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自我身份的话语建构:言语行为,故事讲述和自我表扬》评介*
2017-06-11刘春梅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刘春梅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微博中自我身份的话语建构:言语行为,故事讲述和自我表扬》评介*
Dayter Daria. 2016..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p. xi+247. ISBN 978-90-272-5665-2 (HB) ISBN 978-90-272-6752-8(E-Book).
◎刘春梅 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1. 引言
巴塞尔大学的Daria Dayter于2016年出版了学术专著《微博中自我身份的话语建构:言语行为,故事讲述和自我表扬》,讨论了在推特这种社交媒体上的话语身份的建构。推特属于微博的一种,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新生社交媒体。当前大量的研究是通过语料库来讨论推特语言的结构特点,而作者另辟蹊径,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讨论推特上的语言,并讨论其与身份构建的关系。下面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 主要内容
本书共九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部分,勾画出全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第五章至第九章为第二部分。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数据处理的方法;然后谈及在“自我表现(self presentation)”中的各种言语行为(speech act)和言语事件(speech event)1,包括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第三方抱怨(third party complaints)和个人陈述(personal narratives);最后对全书做了总结。
本研究以作者建立的芭蕾推特语料库为研究基础。作者选取了来自英国和美国的11位芭蕾爱好者(五位女性,六位男性),彼此之间直接或间接有联系;根据他们2012—2013年所发的推特内容,随机抽取了1000条推文,并手动标注建成了芭蕾推特语料库。
作者在第一章开明宗义地点出,本研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芭蕾学生和爱好者组成的推特团体为研究对象,试图说明话语身份构建的问题。所谓话语身份,是指一段时间内在推特的多重互动中对于自我的整体建构。本研究处于语用学、话语分析和会话分析的交叉部分。(会话分析主要研究会话的组成与结构;话语分析是在语境中分析语言,观察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交流;研究对象可以是会话,也可以是独白。)
社交媒体交流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博客,是以自我为焦点的。作者希望研究人们在真实的推特环境中是如何通过独白和互动的模式进行自我展示、形象管理和身份建构的。社交媒体也为个人故事讲述开辟了新的空间。
在第二章中,作者介绍了话语身份的概念,并回顾了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发现。身份是一个人稳定的、不变的特质的观点近年来持续地受到社会学和心理学学者的质疑。更有建设性的观点是个人身份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和多样的概念,在社会生活中持续不断地被重新建构。在此研究中,作者聚焦于推特话语有意或无意地向外界世界展示身份的途径,聚焦于一个既定的身份是如何影响个人的语言表达的。身份是指根据公认的社会特质所自我描绘的形象,“即一个人为自己所谋求的积极社会价值,以及在某一社会活动中他人认为其所站的阵线”(Goffman,1967:5)。这个定义强调身份建构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环境中的。
第二章的内容反复确认了一点:通过话语途径进行身份建构是无可争议的;并通过会话分析、成员分类分析和叙述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无论与交谈者亲密与否,都可以通过对话来进行身份建构;(2)身份在谈话中建构,并与某些类别的行动相联系,也可以激活某些活动;(3)通过定位言语行为(speech acts of positioning)进行话语身份建构;(4)在独白话语中,故事讲述是身份构建的主要策略;(5)在每天的对话中,身份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琐碎的故事讲述建构的。总体来讲,有关语言身份建立的观点有很多,但身份建构肯定是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
