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林语堂文化身份的建构
2017-03-08王爱玲
王爱玲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哈尔滨 150028)
翻译家林语堂文化身份的建构
王爱玲
(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哈尔滨 150028)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因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气质,以传教士的眼睛来兼顾东西方文化,立足于自己的翻译语境,从个人喜好与性情出发,选择翻译文本,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将中国故事欧美化,美国故事东方化,在翻译中实现文化身份的建构,向世人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在世界文学领域夺得一席之地,并为东西方的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翻译家;林语堂;文化身份;建构
“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一直认为自己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用极其精妙而又娴熟的英语进行的大量创作,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国际文坛挣得一席之地,同时他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获得者。文学创作和中英文作品的翻译是林语堂艺术事业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他不仅通过英文创作,也借助于中英翻译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介绍给西方读者,将西方文化输入中国。本文从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使用上入手,试图分析林语堂如何在异域文化环境中重新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
1 文化身份
所谓文化身份,就是各种特征以及特性的集合,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其核心就是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能够支配着这个社会中的群体和每一个个体的活动。而林语堂在进行翻译时,作为族裔散居者融入美国社会时,选择什么样的文本来翻译,采用何种策略来翻译,沉淀在林氏灵魂深处的文化价值观念就直接体现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换言之,林语堂选择的翻译文本和使用的翻译策略就是建构其跨文化身份的具体体现。
2 从翻译文本的选择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建构
傅雷曾说过,要选择一部作品来翻译,最好是考察作品是否符合自己的气质。韦努蒂也曾表示,翻译不仅是异域文化的本土化再现,也是作者或译者对文化本土身份的重新建构与塑造。在中外翻译史中也出现了一些试图通过翻译文本和翻译实践来重新构建文化身份的项目,这主要是基于翻译可以帮助构建本土文化话语的缘故,所以就会经常被用来支持文化尤其是本土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这便直接导致了与特定社会群体、不同阶级和鲜明的民族文化身份相一致的再塑造行为与过程。
林语堂正是这样,希望在美国这一异域文化环境中,借助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实践,试图向异域读者再现和介绍自己的本土文化,也就是要借助于建构本土话语来凸显自身的本土文化身份。另外,林语堂又要在东西方的文化夹缝中试图塑造其跨文化身份来获得西方的认同和本民族身份的彰显。所以,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质的林语堂基本是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选择他素好和深爱的并与自己的气质相契合的翻译文本来进行翻译创作。比如《浮生六记》就是用来保留和塑造林语堂文化身份的极具其个人特点的翻译文本,这部作品所体现的中国文人学者所特有的气质、情趣和志存高远的处世哲学与艺术恰好完美的契合了林语堂自己的性情、气质和处世态度。他在这本书的译者序中不禁感慨道:“在这一故事里,我仿佛看到中国处世哲学的精华在两位恰巧成为夫妇的生平上表现出来。”他还认为,这对夫妇所体现的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恬淡知足以及求真至善的精髓,会让读者们心气谦和。正是因为这种在情感上引发的强烈共鸣,才最终促使林语堂将这部卓尔不凡的作品翻译成英文,进而可以使世人都能了解和感受这一对中国夫妇不落俗套而又恬淡美好的生活。由此可见,无论是作为学者,文学家还是翻译家,他都希望借助于翻译来塑造自己的跨文化身份。林语堂在《聊斋志异》、《京本通俗小说》、《清尊录》和《太平广记》等古书中选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放在了《中国传奇》这部译著中,经过删减、改编和增译等翻译策略来改造原文本,将各种冒险、鬼怪、爱情、幻想、童话等故事用英文来重写并整合,于1948年在美国面世。林语堂以其高超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使这部译著契合了美国对中国的阅读期待视野,深受广大美国读者的喜爱。
林语堂选择的翻译文本主要包括谢冰莹原著的《女兵自传》、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改编翻译自明代冯梦龙的《杜十娘》等。林语堂将相当多的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各种传奇故事翻译成英文,说到底其实就是要借助于异域文化的语言来塑造其独立而不同的跨文化身份,就是要让全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文化和历史,并在世界范围内提高中华民族的地位。
3 从翻译语境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建构
无论是作为文学家创作《生活的艺术》、《吾国与吾民》等作品来迎合美国人的阅读期待,还是作为翻译家翻译《中国传奇》、《浮生六记》来讲中国自己的故事,林语堂都是在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社会和文化传统,而他的民族文化身份就在处于西方强势文化和东方的弱势文化之间凸显出来。因为在文化碰撞中,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即无论是侵略、殖民还是其他衍生的各种交际和接触方式,只要是这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中存在着不对称和冲突,就会出现文化身份的问题。因此,作为族裔散居者的林语堂受美国的强势文化的影响,在选择并翻译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文学文本时,例如《浮生六记》,他的翻译方式就较为随意甚至有故意篡改原文本的现象。而当他进行英译汉时,例如美国作家马尔腾的《成功之路》,林语堂在他的翻译中就存在将处于强势的美国文化的思想和内容向处于弱势文化地位的中国进行输出的问题。与此同时,他又出于强烈的爱国之心而时时处处为中国人和中国文化辩护。由此可见,处于异域文化又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质的林语堂虽然是从个人喜好和气质特点出发,而没有从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出发来进行翻译创作,但已经植入其内心深处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却完全可以促使林语堂从政治意识形态这一角度来确认和重新塑造自身的跨文化身份。作为族裔散居者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林语堂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远离自己原有的文化家园,没有归属感,又受到宿主性质的美国文化的排斥,他就只能徘徊在这两种文化之间,不断的寻找自我的归属和精神家园。这也就是他所一直坚持的“民族文化身份”。同时,林语堂所使用的翻译策略,比如对原文本进行删改、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等,实质就是将中国故事欧美化,美国故事东方化,其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跨文化的交流,让东西方文化可以相互接受和认可。因为文化身份的重构和再次定位就是跨文化交际,它是翻译活动的思想和物质基础,翻译与文化身份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4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深刻的认知:在一个人漫长而曲折的成长历程中,本民族所带有的文化身份会天然而直接的积淀在他内心乃至灵魂深处,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式得以凸显,最终就会形成与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的自身的民族特色。因此,在研究一些特定的翻译作品时,要密切关注翻译者在自身文化身份上的表达和传承,译作展现出来的应是原文本所要传达的文化身份,还要有一定的异域色彩。林语堂在英汉互译中将不自觉的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形态纳入到自己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使用上,不仅宣传和介绍了中国文化,也重新建构了美籍华人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因此,在翻译中林语堂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从某种意义上说林氏的翻译作品和翻译实践是在填补中国权利和话语控制下的所谓“翻译真空”,并有效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深度文化交流。
[1] 林语堂.中国传奇(林氏英译本导言)[M].张振玉,译.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Jorge Larrah.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化和第三世界的在场[M].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 魏家海.全球化与民族化:译者文化身份的定位[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2):73-76.
[4] 唐弢.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5] 沈复.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The construction of Lin Yutang′s cultural identity
WANG Ai-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With unique life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temperament, Lin Yutang takes into account the cultur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the eyes of missionaries. Based on his own translation context, he chooses translation text from personal preferences, takes uses of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mak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stories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the world. He has made Chinese culture occupy a place in field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made a contribution for the exchange of the East and West.
Translator; Lin Yutang;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2017-02-17
王爱玲(1978-),女,讲师,硕士。
H315
B
1674-8646(2017)09-0100-02