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医阴阳文化词语研究

2017-03-08金海蒂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论素问阴阳

金海蒂

(安徽中医药大学 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合肥 230012)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阴阳文化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源头,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结晶。在当今全球“汉语热”和“中医热”的大背景下,如何以汉语词汇教学为媒介,解析与传播中医阴阳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中医阴阳文化词语的界定

词汇,或称语汇,是语言中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学界普遍认为,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环节。胡明扬先生指出,语汇教学理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1]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的核心问题。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文字诸要素之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最主要的载体。20世纪90年代,学者提出文化词语的概念。张高翔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2]

文化词语的研究与学习,首先要明确其类别。由于分类的原则与标准不同,结果也因人而异。胡明扬将文化词语分为四类,[3]杨德峰则分为十五类。[4]目前学界普遍接受的是张高翔根据张岱年文化结构分类的四层次说对文化词语所进行的分类,即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和心态文化词语四类。[2]

中医阴阳文化词语属于文化词语中的心态文化词语一类,是“反映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方面的词语,属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核心部分。”[2]阴阳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谓阴阳,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道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与现象的纲领,也是其生长、变化、消亡的根本。中医阴阳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普遍联系、相互制衡的整体思想以及追求圆满和谐的致思倾向,更凸显了中医整体施治和辨证论治,追求阴平阳秘的人体和谐健康状态的治疗理论。汉语中诸如“阴阳”“脏腑”“气血”“正邪”“虚实”“寒热”等词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阴阳文化因素,是外国留学生理解、掌握中医阴阳文化的主要工具,也是传播中医阴阳文化的重要载体。

2 中医阴阳文化词语来源及其分类

2.1中医阴阳文化词语的来源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而且体现在思维和行动中”。[5]隐喻反映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系统的一部分。隐喻的建立是从概念清晰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概念模糊、亟待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进行映射而构成的,这与中医“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国内贾春华等学者认为,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6]

阴阳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自然现象,是先民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对亲身体验的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逐步归纳而形成的概念。阳,本指“山南水北”,表示斜坡向阳的一面;阴,则指“水北山南”,表示斜坡背光的一面。[7]阴阳概念由最初的日照向背,引申扩大到解释天地、水火、昼夜等自然界许多现象,揭示现象背后存在的两个不同方面或相互排斥的本质。而《内经》进一步将较清晰直观的自然阴阳概念,映射到较抽象模糊的对人体和生命的描述与阐释中。比如:“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内经》将阴阳学说医学化,并通过隐喻,将阴阳概念与人体结构、病因病机、治疗养生等紧密关联,形成中医阴阳学说。在这一隐喻映射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医语言中为数众多的阴阳文化词语。阴阳文化词语体现了中国人朴素的矛盾论、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和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2.2中医阴阳文化词语的分类

莱考夫(Lakoff)(1980)将隐喻分为三种类型: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5]我们在对中医阴阳文化词语进行考察过程中发现,阴阳概念向中医语言映射的过程,与上述三种隐喻类型不谋而合,故据此分类予以介绍。

2.2.1 方位阴阳文化词语

人类的方位感最初源于人类身体对外部环境的感知,空间概念是人类从出生便感知并伴随一生的概念系统,如上下、前后、里外等。人们总是以身体体验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8]因此,方位或空间概念是人类思维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始源域”。

中医理论在将阴阳概念向中医语言映射的过程中,运用方位隐喻,形成了不少方位阴阳文化词语。如:

上、下;内、外;表、里;背、腹:人体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天、地:天属阳,地属阴。“天为阳,地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

东、西;东南、西北:东方为阳,西方为阴;东南方为阳,西北方为阴。“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左、右:左右是阴阳运行的道路。古人认为,阴气右行,阳气左行。“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2.2 实体阴阳文化词语

方位隐喻在人类的认知中是有限的,当人们想表达抽象概念时,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实体进行概念的转换,如把“思维”隐喻成“机器”,把“梦想”隐喻成“易碎的物体”。此种将复杂抽象的概念视为某种实体或者物质的隐喻方式,即所谓“实体隐喻”。[8]