第二章还介绍了三种叙事框架:Labov叙事框架、Ochs和Capps叙事框架以及“小故事(small stories)”叙事框架。
第三章主要介绍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作者借用Derlega和Grzelak(1979:152)的观点,做了如下定义:
自我暴露包括任何涉及自我的信息交换,包括个人地位、性情、过去发生的事情和对将来的打算。任何以“我”开头的正式言辞(比如“我想”“我觉得”)或是其他有关自我的言辞客观上都可以被定义为自我暴露。(38)
自我暴露对于建立和保持亲密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密切相关。从语用的层面来讲,自我暴露包括自我表扬(self-praise)的言语行为、第三方抱怨(third party complaints)的言语行为和个人故事讲述的言语事件。话语心理学家认为积极地“自我暴露”即为“自我表扬”。第三方抱怨,指讲述者叙述自己生活中的麻烦事情,并表达对这些事情的情感立场。个人故事讲述是身份构建的重要因素。尽管自我暴露包括多种言语行为,但由于方法论和理论方面的原因,本书只研究“自我表扬”和“第三方抱怨”。
第四章主要介绍推特作为一个社交平台,为每一个人向社会展示自己提供了一个途径。推特允许单方面关注,无法预料某一段推文的确切读者群,因此推特上的交流是不对称的,这一点与其他社交网络不同:比如推特的交互性与电子邮件或是面对面的交谈相比,是有一定差距的。
随着计算机辅助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兴起,出现了很多“电子邮件语言”“博客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实际上,线上各种形式的语言特点多有相同;线上语言与线下语言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推特的语言很标准,少有突出特点;语法结构中有连接手段。推特的另一特征是句法有删减;这主要是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Crystal,2011)和即时性的语用考虑(Page,2012)。由于句法删减,理解推文也需要一些推理性的策略。推特语言的互动性非常明显,这一点可以从芭蕾数据库单词列表中大量的评价性和互动性词汇中体现出来。另外,与人们期待不同的是,推特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也是非常标准的。
标签在推特中无处不在。与传统的标记不同,推特中的标签提示使用者进行评论,并引发多方谈话。标签及其后面的文字在芭蕾语料库中还起到检索字段的作用。在很多推文中,标签作为动词短语出现,成为句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同时成为一个流行的话题,吸引大量的读者。
尽管一些早期研究认为推特的主要功能是交流,是一种网络为导向的交流模式;然而,作者认为推特是一种叙事性体裁。虽然交流性推文在推特中数量众多,可以质疑推特的叙事性和类博客的本质,但会话在推特中终未占主体,如下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根据Boyd(2010)随机抽样得来的数据,36%的推文属于回复性质;根据Honeycutt与Herring(2009)的发现,30%至32%的推文属于回复性质。推特为独白的语言实践提供了空间。个人陈述、第三方抱怨和随机的观察都属于独白的语言实践。
本书采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第五章详细地介绍了本研究所依托的研究工具:芭蕾推特语料库,语料库的组成及其标注系统。
作者首先介绍了选取11位推特对象的原则,随后介绍了11位被选者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这些人的个人生活和推特交流很大程度上集中在他们对于芭蕾的热情上。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详述了他们与团体有关的主要观念与实践,这些都构建了他们的芭蕾身份。
本研究以“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为综合框架,进行定性研究。此框架2004年由Herring提出,主要包括如下步骤:(1)寻找可行的研究问题;(2)对数据进行选择和抽样;(3)与被调查者之间的关系;(4)可操作的理论;(5)分析结果。“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仅仅是一个指导,本研究还采用量化研究作为方法论。
作者在此章中详细记述了语料的采集和标注。芭蕾语料库包括1000条推特,16,458个单词,性别比例和推特形式(独白式与互动式)比例均衡;并对这些语料进行描述性标注和内容标注。
本研究以芭蕾语料库为依托,用AntConc进行词语检索,得到一些有关言语行为的初步结论:语料库的高频词与芭蕾相关;人们对友好关系的偏好越来越压制明确的对抗性表达;芭蕾数据库中不存在咒骂方面的词汇,这与人们对于网上言语的一般印象不同;只有在形容自己的时候才会出现有限的一些温和的贬损类词汇,比如傻瓜、笨蛋之类。总之,芭蕾群体的语言是标准而明晰的,圈内感觉的建立与维持是通过对某些行动和规则的顺应实现的。
