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08任秀英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名师高职

任秀英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任秀英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学校教师和实习基地教师、教育专家或教育名师的合作,加强校外见习、实习基地的作用,同时将名师的示范、教育、激励作用渗透于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三方在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完善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探索少数民族高职师范教育闯出一条道路,也为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型方案和模式借鉴。

高职;师范教育;三导师;人才培养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在黑龙江省46所高职院校中,除了黑龙江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4所专门师范院校外,设有师范教育专业的高职院校有9所,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其中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高职院校,设有蒙古语教育、朝鲜语教育、英语教育、语文教育、音乐教育、体育教育等师范教育类专业,担负着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校培养小学及幼儿师资力量的重要任务。与专门的师范院校相比,我们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课程设置单一,学习与实践相脱离。从最初几年学生培养情况来看,只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学生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其未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专业技能严重不足。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的师范教育模式,学校教师与实习单位教师缺少沟通,教育实践基本上是走过场,都是在毕业前的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教育实习,不利于师范生尽早地熟悉教师岗位,培养职业能力。学生在学校盲目地学习知识,缺乏目的性;学到的知识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缺乏实用性。如果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强,就没有就业优势,就不能满足现代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2009年开始,学院不断探索适合师范教育类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三导师”型模式。“三导师”即学校教师、实习单位教师、聘请教育专家和名师进校作为客座讲师,三方共同努力,为民族地区乃至其他地区培养优秀的小学及幼儿教育师资力量。

2 研究的目的意义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少数民族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学校培养幼儿园和中小学师资力量的重要任务。从本校师范专业来看,学生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缺乏对其未来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分析原因发现:学生在学校盲目地学习知识,缺乏目的性;学到的知识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缺乏实用性。如果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强,就没有就业优势,就不能满足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近一年来,学院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三导师”型模式。“三导师”即学校教师、实习单位教师、聘请教育专家和名师进校作为客座讲师,三方共同努力,为民族地区乃至其他地区培养优秀的中小学、幼儿教育师资力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加强民族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就把所学知识与未来就业的岗位紧密联系起来,边学习边实践,同时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回校后继续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地学习;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让学生找到人生追求的目标,培养学习动力;在校内教师、实习基地教师和师范教育领域的专家三方面合力共同作用下,使学生基础知识丰厚、实践能力强,缩短师范生进入教学工作岗位的适应周期。如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成功,将会为高职师范院校培养学生树立典范,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师范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 研究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及进展情况

3.1 学校与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合作,共同完成师范教育人才培养工作

2009年9月—2011年12月,先后与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哈尔滨市抚顺小学、王兆新村小学、黎明第四小学、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鲜族小学、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区、内蒙古通辽市等地的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2012年3月至今,由于学院整体搬迁新校址到哈南工业新城,借助得天独厚的优势,与平房区多所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这些学校成为我院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习的基地。大学一年、二年级实施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大学三年级上半学期进行为期四周的教育实习,到见习、实习基地做小学助课教员;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实施为期十四周的顶岗实习,到见习、实习基地做小学代课教师。见习、实习的学生由专业课教师分组带队,与见习、实习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学生每次教育见习都写习心得或感言,见证了他们的成长历程。见习、实习鉴定表由校内和见习、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共同评定。

3.2 将名师的示范、教育、激励作用渗透于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

3.2.1 了解教育名师的成长经历

通过阅读书籍、查找网络、聆听报告等形式了解教育名师的成长经历,向学生推荐魏书生、李吉林、李镇西、张思明、张化万等教育名师,让他们去查找资料,讲述名师的成长经历和取得的成就。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是让学生们明白,名师起初也是普通人,他们的起点并不比别人高。二是让学生了解名师如何从普通的人成长为超群的人,从而对学生产生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3.2.2 欣赏教育名师的教学

欣赏名师的教学,注意吸收其课堂教学艺术的精华、独特教学风格的魅力、语言运用的合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巧妙、自如地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虽远隔千里,也如身临其境,百看不厌。在高职师范教育中,经常欣赏名师的教学,有助于高职师范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知道自己欠缺什么,以名师为楷模,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有助于高职师范院校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由多听、多看到多学、多思,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践。名师的教学固然精彩,但也不能照搬照抄,因学生不同、环境不同、课程不同,要合理借鉴,逐渐内化,形成自己的特色。

