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传统文化积累
——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变革
2017-03-08马金月
马金月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加强传统文化积累
——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变革
马金月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语文教学进入了创新阶段,新课程的整改方案以及语文教学的现状都决定了语文教学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加强传统文化积累;语文课程价值取向的变革已迫在眉睫。改革后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应该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用强制性的办法来要求学生扩大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优秀古诗文方面的积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价值取向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仅涉猎了地理域志、称谓礼仪、科考升官、家族利益以及天文知识等五个部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和阶段相区分的模式来建立语文传统文化知识体系,这样更方便老师去建立对应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1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的各种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发酵和融合而成,具有传统中国特色的稳定文化,涵盖了教育、科技、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礼仪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而古代文化涵盖的因素更加宽泛,古物把玩、风格品性、天文知识等等能够想到的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因素全部涵盖其中。
语文教材里的教学资料都是经过专家学者们反复推敲、研究以后编制出来,其中每一篇内容都能从正面或者侧面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也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语文老师在课堂传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向学生传达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理念以及所学内容的传统文化底蕴。把文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传统等一一展现出来,以此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内容。例如,老师在教授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之时,就能够根据《出师表》的内容对同学提出问题,让他们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领悟和了解到作者对于君王刘备的忠诚之心,以此来告诉学生古代的君臣之间的珍贵感情。
应该通过分析语文课本的体裁和选材特征,结合相关作者的文化特性以及语文文化的教学材料来建立起语文传统知识的引导模式。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时刻体现出传统的文化精髓,更有利于老师形成语文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在教授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有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体系,学生学起来也会更加直观和轻松,以此达到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内涵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 渗透传统文化要重视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学生把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和优秀诗文时,不能一味强调学生一字不漏地完成阅读和背诵,也要关注学生是否从阅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理解和参悟到这些内容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老师在教授和解读传统文化之时应该是富有激情和创造性的,让优秀的诗文在情感传递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感官审美体验。因为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环境有所不同,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因此,通过学习经典名著和优秀诗文能够非常直观地表现出学生之间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学生如果想更好地领悟到传统文化语言和文字的内涵,就一定要结合平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分析,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和分析各种题材的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来理解和感悟。在日常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用各种视角和理念引导学生对于一个故事和一首诗进行各种发散式地想象,同时应用多种语言材料来解释一个情境主题,以此来突破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也改变了教学结果的单一性,让学生增长见识的同时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化想法。
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加深切地感受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和精神内涵,就应该增加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这些年以来,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领悟到了理解和积累知识的方法,一方面,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是一个认知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会因为不同的视角而产生变化,所以关于知识是唯一的真理的说法已经被推翻,知识只是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转换思维模式的一个工具;另一方面,选择知识的过程体现了这些知识是否存在价值。我们一般会通过直觉和想象等主观意向来分析和判断一些未知的知识内容。所以,在我们教学语文的过程中,不是有选择性地去忽略语文中一些规律性的知识存在的价值,而是以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为目的,去甄选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知识内容。
3 加强传统文化渗透是新课程改革的战略选择
在语文的教材中涵盖了非常多的古典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直观而具体地体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并不是因为接触的文学作品多就能全盘接受,他们往往只能从中汲取很小一部分的养料。同时,因为各种原因,学生只有很少一部分时间用来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而因为不熟的原因造成了理解的困难,使得学生对此望而却步。所以,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重点是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学的学习兴趣,只有提起了他们的兴趣,才能更容易地去向他们传达古典文化作品的精神内涵。
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都是通过传统的文化来表现出来的,它贯彻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始终。语文的教学不只是锻炼和培养学生对于文字和语言的使用能力,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学习和领悟以及传承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改革内容中,一定要强调语文教学可以加强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的特点,以此来体现语文教学的奠基角色。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向前,文化知识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化,在这样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只有让学生牢牢学习并掌握我国经典的传统文化精髓,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环境中以自身的特色站稳脚跟并保持民族特殊性。
这些年以来,全球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都从正面或侧面表现和强调了课程标准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对于文化传承内容的教学。比如,英国的中高级阶段学习的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一定要宽泛对于传统文学的阅读范围,每个历史时期和各种风格类型的文学作品都要涉及到。十九世纪之前的英国文学作品和莎士比亚戏剧均在强制要求阅读的范围之内。学生在最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的时候,可以先从非常简洁的短句和短歌来入手,慢慢地锻炼其阅读古典文学的能力,并从中让他们感悟到过去那个年代的民族情感。和全球的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中也反复强调了阅读经典名著和积累诗文的重要性,希望能够以此来锻造和培养出具有深厚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的新一代人才。
4 继承文化传统与创新教学法的融合
积累是教学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古代,最简单和常见的积累学习的办法就是反复地吟诵和朗读,吟诵和朗读时的发声一定要非常响亮,不要求学生勉强记忆,让他们朗诵多了自然而然就觉得朗朗上口了,这就是熟能生巧的精髓所在。大声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既可以体现出作品固有的特色,又能同时驱赶朗读者的枯燥感,使之在朗读的乐趣中加强了对于知识的记忆。同时,多读可以帮助理解和体会作品内涵,这也就是古代人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真谛了。所以说,多读是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关键办法。如果用画布作画的方式来形容学生积累传统文学作品的过程,那么,学生在积累的初级阶段,就仿佛把画布均匀地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底色,图底色的过程不拘泥于一笔一划的形态,也不在乎稍有不慎而影响全局的失误,涂底色的过程只是给整个画布奠定了基础,就像初级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不在乎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是给自身添加了一层对于民族文化的感悟。虽然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多的方法值得参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的社会进程中慢慢凸显出了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育当局站在新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教学模式的改革了。以前的语文教学以老师灌输为主,所以学生一般在课堂上会积累比较多的经验,而课后就很少温故而知新了,同时,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比较被动,很少有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的。所以,改革以后的语文教学方式更应该强调互动性和开放性的方法,提倡学生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能够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放弃和不忘记学习,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循序渐进。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般以语言材料为主要学习内容。时代的发展使得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使用变得越来越少,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推崇语体文的教学,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是锻炼学生对于白话文的语感,所以现在的语文教材和教辅中出现的核心内容就是优美散文和诗歌类题材。以往的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听和说的部分,只有读和写的部分,所以以往的学生在书面语方面表现了非常好的语感,而在实际交往中,就显得捉襟见肘了。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听和说的部分,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炼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以此在实践中形成好的语感。
5 结语
在语文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所以,老师一定要使用可行性的办法让学生更多地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汲取精华之处。让学生不仅能够从连续的学习中更加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同时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培养出高尚的人格,以此达到提高综合素养的最终目的。
改革后的语文教学模式更应该关注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用强制性的办法来要求学生扩大对于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实践证明,改革以后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更加适合培养和提高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关于积累的重要性。而美中不足的是,新的教学模式中没有特别强调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文章样式、语言材料和思想情感方面积累,这对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新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注重学生对于优秀古诗文方面的积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赵福楼.真语文需兼容理解性和批判性阅读[J].语文建设,2013,(25).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须返璞归真[J].语文建设,2015,(01).
[5]常璐.如何在中学语文单元教学中实施目标教学[J].语文建设,2014,(05).
[6]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7]陆永品.诗词鉴赏新解[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崔一华]
2017-01-10
马金月,1966-,女,辽宁西丰人,教授,文学艺术、民族文化和德育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