第六章主要谈论“积极性自我暴露”的言语行为,也称“自我表扬”,属于定位言语行为的一种。作者将“自我表扬”定义为一种或清晰或含蓄地夸赞谈话者具有优秀素质或巨大成就的言语行为,而这种素质和成就也得到了谈话者本人或潜在观众的认可。在推特的使用中,自我表扬是为身份建构的需求服务的。
根据芭蕾数据库的数据可知,“积极性自我暴露”与性别无关,男女均有此倾向,且男女进行自我暴露的比例相近(女性占积极性自我暴露总数的49.5%,男性占50.5%)。从形式上来讲,独白型积极性自我暴露占67%,互动型占33%;从内容上来讲,与芭蕾相关的内容占88%,其他内容占12%。正是这些积极性自我暴露的内容,帮助讲述者建立了其芭蕾圈内人的形象。
在这一章,作者列举了减轻“明确自我表扬”不适感的六种策略,但作者并不建议频繁地有意识地使用这些策略。如实表达实际情况,从学识渊博的观众那里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构建其圈内认同感,也是推特使用者的愿望之一。
接下来作者讨论了“自我表扬”的语言特征。数据表明,“自我表扬”中评价类的词汇很少,这也说明自我暴露对于身份构建的贡献来源于唤起圈内认同感而非明确的积极评价。在芭蕾语料库的单词表中,很少见到新词;除了感叹词“yay”、表情符号之外,也很少见到“网络式”的拼写方式,这说明推特使用者是使用标准英语交流的。在语法结构上,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和助动词经常被省略。
总之,推特使用者的自我表扬行为,是人们正面自我展示的需要。调查显示,无论明确或是含蓄的“自我表扬”均不会受到谈话参与者的责难;相反“自我表扬”被认为是一种规范的行为,在团体期望中也是适当的。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作者认为应在话语群体的框架下认识“自我表扬”;因为“自我表扬”只有在一定的话语群体内才能增进关系亲密度,从而抵消伤害脸面的风险。
第七章主要介绍了第三方抱怨的内容、句法结构、词汇手段以及其构建人物身份、建立亲密关系的功能。第三方抱怨(Third Person Complaint),是指抱怨者向并不为此苦难负责的观众表达委屈或不满。第三方抱怨在推特对话中广泛存在,占到了芭蕾推特数据库的13%。数据显示,第三方抱怨与性别无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抱怨的行为在数量上基本持平;从形式上来说,独白型第三方抱怨占72%,互动式第三方抱怨占28%。
芭蕾推特语料库中第三方抱怨的内容包括:与芭蕾相关的技艺、名人、练习、演出、服装以及芭蕾对身体的影响、练习者对芭蕾的献身程度等内容。在句法上,绝大多数第三方抱怨采用陈述句和修辞性疑问句表示。陈述句并不一定需要完整,也可以省略某些语法部分。第三方抱怨的词汇手段分为外在词汇手段和内在词汇手段。外在词汇手段包括称呼语、感叹词、语料库的标注、表情符号和表述行为的谓语词。内在词汇手段主要指表示否定情感的词汇。
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表格说明,芭蕾语料库中的第三方抱怨的内容与芭蕾表演和芭蕾本身所需的技术有关,因此构建了抱怨方“芭蕾圈内人”的身份。在语料库中,有人抱怨自己芭蕾技艺不精,这种自我暴露是很危险的,但这也可以视作芭蕾推特群成员之间的特殊信任,有助于成员之间巩固关系,而且有可能引起更加深入的故事讲述和自我暴露。总体来讲,推特中第三方抱怨风险低于实际生活中的抱怨,因为这里的第三方抱怨仅仅是用于芭蕾身份的建构,争取同情,而非求得支持和帮助。推特使用者线下社会联系薄弱,第三方抱怨起到了自我显露和建立亲密关系的作用。
第八章的主要内容是谈芭蕾团体在推特中的叙事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在自我暴露和身份建构中的作用。作者认为,推特中的故事讲述是一种重要的身份建构方法,芭蕾舞者就是通过在推特中进行与主题相关的自我暴露而进行自我身份建构的。在这一章中,作者通过芭蕾推特语料库中的13个故事说明了推特的叙事要素、叙事维度和叙事种类。
由于推特使用者的即时互动特点,由多条推文完成的故事陈述经常被关注者打断,呈现出一种不连续的特点,因此推特用标注和关键词重复的方法来实现故事陈述的衔接(cohesion)问题;而故事连贯性(coherence)的实现与线下方式相同:都是通过事件的因果联系实现。
作者认为自我暴露的叙述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数据表明,有两种方式可以建立亲密关系:一种是芭蕾相关话题的自我暴露,另一种是对圈内的核心叙述发表支持性评论。
第九章对全书做了总结,并从语法和词汇两个角度说明了芭蕾推特语料库的语言特征。芭蕾人士在词汇上通过芭蕾的技术名词和专有名词来体现其圈内人的身份;在语法层面上,芭蕾推特群的内部交流并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特征。本章还谈及“自我角度(ego repertoire)”和“成员角度(member of community repertoire)”两种自我身份的构建方式。自我角度方式是指谈话者强调自我表演能力,从而构建芭蕾表演者身份的方式;成员角度方式是指谈话者传递一种希望加入团体的声音。自我角度方式从谈话者的自我角度出发,以构建一种专家的身份;而成员角度方式从团体成员的角度出发,是一种相对谦虚的身份构建方式。本研究证实研究对象是交替使用两种方式来构建身份的。
