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初探

2017-03-08丁岚峰包国民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1期
关键词:院校思想能力

丁岚峰,包国民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初探

丁岚峰,包国民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教育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充分掌握教育科研这一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手段,在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胸中装有强烈的科研意识,时刻注意科研积累,保障科研时间并提高时间效率,在研究中要有创新的思想见解,要善写论文和会写论文,尽快进入著作成果出版模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水平。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提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卓越产业人才的重任。因而,作为教育主体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自身内涵素质提升“四个能力”,即一是在教学中应当具备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卓越产业人才的能力;二是在科研中应当具备发展知识、探索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服务社会中应当具备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四是在文化传承中应当具备守望社会、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师个人职业生涯成长中尤为重要。同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科研能力也反映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差距,突出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承担科研课题、项目能力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教师是一切教育变革的根本力量[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来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径路,绝大因素取决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学术生产力”水平。为此,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刻不容缓。

1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的意义

1.1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毫无疑问教育发展的生产力就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生产力。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教育科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2]。当下,有很多高职院校把“科研兴校”作为学院发展的战略性口号提出来,这无疑是正确的,只是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在实际行动上做的还不够,使“科研兴校”沦为空洞的宣传口号。但这丝毫不影响“科研兴校”的正确性,只是有时候没做好或做的不够,没有体现出“科研兴校”的效果而已。现实中往往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经常会出现这样“倒果为因”的现象。用刘延东副总理的话可以高度概括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的意义,就是“教育科研是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保障性工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就不可能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2 教育科研是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想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就必须要学会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教师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手段。否则教师自身发展就会停滞不前,无法突破教师水平提升过程中的“荒原效应”,就会成为年复一年重复授课的“教书匠”而授课质量不能得到提高,不能与时俱进,自身发展得不到提升。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比作绳子,这绳子短了,就无法取出深井水。实质上教育科研的本质就是要解决“深”的问题。当我们的工作绩效不明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问题一筹莫展的时候,当面对困惑百思不解的时候,我们是否要想一想是不是科研的绳子太短了。绳子是工具,绳子的长短就是科研赋予我们的能力大小,如果我们的科研不能解决“深”的问题,决不能怪井底太深,而只怪我们的绳子太短,能力太弱。如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不具备取深井水那样本领和能力,只能取得与“浅”相应的一点地皮上的积水或者“入浅水者得鱼虾”。有科研能力的人,他们就有精神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广度,透视的远度,超越的气度,就能取出深井水,“入深水者得蛟龙”。科研的本质在于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路径,它是研究主体从未知到有知的探索过程,是探求事物奥妙的过程,是书中探源,字里寻根,究其所以的过程。

实际上,教育科研最朴实性的意义就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科研过程中要深得下去,深入、深知、深思、深究,从而达到深刻、深透、深湛。以能够取出深井水为目的,澄明困惑、纾解困局、破解困境、解决难题。

2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徐国庆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论》前言中指出:“职业教育至今仍是一个思想贫瘠的领域”。这一总体判断虽然沉重或不甚中听,但却必须承认它是一个“忠言逆耳”的正确判断。它道出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思考、建树的欠缺与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高等职业教育本真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建树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非常迫切需要本真的系统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张健研究员新近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一书,我们觉得本书对职业教育本真的系统的理论建树有所突破。起码是在说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话,构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本真的理论,而不是移植、嫁接、套用、贩卖、依傍别人或者说普通教育学理论的产物。走向2030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应该锁定这样的研究域,找到这样的形上范式和统领之“道”,并在这方面用功、发力才能凝聚自身不可替代的理论属性和价值标高,引领和带动职业教育学科和研究发展起来。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才能找到自己的归依。

2.2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论文)问题较多。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对科研成果(论文)中存在“六多六少”的问题就是一个精辟概括。即“似是而非议论多,入木三分哲思少;人云亦云跟风多,自成一家见解少;就事论事解读多,独树一帜分析少;面面俱到概说多,以微知著推论少;坐而论道阐释多,脚踏实地调研少;老生常谈冗文多,言简意赅高见少。”

2.3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缺乏高端研究,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比如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汗牛充栋,有很多是低水平重复,真正有价值、有建树、有实效的成果很少。南宁职业学院蓝洁博士对2000至2014年在知网上发表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数量做过统计,在2000至2006年间总计不到400篇,而在2011至2014年间年均600篇以上,仅2014年一年就发表了700篇以上,这实在是“过热了”。研究发现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价值的、叫得响的、推得开的模式却几近于无,这就是对低水平研究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对研究的热衷与崇拜“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急切诉求,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中拒绝深度思考,期待唾手可得的浮躁心态。”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缺乏高端研究方面,据统计“有68%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国家级课题的数量上趋近于‘零’”。这说明我们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还很低端,离“高大上”的境界还相去甚远。

