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教学的文体困境与有效性提升
——基于高校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2017-03-08王岩
王 岩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随笔教学的文体困境与有效性提升
——基于高校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王 岩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作为高校中文系写作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随笔训练,其有效性一直偏低,亟需在学理层面上作深入反思。随笔自身的文体困境是根本原因,对其语言、选材和立意的再认识,有助于准确把握随笔的特征;随笔训练与高考作文之间的结构错位,则是直接原因。题目观点化、要求明确化、日常题材趣味化以及情绪认知理论化,可以作为随笔训练的实践导向;这就要求老师在命题、写作和评阅三方面,均以此为原则,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如此,随笔训练的有效性才能获得真正的提升。
随笔;写作学;文体;有效性;过渡性
随笔训练一直是中文系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写作学课堂内外均得到广泛实践。随笔在选材、结构、语言上的“随意”性,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挣脱各种规则的束缚,抒发性灵,贴近生活,提供了一片理想天地。于是,“随笔化”教学、“随笔式”写作等命题,也于近年来被一再讨论和实践,随笔训练俨然已成疗治各种写作弊病的“万能药”“常用药”。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多数学生在经过大量随笔训练之后,其写作能力固然有所提升,但远未取得预期效果。这有两种体现,一是平时的随笔训练被“随意”看待,只是一项普通的例行作业,久之则陷入低水平的重复;二是尽管随笔训练亮点不断、文思顺畅,但一写考场作文却又束手束脚,生气全无。随笔训练的这一困境已引起不少教师的注意,但在学理层面上反思这一问题的还很少,因此亟需更深入、系统性分析。我们认为,随笔自身的文体困境,训练规则的空泛,以及随笔训练和高考作文之间的结构错位,是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本原因,也是提升随笔训练有效性的逻辑起点。
一、文体困境与随笔的特征阐释
作为一种文体,随笔自身内涵的模糊性和外延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高校中文系随笔写作的困境。正如黄科安教授所言,“由于随笔本身的灵活多样,人们对它的理解存在着歧异和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在广义散文的范畴之内,随笔与笔记、小品、杂文等都是这一大家族的成员,长相酷似,难分你我。”[1]的确如此,关于随笔,至今尚无一个相对明确、公认的定义。而以随笔、散文、杂文名之的各种文集,更是彼此混杂,难分你我。如果用其他文体来训练写作技能呢?我们发现似乎更不合适。小说、戏剧、诗歌的文体特征过于突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要求极高,不可能普遍训练。散文的选材则更加广阔无边,章法无迹可寻,没有较明确的规范供学生遵循。杂文则因其犀利的思想性、复杂的社会性和现实针对性,使心智、阅历尚未成熟、丰厚的大学生也难以驾驭。如此,介于散文和杂文之间的随笔确乎成为写作训练的不二选择,随笔的文体困境也成为老师无法回避的难题。
作为高校中文系教师,笔者无需也无力对随笔的内涵作出阐释。我们关注的是随笔如何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运用,如何更密切地与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知识学养相结合,提升随笔训练之于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提炼和概括出随笔的一些便于学生理解和遵循,便于写作学教师运用和遵循的文体特征,不再纠缠于随笔文体内涵的争论,同时又守护学生应有的文体意识。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我们将随笔的文体特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语言随性而又严谨有度。语言表达是随笔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最直接特征。散文的语言讲求“文”,即文饰、雕琢,杂文则硬朗、锐利。随笔则无需文气十足,只要“随”着作者的情绪、个性、事物的特征“随物赋形”便可。但这并非意味着不要章法和个性,随性的语言是在“有话直说”般的爽快中,潜隐着充沛的才思和热情,其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语言严谨的掌控力。从结构上看,凡是在随笔上已成风格的作家,其开头、主体和结尾的语言表达,都有各自的规律可循。比如字数的掌控,语气的拿捏,长短句的调度等,这些都体现出作家对随笔语言最直接也是最精妙的理解和运用。但我们学生平时所练习的随笔在此却常陷入大白话、流水账式的语言荒原,将随性误解为随便。而语言的无“矩”可循,则进一步导致文章结构的涣散,这正是学生随笔训练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多数教师对随笔语言外“随”内“谨”的特点,似也缺乏明确的认识,于是,在批阅随笔时,往往忽略对学生随笔语言的品评,而直接去评析随笔的思想内涵。