3. 简评
此研究主要讨论微博环境中的身份建构,如下几个特点值得一提:
(1)此研究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一种新的微博媒体——推特。据统计,推特目前有6亿注册用户,每天产生6800万条推文(Statistic Brain,2014)。由此可见,推特已经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且这种持续不断的文本可以使研究者观察到大量的言语行为,观察到推特使用者在团体中所构建的自我。
(2)利用两个相邻学科(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现,从自我陈述的言语行为中得到新的观点。一直以来,学界强调通过言语来构建身份,通常会对言语进行词汇、语法等文本分析;通过言语行为来构建身份还是研究的一个空白。而在此研究中,作者通过自我暴露、自我表扬和第三方抱怨等言语行为进行身份建构,并通过对这些言语行为进行恰当的分析或是表达自己的倾向而构建自我身份。
此研究所涉及的三个方面——身份构建、言语行为和叙事方式,是互相交织的。上文已经提到,此研究的一个创新点就是通过言语行为进行身份建构,而言语行为中又体现着推特的叙事方式。三者互相交融,各个章节之间多有交集,互相呼应,在写作方法上呈现网状结构,值得博士生学习。
(3)至于叙事方式,主要在本书的第二章和第八章中做了介绍,总的说来主要有三种叙事框架。
首先是传统的叙事模式,也就是Labov叙事框架。传统的叙事框架包括六个要素:简介(orientation)、评价(evaluation)、复杂性(complication)、结果(resolution)、摘要(abstract)和结尾(coda);其中前四个要素是核心要素,后两个要素是可选要素。学界一般认为此框架适合传统的较长的问题叙述。
其次是Ochs和Capps叙事框架,他们提出了文本叙事的五个维度:讲述者维度(tellership)、内容维度(tellability)、嵌入维度(embeddedness)、线性维度(linearity)和立场维度(moral stance)。学界一般认为这套叙事框架既适用于传统的长篇大论的叙事体裁,也适用于每天的碎片化的故事讲述。
第三是“小故事(small stories)”的叙事框架。小故事叙事框架适合那种被忽视的叙事行为,包括微小的碎片化的叙事、延迟叙事等等。小故事叙事框架对于身份构建和身份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讨论了推特的叙事要素、叙事维度和叙事种类。作为一种社会媒体,推特对事件叙述有很多限制,但传统的叙事方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民的脑海中,并作用于推特的事件叙事中。因此推特的叙事要素与传统的叙事要素是一致的。
推特叙事有三个维度:线性维度(linearity)、内容维度(tellability)和讲述者维度(tellership)。线性维度并不仅仅指语言因素的连贯性,还包括报道与所报道的事件之间的关系。推特中的陈述方式是非线性的、开放性的。在日常生活中,谈话也多是不连贯的,Ochs和Capps(2001)将此视为线性陈述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战。陈述的开放性本质上说是与陈述的内容维度联系在一起的。推特的故事陈述与每天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看卡通片、购物等等;这种日常生活的描述也是芭蕾学生的一种身份构建。讲述者维度是指多个讲述者共同叙事,尽管叙事的权力不同,但所有的讲述者都获得了圈内成员的地位。
叙事种类分为三种:微小故事叙述、结果延迟叙述和传统叙事方式。一件事的叙述可能由一条推文完成,也可能由数条推文完成。由一条推文完成的陈述多属于微小故事叙述,由多条推文完成的故事陈述多采用结果延迟和传统叙事方式。传统的叙事方式多回顾过去的事情,多条推文之间语法上具有连贯性;而简介(orientation)、复杂性(complication)和结果(resolution)等叙事要素则不易区分。结果延迟的叙事方式通常应用于自然而然发生的故事讲述中,在这样的故事中讲述者不知将来发生什么,也无法提前具有讲述的欲望。这样的故事叙述中,通常存在其他的讲述线索,而推特的互动一般是为了引起下一轮商讨,而非像传统叙述那样结束讲述。
(4)在言语行为的层面上,为自我暴露的两种形式(抱怨和自我表扬)提供广泛的最前沿的描述,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描述模型。(第三方)抱怨和(自我)表扬在主题、表现形式和产生的结果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两种言语行为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交叉的。抱怨和表扬同属语用评价,前者属于消极评价,后者属于积极评价。直接或是第三方抱怨、恭维和自我表扬有共同的对象:都是对某人或某事发表看法。正是由于这些言语行为有共同的对象,才可以让人们根据某一言语行为去理解另一言语行为(比如根据第三方抱怨理解自我表扬)或是解释某一语内表现行为。在以往的研究中总是担心自我表扬和第三方抱怨会伤及言语接受者的颜面,并有人从若干方面解释以消除这种不适感;但作者最终证明,无论是第三方抱怨还是自我表扬均不会受到谈话者的排斥和冷落,这是两种积极的身份建构策略。而且,自我表扬的言语行为在学界少有关注,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5)此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在微博环境中组织语言进行身份建构,重点在于语用研究,兼顾词汇和语法研究。前面已经提到本研究主要是从“自我表扬”和“第三方抱怨”两种言语行为来构建自我身份的,并为这两种语用评价提供了多重维度的语用分析模式,以供以后研究参考,详见表1:
