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批判社会研究中的话语和非话语现实》述介*
2017-03-08高艳军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
◎高艳军 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
《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批判社会研究中的话语和非话语现实》述介*
Benno Herzog. 2016.. London: Springer Nature. PP. xv+202. ISBN: 978-1-137-56908-0 (E-Book).
◎高艳军 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
1. 引言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进行批判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批判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本书作者的观点(pp. vii-viii),关于“何为标准”这样的问题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将社会和政治哲学领域中一些学者、哲学家或政治家的观点作为标准;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依据政治机构用实证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作出决定,这些决定可形成标准;再有就是,学者们根据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某个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然后运用标准的立场来进行评价并形成标准。这三种观点都有不足,例如,学者的观点和立场不同,因而也很难在研究中形成一致的批判标准;实证的研究虽然看似客观,但经过实证调查得到的结果通过政治机构的机构化,也未必就是价值中立的批判标准;而学者的观点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又达不到标准的评判。因此在本书中,作者的目标就是弥合标准的立场和“客观”的社会科学之间的分离(p. viii)。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作者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和福柯式的话语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同时,作者通过理论反思和实际案例,提出另一个分析视角,从美学的角度来觉察那些因为沉默而被社会排除的主体所遭受的不公正,进而弥补话语分析方法的不足。
2. 内容简介
《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释了批判的理论方法。第二章是分析的工具。第三章是实际的案例分析,阐释批判理论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即运用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具体的例子。最后一章是总结。下面分别介绍每章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章“批判的理论方法”中,作者在理论上对社会批判的标准进行了详细阐释。作为理解批判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作者根据后结构主义者福柯“不想被统治或者不想被那样统治的艺术”的描述,指出批判是一种实践。霍克海默在1937年的著作《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中指出:批判理论关注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其理论性质是一种批判社会的最激进的思想(于永军,2009)。对社会的批判,不仅是揭露批判社会现实,还要改变被批判的社会现状。作为社会实践的批判,批判的对象是社会,是对社会秩序、结构和系统或者说是社会的总体的批判,因此批判是一种社会实践。
进行社会批判,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确立“批判的标准”或者是“批判的规范”(马金杰,2001)。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从理论逻辑而言,批判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建基于一种关乎人类生存及经验的正面价值预设,既是否定、批判现实的标准,又是面向未来的乌托邦展望,这即是批判理论之可能的规范基础问题。规范基础既是批判现实的标准,又是面向未来的乌托邦展望,是先验的,又是立于经验的,面向超验的(马金杰,2001)。作者提到四种批判标准:外部批判、程序批判、内部批判和固有批判,其中固有批判是其标准的立场,来自现实的社会,不仅仅是显示社会改变的前景,也促进改变,具有固有和超越两个标准内涵。
以批判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其社会批判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传承(韩小雁,2006),具有固有的社会批判的特征。作者在这一章通过阐释后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三代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以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为代表的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从一开始以工人阶级的工作为判断标准的社会批判到后来转向关于历史和社会的哲学批判,其革命的目标即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陷入了困境(李隽,2005)。