3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如何提高科研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提高科研能力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3.1 要有扎实的科研积累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积累是根据研究主体的研究需要累积聚合材料的过程[3]。科研材料犹如鱼和水、根和树一样,失去了材料的滋养和支撑,科研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写作规律的要求来看,写作是一个“内化——意化——外化”的双重转化过程。“内化”,即主动向内获取材料的过程;意化,即理解和消化材料并将其组织成有意义思想的过程。“外化”是倾吐运用、文字定型的过程。这三个环节的内化是起点,是基础,没有内化,后面的环节就无从谈起。正如春蚕不吃进桑叶,就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就酿不出蜜来;巧妇无米,就做不出饭来。从职教科研的特点来看,朱熹讲过:“大抵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现代词学开拓者和奠基人夏承焘先生更是认为,“笨字从竹从本,故笨乃治学之本”。这里讲的“迟钝工夫”或“笨”的工夫,指的就是材料的积累。教育科研表面看来,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一种智慧。但它的“根”却在于积累。要比拼的材料的占有、阅读的丰博、扎实的底蕴。因而教育科研必须从“笨”处起步,在“拙”中坚守,于多多益善的积累中完成科研的超越。从积累的效能来看,古人说:“积多则神”。积累一多,观点的提炼、材料的选择、优劣的比较等,就有了前提和余地,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这和马克思主义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规律也是一脉相承的。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积累一定要坚持准备性、多多益善和动态补给的原则。就准备性原则而言,要“宁可备而无用,不可用而无备。”备而无用,无碍于事,留待合用时再用;用而无备,则只好抓瞎挠头,停工待料了。多多益善的“多”是质量的保证,所谓“积之愈厚,发之愈佳”。鲁迅先生的实践是“废寝忘食,锐意穷搜”。科研是深埋地下的根,而不是枝头丰硕的果,它必须在贫瘠中寻求肥腴,酸涩里探求甘甜。志在积累,寻获滋养,扎扎实实地打好功底,才会有底气,才能成大器。所有真正想做科研的人,都必须做好“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的积累工作。动态补给的原则,就是在论文写作中的一种支出性的思维活动,消费的是材料。一个材料用过了,就不能再用了,起码不能老是重复使用,所以必须不断地聚材,建立动态补给机制才行。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积累常用笔记积累和多元积累的方法。笔记积累法看似老生常谈,实则仍是一条最重要的科研经验。前苏联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就是和遗忘作斗争。人脑的记忆是叠加式的、覆盖式的,新的记忆覆盖旧的记忆,旧的记忆因被覆盖而弱化、淡化,最后遗忘。记忆的遗忘特性和覆盖性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胡适语)。现在做笔记早已超越了手抄笔录的“爬格子”阶段,现在有电脑,增删改调都很容易实现。看一本好书,要在笔记本上做2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积累。如果围绕一个研究方向,看10本同类的书,那就记有20万字。而且所记都是筛选过的、精华的东西。有了20万字的铺垫和准备,不要说写论文,就是出专著也差不多了。反过来说,如果一字不记,即便你看了15本书,时间一长,你到底能记住多少。所以,搞好科研必须从阅读、积累,做笔记这一基础工作做起。这样的方法看似笨拙、费力、辛苦,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最笨的,就是最巧的,最扎实的、最可持续的。科研的提升是一种持续性的建构,没有持续、难以为继,保持尚且不易,更不必说提升了。要想保持科研的可持续性,积累就不能搞“单打一”,需要多元积累。多元积累就是不能局限于某一选题或单一方面,而要眼界放宽一点,思路放开一点,进行多元布局、多管齐下的研究积累。“搞科研不能守株待兔,消极等待别人给自己‘派活儿’,也不能临时抓瞎,逮着什么算什么。”多元积累一定不是排他式的,不必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再做另一项任务的积累,它完全可以多头并进[4]。”

多元积累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个选题做完了,另一个选题可能又成熟了,可以有效衔接,连贯递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研究。多元积累有利于形成多元研究视角、多出成果。多元积累可以备的选题多,研究的路子宽,可以形成互补跟进效应。多元积累要围绕一个大主题、一个既定的研究方向或者说相对稳定的主轴系统发散,形成多元视角,而不能杂乱无章、散佚无度。这样假以时日,量变渐进,就能结出丰硕的果,琢成精美的“玉”。

