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伦理构建中传统生态观的转向
2017-03-08唐亚萍
唐亚萍
(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
现代生态伦理构建中传统生态观的转向
唐亚萍
(新疆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
生态伦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话题,现代生态伦理的构建需要从传统生态伦理中汲取营养。古代生态伦理问题与现代生态伦理问题的提出是否基于同一原因,这是当今研究生态伦理需要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古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较小,因此生态伦理问题还不足以影响古代社会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他们涉及的生态的言论多不是从生态关怀的角度提出。当今生态伦理的构建,是否要照搬古人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传统生态伦理向当今生态伦理转化时必须思考的。
生态伦理;理论体系;传统生态观
古代是否有生态思想?如果有,是否是基于生态问题提出?在当今生态伦理构建时我们是否应该全盘吸收古代生态思想?传统生态思想在当今生态伦理构建时是否还有价值?在构建现代生态伦理体系时,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认真思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类逐渐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思考人类在自然中的定位。传统的生态思想以儒家的“参赞化育”“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和佛教的“众生平等”为代表,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相处的状态,那么传统生态伦理在向当代生态伦理转化时应该注意怎样的身份转换,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一、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资源的基本关切点
古代生态思想孕育在古代文化之中,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与“和而不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面临的重要难题,在中国哲学中人与自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源于自然,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因此,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使得自然服从于与自己。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9。可见在古代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人凌驾于自然之上。
中国古代的生态问题不仅以具有中文化特色的哲学思想为基础,而且还以处于萌芽阶段的生态学知识为基本前提,并依据这种基础和前提,形成了一系列生态伦理原则。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提倡人们合乎于天道,认为自然界是伟大的,而这种伟大是由人来完成的。从生命的意义上来说,人类首先要认识自我在自然界中的定位,其次要遵循自然,感谢自然,理解自然,并尊敬与爱护自然。万物都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是如何“参赞化育”的?儒家认为以同情之心尽物性,才能助成天地之化育,即“参与天地之化育,助成天地之化育”[3]。对人来说,人应该充分地实现自己的本性,并能让天地万物都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做到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己之性,即要做到顺从天地,顺从自然,尊重自身所固有的价值,不伤害自己和物的本性,这样即是做到了参与和帮助天地来养育万物。同时,孔子提倡仁爱之心,并以此来对待万物,因此儒家生态思想中提出了“仁”的思想。“仁”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哲学范畴之一,从生态思想来看,孔子最先确立了“仁”的基本内涵。孔子主张将对人的道德关怀扩大到对物的道德关怀,并且孔子的“仁爱”对人与对物是一致的、相通的。孔子主张用仁爱的思想将人类与自然连成一个整体。
道家思想中包含的生态思想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其“道法自然”原则蕴含了保持环境、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观念,从本体论意义上来说,老子的“道生万物”,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3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2]23“道”创造了万物,并培育万物,养育万物,使得万物成熟,“道”是万物的归宿,在“道”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天道”和“人道”。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19因此,道家的生态思想也是从自然和人的关系来阐述的,道家的“道法自然”提倡人要遵循自然,与大自然融合共存。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2]67这是老子“俭”的思想的体现。“知足寡欲”“去骄,去甚,去奢”[2]29“知足,知止”[2]44是老子生态思想的价值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提倡知足常乐,不骄傲,不奢靡。同时,道家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万事万物在佛面前都是平等的。“众生平等”是佛教生态思想的核心。佛教不仅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主张天地万物之间也是互相平等的。佛教的生态思想以“缘起论”为基础,认为万事万物都因缘起,也因缘灭,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在佛教看来,世界就是一个万事万物交织在一起的网,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世界就是因缘而聚在一起相互共生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亦是如此,人生活在自然之中,人与自然不可分离;同时,人更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佛教生态思想十分重视实践。佛教提出了一系列行为规范如:不杀生、放生、素食、爱护环境等等。尊重生命、爱护环境在佛教是受戒律支持的,不杀生、放生、素食充分体现了佛教对生命的重视,这是对“众生平等”的践行。“净土”是佛教所向往的理想彼岸世界,其中最具代表的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佛教向往的理想的生态世界。佛教认为,进入极乐世界就可以享受一切的幸福快乐。佛教认为世界与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而且是互相影响、互相构成的,都具有佛性,因此应“等无差别”。
二、 现代生态伦理构成的基础建设点
生态伦理又称环境伦理,是指人类处理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生存的焦点问题,受到各国的高度关注,为了保护生态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还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要素相互协调发展。“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我们更加需要绿水青山。现代生态伦理的关切点已经由人转向物,不再仅仅是从人本身出发,而是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重视生态的重建。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迅速蔓延,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意愿逐渐强烈,高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福利,但却给自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任何一种力量如果不用道德来加以约束,就会给当今社会以致未来社会造成伤害。当代生态伦理的构建已经成为生态学、伦理学发展的热关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建设架构。
(一)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自然关系中总以自我为中心,人对于自然的一切活动都在于利用自然为自我服务,追求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盲目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眼前利益忽视了长远利益,这是造成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在发展中存在过于功利性的导向以致对自然生存权有所忽视,人在促进社会发展时,总是会无意识地伤害自然,这样功利性的导向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是不同于动物会使用劳动工具的高级动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适用于世间万物,基于这样的前提人类在自然界中成了领袖者。在此基础上,人类忽略了生态环境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对自然的关怀。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定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现代生态伦理构建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必须要调节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在发展中就需不断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调节两者的关系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人类必须要遵守自然规律,在从事生产活动时遵循生态保护原则。并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爱护环境,倡导绿色出行,减少废水、废气排放等。在生活中人要有意识地保护环境,提倡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等。环境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类,自然与人相互联系、休戚与共,因此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刻不容缓。