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认为第一代理论者都未能就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进行先行的澄清,因此,哈贝马斯构建了以普遍语用学为基础的交往行为理论,将批判奠基于语用规范上,并为社会与道德的发展奠基提出了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等,言语有效性的四个条件。从传统批判理论的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行为理论的语言学范式,由主体转向了主体间性。但这种交往行为理论遭到了来自话语学派的尖锐抨击。福柯认为,哈贝马斯设想的“理想沟通情境”实际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模式顶多也就是一种无法兑现的乌托邦理想。人的行动意志形成过程难以免于社会障碍和交往限制,相互理解的主体间性再度落入社会阶级道德斗争的窠臼(李和佳,高兆明,2008)。以阿克塞尔·霍内特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吸收了黑格尔、米德等人的理论资源,提出了自己的“为承认而斗争”理论,阐述了爱、权力、团结三种主体间的承认模式,以及个人认同所遭遇到的强暴、剥夺权力、侮辱三种“蔑视”形式。霍内特相信社会斗争代表着社会进步的现实动力源泉,而主体所遭到的蔑视和不敬则是社会斗争的深层道德动机,会引起社会的变革。霍内特致力于追求具体社会生活现象的道德逻辑,拒斥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劳动范式所标识的物质逻辑,使得承认理论努力获取的规范性在现实生活领域中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成为问题(李和佳、高兆明,2008)。
社会批判理论的社会性与规范性的融合如何真正实现,这是困扰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难题。在20世纪80-90年代主要是从语言学视角发展而来的话语分析方法,把社会、政治、哲学的思考和实证的社会方法连接起来,为社会分析提供了有益的工具。但早期的话语分析主要集中在语言和文本方面,对于话语之外的社会现实鲜有涉及。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更多来自社会背景的话语分析试图克服现有话语分析方法的不足,被本书作者称之为话语的社会分析方法。话语的社会分析方法严格按照福柯学派对话语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话语产生的实践、物质和象征现实,即能产生话语的条件。而且,话语的社会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弥补霍内特承认理论的社会缺陷。
当说到批评和话语分析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批评话语分析。在本书作者看来,批评话语分析面临分析非语言现实问题时方法论的统一和批判的标准两个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一般分析语言,而费尔克劳、范代克、沃达克这些批评话语分析的主要研究者,其方法并不统一,如范代克使用社会认知方法、沃达克使用历史-语境方法、费尔克劳使用话语实践方法。第二个问题涉及批判的标准问题。批评话语分析者们揭露隐含的权力关系,揭露不平等的社会现实。然而,在后结构主义者的观点中,权力是所有社会关系中固有的。如果对权威的权力、社会关系、甚至价值和标准从根本上不信任,同时自己的标准规范又存在着问题,那么批判就会陷入无限的循环之中。这样,批评话语分析也不可能作为话语分析的标准来进行社会的批判。
在阐述以实证为标准的社会批判和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之后,作者总结道,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的标准来自于社会本身,并且也是改变社会的标准。根据霍内特的承认理论,我们看到最终的社会标准是社会的痛苦不应该存在。因此,社会批判者们必须分析社会苦难的现实,同时调查社会结构涉及的产生这些痛苦的社会因素和克服痛苦产生的潜在性抵制。对于社会结构和社会苦难的联合分析,作者再次指向了话语分析,尤其是对更多社会层面的话语分析。关注实践、物质现实性甚至是影响,话语分析能够提供确切的整合的方法,借以揭示社会关系的标准的基础和同时使用这个程序中被发现的标准来反对存在的社会关系。为了使用话语分析来进行社会的批判,作者认为一些分析工具是必须的。能够连接批判的社会理论和分析工具是现实的话语建构理论。作者在第二章讨论了具体的分析方法。
根据Laclau & Mouffe的观点,一切都是话语,一切现实都是话语构建的结果。因为一切都是话语,所以一切都可以按照话语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以此为出发点,作者对现实进行了话语和非话语区分。话语是机构化的说话方式,非话语现实指实践、物质性、社会行为者、社会行为者的身份、意识形态、知识、权力、社会结构等。话语分析意味着分析语言也分析非话语现实。话语也必须在行为者、实践、物质等等非话语领域来被理解。话语分析的目的是揭开话语的内容和非话语的现实。同时非话语现实也必须在话语产生的语境中理解,即在这些语境意义的社会生产中理解。当同时分析话语和非话语的时候,即是批判社会秩序。我们用话语和非话语现实的固有的批判标准来批判社会结构。通过展开标准的产生条件和社会秩序,我们将表明是调和现有社会秩序还是改变社会秩序。
研究话语分析通常把自己看成是后结构主义的传统。尽管后结构主义强调断裂的可能性,在进行话语概念分析时,所有的概念都是相互关联的,我们不能分开这些分析的概念好像它们是独立的分析个体。但是分析给定的社会氛围的所有方面、所有的因素,也是不可能的。在实际的分析中,我们必须选择和联系相关的概念元素。这一部分作者占用了大量的篇幅,对非话语现实的概念进行分析
这章作者选择了实践、物质性、行为者、身份和主体性知识,意识形态和世界观有分析知识结构的实践权力,统治这些概念进行分析。在分析每一种概念的时候都分析这个具体的概念是什么,和话语的关系,基本上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话语的产生原因、话语的影响、话语的吸收和排外性,以及话语的构成。区分这四个方面的时候,我们同时区分这些非话语现实的话语性和话语的现实性,即对话语现实的分析在话语理论的框架下进行。同时,作者还要分析作为固有的社会批判的非话语现实。如分析实践时首先分析实践这个概念,实践和话语的关系,最后,在话语的分析框架下分析实践,指出实践的固有批判的标准,不仅揭露实践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指出要改变社会结构。