3.2 保障科研时间,提高时间效率

高等职业教育科研是需要时间保障的。时间问题不解决,时间观念不澄清,时间效率不开发,科研真的就会败给时间,成为时间的俘虏。时间是世间最宝贵的资源,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鲁迅先生说过:“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无异于犯罪。”因为你空耗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存在于时间中人的价值创造、事业追求等。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公正的,关键看人们怎样对待时间、管理时间。对于不想搞科研的人来说,时间是他们的一个借口或一种托辞。有人迟迟进入不了科研角色,研究而无能、研究而失能,只能会以时间为借口,不愿投入其中,浪费、拖延、虚耗了自己的时间;有人深陷琐务、忙忙碌碌、迎来送往、会来会去,身不由己。盘点下来,时间所剩无几。从表面上看,这类人“去科研化”理由客观充分,其实还是被时间牵着鼻子走的迷误表现,是管理开发时间不足的问题。另外,还有一类属于有本事、能做事的人,是最重要的少数,符合帕累托“二八”定律中的“二”,这是一部分人本来就没有太多富裕宽绰的时间,时间只能是挤出来的。高等职业教育科研要有这样的时间观和心理准备。

科研时间完全可以能挤出来。时间既是一个常量,也是一个变量,它是一种弹性资源,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是可以挤出来的。一是时间是从热爱开始变得充裕的。你不爱科研,有时间或能挤出时间,也会说没时间,也不愿挤时间。正如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产生于业余时间。”二是别找借口,勿以忙闲论科研。你想科研,总能挤出时间,你不想科研,也很容易找到借口。那些热爱科研的人一点也不比我们清闲,可他们并没有耽误科研,文照样写,书照样出。三是从现实层面看,我们等车候机,睡前餐后,闲聊上网等,细细梳理,还是有很多可利用、可开发的时间。所以解决忙、时间少的问题的根本,还是要从科研这个关键点入手,从设法提高时间效率入手。

3.3 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

科研意识就是对科研的纠结度。它是对科研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执著,是放不下、丢不开、忘不掉的一种情结。科研意识对于科研实践具有引领导向性、直接指导性和能动反作用性。科研意识的直接表现就是对科研的热爱与准备。有科研意识的人常常是有准备的人,而有准备是科研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和能力,是科研成功的关键。优秀的科研成果都是有准备的产物和回报,脑子里始终绷着科研这根弦,心中始终装着科研这档子的事。阅读、教学、做事、外出学习等,都能联系着科研进行思考,时时、处处,全天候、全频道地开通接受科研信息的感应的天线,因而他们总能不断地发现科研的素材,并善于将自己的感悟、迁移、发现、灵思融入到科研中去,催生科研成果。而没有科研意识的人,即便是“牛顿的苹果”砸到头上,创新的祥云卷过头顶,也终将是白搭。

意识的作用还表现在与人的行动是相链接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有意识的人,善于捕捉科研的话题,找到文章写作的创新点。他们的慧眼能够看见材料的意义,事物的本质,文字的价值,而发现和找到写作的最佳切入点、创新点。能够调动自己进入角色和状态,付诸行动,产出相应的成果。

读书是教师职业生涯和科研生涯的“充电器”。“学高为师”是教师的职业规定,怎样做到“学高”,就是要多读书、勤科研,而且必须是有明确目的或科研意识的读书。读书要读出空白问题。不要迷信别人,哪怕是权威、大师、顶级专家,也要抱着挑刺和批判的态度去读,读出问题和不足,训练自己的批判思维和眼光。读书要善于迁移,迁移到你研究、思考的问题上去。哪怕你读的内容与这一研究思考毫不相干,也要有阅读迁移意识,努力建立阅读材料与科研之间的联系,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有文章成果,所以文从心出,心在文里是科研意识的表现。“文从心出”,即没有无心之文,文是心灵的产物,思考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心在文里”,即没有文外之心或无文之心,你要时时记挂着文,为文而读,为文而思,为文而备。只有读别人的书,写自己的文,科研文章才会如涌泉,不断生成,持续不断。

3.4 要有创新的思想见解

英国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有意义的命题就是思想。思想是理智洞见的成果。思想见解是科研的灵魂,没有思想的科研,不过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文字叠加而已。思想对科研的价值在于,一是要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创新思想。这样才能把研究兴趣、写作动力激发出来,研究才会进入“我要研”的自觉境界。懂得科研的人,决不会去染指人云亦云那样浪费时间的东西,否则会带来没有任何价值的成果。二是要有一个有价值的核心思想。只有这样研究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向心力”,一切研究和思考都可以围绕这个核心思想联想、吸附、展开、演绎,从而形成系列成果。三是有了思想才能明确地收集聚合材料,内化加工信息,外化生发信息,完成研究的整个过程。