3.2.3 开展教育名师著作阅读活动

教育名师集其多年的工作经历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升华,形成了创新性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等,经常读教育名师的著作,可以使高职师范院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合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例如,读教育名师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们就可以吸收李老师20多年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借鉴李老师在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等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这样好的著作不仅是教师要读,还要指导学生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教育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学技艺和教育情感。开展教育名师著作阅读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越来越坚信,只要我们愿意去做,即便不能做一个最好的老师,也能做一个更好的老师。

3.3 完善高职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3.3.1 加大实践环节的比重

实践环节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教育见习、实习由原来的134学时增加到了192学时。教育见习由原来的校内两周、校外两周改为全部在校外见习、实习基地进行。

3.3.2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

校内增开了音乐欣赏、舞蹈、马头琴、长鼓、书法鉴赏、网络应用基础、数据库VF、应用文写作、应用韩国语等选修课程;教学法课也进行了改革,以学生的实践为主,进行讲课、说课、评课,开展课件制作、教案评比、展示等活动,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促进他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增长技能。

4 研究实施的基本过程

4.1 学校教师作为学生导师,完成校内的人才培养工作

4.1.1 训练扎实的基本功

新生入学初,英语教育、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以6人或8人为一组,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从语音语调的规范、基础知识的巩固入手,深入教室,深入宿舍,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加强基本功训练。

4.1.2 提升知识和技能

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外,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一是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读书活动,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知识水平的书籍,指导他们读书的方法,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二是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参与学习论坛,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促进交流;三是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给学生的学习小组布置任务,让他们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四是指导学生实践,进行板书设计、试讲、演讲、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评课、课堂教学技能等内容的训练,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讲课比赛,学生之间互相点评,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完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指导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2 学校教师与实习单位教师互为学生导师,完成见习、实习期的人才培养工作

我院与哈尔滨市平房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区、内蒙古通辽市等地的多所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些学校成为我院的长期见习、实习基地。每个学期初,学生都会到实习基地见习一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到实习基地实习一个月,学校教师与实习单位教师同时担任学生的“导师”,双方合作,共同指导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

4.2.1 双方合作对学生的培养,打破了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隔断

学校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把这些需求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使学校教师自身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是大学教师的角色,他们走出课堂,走进小学校,熟悉小学的教育环境,体验小学的校园文化,了解和研究小学的教育思想、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使高职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校教师在知道教什么的基础上,解决怎么教的问题。目前,中文系的语文教育专业正在实践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改革,已经获得了黑龙江省教育厅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

4.2.2 双方合作对学生的培养,打破了高职师范生学习过程中课堂与讲堂的隔断

学生每学期初进行见习,走进小学班级,与未来的教育对象朝夕相处,亲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活动等。通过亲耳听、亲眼看、亲身实践,知道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是否适用,是否够用,检验自己与学生相处的能力、驾驭知识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回到学校后进行见习、实习总结,师生一起畅谈、交流,明确以后要继续学习什么,提升哪些方面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学习和生活,获得不同于课堂的鲜活、生动的教育感受,有助于增强未来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激发他们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在实习单位教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和帮助下,高职师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既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又解决了怎么学的问题。

学生每次教育见习后的心得和感想,都充分表明了他们在不断地成长,从紧张不安到镇定自若,从听课学生到助课教员,从不知所措到与孩子们相处融洽、建立感情,发生着质的飞跃。学生对教育、对教师职业有了新的认识,提升了作为未来教师的职业能力,坚定了成为优秀教师的决心。

4.2.3 双方合作对学生的培养,可以取得互利共赢的效果

我院是目前搬迁到哈尔滨市平房区的唯一一所大学,双方教师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开展合作研究,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平台,为师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学生到各小学见习,为他们带去了新的活力,形成不同的文化氛围,实习单位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适合他们需求的资源,有的学生在见习期结束后被请回去代课,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受邀为实习单位筹备、组织、举办运动会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教育体验,更获得了实习单位对他们的认同,这对师范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双方的合作还只是刚刚起步,互利共赢的效果是共同期待的,我院与平房区小学校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化。