其次,选材丰富而又回归现实。随笔训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写作体验中,保持和强化对现实生活的注意力和敏感性。然而,一个尴尬的现状是,学生在自由写作随笔时的选材并不丰富:要么局限于亲人的点滴温情,要么流于对生活情绪性的自我抒发。这说明,学生对随笔文体特征的认识仍是肤浅的,他们认为,这种只是随意写来的文章,大概只能触及上面两类题材。更何况,这两类题材是人人皆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近,那么,用文体形式最自由的随笔来书写,似乎理所应当。但事实上,举凡日常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人情世故,再到各种社会现象、历史是非,再到国家大事、人生体悟,均可入随笔。所以,与高水平的随笔作家不同,我们学生的随笔训练必须要在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之下,丰富其题材,开阔其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现象全面、深刻的洞察力,使题材真正地丰富起来。当然,选材的丰富绝非仅为了开拓知识面,而是让学生获得更多观察、思考现实生活的角度,现实生活当是随笔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
最后,取意日常而又见出趣味。如果说散文偏重于“情”,杂文偏重于“理”,那么,随笔则融二者于趣味之中,见出“情趣”和“理趣”,合称“意趣”。“意”,即见出日常事物背后更深刻、丰富的意义;“趣”,则是将意义用机智、幽默的文思表达出来。所以,说理,应是随笔的本质要求,趣味,则是随笔的外在风格。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随笔多在叙事和抒情,只在结尾处象征性地点一些说理的火花。所以,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对随笔本质的认识,有根本性的转变。具体而言,随笔训练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逐渐摆脱个人情绪化写作的困扰,跳出对身边琐碎细事的重复书写,进入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索。这里不需要严密、枯燥的推理,它擅长的是从反讽视角,发现寻常生活现象背后的矛盾,并将其夸张和放大,在一种幽默的氛围中获得某种见识。
二、规则空泛与随笔教学的实践导向
以上我们从语言、选材和风格三方面概括了随笔的特征,下面则阐述教学中可以采用的一些具体方法,从而为学生的随笔实践提供导向。长期以来,我们对随笔训练中规则的认识是模糊、空泛的。“题目自拟、有感而发、篇幅自由、字数不限”,这些多年不变的“写作要求”使随笔训练多流于情绪化的“兴之所至”。由上文分析可知,随笔并非随意可写,它依然有自己的规则和特质,对这些规则的把握和遵循才是提升训练有效性的关键。基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较为具体的指导方法。
其一,题目观点化。纵览一些名家随笔可以发现,文章的标题多数就是观点,而且是用文雅的语言,将观点准确而深刻地表达出来。整篇随笔,也是单刀直入,层层论述,辅之以些许叙事和抒情,最终把标题的观点推演出来。所以,题目观点化,于作者而言,可以起到提纲挈领、汇聚文气、减少枝蔓的重要作用。于读者而言,则可以醒目提神、抓住“文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议论性较强的随笔,比如针对某一社会现象谈自己的看法,应引导学生下笔之前先有自己的观点,并将其直接呈现在标题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和延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促使学生下笔之前先对事物作透彻地思考,直面最核心的问题。下笔之后,这一已成熟的理性思维将主导文章的思路,从而确保随笔“论”的特质不会在散漫的叙述中消弭。
其二,要求明确化。上文已经指出,随笔在看似随意的行文内部,隐藏着独特的规律。论述何种观点、评述何种现象、表达何种情感,这些都将直接决定文章材料的选择、结构的设置、思路的安排。对于多数刚从中学阶段过来的学生而言,他们自然不大可能具备这一较复杂的写作能力。所以,在进入具体写作之前,老师应该对材料、主题、结构、字数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规矩内自由,而非放任自流。比如在选材上,可以给学生较明确的写作范围,比如饮食系列、服饰系列、地域名片系列等,在一段时间内针对某一块进行训练。再如字数,最好比正式作文少一些,促使学生在较短小的篇幅内,对某一主题做深入思考。这些要求实为删繁就简、化虚为实地让学生获得具体的、可操作的引导,但同时又保留了随笔以论为主、夹叙夹议、短小精悍的特征。
其三,日常题材趣味化。随笔选材广泛,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吃穿住行、瓜果菜蔬、虫鱼花鸟、琴棋书画等方是其不尽的源头活水。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选日常琐事入题,这些是每个学生都会面对,但又各有体会的,便于比较。见出意趣是写好日常题材的关键。随笔作家在面对日常生活时,总是努力探寻其背后更深层的意味,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将日常生活遮蔽、消弭的某些道理揭示出来,从而凸显某种“机趣”“智趣”,令读者兴味盎然。这便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凡事从小处着眼,从大处立意,即从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种习惯中发掘出一个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某些潜隐的问题。这里可以精选一些名家作品为范例,让学生反复咀嚼,学习模仿。比如丰子恺的《吃瓜子》,通过对吃瓜子动作、神态的细致描绘,揭示出国人因耽于“消遣”而“消磨”生命的普遍现象。正是在“小”与“大”的对比、转换中,矛盾被凸显,意趣油然而生。