虽然这些概念的分析在整体框架上是一致的,但是,作者分析其概念的时候还是有其不同的分类,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作者首先分析了实践和物质。实践是我们最常见的作为社会批判的手段,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中被解释。行为者、主体和主体性这些非话语是可见的,是容易被观察的,通常有能力让自己被明白,但却有多重主体地位的存在。对于知识、意识形态和世界观这组分类来说,这是个完全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除非通过察觉话语和非话语的影响。权力和统治涉及了看不见的更深层次的地带。权力对于话语分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权力本身确是很难抓住的因素。
当进行社会批判时,我们必须把这些概念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的分析。社会批判不是对单一的社会实践、物质现象、身份、世界观逐一进行批判,相反,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识别它们作为基础的相互关联的结构,而不是一个社会现实的一个方面。每个实践方法,不管它本身是否复杂,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界定。作者提出了两种中观层面的方法来进行综合话语分析,即社会结构和话语排外这两种方法。社会结构既是分析的工具也是分析的单元。作为分析的单元组合,社会结构可能是复杂的。社会结构话语分析可以看成是几个已经被描述的元素的一个有意识的综合分析。这个集合产生话语,被话语产生、排除和包括。
第三章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综合,作者通过实例来分析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如何被使用到实际的案例研究之中。每个例子都不是进行深入分析,而是为了说明方法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
本章先列举了三个例子说明作为话语分析的社会批判的方法。第一个英才教育的例子是关于价值原则的话语,在分析的过程上非常接近传统的话语分析。从怀疑社会地位和社会分配合法化的话语开始,这个例子表明作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在逻辑上和实际上使社会不平等的合法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话语分析转向了真正的社会批判。作者表明话语分析如何要求理论上的反思(第一步)与物质和符号的基础分析(第二步)变成批判(第三步),具有促使社会改变的能力(第四步)。这基于四步逻辑:受苦、不尊重、愤怒和改变。第二个关于移民实践的例子虽然也伴随着语言使用的话语分析因素,但主要侧重理解一系列实践具有社会批判的标准的内容。许多实践可以被理解为是为承认而斗争的实践。当这种承认因社会结构的原因不能被满足,实践便转向真正的社会批判。第三个案例关于同性婚姻。在对同性婚姻的争辩中,一些声称认为同性婚姻会侵蚀整个社会,形成社会基础变革,因此通过对同性婚姻的批判来形成基础的社会批判。然而经过分析,证明同性婚姻不会造成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这种批判的失败也是有意义的,表明这种方式也可以应用于保卫社会来对抗那些不公正的批判。作者通过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具有可能性和局限性。这三个例子都是按照如何进行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的指导来进行,这些指导的目的也是提供研究者一些实际的构建研究过程。
为了弥补话语分析对于缄默或者沉默的苦难分析的缺陷,本书作者用了三个来自于美学领域的例子,通过移情的表现方式分析如何感知别人的痛苦。美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一些对别人苦难的移情理解的问题。艺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敏感的来源以共同感知社会现实。第四个案例,喜剧博士的例子,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艺术是为了认可而斗争的手段。第五个以撒牺牲的图画表明移情作为社会批判的手段。最后一个例子是虚构的小说,说明即使是一个虚构的小说也可以被用来进行社会批判。三个例子表明美学形式也可以是有效的社会批判,是引起社会变革的方式。
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清楚地说明导致社会批判的不应该是调查者的标准,而是被批判的社会本身的标准。为了揭示这些社会上被认可的标准,展示这些标准来说明社会认可的标准与现实的不同,作者提出一个由8个步骤构成的话语分析方法:1)找到合适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2)探索对象,3)说明语料和方法,4)描述性的分析,5)解释性的分析,6)社会宏观层面的分析反思,7)标准和社会结构的关系,8)促使改变。
第四章是本书的总结。在总结了为什么要进行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以及为什么社会批判需要把批判理论和话语分析相结合之后,作者再次重申了本书的目的是在话语分析和批判理论之间建立一个联系,说明社会变革的任务既是理论上的,本质上也是实践的。进行社会批判没有容易方法,批判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批判的需要是因为人类痛苦的存在。这种痛苦包括所有结构上产生的痛苦或者无情的统治造成的痛苦。在痛苦的核心,通常有沉默的机制。痛苦经常暗示交际的失败而不是稳定。话语分析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箱,话语理论亦提供了很重要的分析依据,而批判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需求,进而促进分析的深入。在这一意义上,批判理论是真正的、固有的社会批判。然而,由于批判理论自身的不足,使结合话语分析进行社会批判成为必要。本书的目的便是在实践和理论上提供这方面的工具。
3. 简要评述
仔细研读全书,结合对批评话语分析和社会批判理论的思考,可以认为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推介。
