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7-03-08姜旭德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产学乳品实训

姜旭德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姜旭德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建立形成工学交替食品专业群建设的改革思路。即把学生的培养与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制定出乳品工程类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出项目化食品类各专业群主干课程校本教材。实施专业课前置、工学结合、三支导师育人,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是建立工学交替的食品专业群主干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即把食品企业工作岗位群的技术需求作为首要条件,确定制食品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建立具有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食品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是建立工学交替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系统的有效途径。即能实现系统的教育理念创新,又能实现人才培养格局创新,最终实现三方(校研企)共赢之目的。

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饮食习惯及消费观念的变化,我国乳制品生产和消费快速增长,特别是黑龙江省的乳品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竞争亦日趋激烈。乳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乳品工艺技术人员、乳品检验工、乳品制作工、乳品包装工、一线QC、基层管理人员、乳品加工设备操作等个岗位。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政策的进步和黑龙江乳业大省的迅速崛起,乳品制造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培养适应现代乳品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和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的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落实《黑龙江省高教强省建设规划》、落实黑龙江省“十二五”重点发展乳品制造产业规划和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体现,能够为国家和黑龙江省乳品工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现在,我国有乳品企业650多家,每年需要的乳品生产方面的技术工人上万人,黑龙江省是乳业大省,有“龙丹”、“完达山”、“雀巢”、“飞鹤”等60多家企业,“蒙牛”、“伊利”、“光明”等20多家省外知名企业在我省建有分厂,需要大量乳品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乳品制造业,积极开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运用丰盛的乳源、新技术、新设备,提升乳品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产品档次,促进乳品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我省由食品大省向乳业强省跨越。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作为我省唯一的少数民族高校,针对民族地区乳业较为发达的实际,联合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伊利、蒙牛、完达山和龙丹等国内15家乳品龙头企业,对乳品企业的一线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借鉴了丹麦达鲁姆学院乳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按照“黑龙江省高校强省建设规划”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乳品企业高技能紧缺人才,服务强省建设),于2009年在全国首创了校研企“1+1+1”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申报了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又于2011年3月,成功立项了《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该课题是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指导项目)。课题组按照相关要求积极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

1 课题工作开展情况

1.1 进度安排

2011年03月~2011年09月——深入各类食品企业和相关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以及食品企业岗位群调研,查阅国内外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02月——基于食品业工作岗位群和食品专业群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研究,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框架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主干课程标准的建立;

2012年03月~2012年07月——高职食品专业群的理论教学系统、校内教学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培训和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步成果的实践;

2012年08月~2012年12月——形成食品企业及社会各界的综合评价报告,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征求部分专家意见,进行论证,研究成果进一步修订;

2011年10月~2012年12月——课题论文发表,编制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

2013年01月~2013年03月——形成研究工作报告、课题鉴定、结题。

1.2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2.1 主要研究内容

深入食品企业生产实际调研,根据食品行业工作岗位群,建立基于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的食品专业群,与食品企业共同建立乳品工艺、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课前置、工学结合、三支导师育人,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与食品企业零距离就业接轨。最终制定具有鲜明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调研与分析,与食品企业密切协作,建立各专业群主干课程工学结合式教学体系,制定出各专业主干课程框架教学计划,在研究与建设中“要统筹主干课程框架教学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兼顾课程教学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专业课程标准建设中要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岗位人才需求’的目标,统筹各专业教育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中要统筹课程的职业能力考核与评价,兼顾学历标准和行业岗位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食品职业人才”。

通过职业分析,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序化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来自于现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经教学化处理后,构建学习性工作任务——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更新和完善课程

通过校企合作以及对食品企业岗位群的分析,建立符合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的各专业群的校内教学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培训和工学结合式的“实践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就业”系统,优化和完善适合于食品企业岗位群的模块与项目教学相互渗透的实践实训教学系统,各实践教学系统要体现各专业的特色。

根据食品专业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方案和主干课程框架教学计划,编写与制定各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并组织专业教师编写符合工学结合的各专业主干课程“校本教材”,该教材要统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设计工学结合情境教学,兼顾理论教学系统与实践实训教学系统的“工学交替”一体化,体现出教材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2.2 研究目标

建立基于高职食品专业群和就业岗位群的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计划;

建立基于高职食品专业群和就业岗位群的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主干课程标准及其“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

建立基于高职食品专业群和就业岗位群的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系统和校内教学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培训和“实践实训——顶岗实习——企业就业”系统;

实现系统的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格局创新和三方(校研企)共赢之目的;

