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适应性理论”旧论新说
2017-03-08孔祥宁
孔祥宁
KONG Xiang-ning
“运动训练适应性理论”旧论新说
孔祥宁
KONG Xiang-ning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对适应性理论定义的界定,以及在运动训练中的科学定位和国内外对适应性理论研究的进展进行梳理。对运动训练中人体机能系统对应激源的适应性、运动训练负荷下的人体机能适应性、环境变化后人体机能系统的适应性进行阐述。结果表明,适应性理论是当前国际运动训练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
适应理论;运动训练;负荷;外部环境
科学理论的创立是人类充分利用创造性思维不断创新的过程,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科学认知自然现象本质属性的结果。当今科学研究的趋势是学科之间综合与整合,相互借鉴和启发,任何孤立的研究都是不能够深入进行的。在竞技体育训练与竞赛中鉴于竞技能力构成和发展的复杂性和当下人类对机体了解的局限性,以及运动训练实践与运动能力的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断有新的理论创立并对其进行研究。竞技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体功能系统在极限应激状态下工作,这就为研究人体对极限条件的适应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欧美国家运动训练界的专家和学号者运用适应性理论指导运动训练发展突飞猛进,对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的完善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适应性理论对现代竞技运动的实践影响尤为重大。本文就是针对适应理论在国外训练学界重视而且广泛运用,而在国内训练界研究甚少进行探讨,为适应理论在国内运动训练界的研究和普及提供理论基础。
1 “适应”与“适应性”的概念界定
上个世纪30年代,加拿大内分泌学和生物化学家塞利(Hans selye)提出了人体生命中的“应激”和“适应”问题,且《生命的应激》一书在1956年出版,标志着适应理论的问世[5]。从上世纪60年代欧美训练学专家将塞利的适应理论运用在运动训练中,为运动训练建立了生物学基础,即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过程。因此这一概念广泛地深入到运动训练和比赛活动的领域,也被用在竞技体育理论与方法,如运动生理学、运动形态学、运动生化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等方面。
“适应”尽管在其它学科的科技邻域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和普及,但在研究体育运动知识领域的资料时很难找到明确的定义,前苏联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在1999年就指出,“适应”概念的定义也不止一种,如果想准确地使用“适应”这一术语来描述竞技体育领域中发生的“适应”过程和产生的结果,那么可以用其衍生的术语“适应性”来描述[6]。因此,本文在总结其它学科以及运动训练规律特征基础上,将“适应性”的定义为:人体的机体在外界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刺激承受过程中,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接受这种刺激以达到相对应的平衡,这就是人体的“适应”。用“适应性”这一表象的结果来研究的运动训练和竞赛实践过程的理论被称之为 “适应性理论”。适应性理论是关于人机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尤其是对所谓极端环境条件下适应准确信息的总和[7]。
2 适应理论在国内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欠缺
自上个世纪30年代塞利提出适应理论,“适应”一词已成为普遍被不同学科引用的概念,并促进了分属不同研究方向知识结合和综合。“适应”最初被看作生物和医学方面的概念,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深入,人类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改变和复杂化引起不同学科的专家对适应问题关注,如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医学和教育学等。
3 “适应性理论”在运动训练中的科学定位
运动训练的过程是人类机体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能力的储备,是在长期对抗外界环境和施加在人体内部负荷逐步、被迫地接受、适应并储备,因此运用适应性理论研究竞技运动的理论、方法和具体实践操作时,应从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方面阐述:其一,现代竞技运动理论与和方法在形成更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时、在形成各种训练原理和原则时,在优化比赛活动结构时,均是以适应理论的研究为基础的;其二,适应现象多数研究,又是在现代竞技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拓宽并深化适应理论的基础,继而发现新的规律,形成新的思想和前景假说,而一系列运动训练理论的原则性规律又有助于适应理论概念的扩展和基础的夯实;其三,借鉴并对适应理论与运动训练理论有关联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利于形成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11]。因此说运动训练是以适应理论为基础,适应理论的研究又建立在运动训练实践中。
4 “适应性理论”与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关系
运动训练领域理论知识的丰富要依靠适应理论知识的积累,要依靠专业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加以丰富与诠释;在此种情况下,一方面实现了丰富起来的运动训练知识的结构整合;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的契合避免将适应理论脱离实际的讨论作为完善运动员训练体系基础的错误认知。
4.1 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机体系统的适应性