中医语言中有一些词语,以自然阴阳概念作为始源域,将其延伸至宇宙万物,对自然和人体作出阴阳归属判定,从而把自然阴阳概念作为一种“隐性实体”,[7]通过阴阳的属性映射反哺对有形的自然实体、人体结构和药物的认识,以此来说明“天人相应”视阈下中医理论对人体结构、体征、病理和药物的认知。

2.2.2.1 一般类实体阴阳文化词语

日、月;昼、夜:日属阳,月属阴;昼属阳,夜属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

水、火:火属阳,水属阴。“水为阴,火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脏、腑:腑属阳,脏属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

男、女;雌、雄:阴阳是化生气血,形成雌雄生命体的动源。男属阳,女属阴;雄属阳,雌属阴。“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2.2.2 气血津液类实体阴阳文化词语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9]阴阳概念同样统摄气、血、津液,其分属不同的阴阳属性。

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9]《素问·调经论》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气、血:气属阳,血属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景岳全书·血证》)

人体之气循行于全身,无处不到,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其中营气行于脉中,营濡全身,故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卫护人体,故属阳。[9]

营、卫:卫属阳,营属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灵枢·营卫生会》)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津液同气、血一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9]津液本为同类,然亦有阴阳之分。

津、液:津属阳,液属阴。“津为汗而走腠理,故为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类经·藏象类》)

2.2.2.3 中药类实体阴阳文化词语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治疗疾病并且有养生和保健作用的物质。古人在发掘、采集、炮制和使用中草药的过程中推测、判断、总结出中草药的性质和用药规律,并赋予其不同的阴阳属性。

气、味:气指药物饮食之气味,属阳;味指药物饮食之滋味,属阴。“阳为气,阴为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气、味又可细分为四气和五味,并进一步划分阴阳属性。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9]

温热、寒凉:温热药属阳,寒凉药属阴。“夫气者天也,温热天之阳,寒凉天之阴。”(元·王好古)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9]后世医家又加入一味“淡味药”。

辛甘淡、酸苦咸:辛辣药、甘甜药、淡味药属阳,酸药、苦药、咸药属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药的性能还包括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分为升、降、浮、沉四种属性。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9]

升浮、沉降:升浮药(发散药、补阳药)属阳;沉降药(清热药、补阴药)属阴。“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本草备要》)

2.2.3 结构阴阳文化词语

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种概念,于是产生了一词多用的现象。[10]如将“争论”隐喻成“战争”,在谈论有关争论方面的问题时,就可以用“抵挡”“攻击”“推翻”等具有战争意义的词汇。[8]中医语言运用结构隐喻,将深邃抽象的阴阳哲学思维清晰地呈现出来,既对人体疾病健康和生命活动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刻解读,同时又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其背后的中医隐喻思维,彰显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光。

2.2.3.1 战争类结构阴阳文化词语

阴阳双方作为一个矛盾体,其相互关系首先体现为相互排斥、约束和斗争。这种对立关系映射到人体,便表现为人体阴阳的相互制约。用“战争”隐喻阴阳对立,由此产生一系列阴阳文化词语。

在人体中,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两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素问·疟论》)

阴阳任何一方太过或不足,均可引起对方的减弱或亢盛。[9]“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疾病的发生,正是致病因素(邪气)和抗病能力(正气)之间相互斗争、对抗和制约的结果。“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

因而,在治病过程中需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的规律,使两者相互制衡,趋于动态平衡的状态,才能使疾病得以治愈。“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类经附翼·医易义》)“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正、邪;虚、实(辨证);动、静;举、抑:正属阳,邪属阴;实属阳,虚属阴;动属阳,静属阴;举属阳,抑属阴。

另一方面,古代先贤认为,阳气是至刚的,重阳思想由来已久。《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著作深受重阳思想的影响,认为“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因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注重固护自身阳气,以阳为本,“扶阳气”。[11]

标、本;逆、从(病理学):标属阳,本属阴;从属阳,逆属阴。“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素问·标本病传论》)