科研的生命在于思想,思想比起材料更重要。材料是科研的资源和本钱。但材料是“血肉”,思想是“灵魂”,两者比较,思想更为重要。一是思想是组织材料的手段。材料好比“散钱”,离开了思想线绳的贯穿,就组织不起来,就是一盘散沙。二是思想是判定材料优劣的标准。孤立的材料无所谓好坏,材料的好坏取决于它与思想的搭配程度、契合程度,取决于表达思想的价值和效果。

思想比经验更重要。经验是人的经历和体验,它是人的实践底蕴和人生铺垫。但经验具有浅表化、个性化、碎片化、遮蔽化的局限,而且经验的叠加丰富依然等于经验,因为它不具有质变的要素、台阶和逻辑。经验永远无法达到完全归纳。“经验可能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它囿于具体的情境与条件,一旦离开具体的情境和条件,经验就可能失效[5]。”经验也不具有深刻性,它太浅了。正如徐国庆教授指出: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经验层面的研究远远超过理论层面的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不高,理论色彩不浓,还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满足于对职业教育现状的简单描述。但是,科研一定要从经验走向理论、走向思想。因为思想就是经验的理性形式。所以搞科研一定要从感性的经验向理性的思想攀爬,这是一个经由科研,由浅俗走向深刻,由具体走向普遍,由封闭走向开放,提升我们科研水平和能力,磨砺和创生我们思想的过程。

思想比语言更重要。老师们常常感慨自己搞科研、写文章语言功底差,“笔无文采”。其实,关键的还在于“心无灵犀”,即没有思想。世界上没有无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无思想的语言,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但思想更为重要,思想决定语言。论文是把思想翻译成语言的过程,思想是根本,语言是表征;思想是内涵,语言是外衣。思想是内容,语言是形式。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所以与其说老师们科研写作水平低下原因是语言水平差,不如说是思想的贫乏肤浅。思想的贫乏使我们感到无甚可写;思想的浅薄,使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只能学舌效颦,拾人牙慧;思想的平庸,使我们对写作的内容毫无意兴,觉得写出来价值也不大,没劲,索性放弃。还有,思想的混沌,导致结构的混乱;思想的混同,导致意思的无序;思想的纠结,导致语言的缠杂;思想分离,导致内容的分散;思想荒寒,导致了语言冷硬等等。

3.5 要善写和会写

写作是科研成果外化、表达和展现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科研能力高下的标尺。科研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其他能力再强,如果写的环节薄弱,终端输出时不行,就会被定性为科研能力不强。因为科研是要靠着成果说话的,必须写得出令人钦佩的文章才行。所以没有写作的“硬实力”,其他能力再强也是白搭,也会被一票否决。科研写作能力是自我提升必须迈过的“高门槛”,也是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环节。写作不是靠理解、记忆、背诵打造出来的,而是靠多写、多练磨砺出来的。它是一种高品质的经验技能,智慧技能、创造技能,也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提高写作能力没有捷径和便道可走,让我们记住巴金老人的话,“写吧,只有写,才会写。”

3.6 要尽早进入著作模式

提升科研能力,重点是尽快的进入著作模式[6]。不要把出著作看得太神圣、太“高大上”。每一个真心搞科研的人,都应早一点进入著作模式。

出著作与写论文不同,出著作体现了对文字驾御幅度,结撰构思的难度,逻辑系统的咬合度,体例安排的复杂度,这些都是对撰著者是一种新的挑战。单篇论文的写作,谋的是篇的布局,而著作谋的是全书的整体框架,需要有更加系统全面是视野,宏观布局的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有了出书的实践和历练,科研的能力和水平就会提升一大截。福建省特级教师任勇说过:“教师到了退休还没有一本自己写的著作,是一大遗憾。”其实到了退休没有书是遗憾,能够不到退休就写书,而到了退休才出书,更是遗憾。

[1]陈雨亭.每位教师都是教育变革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第二版).2015-10-9.

[2]柳恩铭.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推动力[J].生活教育,2014,(4).

[3]张建.职教科研积累的意义与方[J].江苏教育,2011,(11).

[4]周克庸.汉子文字学[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7).

[5]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7,(1):159.

[责任编辑 宝 玉]

2016-12-20

丁岚峰,1957-,男,哈尔滨市人,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教授,高职教育、制药技术研究;包国民,1965-,男,蒙古族,黑龙江肇源人,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高职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院校思想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思想与“剑”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