(二)调节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简单地说,以环境换发展就是为了求得经济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这种发展在当今世界屡见不鲜,这样的发展只是重视国家当前的利益而忽视了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从目前看,我国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森林植被覆盖率大幅度减少,土地荒漠现象层出不穷,空气污染、雾霾严重,这样的现状在我国并不少见,这就是以环境换发展的具体体现。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政府部门对绩效的追求力度加大,忽略了现实情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当代生态伦理的构建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然而,片面的注重发展而不懂得环境保护无异于是自掘坟墓,这一点是值得人类注意的。
物质世界的丰富只是发展的一部分,我们还需注重保护自然,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社会是一致的,不应过度发展而忽视保护。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必须重视生态保护问题。应当注意的是:我国要建立并完善环保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树立全民环保意识。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类关注的核心问题,将保护环境贯穿到经济发展中,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调节消耗与需求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还是一个资源需求与消耗巨大的国家。重工业时期的中国,在机械、汽车、钢铁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是以巨大的能源与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快速挺进,但人口的增多使得城市居民消费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市住宅面积大幅度扩大,家电与轿车的使用量大幅度提高,带来的是大量能源消耗。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类道德素质变得逐渐低下,骄奢淫逸的现象滋生蔓延,浪费资源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需求越多则消耗越多,这一问题在我国十分明显。资源严重的浪费包含两个原因:一是人类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资源种类繁多,因此不注重节约,只是无节制地浪费;二是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大力发展使得资源使用急剧增多,在使用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造成资源浪费。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我国现存的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调节消耗与需求的关系。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人的需求与消耗是成正比的。在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自然资源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调节需要与消耗我们应该做到节约资源,珍惜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耗大国,人类必须重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不过分开采不可再生资源,并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这是调节消耗与需求的具体表现。
三、 当代生态伦理构建时传统生态观的转向
古代提出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5]的思想,古代政权认识到过分捕猎的严重性,也因此设置了“山虞”等“虞”官来进行管理,防止过度捕猎。并且,如果古人不按照《礼记》中的规定去进行捕猎,那就是“暴殄天物”,这样实际上是一种爱惜生命的态度,是用仁爱的态度来对待世间的一切生灵。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传统生态思想都倡导人类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孕育了万事万物,因此人类应该回归自然,保护自然,顺从自然,而不是违背自然,征服自然,使其为人类自身谋利益。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态伦理思想目标于培养人的慈悲心、仁爱心,杜绝奢欲的泛滥,以完成个人品格的养成。因此,传统生态观念并不是针对生态问题提出,但给现代生态伦理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借鉴的意义。传统生态伦理向现代伦理转化时我们应该要注意几点:
(一)伦理环境的转换
传统的生态观念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古人的思想更多的是给我们创造了一种回归自然的目标,但我们也不可全盘吸收古人的生态观点,我们必须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一方面我们要肯定传统生态思想中的积极的部分,并将积极的部分吸收到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它既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活水之源;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生态思想中糟粕的部分我们要加以改造或剔除,传统的生态思想还有着许多缺失之处,并与当今的生态价值导向有着一定的冲突,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同时,传统的生态思想只是在社会物质文明十分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提出,是一种根植于农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尽管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生态思想缺乏了时代性。因此,我们必须转换生态伦理环境,针对当今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借鉴传统生态思想中的观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而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来看待当今生态的发展。
(二)伦理基础的转换
中国传统的生态观以儒、道、佛为代表,这三家中都讲到人对自然的尊重,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人与世界万物是互相平等的。古人认为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是其独立存在的方式,这可以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建立的基础。
儒家生态思想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主流,它主张“仁爱”“和谐”的观念,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6],爱护自然就是爱护自己。儒家是从“仁”出发,认为“仁”即“爱人”,不爱人就不能很好的治理社会。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民而爱物”[7],提出“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8],认为“仁”不仅仅局限于人,并将“仁”的对象扩大到自然万物。这一点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所提倡的尊重自然相类似。张载进一步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9]的观念,拓展了儒家的“仁爱”的范围,这对现代生态伦理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儒家以人为本,从“仁民爱物”出发,提倡尊重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道”是自然界最高的规律与法则。老子认为人与世间万物没有高低之分,他们共同遵循宇宙的基本法则。庄子也进一步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0]的观念,认为万物与人类处于同样的地位,这肯定了自然的地位。这些思想都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接近。道家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道”的产物,不能将自然界与人进行等级划分,人类用自我中心的观念来看待自然,这是不合理的,应该在道的基础上来看待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处于同样的位置,不分高低贵贱。几千年前的中国人都有这样的觉悟,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社会之中我们为何不能学习古人呢?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但环境却高度遭到破坏时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将传统生态思想转换为当代生态伦理的问题。