首先,从内容价值上看,本书结合话语分析的案例,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方法,给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认知。作者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梳理,发现其在社会实践方面的不足。作者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话语分析,指出话语分析并不只代表一种分析方法,而是一组分析方法的集合(Jorfensen &Phillips,2002)。在此基础上,本书作者结合社会批判理论和话语分析的案例,形成了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的方法,提出以此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揭露让人们产生苦难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变革,消除人们的苦难,达到人类真正的解放。
其次,从美学的方面、从移情的角度来体会话语分析不能企及的缄默的痛苦,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为社会批判的话语分析虽然通过对非话语的现实分析,已经扩大了对于社会不公正揭露的方法论视野,但是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方面,我们很难感受社会行为者所感受的所有的社会不公正;另一方面,痛苦经常会阻碍话语的表达,会产生缄默的主体。而这两方面的问题都会阻碍我们产生对别人苦难的移情。话语分析的方法除了包括对非话语现实、物质实践等的话语分析方法之外,还应包括能够具有移情作用的其他的方法。作者通过最后三个例子,表明对美学产品的分析,可以产生移情,用来察觉那些由于缄默而被社会排除的主体身上的不公正。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作者是一名社会学方面的学者,所以本书有大量涉及社会学的内容,包括文化、哲学。虽然借鉴了话语分析,但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意义上的话语分析,只是按照话语分析的方法来分析非语言现实。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是一本基于社会学的话语分析著作,可以和基于语言学的话语分析范式(田海龙,2016)形成补充。
以本文作者目前的学科知识水平来看,本书中也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地方。首先是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评价问题。本书作者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之所以不能作为社会的批判,是因为批评话语分析没有统一的分析方法和不明确的批判标准。批评话语分析的跨学科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不仅仅体现在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实际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综合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视角对话语在社会生活中作用进行研究方面;也体现在批评话语分析发展出费尔克劳的“辩证关系”、沃达克的“话语历史”、范代克的“社会认知”以及斯科伦的“结点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田海龙,2014)。因此,批评话语分析没有统一的分析方法也是其特征之一,这被认为是批评话语分析的缺陷,但这显然是出于在书中提出一些新观点的需要。
另外,从本文作者自身的读书体验来看,本书的书写结构可以进一步完善。目录中只是简单地列出了四章的一级目录加上一个索引。每一章下面都没有二级乃至三级目录,读者很难从目录上得到特别有用的阅读引导。与目录相对,正文中的小标题非常少,甚至几页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标题,这无疑增加了读者阅读的困难。由于内容冗长,没有小标题引导,很容易造成混乱,使读者不容易理解书中内容。
Jorfensen, M. W. & L. J. Phillips. 2002.. London: Sage.
韩小燕,2006,从起源与特点看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241-243页。
贺米,2006,“相互承认”与“人类团结”: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范式转换,《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1-7页。
李和佳,高兆明,2008,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演进:从福柯、哈贝马斯到霍内特,《国外马克思主义》,第5期,33-39页。
李隽,2005,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其思想特色,《理论探索》,第6期,29-32页。
马金杰,2011,张力之痛:哈贝马斯规范基础思想批判,《求索》,第2期,118-120页。
田海龙,2014,《批评话语分析:阐释、思考、应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田海龙,2016,话语研究的语言学范式:从批评话语分析到批评话语研究,《山东外语教学》,第6期,3-9页。
于永军,2009,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转变——从传统社会批判理论到交往行为理论,《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3期,64-69页。
高艳军,女,安阳工学院讲师,天津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批评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
高艳军
联系地址:天津市(300204)河西区马场道117号,天津外国语大学
电子邮件:jemimag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