其四,情绪认知理论化。我们知道,随笔的本质在于说理,它要将日常生活中普通人在面对各种社会现象时,都会有的情绪性认知,去粗取精、深化升华到一种理论的高度。这自然需要作者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敏锐的眼光,也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但这些对于几乎整日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学生而言,无疑是较难达到的。所以,学生随笔训练有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事物的认知缺乏深度,多停留于情绪化的表层。比如,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手工艺的没落命运,是学生们偏爱的题材。但多数文章只是先叙述现实,再附加一点自己情绪性的喟叹,很难获得对这一现象较深刻的认知,这极大影响了随笔的思想深度。所以,有选择性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是增强学生理论思维水平的必要工作。这些理论要深入浅出,对当下的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阐释效力,从而使学生原初的、情绪性的认知得到升华。
三、结构错位与随笔教学的过渡性
我国目前高校中文系的写作学课程多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对于多数刚从高考作文训练体制中解放出来的学生而言,他们一时还难以从应试的“高考体”转向较为纯粹的文学艺术实践,这里面就存在一种结构性的错位,这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一套教学体系,高校随笔训练与高考作文写作之间一直存在结构的错位。质言之,大学课堂对随笔文体的理解和实践,与高考作文的命题特征、写作规律之间,没有找到一条具有深刻逻辑性,并可以有效贯通彼此教学思路。从高考应试作文训练到较为纯粹的随笔写作,本应是一个慢慢积累、渐渐提升、逐步整合自己的语言、技巧、思维的系统化过程。但在结构错位的现实中,随笔体与“高考体”之间并无有效“接口”,学生犹疑、迷失在两种文体的无序轮转中。所谓“高考体”,是对高考作文独特的写作规范、程式的一种颇为尴尬的命名。尴尬,是因为它很难归入哪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文体,反而由于其独特的社会性质,使其从命题、写作到评阅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范式,绝非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是,“高考体”对刚进入大学校园学生的写作思维,无形中造成巨大的束缚,那种程式化的八股写作,使学生很难真正体悟到文体的丰富多彩与各有所长。所以,大一阶段的写作学课程,既是一个祛除“高考体”束缚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竖立文体意识的过程,意义重大!于是,这也便决定了,高校随笔写作教学具有过渡性质,它一方面需具有中学阶段“高考体”训练的外在形式,又要有大学阶段需要灌注的新内容。如何将两者较好地衔接在一起,是提升高校随笔教学有效性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命题方面,从随意性到科学性。高考作文的命题,至少应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科学性,即遵循写作规律,概念准确,表述严谨;二是激发性,即要设置环扣,在一定难度的压力下打开思路,但又保持一定的区分度。[2]命题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高考作文考察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进入大学,我们的随笔训练则极少在题面的拟制、方向的规定、材料的选取等方面认真思考其内在逻辑,随笔的题目多是直接针对某一次活动,某一些阅读材料而确定的,偶然性、随意性较强。这使学生的随笔训练在源头处,便因缺乏科学性、逻辑性,而陷入一种“自由”写作状态。上文已经指出,这种没有明确规矩束缚的随笔训练,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我们认为,大学写作课堂上的随笔训练,也需要审慎的命题,不论是材料的选取还是题面的拟定,都应该尽量遵循文艺创作和学科教学的规律,体现针对性、层次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借鉴高考作文命题的规则,进一步强化随笔训练的命题意识,探求命题方法,让学生获得审题思路的连贯性。
其次,写作方面,从“淡化文体”到“以体为用”。童庆炳先生指出,“文体是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形式,它折射出作家独特的个性特征、感觉方式、体验方式、思想方式、精神结构,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3]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文体是被淡化乃至忽略的对象,这无形中使学生失去了把握各类文章写作方法、规律和技巧的重要载体。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自有其最适合呈现的内容,也各有其独特的写作思路。文体意识和文体感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将其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感觉、观察和思考,纳入一种最宜于将其呈现出来的叙述形式。同样,文体感的形成过程,也是学生逐渐懂得、运用某一种叙述眼光来观照社会的过程。即是说,此时学生在面对社会现象时,头脑中不再白纸一张,纷繁复杂而又充满偶然性的生活图景,在学生头脑中将按照自己的某种理解找到将其叙述出来的逻辑。然而,在“淡化文体”之后的写作课堂,所谓“议论文”“记叙文”竟然成了供学生选择的仅有的两种“文体”了。事实上,“记叙”和“议论”只是两种叙述方法,如何成“体”呢?但在高考作文写作中,这两种“体”正在宰制、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进入大学之后,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随笔训练中,逐步恢复和培养学生的文体感。上文我们初步总结了随笔的特征,在具体教学中,不必向学生直接灌输,但要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认识到随笔作为一种文体所具有的严格规定性。带着这种明确的文体意识,学生在正式随笔训练中,也将逐渐挣脱两种“伪文体”的束缚,以清晰的文体思维结构文章,进而真正地进入写作的天地。
