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科护理中对患儿家长心理护理的探讨

2017-03-08王岩黎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5期
关键词:儿科医务人员病情

王岩黎

(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普儿科一病区,山东 菏泽 274400)

现阶段,大多数的儿童都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家长都会非常紧张。家长会因为担心过分夸大病情,进而对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1]。经研究发现,对患儿的心理护理其实质是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家长的心理状态会对患儿的心理状态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如果家长对护理人员的工作不满意会转化成患儿对医务人员的愤怒;通过分析病例,我们发现,家长和患儿很多心理问题的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家长的紧张、焦虑以及恐惧会直接影响到患儿,但是,由于疾病给家长和患儿带来的主体感受不同,又致使家长会表现出一些患儿没有的心理表现[2]。例如:期望角色转换,希望能够代替患儿承受痛苦,接受检查。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如何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开展研究。

1 患儿家长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患儿住院后,因为家长对疾病不了解,对坏境也不熟悉,因此会引起紧张和焦虑;变现为不断询问患儿病情,希望能够得到肯定答案,打听主治医生的情况,如果觉得主治医生经验不丰富会要去换成经验丰富的医生。

(2)住院期间内患儿的病情发生变化会引起家长的紧张与焦虑,直接表现是不断描述病情变化,要求医生提高检查频率,担心遗漏病情。

(3)长时间住院需要大量经费,会引起家长的焦虑。直接表现为要求尽快出院。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家长不清楚疾病预后状况会产生恐惧感,直接表现是对相同病症患儿的预后情况非常敏感,特别是急、重病患儿,要避免与生死有关的问题及字眼。

(2)因为心疼孩子,所以会对侵袭性的检查存在恐惧,直接表现是当医生检查时不敢看或者躲开。

1.3 怀疑和不信任

(1)家长因为不了解疾病会对治疗方案产生怀疑,然后拒绝配合医生治疗,利用自己从网上了解到的信息与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而且以网络方案为准确方案。

(2)患者因为对医务人员的年龄、说话态度等感到反感,就会怀疑医护人员的医术水平,从而要求重新换个主管医护人员

(3)因为缺乏医疗设备及治疗环境不完善患儿家长会对医疗水平产生怀疑,主要表现为挑剔治疗环境,或者要求转院。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

很多家长认为患儿现在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自己对其照顾不周造成的,因此怀有一定的愧疚之情,所以会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尽管知道这些要求是不合理的,除此之外,患儿打骂医务人员时,许多父母也未对其严加管家。如果是绝症患儿,那么家长会更加溺爱孩子,即使知道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会尽量满足其要求,当孩子毁坏公共物品时不进行阻止,并且阻止医务人员的制止行为。

2.2 依赖感

家长在照顾患儿时比较依赖医务人员,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也显得畏手畏脚,担心自己会不小心伤害到孩子。

2.3 同病相怜感

如果两个患儿的疾病相同,那么患儿家长之间更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的感觉,这点在重症和绝症患儿家长身上的表现更为明显,新住院的患儿家长更相信有经验的老病人。

3 护理措施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1)家长会对陌生环境产生焦虑,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介绍院区环境以及病区内的相关设施,明确告知在住院期间都需要遵守哪些规定,为其介绍主治医生、主要负责的护士,告知家长发生紧急情况应该找谁,通过熟悉环境尽快消除家长的焦虑。

(2)家长因为不了解疾病而产生焦虑,医务人员对其开展健康教育,为其讲解患病的原因,普通的治疗方案,应该如何进行护理,详细讲解家长日常能够做到的护理措施,例如:饮食护理,具体介绍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可以吃等。当家长对疾病的病因有所了解时,就会大大降低其焦虑感,并且照顾孩子时能更加得心应手。

(3)家长会因为孩子病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焦虑,医务人员需要详细介绍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病情变化,像家长介绍现阶段已经根据孩子的病情制定了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此同时,护士应该提高巡视的频率,让家长更加安心。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1)家长会担心疾病预后,进而产生恐惧,医务人员应该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对家长说明可能出现的预后状况,这样当孩子在治疗期间发生各种情况时,家长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3]。预后情况较好时,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应该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情况不乐观时,要采用婉转的语言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正确看待疾病。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病要指出现代医学发展很快,一定不要放弃希望;如果病情发展较快,要让家长体会到医院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治疗孩子。

(2)为患儿检查以及治疗过程也会引起家长的恐惧,医务人员应该把检查流程以及检查原因告诉家长,让家长相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减轻孩子的痛苦。在治疗时应该提高成功概率,例如:操作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要争取一次成功,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孩子的痛苦,还能够降低家长的恐惧感。

3.3 护理家长不信任及怀疑的心理

(1)家长事先会在网上了解治疗方案,如果医院制定的治疗方案与其了解存在一定差异,那么就会引起家长的怀疑,此时,应该像家长强调,网上的治疗方案是一般治疗方案,医院制定的方案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的,因此孩子病情不同,因此要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方案。如果有与患儿相同的病例,可以作为案例为家长讲述,进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2)如果医院的医疗水平有限也会引起家长的怀疑,医院能够通过提升护理技巧以及医疗诊断水平来消除家长的怀疑,当患儿接受到良好的护理时能够提升家长的信心。

3.4 对其他心理表现的护理

(1)当家长因为愧疚而对孩子溺爱时,医务人员要明确告知家长一味的容忍孩子的无理要求是不对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弊无利,孩子茁壮成长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家长在教育患儿时,应该教导你明辨是非,不能够一味的袒护。

(2)因为家长对医务人员存在依赖性,那么医务人员可以利用这种依赖性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但是,不能够将家长所能做的日常护理全部转交给护理人员来做。护理人员需要耐心的为家长讲解日常护理知识,例如:应该如何为其更换尿布,如何使患儿保持皮肤干净,如何正确添加辅食以及如何喂患儿吃饭,引导家长独立开展日常工作,这样不仅能够使患儿得到正确的护理,还能够增加护理人员和家长的关系,这样开展护理工作也更加容易[4]。

(3)家长存在同病相怜的心理,医务人员可以根据家长这一心理为其详细介绍因为积极配合治疗而痊愈的病例,由痊愈患儿的家长讲述配合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儿家长的信任,引导其积极配合护理。但是一定要避免家长之间乱传“偏方”,一经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告知使用偏方治疗的不利后果。

4 结 语

医务人员通过相关措施提升家长的信任,引导其主动配合治疗,进而家长会影响患心理,使患儿愿意接受治疗,多与护理人员沟通,确保治疗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家长的配合不仅有利于患儿恢复,还能够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的概率,提升对患儿的护理质量。

[1] 张 华,师秀媚,李舒雅.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S2):257.

[2] 祝莉君.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7,(20):17-21.

[3] 陈 乐,贾红力,雷利霞,吴晓莲.探究式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7):29-30.

[4] 苏 里,高 伟.非语言沟通式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7):2628-2629.

猜你喜欢

儿科医务人员病情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