最终实现——中国达鲁姆人才培养模式。

1.2.3 研究途径

文献研究。研究学习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丹麦达鲁姆乳品学院),收集分析资料。

调研走访。走访食品企业,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示范性高职院校,针对食品企业岗位群开展调研活动。

比较分析。分析比较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教育体系及现有专业群,完善优化主干课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食品类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论文,开发食品类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校本教材”。

征求意见。形成食品企业及社会各界的综合评价报告,对研究阶段性成果,征求部分专家意见,进行论证。

工作报告。形成研究报告,通过专家组结题验收。

1.2.4 解决的关键问题

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建立形成工学交替食品专业群建设的改革思路。即把学生的培养与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相连,制定出乳品工程类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出项目化食品类各专业群主干课程校本教材。实施专业课前置、工学结合、三支导师育人,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是建立工学交替的食品专业群主干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即把食品企业工作岗位群的技术需求作为首要条件,确定制食品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建立具有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体系,使学生真正成为食品类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是建立工学交替与企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系统的有效途径。即能实现系统的教育理念创新,又能实现人才培养格局创新,最终实现三方(校研企)共赢之目的。

2 课题代表性理念模式做法经验

校研企“1+1+1”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乳品工程类专业学生第一年入学军训后,直接到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乳品企业进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与实训;第二年回到学院完成基础课、公共课和系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有关的实验实训;第三年到乳品企业进行轮岗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实现高质量就业。

为切实加强管理、保证育人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新的教学模式采取了新的管理和教学运行方式。(一)三方共管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成立了由学院、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合作办学领导小组,下设三方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委员会。在教学、实训、实习和管理工作中都有三方人员参与,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二)满足企业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检验技术等工作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在广泛征求企业、行业人士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三)多方强强联合构建雄厚师资队伍。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分别派出理论知识渊博、工作经验丰富、责任意识强烈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组建食品专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四)学院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10024平方米的国内规模最大、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的食品实训中心。

这种创新培养模式,首先是大部分学生能够完全自主的去学习新的知识,能够亲自操作设备完成产品的生产;能够亲自拆卸机器零件完成设备维修维护;能够亲自设计方案完成一种新产品的研发乃至研究一种乳制品的深加工。其次是使生产实习内容和将来的工作岗位紧密地对接起来,免除了学生就业之忧,学生能安心学习和实训,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毕业设计,结合实践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得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到岗之后,很快胜任本岗位工作。

3 课题效果描述

3.1 领军同类专业,引领改革创新

乳品工程类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已被黑龙江省教育厅评为我省首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院已跻身黑龙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缺人才培养高校行列。

3.2 教学团队建设,奠定人才培养

乳品专业类实行校研企“1+1+1”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行校企深度融合,与乳品企业工作岗位紧密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有专兼职教师28人(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23人),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2%,有专业类带头人1名,企业技能大师6名,双师素质教师25名,双师素质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9.3%。专任教师由三年前的5名增加到12名,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由12名增加到23名。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证。2015年,食品教学团队荣获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团队称号。

3.3 内涵建设成效显著,机遇支持纷至沓来

2011年,三个乳品类专业,有1个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学院争取到财政部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实训条件建设,2011年省财政支持专项资金380万元,学院新建专业实验室16个。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1项:乳品工艺。

省级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2项:乳品工艺、食品分析与检验。

乳品专业校研企“1+1+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2012年专业所在的系(部)获得集体“第一届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质量奖”。

建立了我院独特的“三支导师育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机制。

建立和完善以乳品工艺岗位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以项目为单位组织课程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体系。启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5门(乳品工艺、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机械与管理、乳品微生物、肉品加工技术),课程标准8门。

参加教育部食品加工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

3.4 合作企业剧增,人才供不应求

三年中,与学院签约的企业已由最初的15家增加到100余家,订单需求远远超过人才培养数量。订单企业人才需求1096人,超过招生计划的三倍以上。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伊利、蒙牛、完达山、沈阳辉山、飞鹤、龙丹、摇篮、旺旺集团等大中型乳品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基地50多个。

成立全国首个伊利Y家班。2015年10月,伊利集团酸奶事业部对食品工程系2014级乳品工艺、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机械与管理三个专业的200多名学生经过严格甄选,最终选拔了36名同学组成第一届“伊利Y家班”。为使学生尽早认知企业、了解职业、接触一线岗位,公司会将企业文化、安全生产、质检化验、品控管理、职业规划等内容植入“伊利Y家班”学员,培养“伊利Y家班”学生的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发展能力,提升就业成长优势。