最后,评阅方面,从浏览漫评到亮点擢升。对于写作学教师而言,其评阅学生习作的工作量远远超过其他课程的教师,再加上科研等其他方面对时间的挤占,最后用来评阅单篇随笔的时间则较为有限。老师要在较短时间内,对文章的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的水准作出判断,其难度可谓不小。然而,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多数学生的随笔在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均呈现不同程度地趋同化。于是,能否在随笔中凸显若干亮点,便成为能否获得老师青睐的重要因素。亮点,可以是立意的机警、语言的练达、结构的精巧、细节的动人、想象的丰富、理解的深刻、人物的饱满等等,只要具备其中几个,便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但这些亮点绝非在临时发挥所得,而要靠老师在平时随笔训练中有意识地去发现、点播、凸显,这也是随笔训练的重要目标。但我们目前的随笔评阅,多呈现出浏览漫评特征,即每次训练缺乏明确的目标,对习作多是大而化之地匆匆浏览,留下几句印象式的评语。久之,学生将找不到改进的方向,老师也将疲乏。的确,我们不必苛求学生面面俱到,但应在掌握主要写作规范的基础上,在随笔中多寻找、培养亮点,使其成为自己的写作特色。为此,我们认为,大学随笔可以减少训练数量,对一篇文章作多次批改,尽量让更多学生找到自己的亮点。
以上我们对随笔的文体特征、大学随笔训练规则及其与高考作文训练的联系与区别,在学理层面上做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其中,文体困境是随笔训练有效性偏低的根本原因,各种具体规则、方法的探寻和实践,也应建立在对随笔体和“高考体”的准确认识基础上。同时,这些规则和方法也需要在长期的随笔训练实践中去丰富和完善。唯有如此,我们的随笔训练才能真正在理论和实践上获得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1]黄科安.“随笔”文类内涵的多样性和丰富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3(6):36.
[2]辛良.高考作文讲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5-8.
[3]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02.
The Trouble in Styl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ffectiveness in Essay Teaching—— A Re fl 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in College
WANG Y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Jiangsu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3, China)
The training of essay wr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in colleges; however, its validity has been on the low side. So, a profound re fl ection on theoretical level about the trouble is essential. Essay has its predicaments in style, this is the root cause. The rethinking of the language, material selection, and idea is conducive to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ssay. The structural dislocation between the essay writing training and the composi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the direct reason of the trouble. The practical guidance to the essay writing training may include the clear idea in subject, the explicitness in requirement, the interesting daily material and the theorization of emotional cognition. So, the teachers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s with concrete targets in thesis, writing and reviewing. By this way, the effectiveness of essay writing training could be improved practically.
essay; writing; style; effective; transition
G642.0
A
2095-3763(2017)-0124-05
10.16729/j.cnki.jhnun.2017.02.018
2017-04-05
王岩(1987- ),男,江苏宿迁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为文艺美学、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