活动以不同的语体,共同参与到塑造空巢老人形象的社会实践中。

话语实践分析的第二部分是互动分析,包括互语分析和语言符号分析两方面内容(田海龙,2009)。关于空巢老人的新闻报道可以按照主题分为四类:第一类受损受骗类以老人上当或受损的具体过程为主;第二类以志愿者、社区对空巢老人的帮助为主,正是由于老人孤单寂寞、容易轻信骗子的招数以及自身力量薄弱,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各界才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老人,两类话语相互影响;第三类以空巢老人自身的积极生活为主;第四类从国家宏观角度出发,以头两类报道中的具体社会事件为基础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与其他三类主题不同,第三类积极性报道对空巢老人的形象建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四类话语共同参与着空巢老人的社会实践,构成了四类话语相互联系的基础。此外,从新闻报道中与“空巢老人”相关的词汇选择也可以看出新闻媒体的态度。有关“空巢老人”的词汇中,包括了“高龄、失能、孤独”等负面词汇,例如:

(15)巡视服务来讲,我们服务对象是在家的老年人,避免这些老年人在家里发生意外伤害,七项服务的推广能使更多特殊的老年人享受到政府更多的关怀。

(16)“银龄公社”春节期间招募10名左右一起过大年。

这些词汇直接表达或暗示被主流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消极特征,对于“空巢老人”在媒体中积极正面形象的塑造有不良的影响,所传递的信息直接反映出空巢老人孤独寂寞、体弱多病、不善辨别、心理慰藉缺失的负面形象。

4. 讨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见,第一类报道将空巢老人塑造为因孤独寂寞不善辨别而受骗或因力量单薄缺少及时帮助而受损的弱势群体。第二类报道从内容上虽然反映出空巢老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但同时也突出其需要帮助的弱者形象。第三类报道展现出空巢老人对待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空巢”并没有消极对待,而是主动寻求其他积极的生活方式化解“空巢”带来的问题,实现精神上的收获。对空巢老人积极主动生活的新闻加以报道,也反映出空巢老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非常态的,正因为大部分空巢老人并不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生活的,才更能突出此类报道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类报道主要从宏观层面阐述解决空巢老人和老龄化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努力。

赵芃、田海龙(2013)认为话语的生产是这样一个过程,即话语从无限丰富且广阔详尽的情景中将正在发生的、有元话语特征的社会实践以文本的形式体现。这种社会实践带有符号特征,并以元话语的形式存在,而通过对从元话语中抽取的文本进行结构和意义的分析,还可以将其重新嵌回情景中考察该文本与情景的关系。空巢老人话语在媒体、政府、公民、空巢老人自身等社会群体参与建构空巢老人形象的社会实践中最终被媒体以文本的形式体现出来,即本文所使用的语料。空巢老人报道的元话语是为了使公众了解这一社会群体,鉴于新闻的时效性特点,媒体首先从正在发生的丰富的社会实践当中选取具有空巢老人元话语特征的社会实践,并使用引用、插入等形式,将其从真实发生的社会情景中剥离出来,重新放入媒体这一新的社会情景中,最终形成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和记者作为交流者不仅可以主动根据需要对空巢老人报道的文本进行重新编辑,而且还可以通过媒体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影响空巢老人文本化的过程。空巢老人话语的产生通过“话语——去情景化——再情景化——文本”这一系列过程,产生出报道语体不同的四种新话语,四种话语相互联系,在新闻报道这一新的社会情景中共同参与到建构空巢老人形象的社会实践中,公众通过新闻报道了解空巢老人的形象,而媒体作为话语的制造者,在对空巢老人再情景化的过程中会受到权力、偏好、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报道文本会与空巢老人原始情景中的真实话语有所差别,这种差别则会导致公众对空巢老人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产生误解。

大众传媒作为一个制度化的社会表征体系,不仅为空巢老人的议题呈现提供了平台,而且也参与了这一话语的社会建构过程,空巢老人是老龄化社会中比例较大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社会形象很大部分是由大众媒介建构的(黄谷香等,2016)。媒体使用的话语会影响到公众对空巢老人的形象建构,通过对空巢老人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大众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将空巢老人建构为辨别能力弱、安全意识不强、孤独焦虑、年老体衰、孤寂无助的形象。这容易使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认知过程中,对空巢老人进行简单的归类,对这一群体形成单一的、普遍的、固定的看法和态度,媒体应号召社会帮助有需要的老人改善其生活状态,但也要加大对空巢老人积极乐观生活类案例的报道,从而能够让公众全面地认识这一群体。

5. 结论

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分析2016年1—12月有关空巢老人的22篇新闻报道,对空巢老人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建构进行研究。空巢老人这一关键词大多和一些负面的词汇或修饰语联系在一起,多是被塑造成孤独寂寞的负面形象,加剧了公众对空巢老人弱势、被动、消极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作为对某一社会群体特质的知识表征,其最为核心的内容是代表某一群体典型特征和行为的抽象化的语义信息;而我们在日常社会交往过程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通常也是激活靶子所在群体的以语义信息为表征形式的刻板印象(王沛等,2010)。比如一听到“空巢老人”,我们马上会把寂寞孤独、体弱多病、易上当受骗等特质与“空巢老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媒体大量关于空巢老人的负面报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空巢老人的认知。

由此可见,媒体在报道中仍然把空巢老人建构为弱势的、被动的群体。新闻话语虽然本质上属于叙述真实事件的新闻语言,但却总是处于社会情景之中,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新闻记者在叙述新闻事件的同时也会受到其本人思想意识的影响。空巢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尽管在生理上和精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但新闻中大面积的消极报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这一群体的认识,媒体在报道选材上应更加丰富,加大对空巢老人积极形象的宣传报道,减少大众对空巢老人的消极印象,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社会群体。

致谢: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导师赵芃副教授给予很多指导,并对初稿提出许多修改意见,特此致谢。

注释:

①见https://baike.so.com/doc/2470529-2611194.html,访问于2016年4月1日,20:00。

Fairclough, N. 1995.. London: Longman.