“适应”这个概念是和“应激”以及“功能储备”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人类身体的潜在能力会在极限条件下爆发出来。竞技体育运动中的适应与其他许多在极端条件下的人类活动的适应是有明显区别[6],根据人体系统的特性竞技运动适应性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说明。其一,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是人体系统的持续训练,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每个细胞、肌肉、器官、直至系统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完成的变化来实现的。因此人体机能的适应性改造,不是短期内所奏效的,必须通过人体系统内部的适应性改造才能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力求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其二,人体运动生物适应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训练负荷下适应性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训练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遭到破坏而出现间断或停顿的时候,已获得的训练效应也就会消退至完全消失。其三,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分阶段实现的[2]。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适应可分为工作、适应、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完成。事实上,多年训练计划的每个阶段、年度训练或每个大周期,以及大规模的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都必须视为要完成适应性的飞跃,辩证地否定已达到的适应水平,这是对运动员机体系统提出的特殊要求。
4.2 运动训练负荷下机体系统的适应性
运动训练整个过程所遵循的重要训练理论之一就是运动训练的适应性原理,由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表明,进行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运动员的人体功能系统在面对长期的、强烈的和形式多样的刺激的情况下会有高水平的适应,只有在最大负荷的情况下才能保持这种状态,便产生了寻找这种负荷系统的问题。这种负荷系统既要保证维持已达到的适应水平,又要不引起与适应相应的身体功能结构的消耗和破坏。这就产生了寻求解决方案的复杂问题,该方案要在个别适应要素要消退的情况下依靠在其他方面的改善所获得的潜力来保持最终的能力储备。
竞技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活动揭示着人类潜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外界刺激(负荷)达到适应完成的。运动员机体的适应调整速度、适应的目的性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取决于所应用负荷的性质、大小和目的性(普拉托诺夫,2014)[6]。运动训练的实质是施加负荷机体适应后获得竞技能力;而运动训练过程的实质是负荷-疲劳-恢复-适应,再负荷-疲劳-恢复-适应循环往复的过程[2]。负荷的本质特征是从人体内部方面体现出来的,即机体对所完成工作的反应也是内部适应。训练与比赛产生适应的直接因素是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归结起来主要是对运动员机体造成的外部负荷。运动训练中施加负荷后适应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在训练中对不同的要求的体力负荷、难度、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适应,要通过提高身体素质、改善技战术能力和心理功能的大量手段来达到,再到更新的适应成为训练工作紧密围绕的主线。
4.3 运动训练与比赛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人类的机体能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从而使机体与环境之间经常保持动态变化,使之达到平衡,以维持自身的某种能力或特性。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尤其是大型的或者是重要的赛事,不仅和极限体力负荷相关,影响着运动员竞技状态和竞技能力,并且和决定适应反应形成环境条件相联系。环境成为影响运动员竞技能力变化的应激源,主要包括比赛地点的特点、地理与气候条件、比赛场地的设施和装备、观众的行为、裁判的性质、教练员的行为等,有专家和学者将环境应激源归类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马红宇,田麦久,2002 年)[8],并具有复杂、多变、新异的特点。
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自然环境是地理环境主要包括有时差、旅途、气候、海拔等,由于原有的地理环境的变化,运动员原有的适应能力就会被打破,必须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调整和留有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以求达到新的适应能力并且还能保持原有的能力水平和特性,这也是运动训练计划中必须预设的训练内容。否则,运动员在自然环境前后的竞技状态发生波动,影响运动员获得的竞技能力正常表现和发挥,进而波及到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社会环境的适应性。社会环境主要是易地后的生活、训练和竞赛环境等,主要包括饮食、住宿、交通、语言、社会习俗、训练条件、赛场人员环境(裁判、观众)、赛场条件(器材、设备、场地)等[8]。由于运动员所属的国家、地域不同,宗教、信仰差异,生活习性千差万别,所以运动员由于原来的归属地发生变化后,就有产生新的应激源来给予运动员的刺激,无论是对机体的、文化的、社会的还是心理的都会干扰原有的状态,从而可能出现不适应,通过干预和调整促使运动员对其应付和适应,力求运动员本身的竞技能力和竞技状态保持,并在比赛中正常发挥表现出真实的运动成绩。
自备比赛器械的适应性。自备比赛器械是指某些项目运动员自己准备器械参加比赛器械(如球、球拍、剑或箭、枪和自行车等等)和冬季奥运会项目(冰刀、冰鞋、滑雪板)。比赛中比赛器械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需要修理或更换比赛器械,因此存在着器械适应与不适应的问题,如若运动员早有准备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表现没有影响,若是不适应新的器械或者不合适也就会直接影响比赛的进程和结果,从而影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所以许多运动项目中不仅适应专项特点还同时适应训练与比赛中利用专业器械,才能保证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正常表现和竞技状态的保持,获取优异运动成绩。
竞技体育的训练与参赛往往迁徙中,环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施加作用而实现的。易地参赛环境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则与易地参赛环境引起运动员应激反应有关,其所引起应激反应的程度受易地参赛环境对运动员的刺激量以及运动员对易地参赛环境认知合理性的影响。
