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课程: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新视界”
2017-03-08曹峰张素红
文︳曹峰 张素红
电影课程:核心素养下的德育“新视界”
文︳曹峰 张素红
2000年,湘机小学便将电影课程引入德育课堂,进行尝试和探索。17年来,学校坚持做一件事——寓德育于电影,形成学校独有的电影德育校本课程体系。从“核心素养”视角看,积淀深厚的电影课程,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课程起源:童蒙养正的有效途径
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电影来教育学生,效果一定比教员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于蓝也认为:电影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感情,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其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极强,是童蒙养正的不错途径。将优秀电影引入德育课堂,能有效解决“德育内容窄化”的问题,能让“书本德育”转换成“生活德育”。电影资源鲜明的时代性、典型的生活性、形式的多样性、情感的真实性、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为学生的德育构建了一个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平台。作为一所从企业转到地方的学校,湘机小学对人文素养的培育更加推崇。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当时学校考虑最多的问题。17年前,一次偶然的看电影活动给了当时的校领导有益的启发: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学校专门放了一场电影。让人没想到的是,课文与影片中的故事完全一样,但收到的效果却大为不同:课文学完了,学生的反应并不是很强烈;但看完电影之后,学生对敌人咬牙切齿,对英雄的壮举肃然起敬甚至为之落泪。面对学生的如此反应,校领导决定把电影引入校园。就这样,我校开始了电影教育的探索。
二、课程实施:德育范畴的点面覆盖
学校遴选了500余部适合学生观看的影片,将其编为神话童话、智慧儿童、历史伟人、校园生活、亲情、世界重大历史事件等36个系列,并进一步归为“八心”教育——孝心、诚心、爱心、忠心、热心、关心、信心、恒心。同时,学校还装备了影视点播系统,建立湘机小学电影课网站。
学校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层面进行电影课程理论学习和培训,解决老师们开发电影课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家长的认识,争取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为了加强电影教育隐性课程建设,学校建起了校园“名人园”,拍摄制作“名人园解说专题”,开辟了“电影文化墙”,形成了我校特有的一道文化景观。各年级各班以电影为主题营造出异彩纷呈的班级文化,将校园塑造成了“电影主题乐园”。
三、课程模式:多样模式互建平台
一是常规观片。各年级组在学期初制定观片计划,以班级为单位,每周按课表组织学生观看一部优秀影片。学校课题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500余部影视片分成“必看片”和“选看片”两部分。“必看片”根据时事、重大节日、学校主题安排而定,在电影课中观看。观片前,有教师进行导看:介绍影片的主要内容、时代背景、国家和民族情况,提示可能出现的疑问;介绍影片的某些特点,如获奖情况;提出观看要求等。观片时,边观边导,教师根据影片内容和学生需要,或提示,或解答,或评论。观片后,组织学生开展相关活动,如组织座谈会、召开辩论会、撰写影评、撰写观后感、续写或改编电影故事、写电影剧本、画电影人物、唱电影歌曲、做电影道具……
二是主题课例。“主题课例”是以“八心”主题为核心,以“八心”为单元,汇集同一主题的系列电影进行教学:介绍电影故事梗概,收集参考资料,设计电影赏析活动,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等。其过程包括课前观片(围绕某一主题,汇集系列影视片,采用课堂常规观片和“自助餐”形式观片,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为主题课打基础)、激情引趣(教师围绕主题,选择一些影片的精彩片断或故事梗概,切入课题,引发学生兴趣)、明理导行(利用典型影片的典型片段、典型人物,发挥其榜样效应,引导学生思辨、感悟,并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内化。
三是学科整合。教师们创造性地围绕学科内容,汇集整理能够支持和帮助教学的相关电影或影视片段,对电影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共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各学科的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源丰富学科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还编写了《学科教学运用影视资源集》,为教学改革作出了贡献。
四是主题活动。这是教育的关键,是联系课内与课外的桥梁。我们结合校内外活动开展“看电影、评电影、画电影、唱电影、演电影、学电影、拍电影”等活动,让学生从艺术到生活,从书本到实践,自觉传播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之美。
例如:孩子们在观看了《地球妈妈》《阿凡达》等系列环保影片后,积极参与了学校“关心献给环境,爱心献给社会”的系列社会体验活动。他们爱绿护绿,走进社区,走上街头,实地考察湘江污染情况,宣传“低碳环保生活”,向市民发放倡议书和垃圾分类绿色环保宣传标语,并把宣传漫画和创意设计向市民进行展示。开展“爱心大义卖”活动,将自己的玩具等用品拿到学校来卖,将卖得的一万多元捐献给泸溪合水学校的贫困学生……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激发了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热忱。他们创作出了许多关于“低碳环保”的童谣、手抄报,并在校园内外诵读、传唱。学校将孩子们的作品收集、整理编成一本书——《地球的孩子——湘机小学低碳环保生活童谣集》,全校学生人手一本,通过诵读和传唱,让低碳环保的理念深刻地根植于孩子们心田,并逐步内化为他们的品质。
由我校出品的德育微电影《少年英杰李爱莲》《善美在湘机》《传承》已上传至各大网络媒体。参与这些微电影的编导、演员、摄制等都是本校的老师、学生及家长。这些微电影的题材都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区。这种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德育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成为传递“人间正能量”、创新德育教育方式的又一“法宝”。
学校还举办了“电影艺术节”,为展示影视研究领域的德育成果搭建平台。电影节上设立了金嘴奖、最佳影评人、最佳广告人、最佳编剧奖、最佳观后感、最佳道具奖,进行了“我电影中的朋友”绘画作品展、影视歌曲擂台赛、电影节会标和吉祥物设计比赛等。
四、课程成果:成就德育“新视界”
电影德育为学生建立了道德榜样,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促使学生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学校,“静”“净”“竞”成为校园主流文化;在家里,学生孝敬父母、模仿优秀人物言行、主动做家务;在社会,学生在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社会公德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正如家长们所说:“电影课的开设不但没有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反还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孩子的视野在电影课中更开阔了,综合学习能力也增强了。”“孩子懂事多了,知道体贴和孝顺父母了,学习更自觉,待人接物更有礼貌了。”
作为一项德育研究,湘机小学利用电影资源将德育和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将德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起来,将德育和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电影课程,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切入口,成为了核心素养下学校德育的“新视界”。
(作者单位:湘潭市岳塘区湘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