Fairclough, N. 200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irclough, N. 2006..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lick, P. C. 1947. The family cycle., 12 (2): 164-174.

Halliday, M. A. K. 1985.. London: Edward Arnold.

陈建兰,2009,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以苏州农村为例,《中国农村观察》,第4期,47-56页。

黄谷香、姚君喜,2016,空巢老人的媒介话语建构与社会成因分析,《新闻界》,第9期,21-25页。

黄润龙,2005,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人口与经济》,第2期,57-62页。

李建新、李嘉羽,2012,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人口学刊》,第3期,31-41页。

李灏桢,2012,空巢老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东南传播》,第9期,56-59页。

卢慕雪、郭成,2013,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第2期,263-271页。

彭华茂、尹淑飞,2010,城乡空巢老人的亲子支持及其与抑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第6期,627-633页。

单胜江,2011,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外语学刊》,第6期,78-81页。

田海龙,2009,《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王沛、杨亚平、赵仑,2010,刻板印象的激活效应:行为和 ERPs证据,《心理学报》,第5期,607-617页。

王伟、赵东岩、赵伟,2011,中文新闻关键事件的主题句识别,《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5期,789-796页。

徐俊、俞宁,2015,中国空巢老人“孤独死”现象研究——基于网络媒体报道的内容分析,《北京社会科学》,第7期,53-60页。

谢艳霞,2007,新闻报道的及物性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46-154页。

赵芃,2013,话语秩序的动态特征:“价格垄断”的话语建构及其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22-26页。

附录:

[1] 北京社区养老院接“空巢”老人过年,2016年2月1日,来源:北京日报。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life/2016/02-01/7742434.shtml

[2] 西宁一社区给空巢老人子女发短信:过年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2016年2月2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df/2016/02-02/7745220.shtml

[3] 孤寡空巢老人齐聚灵隐寺:拍“全家福”享年夜饭,2016年2月5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2-05/7750486.shtml

[4] 深圳空巢老人当志愿者快乐过新年:没时间想女儿,2016年2月13日,来源:新华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2-13/7754693.shtml

[5] 春节假期尾声儿女返程,空巢老人心理落差大,2016年2月13日,来源:央广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2-13/7754847.shtml

[6]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孩子一走就抱枕头哭,2016年2月17日,来源:新华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2-17/7761263.shtml

[7] 中国60岁以上空巢老人近五成,1/4老人有孤独感,2016年3月5日,来源:北京晨报。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life/2016/03-05/7784946.shtml

[8] 楼上落下椅子砸伤轿车,居民:空巢老人常往下扔东西,2016年3月26日,来源:郑州晚报。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3-26/7812305.shtml

[9] 空巢老人报假警“求聊天”,常泡好茶等民警上门,2016年4月19日,来源:中安在线。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4-19/7839239.shtml

[10] 发改委谈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须花大力气解决,2016年4月19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4-19/7840061.shtml

[11] 社区民警先后送走30余名空巢老人,2016年5月25日,来源:京华时报。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5-25/7882351.shtml

[12] 空巢老人2天只吃1顿饭流露轻生念头,志愿者挽回,2016年6月21日,来源:沈阳晚报。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6-21/7911680.shtml

[13] 直击江苏盐城疮痍:空巢老人寻子忙,坍塌多是平瓦房,2016年6月24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6-24/7916048.shtml

[14] 云南70岁老太组织扒窃团伙,偷盗多名空巢老人财物,2016年8月24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8-24/7983182.shtml

[15] 四川空巢老人的电商致富梦,2016年9月8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cj/2016/09-08/7998156.shtml

[16] 被声声“爸妈”忽悠动了心,空巢老人花7万买保健品,2016年10月10日,来源:华西都市报。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0-10/8026038.shtml

[17] 六楼家里没人暖气跑水,四楼空巢老人家被淹,2016年10月14日,来源:沈阳晚报。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0-14/8031746.shtml

[18] 中国失能老人4年后将达到4200万,空巢老人过亿,2016年10月27日,来源:央广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0-27/8045732.shtml

[19] 空巢老人问题加剧,临终关怀引社工关注,2016年11月9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life/2016/11-09/8058245.shtml

[20] 扬州瘦西湖景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邀残疾人空巢老人游园,2016年12月4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2-04/8083148.shtml

[21] 兰州千名志愿者众筹3吨水饺赠空巢老人过冬至,2016年12月20日,来源:中国新闻网。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2-20/8099925.shtml

[22] 保健品四大“洗脑术”专诈空巢老人,2016年12月23日,来源:经济参考报。

访问时间:2017年4月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12-23/8102881.shtml

Empty-nesters’s Image in News Reports: Findings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Yang Dangfa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the empty-nester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and news media. This paper will adopt Fairclough’s three-dimentional framework and Halliday’s systematic functional grammar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e news reports on empty-nesters taken from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6. The images of these empty-nesters in the news will be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news reports in terms of text, discursive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It is found that the empty nesters are represented in the news as fragile and weak, the image of which to some extent reflects the real living conditions of this social group.

news report, discursive practice approach, the empty-nesters, image construction

杨党芳,女,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话语研究。

杨党芳

联系地址:天津市(300134)北辰区光荣道409号,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子邮件:15620971923@163.com

猜你喜欢

空巢新闻报道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