表1 评价的语用分析模式
以上多重维度之间互有联系,一个用来表示称赞的模式也可以很成功地用来描述抱怨。有关评价的语用分析模式是多维度的、动态的,相对于以往的静态语用分析,可以更好地描写言语行为。
4. 本研究局限性
诚然,本研究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此研究所依托的语料库挑选了1000条推文作为研究对象,总字符数为17000,规模有限。本书作者也指出这是一个小型研究,仅用于证实一些较为初级的假设,为将来的研究规划出方向,不足以支撑特别有价值的结论。
其次,本书作者对于语料库参与者的性别人为地进行了平衡:语料库中的11位芭蕾爱好者,其中女性有5位;6位男性中有两位是同性恋。在本书的语言文献中,虽也偶尔谈及性别对话语身份的影响,但语言与性别的关系并没有在该研究中得到充分阐释。
再次,推特语境的多模态性质在此研究中也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尽管本书作者偶尔提到非词汇表达工具,但目前多模态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于流失的副语言系统的补偿。随着推特的发展,其他各种媒介无缝接入,文本与图片之间所产生的复杂意义应该纳入考虑范围;图像隐喻理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最后,为了分析和整理数据,研究者不可避免地要筛选数据,要决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尽管言语行为的讨论以多次分析的数据为基础,但本研究明显地突出了“自我暴露”这一言语行为,也因此有可能忽略了其他的言语行为。
注释:
①根据作者观点,言语行为指具有单一互动目标的言辞;言语事件指受制于交流规则的言语序列,经常由多轮对话组成,但参与要素是一致的——通常具有相同的主题、参与者和交流目的。
Boyd, D., S. Golder & G. Lotan. 2010. Tweet TweetRetweet: Conversational Aspects of Retweeting on Twitter. HICSS-43, 6 January 2010, Kauai, HI, http://www.danah.org/papers/
TweetTweetRetweet.pdf. (Last accessed on 05.04.2014).
Crystal, D. 2011.. London: Routledge.
Derlega, V. & J. Grzelak. 1979. Appropriateness of self-disclosure. In G. J. Chelune (ed.),. San-Frnisco: Josey-Bass Publishers,151-176.
Goffman, E. 1967.. New York: Anchor Books.
Herring, S. 2004.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researching online behaviour. In S. Barab, R. Kling, & J. H. Gray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38-376.
Honeycutt, C. & S. Herring. 2009. Beyond microblogging: Conversation and collaboration via twitter. InProceedings of the 42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Los Alamitos, CA: Computer Society Press, 1-10.
Ochs, E. & L. Capps. 200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age, R. 2012.. New York: Routledge.
Statistic, B. 2014. Twitter Statistics. http://www.statisticbrain.com/twetter-statistics/ (Last accessed on 05.04.2014).
刘春梅,女,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话语研究、翻译研究。
刘春梅
联系地址:天津市(300204)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
电子邮件:liuchunmei05@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