古代生态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原则,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为中心,但现代生态建立的基础动因已经不再与古代生态观产生相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当代生态伦理已经由古代的“仁民爱物”转化为解放物对人的占有。自然环境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迫使人类必须看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并且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不是以环境换发展。人类必须要摆脱物对于人的异化,以对物的攫取为目的的生活,必定导致环境的继续恶化,这是传统生态思想向现代生态伦理转化时我们应该注意的。
(三)伦理归宿的转换
传统生态观中无论是儒家的“参赞化育”“仁民爱物”、道家的“道法自然”“知足寡欲”以及佛教的“众生平等”“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等对待自然的态度,都是从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来阐述的。儒家修养之学以成圣为目的,其出发点则以仁爱为中心,匡正行为。儒家提出了“知命畏天”的生态意识,孔子认为天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万物都要按照天命去发展,人类只能去适应它,这样春种才能得到秋收,夏天降暑,冬天防寒才能保证人生命的健康。同时不仅人类要“知天理”,还要做到“去人欲”,这样才能保持合理的说话办事,以最终完成圣门修行。佛教中主张成仙成佛,这是佛教生态伦理中人的最终归宿。道家在这方面上一样,它主张“法自然”,不是为保护“自然”,而贯获得绝对的自由。虽然传统生态观主张保护自然、尊重自然,但其思想中多是从人类自身的完成来进行思考的。儒、道、佛三家主张的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都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这样一种注重人的心性修养的生态伦理不同于现代生态伦理的最终目的。传统的生态基础出发点是人的自身约束与管理,只有遵从“道德”,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
当代生态伦理学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地谈论人与自然的平等,也不是简单谈论人的长远利益,还要考虑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忽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人类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已经严重危及人类自身的发展。生态伦理的最终归宿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包含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从古至今一直存在,在现代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是造成现代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的一个原因。要做到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正确处理社会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并且还需协调当代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当代人与后代人资源配置的利益冲突,这与传统生态观有着显著的区别。当代生态伦理不仅仅考虑人自身德行的修养,更多的是注重人类整体环境的改善以及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综上,古代是有生态伦理思想的,但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并非是基于生态问题而提出,在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向现代生态伦理思想转向时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生态观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向往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与自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并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生态观念对当代生态伦理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在传统生态观向当代生态伦理转向时我们应该注意伦理基础、伦理环境和伦理归宿三者的良好转换,只有对这三者进行良好的转换才能使之成为构成现代生态伦理的合理架构。
[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85.
[2]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55.
[4]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EB/OL].(2014-07-11) [2017-09-20].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711/c1003-25271026.html.
[5] [汉]刘安.淮南子[M]. [汉]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98.
[6] [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24.
[7] [宋]朱熹.四书集注[M].张茂泽,整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233.
[8]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77.
[9] [宋]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10] [战国]庄周.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31.
TransformationofTraditionalEcologicalViewintheConstructionofModernEcologicalEthics
TANG Ya-p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7, China )
Ecological ethic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world toda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cological ethics needs to absorb nutrition from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 Whether the appearance of ancient ecological ethics and modern ecological ethics are based on the same reas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ethics. In ancient society, because of the underdeveloped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s impact on nature is so small that the ecological and ethical problems couldn’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society. Based on this, the relative research is not from the angle of the ecological concern. Whether we have to copy the ancient ecological ethics to construct today’s ecological ethics is the factor we should think about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ecological ethics to the today’s ecological ethics.
ecological ethics; theoretical system; traditional ecological view
格式:唐亚萍.现代生态伦理构建中传统生态观的转向[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6):107-111+116.
2017-09-25
唐亚萍(1994-),女,四川南充人,新疆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理论与应用。
B82-0
A
2096-3122(2017)06-0107-05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6.17
(编校:王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