5 结论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实践依据生物学为基础解释机体运动能力在训练中变化的理论层出不穷,最具代表性的有肌糖原超量恢复现象、超量恢复学说和目前适应理论。适应理论早已被欧美训练界专家和学者运用到训练实践中,而在国内却很少涉及,还是在运用超量恢复学说来解释应激后的效应,从本文对适应理论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在运动训练实践中适应理论并不是什么新奇原理和理论,欧美国家早已利用适应理论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只是国内训练学界没有关注更没有运用和付诸于实践中。
2)现代竞技体育的理论与和方法在形成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时、在形成各种训练的原理和原则时,在优化比赛活动的结构时,都是以适应理论的研究为基础的。
3)竞技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活动揭示着人类潜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外界刺激(负荷)达到适应完成的。通过新的应激源打破原有的平衡建立新的适应能力,就是运动训练获得的竞技能力。
4)运动训练实践和比赛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人类的机体能随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人体系统通过自然调节和人为调整,以维持自身的某种能力或特性,达到满足竞技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1]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4] 体育院校通用教材.竞技参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5]陈小平.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模型的演变——从超量恢复说到适应理论[J].体育科学,2017(01):3-12.
[6] 普拉托诺夫.奥林匹克运动员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黄签名,张江南,郭鹏程,等.天津大学出版,2014:64-71.
[7] 刘晓青.浅论玻意耳—达尔文适应理论的范式更替[J].社会纵横,2011,26(1):94-95.
[8] 马红宇,田麦久.易地参赛环境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38-141.
[9] Perl J.Perpot:A meta-model and software tool for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of load-perpormance-interaction[J].Int JPerformance Analysisin Sport,2004,4(2):61-73.
[10] BUSSO T.Variabl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trainingand performance [J].Med Sci Sport Exe,2003,35(7):1188-1195.
[11]BOMPAT,HAFFGG.周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11-15.
[12] Wilmore JH,Costill DL,GleimGW.Physi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M].Champaign,Illinois:Human Kincetics,2005:726.
New Theories of Adaptation in Sports Training
Adaptation theory was defin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induction,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in sports training and the progress of adaptation theory worldwide.Aiming to explore the adaptation of corresponding source of body functional system,body functions under training load and body functional system after external environment change during exercise train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aptation theory was an important basic international sports training theory.
Adaptation theory; Sports training; Load; External environment
G808.1
A
1003-983X(2017)11-0992-03
2017-09-25
孔祥宁(1964~)男,安徽萧县人,教授,研究方向:竞技体育理论研究和网球教学与训练.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新郑,451150 College ofPhysical Education,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Xinzheng 451150,China
本文通过知网输入适应和适应性关键词后所查阅的文献中,大多数学科都是应用“适应”和“适应性”这个原理来研究问题,并没有对适应性理论作专门的探讨。而从国内现有的运动生理学教材(2000年人体版、2012年体院版)和运动训练教材(2000年体院版、2006高教版、2012人体版)或训练学专著中很少涉及到适应性理论的阐述,只是在教材的其中某个章节内容中需要解释其它理论问题时应用适应性来阐述,其中运动生理学超量恢复章节和运动训练学教材训练原则中系统与周期原则、制定长期训练计划中作了简单的表述[1-4],仅有少数专家学者进行过描述,如《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模型的演变》一文中详细阐述了从超量恢复学说到运动适应理论(陈小平《体育科学》2017(1))[5]。然而目前欧美国家训练学专家和教练员已经利用适应理论解释了运动训练过程中人体与外界刺激的动态变换关系[9],以及实际训练中验证运动员的经过训练人体适应的动态变化[10],也相对比较成熟利用适应性理论在运动训练中进行指导性的训练,已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竞技运动资料中积累了大量反应适应理论多样性的知识[11]。因此虽不能说我国训练学界对适应理论的研究是一片空白,起码也是欠缺的,由此通过本文表述引起国内运动训练学术界对适应理论的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