2.2.3.2 矛盾类结构阴阳文化词语

阴阳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互根互用,正如“矛”与“盾”一般,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阴和阳是明显对立、截然不同的两种属性。“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味厚者为阴,气厚者为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生、长;杀、藏;气、形;清、浊;厚、薄:生属阳,长属阴;杀属阳,藏属阴;气属阳,形属阴;清属阳,浊属阴;气厚味薄属阳,气薄味厚属阴。

另一方面,阴不可无阳,阳不可无阴。阴阳双方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基础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根,相抱不脱。”(《类证治裁》)同时,阴阳双方又是相互资助、促进的。“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每一脏腑中功能归为阳,物质归为阴。而从脏腑功能的区别来看,“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脏别论》)五脏为阴、六腑属阳,阴静阳躁,故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化物而不藏。[12]

藏、泻:泻属阳,藏属阴。

从脉象来看,脉搏跳动的次数多少、频率快慢、强弱差异,亦可分辨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

浮、沉;迟、数;虚、实(脉象);大、小;洪、细;滑、涩:浮属阳,沉属阴;数属阳,迟属阴;实属阳,虚属阴;大属阳,小属阴;洪属阳,细属阴;滑属阳,涩属阴。“迟者为阴,数者为阳。”(《素问·阴阳别论》)“浮为阳为表,沉为阴为里;少壮之脉多大,老年之脉多虚。”(《脉诀汇辨》)“寸口脉滑阳实……涩脉细而迟。”(《脉经》)

2.2.3.3 弹簧类结构阴阳文化词语

阴和阳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正如弹簧一般,此消彼长,此起彼落,体现着互相之间的消长平衡。阴阳之间的消长关系映射到人体,则体现为人体阴阳的消长运动。若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则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为健康的“平人”;而人体阴阳的消长变化若长期超出一定的限度和范围,动态平衡遭到破坏,便会出现异常的病理状态,如阴阳俱损、气血两虚等。

因此,中医诊断治疗的总则是恢复阴阳消长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平衡,无论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还是“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都是要“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寒、热;补、泻;清、温;燥、润;缓、急;逆、从(治疗学):热属阳,寒属阴;泻属阳,补属阴;温属阳,清属阴;燥属阳,润属阴;急属阳,缓属阴;从属阳,逆属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医学启源》)“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素问·至真要大论》)

3 中医阴阳文化词语的教学

德国语言学家特雷尔(j.Trier)提出了著名的语义场理论,即把相互关联的词汇和短语组织起来,以显示其间的相互关系。[13]贾彦德在其《汉语语义学》一书中,将语义场划分为分类义场、部分义场、顺序义场、关系义场、反义义场、两极义场、部分否定义场、同义义场、枝干义场和描绘义场。[14]

中医阴阳文化词语,具有很强的语义场特征,属于贾彦德提出的“关系义场”中的“二元关系义场”,即“义位反映人与人,事物与事物及行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义位间的关系大多方向相反(或者对立)。”[14]根据上述描述,阴阳文化词语构成了汉语词汇语义系统中一个特殊的小类:阴阳类二元关系语义场。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学界诞生CSP(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汉语”的教学理念。专门用途汉语即一般认为的专业汉语,如理工科专业汉语、中西医专业汉语、文史哲专业汉语、政经法专业汉语等。来华学习理科、工科、医学、文史等各类专业的汉语预科生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主要对象。对他们实施强化性的专业汉语教学,有利于更快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普通汉语能力和专业汉语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在华高校的专业学习质量。[15]具体到中医汉语教学,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把“中医汉语”作为进一步学习中医专业的工具,短期内要取得相关汉语水平考试[HSK]等级证书以获得入系学习中医专业的资格;长期内则是为学习中医专业做好知识储备,尤其是中医话语体系的初步接触与掌握。[13]因此,学习中医阴阳文化词语的对象,是掌握了一定的汉语词汇语法知识,具备一定汉语基础,具有较强的文化接受能力的汉语预科生。

