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校园微文化建设
2017-03-08陈功文
陈功文
(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智慧校园微文化建设
陈功文
(商丘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随着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微文化已经兴起。微文化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不仅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高校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微文化,使校园微文化建设最终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服务。
智慧校园;高校;微文化
一、前言
随着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智慧校园(Smart campus)逐渐涌现了出来。智慧校园是以数字校园的建设为前提的,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高级阶段,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作为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智慧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关键技术支持,离不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的建设。所以在开始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很多学校都着力于花大投入、大力气进行信息技术革新,积极创建全面、协同的智能化感知环境,为师生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提供便利。
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能让师生充分感受到教育环境变得更加智能,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自由灵活,教师的教学也变得相对轻松,师生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便捷。当然,在我们尽情感受智慧校园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势必会受到冲击和挑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微文化也在悄然兴起,并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微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是高校存在的精神与本质所在。传承与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存在之基与发展之本”[1],文化传承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四大职能之一。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由于校园网络的全覆盖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文化已经普遍存在,并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传承创新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微文化是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产物。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数字技术与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介也迅速走进大众的视野,不仅宣告着一个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也宣告着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随着腾讯QQ、博客(BLOG)、微博(MicroBlog)、微信、易信等相继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4G技术的运用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人类也开始进入“微时代”。浙江大学林群认为,“微时代”是基于新型移动便捷的设备为显示终端,使用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通信技术基础,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实时、互动、高效的传播活动的时代。[2]“微时代”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它是“以微博等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3]。
微时代里所传播的那种短小精悍的文化常被称为微文化。微文化是指由微博的产生和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并借助于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信等“微媒介”而不断发展壮大。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微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内容的多元化。微文化是借助于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信等“微媒介”而传播的,传播以“微内容”为主。由于“微媒介”的不同,传播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它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可以是一个表情符号,可以是一段视频,可以是一张图片,也可以是一段文字外加表情符号、图片等等。就具体的传播内容而言,“微内容”常常是形形色色的,是各种思想、各种观念、各种文化的交汇与融合,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二)传播内容的碎微化。微文化以其“微”“小”而存在于世,并流行开来的,它不同于以往以“大”为特征的文化。“微”“小”决定了微文化内容的碎微化倾向,此与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之社会与文化日趋碎片化是密切相关的。“微文化在进一步加剧碎片化的同时,把碎片化的程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用一个更加确定的概念来描述这一发展,那就是社会和文化的‘碎微化’。……无论从历史还是逻辑的角度说,‘碎微化’都是现代性的碎片化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特征在于信息生产、传播和接受的高度‘碎微化’”[4]。正是由于“碎微化”的倾向,所以,无论是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还是微信,它们都可以依托智能手机,以短、平、快的形式实现信息的实时交流与互动。
(三)传播的快捷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进,信息传播变得异常快捷,网络信息的浏览、吸收、传递、更新也变得异常快速。人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随时了解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而且也可以瞬间知晓国内外正在发生的大事。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出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接收和发布信息,还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直播,也能在第一时间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和评价,引发舆论热潮,促成本事件成为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
(四)传播主体的自由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网络以其开放的、自由的原则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发表言论与交流的空间。“网络时代的快节奏和即时性酝酿了微文化的产生,……微文化的出现使自媒体时代的人们拥有了更多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的空间,获得了更大的话语自由”[5]。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注册微博账号,在手机上自由地注册微信账号,然后可以自由地通过微博或微信进行交流、发表言论,真正实现了传播主体的自由化。
三、智慧校园微文化现状