3.5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建有16个食品实验实训室,建有专业培训综合实力全国一流、培训技术与设备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及多功能的食品实训中心一座。

实现了“校研企”深度融合。引研入校(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培训部、维修部和设计院已进驻该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和面向行业的培训工作);引企入校(引进大兴安岭超越野生浆果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乳品、蓝莓饮料、蓝莓口服液、蓝莓酒4条生产线),实现“校中有厂”。实训中心以“开放共享”为理念,面向学校和企业,主要采用短期职业资格培训,中、高职学历与职业技能培训,校企结合培训产业员工、中高级技术人才和高技能型“双师资格”培训方式,年培养培训人员能力为6000人以上。

2012年,该中心是黑龙江省开放共享型大学生实训基地。实现了一流的实训基地;一流的高端人才;一流的就业保障;一流的社会服务。

3.6 媒体长期跟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3.6.1 领导重视。副省长程幼东同志说“这一首创人才培养模式是我省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也是落实高教强省战略的具体举措。它立足龙江经济的发展需要,服务大局、突破常规,不仅能够培养出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且为创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他称赞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小学校做出了一篇大文章”,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指导全省高校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借鉴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办学实践,认真总结和提炼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做法,并加以宣传和推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具有龙江特色的高职办学之路。

3.6.2 企业的认可。面对称心的人才,企业敞开了大门。沈阳辉山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特说“这些经过‘校研企’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黑龙江摇篮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铁红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不是我们企业不缺人才,而是急缺专业对口、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像这次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的1+1+1”人才培养模式设定的乳品工艺、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分析与检验这三个专业培养的人才,一定是我们企业所期盼的人才。哈尔滨市万家宝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潇竹表示,企业在招人的过程中,并不是以学历论能力,能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熟练业务是企业最期望的人才。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设立的这三个专业,就是为乳品行业而量身打造的,所以这样的专业生产人才不怕没有销路。同时,这样的专业也为企业省去了大量的培训资金。

3.6.3 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学生入学军训结束后,经过一周的相关培训,直接到国乳中心和企业,边学习边实训,学生们第一周就亲手做出了酸奶、干酪和奶粉,并派专人把它们拿回学校送给老师,我们感到学生洋溢出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增强。

3.6.4 是媒体长期跟踪、高度关注。自三年前签约以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日报、生活报、新晚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台等各媒体对此项改革长期跟踪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门户网站、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东北网等上百家网站转载。学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关注,其影响已由我省辐射到我院有招生计划的所有省份乃至全国。

3.7 教科研硕果累累

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如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10项;发表普洱茶酸奶的工艺研究、校研企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等论文16篇。

开发《乳品工艺》,高职高专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0多部:由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编写《乳品分析与检验》、《乳品生产设备》等乳品类培训教材一套11本;印刷了《二月花》(第一辑、第二辑);学生成长档案(毕业后5年跟踪调查);实习与顶岗实习手册。

许多学生、老师在食品类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纷纷获奖。

3.8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校研企“1+1+1”产学结合人才培养 破大学生就业瓶颈。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就业率达100%,其中到乳品企业工作的占82%,自主创业、就业占6%,考入企事业单位占3%,其它食品企业占9%。

薪水高,就业质量高。学生进入乳品企业一线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检验员岗位、后备干部岗位工作。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挣回了自己的学费和大部分生活费。

人才个性鲜明,技能素质优良。首批学生中,出现了完达山乳业年度人物、2012年省高校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于冬贵,该生在实习期间即走上了天津完达山乳业枕机段段长岗位,现为车间主任;出现了在大学期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陈美君等同学;杨洁同学被评为完达山乳业“三八红旗手”,一批学生成为企业的先进个人。这些还没有毕业的学生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预示着我们的学生可以进入研发领域,可以成为企业的管理者,可以胜任生产一线的各个技术管理岗位。

4 课题推广应用前景

自2011年以来,结合我院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黑龙江省开放共享型大学生食品实训基地建设,课题组在专业群建设、校研企“1+1+1”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专业课前置、三支导师育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校企深度合作、高新体面有尊严就业等方面立项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家长、食品企业、社会各界获得了一致好评。

目前,许多高校来我院参观学习,东方学院等黑龙江省高校食品学院正积极推进该模式运行,校研企“1+1+1”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外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 崔一华]

2016-12-20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8797)

姜旭德,1964-,男,山东烟台人,食品工程系主任,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产学乳品实训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中草药对乳房炎奶牛乳品质量的影响
乳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及主要设备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乳品检测中的问题及措施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优点和形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