此外,阴阳文化词语具有很强的语义场特征,属于二元关系语义场;而文化词语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揭示词语字面意义背后蕴含的文化含义。因此,阴阳文化词语适宜采用“专题讲座”或“主题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具体运用“类聚法”“联想策略”“归纳分析策略”和“对比法”等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

3.1类聚法

类聚法是根据词语之间的聚合关系,依据一个固定的语义群或主题,将相关的词语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从而有利于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可以先讲解“阴阳”的基本概念,进而鼓励学生用汉语说出所能想到的与阴阳基本概念相关的词语;然后教师再进行补充,帮助学生把相关词语聚合起来,建立阴阳文化词语的基本概念。

3.2联想策略

教师通过分析三类阴阳文化词语“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帮助学生展开隐喻联想。联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隐喻中的映射更充分体现了联想在人类思维与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方位类”“实体类”“结构类”三种映射关系展开联想与勾连,可以将不同的阴阳文化词语归入不同的小类中。另外,人们在使用词语时,往往以一个词义作为联想因子,激活大脑词汇库中一系列与该词义有关的词语,形成一个语义联想网络。充分利用联想,利用汉语词汇的网络性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词语学习效率。[16]如由“阴阳”联想到日月、昼夜、水火、男女,正是在阴阳类二元关系语义场内部以一种二元语义关系为中心,联想到其他多种相类似的二元语义关系。

3.3归纳分析策略

归纳分析策略就是把分散的词语集合起来,建立新词语与旧词语的连接点,并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使词语之间相互对照。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比较与归纳,帮助学生对每一类阴阳文化词语进行进一步细分,如在结构阴阳文化词语中,将正邪、虚实、动静、举抑归入战争类,将生长、杀藏、气形、清浊归入矛盾类,将寒热、补泻、清温、缓急归入弹簧类。

3.4对比法

由于阴阳文化词语属于二元关系语义场,义位间的关系大多反向或对立,因此在讲解每一对阴阳文化词语时,都可以结合中医理论和中医学知识,对其进行语义对比,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如脏腑对比、气血对比、营卫对比、浮沉对比、迟数对比等。

根据语义场具有多维性的特点,同一词语处于不同语义场中,其词语含义也不尽相同。如“浮沉”,既可指中药的性能,也可指脉象。“虚实”,既可用于辨证,也可指脉象。“逆从”,既可指治疗方法,也可指病理。另外,词的对立反义关系是以义项为基本单位的,一个多义词可能构成若干组反义关系,如气血、气味、气形;杀藏、藏泻;清浊、清温等。要将这些对立反义关系解释清楚,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理论知识。

4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医将阴阳思想所蕴含的深奥哲理寓于对生命活动的解读之中,中医语言中为数众多的阴阳文化词语正是阴阳哲学思维的集中体现。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我们应该重视对阴阳文化词语的教学,以词语解读语言,从语言关照文化,把中国传统医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相结合,从而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视角与契机,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与世界文明的发展。

[1] 胡明扬.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C].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520-525.

[2] 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63.

[3] 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104-106.

[4] 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5.

[5] Lakoff,G.&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67,111-112.

[6] 贾春华.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J].亚太传统医药,2009(1):11-12,74.

[7] 石勇.阴阳五行语境下的中医隐喻思维与隐喻话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22.

[8] 谭爽.莱考夫概念隐喻专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14-18.

[9] 李家邦.中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4-16,43-48,119.

[10]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8.

[11] 杨寒松,张银柱.中医重阳思想探识[J].吉林中医药,2014(7):655-658.

[12] 李成华、孙慧明、张庆祥.基于阴阳隐喻认知的《内经》脏腑藏泻理论诠释[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6):1101-1103.

[13] 翟乃刚.中医汉语词汇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007:22,43.

[14]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2-175.

[15] 李泉.谈专门用途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11(3):111.

[16] 常敬宇.汉语词汇的网络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3(3):13-18.

[17] 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

猜你喜欢

大论素问阴阳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中医小知识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
论朝医体质学的阴阳论
《阴阳大论》今何在
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