微文化是网络文化的新发展,很受高校师生的欢迎,特别是深受在校大学生的欢迎,在校大学生也成了微文化传播的主力军。微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发展,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在智慧校园中,微文化的存在形式是多样的。前文已提到微博、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微信等,都是微文化的不同形式。当然,在智慧校园中,微博、微信、QQ、Email等都是常见的微文化存在形式,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所常用的微文化形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4G手机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推广,微博、微信、QQ等更是以其突出的个性化、便捷性、互动性、开放性等优势,深受在校大学生的青睐,成为校园微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此外,就高校而言,由于微文化的传播主体不同,也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微文化。其实,高校微文化就是由微文化的传播主体即高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共同创造的,并由此而形成了高校的管理微文化、高校教师微文化与大学生微文化等不同的微文化形态。
高校管理阶层已经开始针对高校的微文化传播而进行一些列高校微官网的顶层设计,如开通高校的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平台等,设计高校官方微文化,并通过微媒介发布国家的教育政策、国内外的教育大事、高校的管理动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以及校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信息等,让师生及时了解各类教育动态,感受浓厚的校园微文化育人环境。
受微文化在校园中流行的影响,教师也已经开始更多地关注微文化。他们借助于微媒介,将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微课等引入到教学中来,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教育过程充满生活化、时代化。比如,近年来逐渐流行的“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创新教学模式之所以深受追捧,就是因为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微视频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运用,颠覆了“课堂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家观看事先录制好的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教学,回到课堂上,没有了传统“一言堂”式的灌输讲解,师生直接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和完成作业。借助于课前的微视频学习,学生成了主动学习者,而且还把学习延续到课前,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审图微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高校校园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在校大学生已经成为校园微文化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生活都收到了微文化的影响。“由‘微’而延伸出的由小见大、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等意义则代表了一种新的‘微文化’,这是一种积聚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不经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6]在高校校园中,我们不仅能随时见到学生利用手机微信聊天,还能看到他们上QQ、玩博客……,在虚拟的空间中尽情地释放自己、或品评他人他事。
(二)传播内容的复杂化。由于不同微文化形态的存在,注定高校微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高校的管理微文化,是以弘扬校园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构筑以学校官方主流微文化为主力军的校园微文化总体格局,主要目的是通过传播微文化而起到育人之目的。
高校的教师微文化传播,是以传播知识、辅助教学为主要目的的。当下,微文化已经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并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微课、翻转课堂等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案、备课笔记、教学反思以及课堂教学录像等都可以晒在网上,供学生学习参考。尤其是教师的微课资源,能更好地满足于学生的按需选择学习,已经成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补充资源。
大学生微文化是有别于高校管理微文化与教师微文化。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载体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交流更加便捷,也更加随意、更加自由。这样就造成了微文化在传播时具有自由的特性,“微文化的自由是指包括大众在内的各行为主体构成的自媒体通过微媒介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可以自由地运用音频、视频、文字或图像形式,进行实时、互动的传播或交换信息,信息的设置权取决于传播主体或者信息控制者”[7]。微文化的自由,决定了传播主体的自由。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主体有较强的自主权力,他们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也可以自由地设置信息权限,甚至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很少对所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甄别,对网络上出现得不健康内容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与辨别能力,对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也不多加关注,致使所传播的信息往往真假掺杂,给校园的微文化环境增添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同时也造成了校园微文化内容的复杂性。
四、智慧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思考
微文化作为信息文化,主要是通过网络传播。由于信息教育自身的特征,“虚拟世界”又极具诱惑,再加上网络信息的泛滥,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以及信息的公开、共享、获取的便捷,致使微文化必然会与校园传统文化发生冲突、对抗。另外,由于网络信息污染及信息垃圾的存在,也会使部分微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文化侵略,进而会扭曲一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冲击我们苦心经营的校园主流文化的壁垒,颠覆社会的主流道德观念。所以,有学者指出:“‘微文化’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三种关系。‘微文化’既可能创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公益文化,丰富和融入到主流文化中;又可能营造出一种琐碎、平实、无害的‘小众文化’,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还可能制造出一种消极、颓废、有害的反文化,消解和抵触主流文化。”[8]由于微文化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的关系,微文化在高校育人过程中,既能带来有利的影响,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具有双面性。
智慧校园的建设既少不了科学,也少不了人文关怀。面对微文化建设的双面性以及校园微文化传播内容的复杂性,高校在建设智慧校园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引导,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建设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微文化,使校园微文化建设最终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服务。
