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例老年重症中暑的抢救与护理

2017-03-08夏继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75期
关键词:降温体温重症

夏继娟

(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扬州 225600)

中暑是高湿、高温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发生障碍、汗腺功能出现衰竭以及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临床综合症。

重症中暑有三种类型: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1-2]。

重症中暑患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预后差、若抢救不及时,死亡率较高,可达10%~50%。扬州地区2017年7月7日入伏以来,持续高温天气,气温均高于37℃,最高达40℃,导致中暑患者骤增,特别是年老体弱者。2017年7月我院急诊科共收治老年重度中暑患者19例,临床表现有:昏迷、高热、抽搐、心率失常、休克。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目标为收治的老年重度中暑病人19例,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61~96岁,平均77.5岁。

2 急救与处理

1)立即将患者送往抢救室,抢救室空调温度设置为20~22℃,帮助患者脱去外衣,使其取平卧位卧床休息。

2)迅速降温是抢救重度中暑患者的关键,降温速度影响预后。一般于1 h之内促使直肠温度降低到38℃左右[3]。依据综合降温措施,具体如下。

(1)物理降温:①将患者安置在20~22℃的空调室内,促使辐射散热增加;②用冰袋或冰帽放于患者头部降温;③使用电子冰毯全身降温,设置水温为4~15℃,用干毛巾保护皮肤,注意防止冰水浸湿床单元;④在患者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走行处放置冰袋,每隔20~30 min移动一次冰袋。注意保护男性患者的阴囊,观察并记录放置冰袋处的皮肤色泽及温度,防止冻伤;⑤用冰水或30%的酒精擦拭患者全身皮肤;⑥在降温的过程中,用力按摩患者的躯干和四肢,可以防止周围血管收缩及血液淤积,可使血液循环加速,使散热加速。

(2)药物降温:在对患者实施物理降温基础上予以药物降温。①氯丙嗪25~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2小时,氯丙嗪具有调节体温中枢,使血管扩张、松弛肌肉、降低机体耗氧量的作用,可用于协助物理降温。因氯丙嗪扩张血管的作用,故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压,当血压下降应减慢滴注速度或停药,血压明显下降应汇报医生使用升压药。可将非那根25~50 mg与氯丙嗪一起合用;②激素类药物的使用,激素降温作用较快,还可维持血压,并防止患者发生休克。可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推注,根据病情30 min后可重复注射,也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氢化可的松200 mg静脉滴注;③纳洛酮在抢救重度中暑时有明显的降温、促苏醒、升血压等效应,可静脉注射0.4~1.2 mg,30~60 min重复使用一次。

3)保持患者呼吸道的畅通,昏迷者使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其呼吸道分泌物,以防误吸或呕吐窒息,必要时予以吸痰,给患者吸氧4~6 L/分,对呼吸微弱者,通知麻醉科气管插管,予机械辅助通气,监测动脉血气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

4)维持患者循环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1-3路,根据医嘱进行补液、扩容、强心、纠正酸中毒等处理。这19例老年重度中暑患者,在扩容的同时还需注意输液滴速,因其年老体弱,中暑时心脏储备能力更差,易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使用心电监护仪动态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指脉氧和心电图的变化,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留置有创动脉压以指导补液,及时发现、汇报、处理病情变化。

5)控制血糖:无论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重症中暑患者血糖增高十分常见,需动态监测血糖,减少波动,维持血糖在合理范围内。

6)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降温效果的观察:①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因直肠温度稳定而且准确,故每隔10~15 min测量一次肛温,根据体温的变化调整降温措施;②注意观察患者的末梢循环情况,以确定降温效果;③患者发生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深昏迷时停用药物降温;④当患者体温降至38℃时,即可终止降温措施,但要继续监测,防止体温再次回升。

(2)加强并发症的监护与观察:①密切监测患者的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尽早发现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急性肺水肿、脑水肿、DIC等征象;②监测水、电解质、酸碱失衡情况。③监测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等生化指标。

7)做好基础护理:(1)皮肤护理:昏迷或采用冬眠疗法的患者,因其不能自主翻身活动,且物理降温易导致床铺潮湿,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抗压能力降低,使患者受压部位易发生压疮,因此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定时为患者翻身,对受压部位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压疮发生;(2)口腔护理:昏迷患者每日口腔护理四次,清醒者协助其刷牙、漱口;(3)会阴护理:每日清洗会阴部bid,预防泌尿系统感染发生。

8)心理护理:实施呼唤疗法[4]。老年人对亲情的依赖尤其强烈,护士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呼唤病人,向其解释操作目的等,指导鼓励家属多与病人沟通交流,以刺激病人意识,感受亲人的关怀,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3 结 果

19例老年重症中暑患者成功救治17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救治成功率89.5%。

4 讨 论

本文19例患者,平均年龄77.5岁,有14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压病5例,合并脑梗死5例,合并心功能不全2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既往体健5例。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而老年人体弱多病,患有心、肝、肾等慢性基础病,对高热的适应能力差,极易发生中暑。对于老年中暑患者需注意:(1)以预防为主,夏季需要做好防暑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对老年人进行防暑降温知识的普及;改善年老体弱患者以及慢性病患者的居住环境;对于存在年老体弱者、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尽可能不进行高温作业,避免在烈日下进行活动,防止正午外出活动,及时补充液体,用含镁、钾、钙盐防暑饮料进行合理饮用[5]。(2)入院之后医护人员准确了解老年重症中暑患者病史以及意识长度,快速排除昏迷情况。对重症中暑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是缓解患者病情、促进康复的关键。所有重症中暑患者均进入急诊绿色通道,大大缩短就诊时间,尽早接受多种联合治疗方法。中暑病人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对机体的损害越重,因此早期快速降温是抢救重症中暑患者的首要任务。迅速采用多种降温措施将患者中心体温尽快降低,及时实施补液、营养支持、扩容以及多脏器功能支持等护理,尽可能降低器官的损害,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1] 刘淑红,王文娟,亢宏山,等.重症中暑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971-973.

[2] 蒋国钦,李 明,邢 超,等.2008至2014年绍兴市高温中暑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6,34(2):131-133.

[3] 沈凤娟,张建玲.重症中暑19例救治体会[C].山东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大会暨山东省医师协会急救医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集.2013:485-486.

[4] 任 屹,张 雷,周 新,等.老年中毒性菌痢误诊为中暑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3792.

[5] 胡 强,汪宏云,段民屹,等.热毒宁注射液治疗老年热射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3):171-173.

猜你喜欢

降温体温重症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动物降温有妙招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页岩气开发降温
读一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