4.3 聘请教育名师、专家进校讲座,为学生和校内教师搭建向名师学习、与名师交流的平台

4.3.1 教育专家和名师作为客座讲师进校讲座、交流,帮助高职师范生形成未来的职业能力,养成未来的职业品格。

一方面,学生从教育家、名师身上学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大凡受学生和教师喜欢的教育家、名师,无不饱含着丰富的才学,他们知识广博,经验丰富,有创造性,能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刻苦专研,毕生追求。他们是师范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养料,学生不断地去吸取,不断地去补充,逐渐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开设了博雅讲坛,聘请省内外教育专家和名师进行伦理道德、中华传统文化等等方面的讲座,还聘请黑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孙敬本先生作为客座教授,多次进行了中华文字与文化方面的讲座。孙先生对这一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他严谨的研究态度、广博的知识、风趣幽默的风格、挥洒自如的讲解为学生和教师所折服。另一方面,教育家、名师身上的优秀品格有助于师范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名师之所以能成为名师,不仅仅是他们的才学,更是他们的品格。陶行知“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昌济“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华罗庚“心甘情愿当人梯,鞠躬尽瘁育英才”,叶企孙则终生未娶,视学生如子女,殚精竭虑,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人才。他们的品格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力量。

4.3.2 教育专家和名师作为客座讲师进校讲座、交流,对学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养

虽然我们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观看很多教育专家及名师的讲座,与他们进行交流,但是始终不如亲临现场给人的印象深刻,产生的效果更好。2012年7月,我院请魏书生先生做了题为“教育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报告,并邀请平房区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来参加。魏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寓教于乐、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获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更是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人。了解名师的成长经历,熟悉他们的成长过程,我们便可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让教师和学生们知道,只要我们愿意努力去做,也很有可能做到。当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名师,但我们至少可以成为让学生喜欢、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即名师。如今我们大学里的大楼确实一栋比一栋漂亮壮观,但我们更需要名师、大师来发挥引领的作用。与教育专家及名师的交流,不仅能够带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使学校教师受到心灵的洗礼,更能促进学校教师去思考、反思、行动,研究高职师范教育的发展规律,更好地帮助高职师范教育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改进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提高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5 研究成果与结论

从跟踪调查学生见习情况的结果来看,每学期为期一周的见习期相对较短,学生刚刚熟悉了所在实习班级的情况,和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刚刚建立了感情,见习活动就结束了;实习基地教师作为导师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有的教师担心见习或实习学生的参与会打破正常的教学秩序;校内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合理性,传统型的课程所占比例仍然过重,虽然也开设了教育学、心理学这样的课程,但和小学教育联系的不紧密。

6 创新与建议

“三导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师范教育完全由学校在校内培养、一次性实习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新生从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开始进行教育见习,熟悉小学教师岗位,熟悉小学的教学环境,和小学生零距离接触,通过多次教育见习,学生不断积累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了解教育教学规律、班级管理及小学生的心理等内容,为其成为优秀教师做好储备;学校教师、实习基地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与教师岗位对接,边学习,边实践,打破了高职师范生学习过程中课堂与讲堂的隔断;学校教师与实习基地教师互为学生的导师,打破了用人单位和人才培养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隔断;发挥教育名师在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生和教师搭建向名师学习、与名师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尽快成长,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学校、见习学校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矛盾的解决,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获得实习基地学校的充分信任,进行深度合作,适当延长见习期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践、班级管理等活动中;让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优秀教师走进校园,给学生讲座,他们与学生年龄差距小,容易让学生亲近、了解、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成功经验,同时也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和接纳学生;加强对学生见习、实习期间的管理,保证学生在见习、实习学校能很好地完成自己作为小学助课教员的角色;合理设置不同的课程类型,既注重学科课程,也注重教育类课程,除了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基础课程外,开设班级管理、教育科研方法、教学技能、信息技术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能胜任教师工作。

同时可以增加选修课,如民俗民风、文学、艺术、书法等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可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需求,给蒙古语、朝鲜语以外的师范教育专业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比如蒙古语、朝鲜语等,这对学生以后的实际工作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1]徐明聪.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2012)1号),2012,(2).

[3]丁金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5).

[4]陈德清,刘安华,高仁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1(7):33-35.

[5]王世枚,谭志松.民族院校中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20(5):56-61.

[6]靳丽敬.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0,(4).

[7]王毓珣.论名师的作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8]蒋福泉.学习陶行知 发展师范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2009.

[9]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0]王正胜.复合、融合与整合: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4-88.

[11]郭丽.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J].文教资料.2009,(27):239-240.

[责任编辑 李顺子]

2016-12-16

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12515178)

任秀英,1970-,女,黑龙江富锦人,副教授,教师教育、俄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名师高职
“美育视域下的音乐师范教育教学价值重构”学术研讨会线上召开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名师简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