首先,学校必须加强引导,积极构建高校校园微文化建设的新环境。高校管理阶层不仅要积极研究开发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平台以及手机客户端,通过量身定制微官网,向全校师生及家长提供自媒体平台与家校互通平台,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交流沟通提供便利。而且,作为学校的门户网站,学校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平台以及手机客户端的“建设要坚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尽可能提供各种有益的免费网络资源,将网站建设成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9]。高校各管理阶层要高度重视网络与自媒体的发展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主动适应自媒体发展,引领智慧校园新时尚,不仅要积极促进学校微官网的内容建设,使各管理阶层的网络产品能吸引广大学生,还要把校园微官网作为学校管理的突破口,利用校园微官网及时了解师生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同时,学校还应通过校园官网平台,构筑以学校官方主流文化为主导的,融合传统文化、微媒介文化的校园微文化总体格局,设计丰富多彩的校园微文化,如微博校园文化、微信校园文化等,使之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辅相成,与学生的管理、学习、生活、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竭诚为大学生的成才成长服务。
其次,切实实现微文化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由于微文化与主流文化有融合、平行和背离的关系,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厘清主流文化、传统文化与微文化之间的主次关系,要让大学生明白,微文化是非主流文化,具备潮流文化、流行文化的一些特点,尽管微文化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而迅速兴起,大学生群体也因此而成为了这种文化形态的主要创造者和接受者,微文化也在某些范围内也体现出文化引领的作用,但非主流的文化样态决定了微文化只能起着支配的作用,是非大众的文化,决定社会文化结构的话语仍然是主流的文化、大众的文化。学校管理阶层既要传播、弘扬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利用校园微官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也要分析、掌握自媒体时代微文化的形态、内容以及传播的特点和实际效果,捕捉微文化中积极深刻的价值内涵和人文情愫,摈弃其中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相背离的因素,充分发挥微文化的教育功能,切实实现微文化与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努力打造一批微文化精品,使微文化成为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传播正能量的重要载体。
再次,高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进一步加强网络诚信道德建设。在“媒介即讯息”的当代社会,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素养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新媒体素养是在“媒介素养”的基础上被提出来的。由于近年来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并日益成为在校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常常又是一把双刃剑,为帮助学生对新媒体的正确认识,对新媒体内容的甄别与判断,保护网络环境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界开始提出“新媒体素养”教育。
“新媒体素养”在我国还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学界开始意识到新媒体素养是现代社会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使用率较高的群体,其新媒体素养不仅与其自身的素质相关联,也影响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对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要有足够的重视,要把传媒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结合新媒体的发展实际和学校的教学实际,灵活机动地选择新媒体素养的课程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使学校切实地成为培养学生新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学生的新媒体素养做出贡献。
围绕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培养,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树立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大多以隐形身份发表言论、或与他人交往。虚拟性的交际易使人们摆脱约束,丧失道德底线,从而导致诚信丧失,道德沦丧,甚至出现网络犯罪,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危害。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新媒体素养时,要把培养新媒体素养作为解决网络诚信危机的重要一环,并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新媒体素养课程的学习,要让大学生真正树立网络诚信,增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成为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群体。
[1]陈功文.文化传承创新与古代文学教学[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5.
[2]林群.理性面对传播的“微时代”[J].青年记者,2010(1):7-8.
[3]赵婷.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8.
[4]周宪.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学术月刊,2014(12):5-12.
[5]李峰.微文化:全媒体时代的新宠儿[J].新闻世界,2012(2):75-76.
[6]周福志.聚焦“微文化”[N].团结报,2013-10-29(06).
[7]童登峰.韩弥明.“微文化”:自由与规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9-103.
[8]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8-30.
[9]俞亚萍,郝永贞.“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33):67-68.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culture of Smart Campus in Higher Education
CHEN Gong-wen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Shangqiu,Henan 476000,China)
The micro-culture has arisen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in higher education. Micro-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internet’s rapid development. As a new type of cultural form, it not only has a certain in fl 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lso brings a new subject for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ampu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cultural guide must be strengthened to actively create a good campus culture atmosphe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ive to build a rich and colorful, healthy and progressive micro-culture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mainstream culture fi nally.
smart camp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icro-culture
G64
A
2095-3763(2017)-0119-05
10.16729/j.cnki.jhnun.2017.02.017
2017-03-25
陈功文(1971— ),男,安徽六安人,商丘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研究。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计划“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16A88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